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10-2011)
13811700000053

第53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4)

[摘要] 更新教学理念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实现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信仰体系的前提,“讲什么”是《概论》课实现“两个转化”的难点,专题教学是《概论》课实现“两个转化”的有效途径,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概论》课实现“两个转化”的突破口。

[关键词] 《概论》课 两个转化 讲什么 怎样讲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的关键是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的科学转化。但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两个转化”,却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问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重点解决好“讲什么”和“怎样讲”的问题。

一、更新教学理念是《概论》课实现“两个转化”的前提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影响着一切教学活动,关系到教学目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价值实现的问题。没有新的理念,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内容等就难以真正转到新方案上来;用不同的教学理念指导,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先导,也是《概论》课实现“两个转化”的前提。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具备的基本价值理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号召,他不仅提出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还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德育为先”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主题的核心内容,并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概论》课教学应当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基本理念,由重知识传授转为重创新能力培养,绝不能因教学形式的创新而湮没“立德树人”这一教学根本。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仅仅是教育对象,必须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实际,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二、“讲什么”是《概论》课实现“两个转化”的难点

《概论》教材出版使用5年来,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又经过多次修订,不仅在科学性上有了较大提高,而且思想观点更加准确,逻辑结构更加严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认同和好评,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赞许。师生们普遍认为,教材贯彻中央精神,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经验,充分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全面准确,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的确是一本思想性、针对性和可读性很强的精品教材。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存在着“讲什么”的疑惑。按理说,“讲什么”的问题,教社政[2005] 9号文件以及《概论》课教材已经讲的清楚了,但因《概论》课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涉及方方面面,体系宏大、内容丰富,综合性、现实性强,而每个方面又都涉及一些重大理论和具体知识。教师觉得每一个理论成果,每一条原理都很重要,加之因课时有限,仍然觉得重点难以把握,对哪些该讲,哪些可以不讲,心里没底。对教学内容不敢取舍,甚至不愿取舍。即使有取舍,往往是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特长在教学中有所侧重,是否符合《概论》课教学的重点很难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适当的角度以及典型案例阐释,就成为《概论》课实现“两个转化”的关键。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组织广大任课教师,围绕着“讲什么”、“怎样讲”的问题,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研讨活动,并以课题立项的形式进行专项研究,对《概论》课15章内容进行分解,每个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承担2—3章内容,研究成果在教研究室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教案。要求教案做到“三性、四坚持”。“三性”是指教案设计要具有导向性、创新性和层次性。“四坚持”是:要坚持少而精和管用原则,对教材内容合理取舍,讲好重点,讲透难点;坚持课程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对“05 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特别是课程设置和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有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同时在具体教学内容上,还需要各门课之间进行协调,统筹兼顾,尽量避免交叉重复;坚持改进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活跃课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实现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内化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

三、专题教学是《概论》课实现“两个转化”的有效途径

《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如何使“概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最有帮助、最具吸引力的一门课程,是广大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在《概论》 课教学中,我们在对教材内容全面系统把握的基础上,保持教材基本框架、打破章节体例,结合现实需要和学生特点,将教材15章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贯穿起来,进行专题式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概论》课实现“两个转化”的有益探索。

1.专题内容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要求。《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以及十六大以来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专题的具体内容时,着重把握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这条主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的重点。比如,第一个单元“总论”,我们设计了两个专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重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为什么能实现“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及意义。第二单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设计了两个专题,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点讲清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而对这些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形成过程等历史陈述性内容可以少讲或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总之,专题内容的设计要吸收学术界的研究动态、最新研究成果、最新观点,深入透彻地分析《概论》的基本理论问题。既要遵循历史逻辑,按理论成果形成的先后顺序编排,又必须符合思维逻辑规律;既要形式上创新,更要反映课程本身的目标要求,诸如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必须讲到。防止在教学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避免教师出现“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想到哪就讲到哪”的现象。

2.专题内容的取舍要把握整体性要求。在《概论》课课堂教学中,专题内容的取舍是一个难点。哪些内容必须讲,哪些内容可以不讲,多数教师心中没底。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教材的基本内容。教材是教学安排的基本依据,是对教学内容的基本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使用列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对此我们必须在把握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因此,在进行专题内容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的基本精神,深化对教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教材的重点理论、基本内容、核心观点进行归纳、凝练。由于讲授时间有限,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时,必须遵循“要精,要管用”的精神,突出重点,有所取舍。二是要把握“05方案”的整体性要求。《概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综合性的要求。但有些理论原理和观点可能在其他课程中也有体现,如《概论》中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等在《纲要》中就有,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建设等在《基础》中就有,党的思想路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问题在《原理》中就有。这就要求对“05 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特别是课程设置和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在专题内容的取舍上,还需要教研室之间进行协调统一,统筹兼顾,否则在内容上就会出现交叉重复。

3.专题内容的设计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05 方案”的主要精神之一。《概论》课的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贴近实际”,首先要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实际,让学生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其次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联系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实际,尤其要直面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让学生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大发展及重要意义;第三要紧密联系当今世界发展形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贴近生活”,就是改变过去在一些教育目标和内容上过于重视知识体系、逻辑关系而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因素的问题,转而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专题内容更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三贴近”最根本是“贴近学生”,即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讲授内容,采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手段,回答和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找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感觉到理论的力量就在身边而非遥不可及,从而达到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实现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内化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概论》课实现“两个转化”的突破口

以上三个问题,主要是解决“讲什么”的问题。专题确定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即“怎样讲”,这就要靠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解决。这是《概论》课实现“两个转化”的关键环节和突破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推进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终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主线和目标。在课堂教学上,坚持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性、引导性教学,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压缩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较多的与教师交流及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和互动空间。实践证明,目前教师们采用的诸如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方法,效果就很好,应当坚持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