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构建美的课堂
13830300000011

第11章 美术

从美术课程的性质可以看出,它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的美体现在培养情感、创新思维、普及文化、掌握技术等方方面面。美术课程作为公认的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将创新思维融入实际生活和行动中去,从而受益终身。因此,创新思维的培养对美术课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美术是以创造美、表现美为基础的学科,其中创造美又是表现美的基础。

◆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它比接受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创新是课堂生命之源,是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不竭动力。

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质疑、喜爱探究、努力进取的美好倾向和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从而在活动中生成美的感受。

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

通过美术课程培养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生活产生积极而美好的影响。

◆实施策略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必然要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但这只是保守的做法,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愉悦善思的创造状态,提供创新的机遇,创造性地捕捉教材中的“点”,为学生提供发挥个性的可能是关键。

一、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

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而多变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经验背景。教材作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以及知识与学生间的媒介,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它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的作用不止于此,它的根本活力还在于创造,只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创造性因素,才能为学生创造美奠定基础。

(一)挖掘教材旧知,建构新知,提供创造美的机遇

挖掘教材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此为基础,创设情境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样原有的知识经验就会变成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引导下,便能主动地参与到交流与合作活动中,激发出极高的创造性,从而摆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教学课例:《会变魔术的手》

本课灵感来源于人教版教材第二册第九课《站立的小动物》,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联系《我的手》、《小手套》、《手指偶》等以往的学习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观察和联想的情境,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通过相互间自然的交流与合作,摸索纸立体造型的基本技法,展开深入观察、联想创造等系列活动,踏进用纸进行造型表现的大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美术课中,我们就是要利用审美过程中富有吸引力、启发性的那些形象,唤起对事物的联想和想象。

(二)挖掘教材情感因素,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情感性作为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质,能激起学生美术创作的欲望,为创造活动增添持久的动力,促进学生情感的不断升华。

教学课例:《找妈妈》

本课通过情感来调动学生的观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联想创造能力是本课的一个特点。导入部分:以蛋宝宝为躲避危险,离开妈妈的保护,最后登上寻找妈妈的道路这一故事情节作为引子。探究部分:由两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构成。第一条明线是以帮助小鸡张榜寻亲一起找妈妈为线,展开对鸡妈妈、小鸡外形特征的观察和实践,学习用基本形概括组合物象。第二条明线以海报设计应醒目为由,指导学生对比观察,了解浅显的构图知识。暗线是指在能用圆形概括鸡的形象特征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圆形组合表现物象的神奇,为绘制寻亲海报提供帮助,丰富学生的表现力。联想部分:联想小鸡找不到妈妈遇到的人和事,明确本课实践内容。海报中要画小鸡走失后遇到的事,为鸡妈妈与鸡宝宝团聚提供线索,为创作进行前期准备。示范部分:利用示范教会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运用基本形组合表现出来,引导小朋友体会小鸡找妈妈的动作、表情、心情,以便为小朋友的创作提供灵感。实践创作:随机展示学生作品,揭示小鸡找妈妈的新线索,激发创作热情。情感拓展:世界上处处充满着妈妈的爱,就连植物也有妈妈,蒲公英妈妈把自己的宝宝借助风送向远方;其他的小动物和我们一样,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妈妈……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有生命,都有爱,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给我们生命的妈妈、给我们带来绿色和果实的植物,还有我们的动物朋友呢?在《我的好妈妈》歌曲中结束教学。

Flash情景导入情景联想寻亲启示团圆情景情感拓展图5以情感作为创作的动力

教学设计突出了低年级美术教学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在“找”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展开想象,将孩子带入情境之中,挖掘小鸡失去妈妈后急切、焦躁、不安的心情;想象途中不可预测的困难和发现,感悟找到妈妈后兴奋、愉悦的心情。该节课充分调动了孩子的想象力,使学生能由始至终情绪饱满地借助画笔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二、研究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创造美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其标志着一种进步。在日常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常常试图把所有问题都提前解决掉,看似严谨的问题链硬牵着孩子进行被动的思考,变相剥夺了孩子自主发现问题的权利。试问失去思维自由的孩子怎么可能在课堂上产生美的感受呢?

教学课例:《花衣服》

教学在美羊羊挑花衣去上学的情境下展开,孩子们一下子兴奋了起来,“我喜欢红裙子,颜色特好看!”“我觉得,第三件穿着最合适!”孩子们提供的重要线索顺利地引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衣服漂亮;二是服装种类与着装场合。

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养成了“备”学生突发情况的习惯,看来今天用不上了,我不禁为课堂导入的顺利而感到庆幸。并决定吊吊他们的胃口,便故弄玄虚地说道:“好,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比赛做花衣服!不过,你们得猜猜老师这件衣服是用什么做的?”

孩子们大声嚷嚷起来:“哇!塑料袋做的衣服!”

我一边展示手里的塑料带,一边装糊涂:“怎么能把塑料袋穿上(变成衣服)?用什么方法最简单呢?”

探究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了,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五花八门的解决方法,争先恐后地跑到前面展示自己的创意。有的直接把塑料袋底边去掉,利用塑料提带当肩带,设计出了吊带装。有的为塑料袋挖出了肩窿和领口,给自己的头和胳膊找到了出路。就在这时,有一个学生,跑上前拉着我说“老师,我们组和他们不一样,您给我们的塑料袋太小了,我们穿不上,所以我在塑料后面开了个口!”我心里一阵狂喜,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马上把新的问题抛给了学生:“他们组太聪明了!你们再想一想还能在衣服的哪个部位开口……”

课堂以环环相扣的闯关形式紧张热烈地进行着,“宝宝花衣秀”把整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向生活和环保题材的引申为这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真正的学习不能把问题列出来摆在那里,按部就班地解决。在《花衣服》一课中,我特意制造问题,使每组用来做第一次探究的塑料袋大小、外形各不相同,学生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实践。要想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我们不仅要打破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还要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有意制造问题,把发现与创造的机会还给孩子,让他们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把无数个偶然变成当然和必然。

三、以结束作为新的起点,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

培根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有许多做事有成的人,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比你会做,而仅仅是因为他比你敢做。美术课要培养的是学生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课例:《盒子里的小精灵》

在这节课结束时,我相信很多老师都听到过这样的问题:“老师,我的纸弹簧怎么弹不出来?”作为教师,您是否会让孩子自己寻找弹簧失灵的原因?当发现问题属于不可解决的材料原因时,你会让孩子继续探索弥补措施,或是另辟蹊径吗?

如何处理问题,取决于我们是要做回答问题的机器,还是要做一名懂得思考的教师。

善于思考,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无穷的快乐和挑战。小精灵弹不出来,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现有的材料,将纸张加厚;还可以通过加长弹簧,改变玩法,把精灵抛出来;或是思考其他材料,如使用塑料带、吸管做成气囊,代替弹簧……

对我们来说,如果孩子们经过短短的40分钟,下课后却没有一点问题,那才是真正有问题呢!

◆结束语

孩子们绽放出思维的火花,产生美的学习感受,绝不应是守株待兔得到的偶然现象,它是教师敏锐捕捉“创造直觉”,精心设计出现的必然结果。创新赋予美术课堂无限的活力,有思维生命力的课堂必然是美的课堂,学生才会得到美的享受,并在美的熏陶下,真正拥有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美,智慧的头脑去探索美,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