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构建美的课堂
13830300000013

第13章 品德与社会

◆重要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门融合了多个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它的美既有知识美、语言美,还有大量的形象美、情感美和道德美;更有着文化美、历史美和自然美;还包括有心灵美、伦理美和理性美等。这些内容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着善,蕴含着真。本课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生活中的美,提高自己美的素养,并把美融入到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中去,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由于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的美表现在很多方面,因此,在本学科开展美的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施策略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本质美体现在它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就成为摆在每位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深入解读教材内容,挖掘教育内容美

教材内容的美,只有深入挖掘,才能够有效实施,因此挖掘教材内容美是实施美的教育的基础。

(一)结合课程标准,理解教材内容的美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学评估和考试等的依据。课程标准体现着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教材内容的美是为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提升服务的,因此,要结合课程标准来理解教材内容的美。

首先,明确教材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哪些具体内容编写的。例如,《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主题单元“古老的民族”中的第二课《神奇的中国汉字》一课。本单元就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一内容要求而设置的。“古老的民族”这一单元在主题“源远流长的历史”的引领下,从三个不同的侧面讲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神奇的中国汉字》这节课位于最后一个主题下,主要是从文化角度体现中华民族的古老和智慧。

其次,理解具体教材内容的美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例如,教材先是对甲骨文的发现进行了介绍,其目的一方面是体现中国文字的悠久历史;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和智慧的体现,更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基础。教材分别从造字方法、汉字的演变以及书法艺术三个方面来说明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的结晶。造字方法体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以及对生产生活的感悟。汉字的演变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人们社会交往需要的不断扩大,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这样书写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扩大交往;另一方面汉字的演变还体现了书写材料的演变,甲骨文、金文,是用比较坚硬的金属工具,分别写在龟甲、青铜器上;到了秦代,篆书用笔和墨写在竹简上;到了汉代出现了纸,隶书则是用笔墨写在纸上面,从而更有利于文字的传播和发展。书法艺术不仅仅展现了汉字的内容美,更体现了汉字的形体美。这种美与书法家的刻苦创作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材中安排了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美的创造是与个人努力密切相关的。

(二)深入学习学科知识,挖掘教材内容美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学科内容比较多,教材内容往往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把每一个内容都介绍得特别详细,这也为师生理解教材内容增添了障碍,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深入学习了解教材的内容,挖掘教材内容的美。例如,《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青铜铸造一枝独秀》中,关于曾侯乙编钟的内容,教材中只呈献出一幅编钟的图片和“这套青铜编钟是1978年在湖北随州一座墓葬中出土的,在地下掩埋2000多年后,至今仍能够演奏乐曲。它的出土轰动了世界”这段文字介绍。

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它的出土轰动了世界?”

“你们认为现代乐器中,什么乐器的演奏效果最好?”

“专家认为钢琴的演奏效果最好,我们就把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和钢琴进行了比较,钢琴能够演奏六声音阶作品,曾侯乙编钟能够演奏五声、六声乃至七声音阶作品;钢琴有八个八度,曾侯乙编钟也有八个八度;曾侯乙编钟是在公元前400年前制造的,现代的钢琴是在大约1710年制造的。通过老师刚才的介绍,你们觉得钢琴和编钟哪些地方相似,哪些方面相差很大?这说明了什么?”

从以上教师的这段提问中可以看出,教师对编钟的理解不局限于教材里的介绍,远远超出了教材的介绍,这说明教师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掘出教材内容的美,才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这一内容的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二、挖掘教育方法美

教育的美不但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同时也体现在教育方法上,例如,《青铜铸造一枝独秀》一课,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种类多、用途广的青铜器,并从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猜一猜”和“比一比”的活动,即根据青铜器的形状猜用途并与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在猜“曾侯乙铜冰鉴”时,一名学生说:“我觉得它像一件乐器,因为它与奥运会开幕式上击打的缶很像,所以猜想它是一件乐器。”老师说:“你是通过对比得出来的结论,有一定的道理,其他同学呢?”另一个说:“我觉得它像一个盛酒的东西。”教师立即追问道:“你为什么这么猜想呢?”学生说:“要是缶,它应该有一个击打的面,而它上面没有,它有一个像盖子的东西。”教师立即说:“老师觉得你的观察非常仔细,并能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推理,而且符合逻辑,老师很佩服你的观察和推理能力,希望大家都能像你这样会学习。它确实是一件酒器,而且是一件很特别的酒器。”教师又结合示意图介绍它是由外部的鉴和内部的壶两部分组成的,鉴与壶之间有一个中空的部分。这时教师又指着示意图问道:“同学们知道这个中空部分放的是什么吗?”学生说:“放的是炭火和冰块。”教师又问道:“为什么有时放炭火有时放冰块呢?”学生说道:“放冰块是为了夏天冰镇酒,放炭火是为了冬季温酒。”教师接着追问:“大家觉得这件青铜器的功能与什么家电的功能相似。”学生说:“我觉得它与冰箱和微波炉的功能相似。”这时教师出示了冰箱和微波炉的图片,并说道:“一件器物有两种用途,两千多年前我们祖先能够设计出这件青铜器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从这件青铜器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聪明,我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感到骄傲和自豪。”

上面这段实录中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方法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巧设游戏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考。青铜器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如果单纯地讲授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学生参与活动的注意力和学习的持久性都难以得到保证。游戏是学生比较喜爱的活动,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一特点,巧妙地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环节。既然是“猜”就允许猜错,打消了学生怕说错而不敢说的顾虑,从而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其次,巧设问题,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情感。在猜这件青铜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四次提问把青铜器的功能与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从认识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提升到认识青铜器中所蕴含着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层层深入,不断加深,既有效完成了知识目标,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最后,充分预设巧激励,有效激发学习动机。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猜想的评价语言来看,教师对学生猜想进行了充分的对预设,没有简单地使用对与错来对学生的猜想进行评价,而是有效地捕捉住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例如:“老师觉得你的观察非常仔细,并能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推理,而且符合逻辑,老师很佩服你的观察和推理能力,希望大家都能像你这样会学习。”教师及时地捕捉到学生是通过认真观察和推理得出的结论,并针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进行了表扬。这样的表扬既能够激励学生,又能够引导其他学生要认真观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猜想,而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猜,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结束语

实施美的素养教育,不但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材内容,提高教师个人素养,促进个人专业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提升,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学习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