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印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比较
13814000000025

第25章 中印对外经济关系的转变比较(3)

其次,二者都由以利用间接投资为主转变为利用直接投资为主,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远远大于印度。

中印两国在最初利用外资的时候,都主要利用的外商的间接投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外借款。中国1979——1990年对外借款额达到568.3亿美元,而外商直接投资额只有403.7亿美元。印度在90年代初利用的外资中,外援和商业借款也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1991——1992年度印度利用的外援达30.37亿美元,商业借款达14.56亿美元。而是外商直接投资仅为1.33亿美元。但是,两国后来都转向了外商直接投资,中国从80年代末期开始,印度从90年代中期开始,外商直接投资都成了外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上看,中国远远大于印度。中国在2000——2005年的FDI流入量分别为407.15亿美元、468.78亿美元、527.43亿美元、535.05亿、606亿美元和603亿美元,而印度这六年的FDI流入量分别为32.72亿美元、47.34亿美元、32.17亿美元和23.88亿美元、37.13亿美元、47.30亿美元。中国从1993年以来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中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2003年甚至成为全球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

再次,二者都注意充分利用利用海外侨胞的资金,但中国利用侨胞资金的数量明显大于印度。

中印两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海外侨胞人数众多,而且经济实力强大。中国除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之外的海外侨胞约有4200万人,经济实力估计在15000亿美元左右,如果把香港、台湾和澳门统称之为海外侨胞,则人数将达7000多万,经济实力达2万亿美元左右。印度也有大量的海外侨胞,据估计海外印侨在2000万人左右,经济实力在1600亿美元左右。在利用外资时,海外侨胞是重点引进的对象。在这一点上,中国80年代初就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当时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的设计就明显是想利用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投资,这种设计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投资占了中国外资的绝大部分,这其实也是中国外资规模能够如此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而印度在90年代决定大规模引进外资时,对于海外侨胞的资金也有一定考虑,但没有正式的制度设计,所以在90年代海外印侨资金在印度FDI中所占比例远不及海外华人资金在中国FDI中所占比例。不过,进入新世纪以来,情况则又有了一定的变化,中国引进的外资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所占比例日益增大,港澳台及其他海外华人资金所占比例相对减少。而印度则明显重视了海外侨胞资金的引入,在瓦杰帕伊政府时期,就首先专门宣布放松印侨对国内公司投资股票的限制,从原来占公司股票的1%提高到5%,印侨对一家公司投资总额的限制由5%提高到10%,并由印度国家银行向印侨发行印度复兴债券。后来,又于2003年1月9日,正式宣布印度将实行双重国籍政策。现在利用海外印度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印度的一项基本国策。现在印侨的资金日益成为印度FDI的一个重要来源,近几年美国、英国、毛里求斯等国对印度的投资中,很大部分实际上是印侨资金。

当然,尽管两国政策有了一定的改变,但由于中国海外侨胞的经济实力远胜于印度,再加上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在中国的跨国投资也日益增多,所以中国在FDI规模上的优势还将长期存在。

最后,中国的外资主要投向制造业,印度的外资主要投向服务业,中国的外资在出口创汇和增加就业机会方面成绩明显比印度突出,但印度的外资在弥补资金缺口和引进技术方面好于中国。

根据钱纳里和斯特劳特提出的“两缺口模型”理论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三缺口模型”、“四缺口模型”等理论,外资对于发展中国家,一般来说具有弥补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缺口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引进外商投资,可以弥补发展中国家资金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当然,实际上,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还可以起到增加就业机会以及增加出口创汇的作用。从两国的实践来看,虽然最初的目的基本相同,主要都是想以市场换技术和资金,起到弥补钱纳里和斯特劳特等提出的经济发展中的缺口的作用。但外资在两国实际所起的作用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别。从弥补资金和技术的缺口来看,中国早期作用明显,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效果明显不如印度。因为要实现弥补资金和技术缺口的目的,外资应该重点流向国内重点产业和高科技行业。但中国外资流向国内重点产业和高科技行业的比重明显不如印度。

中国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而印度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计算机、工程机械和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印度投资于高科技行业的比重明显高于中国。再加上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外商独资企业为主,而印度则大部分行业都只允许外商以合资、合作的形式投资,外商独资企业极少。所以,印度引入的FDI应该说更好的实现了弥补资金缺口和引进技术的目标,而中国的外资实际上对于中国技术的提高非常有限。不过,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外资在制造业这种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重极高,规模极大,这对于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故而对于中国的经济结构的转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中国二元结构转化进程明显快于印度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外商投资的制造业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从而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使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迅速地由外汇紧缺的国家变成了外汇充裕的国家,而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更是达到了19000多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印度在这方面的成就则远逊于中国。

6.3.2中印对外投资比较

在国际经济交流中,任何生产要素的流动都应该是双向的,资金的流动也一样。尽管中印两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两国主要都是要吸引外资,但这并不表明两国就只是吸引外资而不对外投资。事实上,在大量吸引外资的同时,两国也早就开始了对外投资的进程。印度早在1960年就开始了对外投资,1960——1970年对外投资总额累计为0.87亿美元,1971——1981年对外投资累计为2.13亿美元。中国对外投资始于1979年,在1979年中国国务院颁布的15项经济改革措施中,第13项就明确规定允许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跨国经营,自此也就开始了对外投资的进程。但总的来说,中印两国在上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尽管都允许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但由于资金的匮乏,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的限制政策,并不鼓励企业走出去。然而到了世纪之交,两国却几乎不约而同的开始采取“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两国的对外投资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