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农业保险制度演化研究
13813600000058

第58章 后记

历时3年的思考、2年的准备、1年的撰写和修改,论文终于定稿付梓。论文定稿之时,未有如释重负之感,就像长途跋涉的行者,一路上寻找梦中的美景,到了终点却发现:许多想象中的美丽不曾经过。有太多的遗憾留在了最后一个句号里。

每每提笔之时,总是雄心万丈、思潮泉涌,但是真正动笔时,却是“心有所想,却言不由衷”,而当搁笔反观自己的文字时,往往会十分汗颜,甚至有不忍卒读之感,因为还有那么多未尽之言及未尽之意。但随着论文的每次修改,在不断地精雕细作、反复斧正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理解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成熟,饱受打击的自信心也得以逐步恢复,对自己的看法也日渐客观,这也算是博士期间闭关修炼对于人生境界的某种提升吧。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辈不敢与大师坐而论道,能得其一境,也系吾辈之所幸,而不枉多年之心血和顿悟。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拙文可能“取法乎上,仅得其下”。初稿完成,示之以人,不想打击我的人说“高深莫测”,实话实说的人则说“不知所云”。而我终于明白,做论文与制度演化一样也要遵循一种“层层积累、水到渠成”的规律。人类多少愿望、理想和意志,尽管美好,却要在此规律面前沉沙折戟!然而种种挫折、失败和努力都会沉淀下来,成为一种积累。厚实的积累或许才能取得那么一点点艰难的进步和创新,厚积方能薄发。本文的意义也许只是这样一种小小的积累之上的一点点进步和创新,或者更为准确地说,只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吧。

随着论文写作的深入,我越发感到农业保险制度及其演化的复杂性,正如霍奇逊所言,“制度远比我们所想象的复杂”,这种复杂性和难于驾驭性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当初的想像,面对我们身处其中的种种制度和规则,或许由于我们都已习以为常,却无法认识和把握其全貌,由于“熟知”而难以产生“新知”,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尽管这个选题具有相当的难度,但也富有挑战性、开拓性,从制度演化这个全新的视角去研究农业保险,进行一些有价值的思考,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形成一些新的观点,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从而跳出传统认知局限,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也是富有价值的。马克·吐温说:“天底下什么样的乐趣最高尚?天底下什么事最令人感到满意?新发现!”,通过探索能获得一些新发现,也正是学术研究的乐趣所在,也正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追求新发现”的乐趣所在给予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正如“大话西游”里至尊宝所说的“我猜到了开始,但猜不到结果”,我们无法完全预知制度演化的结果,我也无法预知我的探索和尝试能取得何种结果,或许“一鸣惊人”,或许“归为沉寂”,或许成功的曙光即将照耀着我,或许失败的陷阱正在等待着我,但4年以来,我都一直在探索和前进着。苏格拉底说的好“承认自己的无知,事实上已经开启了智慧之门”,当认识到自己“无知”时,才能对真理采取一种更谦卑、开放的态度,才能获得真正的“有知”,对“农业保险制度演化”的认识,就是在这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中,不断由“无知”到“有知”的。如果本文的探索和研究能为后来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示和借鉴,能成为通向真理之路的一个铺路石,那么笔者为此就甚感欣慰了。

“凡能说的,我都说了,凡不能说的,我须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在真理和知识面前,我须保持一种谦卑、敬畏的态度。拙文不敢妄谈创新,但却是我用心、静心、精心之成果,从论文选题、构思、架构,到撰写、修改,再到最后成型、定稿,历时两年,其间反复斟酌、不断修改,历经8稿,方才定稿付梓,其间的感受如同凤凰涅磐,痛并快乐着。拙文虽有缺憾和不完美之处,但代表了作者4年以来对农业保险、制度演化的所思所想;我希望所做的学问能贴近现实,希望自己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有助于澄清一些观念,提出一些新见,解决一些问题,希望自己多年对农业保险的思考和研究能对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发挥一点建设性作用,更希望中国农业保险不仅仅停留于试点阶段,而形成长效性制度安排,为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发挥一点真正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其兴亦勃焉,其亡亦乎焉”。

拙文与其说是一篇博士论文,不如说这是我长期以来一直思索求解疑惑的暂时的一个绳结,在博士学习阶段的一个探索性结果;对于知识的求索,对于“农业保险制度演化”这一问题的解疑,与其说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不如说,刚刚摆脱他人的灯塔,茫然地奔向漆黑的暗夜,觅求擦亮自我与生俱来的火种的新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拙文虽已完成,但我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我的探索还将继续。

二零零九年深秋于光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