书城教材教辅构建美的课堂
13830300000002

第2章 语文(1)

识字

◆重要性

汉字的构造分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有的汉字一看即知它的意思,比如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它们体现了汉字与文化结合的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义美;汉字有上下、左右、包围及半包围等结构,看起来匀称舒服,这是汉字的形体美;汉字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读起来朗朗上口,平仄和韵,这是汉字的音律美。中国汉字五千多年的历史赋予了汉字音、形、义三方面的美,因此汉字当之无愧也是美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小学六年的学习过程中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而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需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三分之二以上的任务都需要放在小学阶段完成,可见在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的工作是多么重要!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感受到汉字的美,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才能使识字的学习是一个“美上加美,美美与共”的享受。

◆实施策略

一、品味汉字的字音美

(一)教学片段

在学习《秦始皇兵马俑》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请学生轮读课文。在读第三自然段时,一个学生把“背负箭囊”的“背”读成“bèi”,另一个学生马上指出应该读“bēi”。这时其他的同学也争论起来:有的认为应该读“bèi”,有的认为该读“bēi”。

师:“背”有两种读音,那么在这里到底应该读什么音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想想办法吧。

学生有的查字典,有的读课文,有的互相讨论起来。

生1:我认为该读“bēi”。字典中说“背”作名词时读“bèi”,作动词时读“bēi”。而“背负”是动词,所以“背”应该读一声“bēi”。

生2:他虽然说得很有道理,但我们读读句子:“……身穿铠甲,手持弓弩,背负箭囊……”根据前面句子的结构,“背”作名词读“bèi”更合理,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大家听后纷纷点头同意,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二)感悟字音美

中国的汉字如同音乐一般,不仅需要考虑字的意思的表达,还要考虑音韵的合辙。在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前后句子会发现句子以四字为一顿,每四个字中第一个字皆为身体的一部分,第二个字为所做一动作,三四个字为所持一武器,词语在安排的时候是多么别具匠心啊!而且第一个动词是阴平,第二个动词是上声,第三个动词是去声,从音律上表现出了层层递进,更为押韵,表现出了兵马俑的整装待发之势。再者,四字中的结尾字前两个是上声,第三个是阳平,符合音乐中的跌宕起伏的乐感,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品味汉字的字形美

(一)教学片段

在教学“女”的书写时,学生总是把第一笔“撇点”中的“点”写得特别短,看起来非常难看,怎么办呢?看看字,看看图,突然想到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

在写“女”字之前,先让学生看一些模特美女的照片,(注意要找全身的),让学生说说看这些照片时有怎样的感觉?

学生基本上都会回答——漂亮。

师:那你觉得这些美女们身材怎么样?

生:身材非常好。

师:你能说说你判断她们身材好坏有什么标准吗?

生:高,瘦。

师:是呀,谁能观察出她们上下身的比例怎样?

生:上身短一些,腿长一些。

师:你观察真仔细!如果人的上身长,腿短,比如《水浒传》里的武大郎,身材就不美了;如果上身短一些,腿长,比如模特,身材就特别美。因此我们写字跟人的身材美的道理是相通的,写“女”字时撇点不能写短。

由此,我们也就容易明白书写上下结构字的时候,上部要写得紧一些,下部要写得舒展,才会把字写漂亮。

(二)感悟字形美

中国汉字中有许多基本笔画,这些笔画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呈现出一个个汉字。这些基本笔画如同人的骨骼,笔画的组成如同一副人的骨架。在识字“女”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字的结构和笔画如同一个人的身材一般,从而感悟到字形的重要性。学生都有对美与丑的评判力,通过对字的间架结构的分析,让学生品味每个汉字中的每一个基本笔画决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富有生命力的组合,从而感受到汉字中所蕴含的字形美。

三、品味汉字的字义美

(一)教学片段

教学“休、看、灭”字。

师:谁是优秀解说员,能为这些字娃娃解说一下?

生1:我能为“休”字解说——人累了,就靠在树下休息。

生1:老师,我还可以用动作来表示。(走到门边,靠在门框上,闭上眼睛做打盹状)

师:表演得真棒!

生2:我来解说“看”字。(说着她把手搭在眼睛上,睁大眼睛看)

师:大家看,她多会动脑筋,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为“看”作解说。

师:还有谁更棒,能用老师提供的这三样东西为“灭”字解说呢?(说着老师拿出蜡烛、打火机、铅笔盒)

师:(点燃蜡烛)谁能够帮助老师灭掉这点燃的蜡烛呢?

生3:(一下子明白过来了,高兴地举着手)老师,让我来。

(生走到讲台前,拿起铅笔盒朝蜡烛的火苗一压,火马上灭了。学生们欢呼起来:火灭了,火灭了!)

(二)感悟字义美

汉字与其他国家的文字在本质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比如英文只是利用26个字母进行排列组合,英文单词的记忆很多人都说没有别的好办法,就是反复背。

而中国的汉字,每个字都如同一个故事,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文化积淀。在汉字的六种构造类型中,象形字是利用图画的演变,直接表现出字义,每个文字就是一幅漂亮的图画。而上述案例中出现的字都是会意字。会意字,顾名思义就是一看字形就明白字义的字。每个汉字都在向我们演绎着一件事,非常形象。小学生一般长于形象思维,因此,引导它们借助形象手段识字,不仅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发现汉字的字义美。

◆结束语

识字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识字的习惯。教师要重在创设识字方法的指导,要坚决反对错误的、强制的识字教学法。在识字引导的过程中要以只重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耐心坚持,不要过分追求孩子的识字数量和质量,要以帮助孩子建立识字兴趣为准则。

识字过程中分析字的间架结构,通过对比和联系实际等方法体现字形的美;分析字的组成,体会每个偏旁部首所含有的意义,和整个字要表达的含义,体现字义的美;在识字之后通过反复地读、品,前后联系,体会音韵的和谐,体现字音的美。

只有注重了对汉字音、形、义的分析和感悟,让学生在愉快的欣赏中去汲取知识,不让学生有识字学习之苦的感觉,这才是正确的识字之道,这样才能称之为美的识字课堂!

诗词

◆重要性

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婉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也有诗圣杜甫的沉郁。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近30首古诗,这些古诗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小学生爱读爱背。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应当充分发掘它们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

◆实施策略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蕴含着无限的深情。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而且还能通过美的事物和形象、美的理想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去塑造他们美的心灵,以达到今后创造美的最终目的。

一、旁征博引激发学习兴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一首七言古诗,寥寥二三十字,却能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古诗教学难就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中。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采用丰富课堂内容,旁征博引地寻找类似题材的诗句,通过大量相同意境的诗句,感染学生,使其尽快进入到学习氛围中。古诗高度凝练,诗句含义深刻;语言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如果只满足于讲解诗句的意思,机械地让学生背诵,学生会觉得古诗既难懂又乏味。如果从创设情景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欣赏能力,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片段赏析

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教师广为收集资料,利用现代歌曲、诗歌以及不同朝代的古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内容相近的诗句,又为学习本课内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深受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生齐读歌词)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钟声。

师:“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师生共读)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生1:枫桥寺。

师: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生1: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生2: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2:钟声。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1: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钟声?

生3:张继是谁?

生4:钟声为什么能够流传这么长的时间?

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此处的教学片段,展示了教师教学的大智慧。一首七言古诗的教学导入环节,竟被教师丰富得如此有新意。通过陈小奇的《涛声依旧》、清朝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明朝高启的《泊枫桥》、宋朝陆游的《宿枫桥》这几首古今诗句,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次的朗读和思维碰撞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抓住了诗句的关键之处,为本首诗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同时,相同意境的反复出现,更使学生能够多次被这样的情愫感染,诗句的意境美初步在学生脑海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