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印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比较
13814000000010

第10章 与中印经济转型与发展比较相关的一般经济学理论(3)

建立在这一思路的基础上,费景汉和拉尼斯提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没有区别。在这一阶段,经济中存在着隐蔽性失业,即相当一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接近于零,因而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当隐蔽性失业的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时,农业的总产量不受任何影响,会出现农业剩余,它正可以满足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对粮食的需求。因此,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没有改变,工业部门的工资也保持不变。当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完毕,经济发展就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工业部门所吸收的劳动力是那些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这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当他们转移出去以后,农业总产量就会下降,而剩下的农业劳动力仍按以前水平消费,所以,提供给工业部门的农产品就不足以按平均消费水平来供应工业部门的劳动力。这样,经济中开始出现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短缺,工农业之间的贸易条件变得有利于农业部门,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开始上升。第三阶段,当农业中全部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到工业部门就业以后,经济就进入了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已进入商业化过程,农业开始资本主义化,农业和工业中的工资水平都由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来决定。在这个过程中,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是一个转折点,或称为短缺点。而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是商业化点。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把隐蔽性失业人口全部转移到工业中去。困难在于第二阶段,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总产量下降,粮食短缺,工资上涨,工业贸易条件恶化,工业劳动供给曲线逐渐陡峭,劳动力的转移受到阻碍,工业部门的扩张有可能在全部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之前就停止。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工业部门扩张的同时,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在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不减少农业中剩余产品,从而使工资水平保持不变,经济发展从第二阶段顺利地过渡到第三阶段。另外,他们还指出,人口的增长与二元结构的转化有着非常重大的关系,如果人口的增长率超过工业所能吸收的剩余劳动力的增长率,这样的国家就会陷入马尔萨斯陷阱,转折点就遥遥无期,二元结构的转化也就永远无法完成。所以,要实现二元结构的转化,投资上所做出的最小努力就是使工业所能吸纳的剩余劳动力的增长率超过人口的增长率。

从费景汉——拉尼斯观点中可以概括出三个要点:

(1)农业增长同工业增长一样重要;

(2)农业和工业应当平衡地增长;

(3)吸收劳动的速度必须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以摆脱马尔萨斯陷阱。

应该说,这种结构变动模型在基本上是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的,而且可以说弥补了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的一个重大不足,这就是充分考虑了经济起飞过程中的劳动力因素,从而使经济起飞理论更加完整。对于分析中印两国的发展而言,这一理论模型应该说更具有解释力,因为改革之前,无论从就业人口还是从经济比重来看,这两个国家都是典型的农业国,这两国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过程,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化是这两个国家经济起飞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所以,将这一理论模型与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相结合,把这一理论模型作为整个中印经济起飞理论模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极为合适的。

2.4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总体上可以分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中,既有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也有鼓吹贸易保护的理论。

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和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李嘉图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在这一名著中,李嘉图首先提出了以下前提:(1)参加贸易的只有两个国家;(2)进行贸易的商品只有两种;(3)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4)两国的资源禀赋既定,并按同一固定比例的要素组合进行生产;(5)资源充分利用;(6)不存在技术进步;(7)消费者偏好既定;(8)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9)生产要素只能在国内流动,不能在国际间流动;(10)假设运输成本为零,也不存在任何贸易障碍。

在这些前提下,李嘉图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而在完全自由的贸易体制下,各国必然将其资本和劳动用于对本国最有利的方面。也就是说,任何国家都会生产并出口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劳务,通过贸易后,各国的福利水平都会得到提高,也就是说,贸易的结果是双方都受益。

李嘉图的理论可以说是后来自由贸易理论的一个最基础性的理论,但他假设的前提条件过于苛刻,与现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后来有很多的经济学家对该理论进行了很多的修正和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对李嘉图理论进行修正的理论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初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被称为是H—O模型。该理论对李嘉图的理论的前提条件进行了一定的修正,认为生产要素不是一种,而是两种即资本和劳动,而各种产品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的禀赋也是不同的,有的国家资本相对富裕,劳动相对稀缺,有的国家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各个国家应利用自己相对丰富的资源进行生产和出口,从而使双方都从贸易中受益。

要素禀赋理论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很多国家贸易的产生有很强的解释力。不过这种理论在二战之后也遇到了挑战,它可以很好地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因为发达国家相对资本丰富,发展中国家相对劳动丰富,二者之间的贸易应该说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但却很难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二战后,很多的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进行了新的研究,形成了很多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最著名的是保罗·克鲁格曼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

克鲁格曼认为,在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中,一国能生产的产品种类和其生产规模都受到该国市场规模的限制。但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就能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该世界市场比任何单个国家的国内市场都要大。各国也因此从限制中解脱出来,在一个比贸易前要窄的范围内从事某些产品的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同时通过从别国购买自己不生产的某些产品来扩大消费者可获取的商品种类。因此,即使国与国之间没有技术上的差别,贸易仍为互利性的生产提供了机会。克鲁格曼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二战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行业内的贸易,该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相结合,使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更加完整,也更具有解释力。

主张贸易保护的理论中,主要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和美国经济学家汉密尔顿等人提出的幼稚工业论和二战后以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罗维什为代表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

幼稚工业论认为,一国应选择某些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途的幼稚产业,给予适当的,暂时的关税保护,待这些幼稚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成本逐步下降,可以与外国产品竞争时,再取消保护。如果新兴工业发展初期国家不予以保护,落后的幼稚工业无力与强大的外国资本竞争,民族工业体系将无法建立起来。

“中心——外围”理论则认为,世界经济体系是由作为“中心”的发达国家和作为“外围”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而国际贸易对于主要生产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生产制成品的发达国家是不同的。贸易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并使“外围”的发展中国家长久地依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为了摆脱这种依附,发展中国家只有走自主工业化道路,对国内工业进行贸易保护。

以上的两种理论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两种不同的对外贸易战略,即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进口替代战略主要建立在贸易保护理论的基础上,主张对贸易进行适当的保护,并运用农业中的收益发展过去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要的部分工业品的生产,建立自身的工业体系。出口导向战略则主要建立在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以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当然,不管哪种国际贸易理论,都没有绝对的反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贸易,而且普遍都认为对外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

1、调剂市场余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对进出口量的调节,使国民经济达到平衡。在一定时候,通过扩大出口,极大地扩大了国内优势产业的市场需求,从而可以引领整个经济的起飞。

2、乘数作用。即对外贸易的增加将一轮一轮地引起与该贸易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国内其他部门的反应,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当然,由于这种作用,国内产品的总需求迅速提高,国内企业可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也可以大大增加就业。

3、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进出口商品和服务,而且还可以通过进出口贸易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当然,对外贸易也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外贸依存度太大,也会削弱一些经济的自主性,并易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冲击,当发达国家经济萧条时,也可能将这种萧条传导给发展中国家。

国际投资理论非常丰富,但对于分析发展中国家外资政策来说,比较实用的还是钱纳里和斯特劳特提出的“两缺口模型”理论。

“两缺口模型”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斯特劳特在1966年发表的论文《外援与经济发展》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当发展中国家实现其经济发展的目标所需资源的数量与国内最大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缺口时,引进外部资源是弥补这些缺口的必要条件。其推导过程可以表述为Y=C+I+X-M。其中Y为总收入,C为总消费,I为总投资,X和M个代表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上式移项后为Y-C-I=X-M。另以S代表总储蓄,则有Y-C=S,所以S-I=X-M,即I-S=M-X。左边的(I-S)表示投资与储蓄之差,称为储蓄缺口;而右边的(M-X)表示出口与进口之差,即外汇缺口,左右两端必须平衡。如果投资大于储蓄,则国内储蓄出现缺口,这个缺口要靠出口大于进口来平衡。在一既定的核算阶段,储蓄缺口应与外汇缺口相等。

然而,在两缺口模型中的四个变量的独立变动中,他们各自计划的数量也是独自决定的,所以模型中的平衡是事后平衡。根据模型,调整两缺口以使之平衡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一种消极的调整方法,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当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可以采用减少国内投资或者增加国内储蓄的方法使两个缺口得到平衡。但增加储蓄短期内难以做到,降低投资则会减缓经济发展。第二种情况是当外汇缺口大于储蓄缺口时,可以采用减少进口或者增加出口的办法使两个缺口平衡,但增加出口在短期内同样难以做到,减少进口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第二种方法是一种积极的调整方法。即引进外资条件下的调整方式。如果两个缺口不具有互补性,就不宜消极地采用压缩投资或削减进口的方法,以免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而应当积极采用引进外资的方法,使两个缺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得到平衡。引进外资以平衡两个缺口模型具有双重效果:一,可以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二,可以增加国内投资,减轻国内储蓄不足的压力。基于第二种方法的优点,其对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问题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在钱纳里和斯特劳特分析的基础上,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对该理论对其进行了一些补充提出了一些“三缺口”和“四缺口”等分析模型。“三缺口”分析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不仅资本稀缺,而且还存在技术、管理和企业家的缺乏问题,从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技术、管理和企业家的缺乏才是最重要的约束,这一缺口也应该利用外部资源来填补,所以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应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和人才。“四缺口”模型则认为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税收缺口,这一缺口也可以通过引进外资,然后向外资企业征税,并从金融上积极参与外资企业的经营,用筹措到的资金来弥补税收的缺口。

总的来说,这些理论都认为引进外资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人才。当然,也不能对外资过度的依赖,因为任何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增强最终都必须依靠国内企业的发展。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因此,国际经济学的这些相关理论也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理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印两国在经济转型之时对外经济关系战略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所以这些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也完全应该作为比较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理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