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10-2011)
13811700000034

第34章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2)

究其原因,近年来由于受一切向“钱”看的功利和享乐风潮的影响,爱国尚武之风大不如前固然是主要的因素,国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固有观念则是更深层的原因。人们通常将军事爱好视为“业余”活动或“游戏”,没有实在的意义,却有玩物丧志的危险。这一观念对社会能量的流动起了不良的导向作用,因而,军事爱好和许多属“游戏”性质的活动一样,处于边缘地位。此外,部分军迷的不当行为也是造成军迷遭受偏见的原因。如有的军迷好胜心强、分辨力低,军事论坛中往往充满谩骂、挤兑和嘲讽等语言暴力。加之部分媒体对军迷泄露军事秘密事件进行有失偏颇的报道,以致在民众心目中军迷等同于专事偷拍军事机密的“狗仔队”。因而,军迷游走于边缘,难以在国家重大议题中登堂入室、发挥主流作用。

在这种状况之下,大学生军迷的境遇亦不佳。高校对于军迷的活动要么没有太多的关注,听之任之;要么将之纳入一般的军事教育范畴,以缺乏实践性的书面资料和课堂讲解来应付军迷的要求。此外,各个高校军事爱好者协会往往都会因为高年级学生就业和考研等更现实的压力而被弃置或冷落,以致高校军迷的活动难以为继,层次难以提高。

忽视这些问题进而将军迷打入另类,是一种因噎废食的短视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将使爱国尚武精神更加式微,扼杀很多天才的设想,加剧军迷的迷失状态,流失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问题的解决,承载社会责任的大学应发挥主导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了,将对改变社会固有观念和军迷的边缘地位深有裨益。

2.积极引导,免于迷失

军事活动通常是以爱国为信念支撑,如果没有以爱国为目的的军事行为往往会沦为害人害己的野蛮行径,军事爱好行为亦不例外。

军迷和爱国之间的确有很多天然的联系,但军迷的兴趣和爱国情感之间并不完全一致。军迷的法律意识或道德自律能力参差不齐,“爱秀”的冲动往往冲破理智的束缚,加之少数别有用心者的蛊惑,情形更为复杂。再者,网络时代的军迷已不是之前“单打独斗”的个体,而是结成了有相同爱好或见解的众多团体,呈现从个体自由状态向组织化形态的发展趋势,这在高校表现得尤其突出。这是个值得重视的的趋势,因为在军迷形成组织后,其能量和影响加大,如果失范,后果严重。从及早防范于未然的角度来看,也应对军迷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引导军迷,启发其朦胧朴素的爱国情愫,规范军迷组织的行为,防止一些不良的倾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的工作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引导宜采柔性的行为方式。军迷的激情是其最为可贵的品质,因而不能以降低甚而阻扰军迷的热情为代价,而是要在保护其热情的前提下进行善意的引导。通过有效的组织培养军迷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国防观念,倡导团结、守纪的精神,使其从对军事的兴趣偏好升华为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关怀,从而将军迷的兴趣导向良性的发展。

其次,对于军迷的引导,应有“开发”的思维。国家可在军事决策上对军迷进行“开发”。比如可以按当时的军事透明度,通过网络等便捷的渠道加强与军迷的互动,将使军迷在了解情况后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并提出宝贵的民间建议。2007年美国出台的《21世纪海上合作战略》,就在制订过程中吸收了网民意见。随着中国军事透明度的提高和战略决策支持体系的完备,未来中国军迷与军事部门实现互动也未为不可。

此外,加强网络监管,积极纠正偏误。提高军迷的品味,杜绝泄密行为的出现,“堵截”的措施还是不可或缺。对于网络的监管,以往单纯地采自上而下的监管方式,往往力不从心。如果辅之以军迷的自主性监管,未尝不是个好办法,因为军迷有大量的组织团体,如将其延伸至网络的监管,可发挥其协作性较强的优势,对其爱国、团结、守纪精神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实践。

3.扶持军迷,满足兴趣需求

大多数军迷之所以“迷”上军事的动因都是源自兴趣爱好。兴趣是以感性为基础的,而军迷面临的问题是其活动往往虚多实少,兴趣难以得到满足。以甘肃农业大学军事爱好者协会为例,他们所开展的活动如下:观看军事影片、发布军事动态、开展军事知识等竞赛活动、参观爱国教育基地、开办会员专刊。 通观国内众多的大学生军迷团体,其活动内容基本如此。对军迷而言这种活动只是强化了其“观众”的角色,缺少与军事实物的接触,对军事的感性认知不足,颇有“纸上谈兵”的味道。

因此,满足军迷的兴趣需求,给予感性体验的机会是扶持军迷的重要途径。就高校而言,虽不能给军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但利用高校的现有条件,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利用流行文化 ,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军迷的兴趣需求。

首先,改革学校军事教育重形式轻实效的状况,发挥学校军事教育的应有作用。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不算少,然而却存在简单粗放、形式呆板等问题。因此,军事教育须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给军迷包括其他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增加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开展各类军事仿真活动:军事对抗游戏、野外生存训练、军营生活体验和军品模型制作等,接触各类军事实体:观摩军营、武器装备、军事科研单位和军事演习,与军事工作者进行直接的交流。

其次,给予军迷一个施展魅力的舞台。除了给予军迷走上学校军事教育讲台的机会之外,还需将国防教育内容融汇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利用校园文化的公共舆论阵地加强宣传教育,从不同侧面向其他大学生传播军事知识。 定期举办以军事为主题的活动,出版军事刊物。此外,资助军迷团体,并给予必要的组织和指导,一是使其活动得以经常性的开展,二是提高其水平和层次。

结语

寻求恰当的教育方法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军事爱好可以说是个人兴趣和国之大事的绝佳结合。对于军迷,不能止于从爱好者的角度和层次来考量,须有远见。军迷不仅有兴趣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创新精神的良好品质,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对大学生军迷这座富矿进行发掘和利用,可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一条新路径。大学生是一个学习掌握高级知识的群体,性格处在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充分发挥大学生军迷作用的前提。如能与军迷实现有效的沟通,发挥军迷的示范作用,应可从大学生军迷中打开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累将兴趣和理想紧密结合的经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论商科大学的通识教育

——大学思想教育改革的一种设想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先武

[摘要]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在培养高质量的人,为达成此目的,就需要比较广泛的通识教育知识基础。当前我国高等商科教育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通识教育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路径。商科大学通识教育可以在借鉴发达国家商科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采用多种课程模式来实现通识教育的良好效果,以此达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商科大学 核心课程型模式 自由选修模式 分布必修型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存在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争论。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曾这样写道:“由于现代社会所出现的知识爆炸,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通晓一切知识或掌握这种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人。今天,一个人只能希望成为精通有限领域学问的人。这就向高等教育哲学提出了怎样安排大学本科课程的问题。是应该进行通识教育,把专业化教育留待研究生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进行,还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大学本科同时进行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回答甚至是不可协调的。”

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照搬苏联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模式,形成了过度化的专业教育体制,造成了人才培养方面的严重缺陷,加深了人们对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对立化认识。人们普遍认为通识教育是对高等教育专业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

一、大学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开发人性,使一个人的生活有意义,令他的生命有价值。因此,人类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教育的工作旨在促进人性的发展,引导人性的塑造和重新再塑造。每一位大学生学习的科目可视个人的兴趣或其主修领域的需要而做自由的选修,但如哲学概论、道德学、哲学及文明史等涉及塑造人性道德、理智等的课程,则每位学生均须学习。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在培养高质量的人,也就是在培养良善的品德与丰富的知识。每个人应了解且常思考人生的真谛、人生的价值,了解对历史、社会、国家的使命与责任,从而建立其奉献精神。为达成此目的,就需要比较广泛的通识教育知识基础。人类生命的可贵,在于其发展的无限可能,适当的通识教育正是开启个人无限可能的桥梁。值此终身学习时代的来临,通识教育正是建立终身学习社会的基础,因为在终身学习的社会中,个人不仅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而且也要学会自我实现,这些都与通识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今后如何从通识教育的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方面加以改善与充实,发挥通识教育的功能,培养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识教育的一贯目的是不变的,那就是以“人”为基础的知识性整合的教育,这种知识性整合包括道德实践的层面在内。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人(自然人)教育成为一个有品德、学识及专业素养的人(文化人)。通识教育强调学识的传授与人格的熏陶并重,使学生能培养气质及人格,成为懂得相互关怀并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公民,同时更具备将来就业或转业的基本学识与才能,自我调适与判断,以适应科技进步的时代,表现科技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的科学实证价值体系,则人类社会就能达到和谐发展的理想境域了。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通识教育”其实就是“心灵改革”教育。“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了解自己、包容对方、尊重对方的情操等,培养学生对人性的了解与尊重,避免人性在重功利的社会中被工具化与物质化。

专业教育指的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划分,为大学生提供的专门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从人文教育中分离出来的。按专业实施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专业教育随着十八世纪后的启蒙运动及工业革命而产生,当时科学蓬勃发展,工业兴起,生产结构大幅改变,职业的分化日益明显,新的科技带来了新的职业与技术,相对地便要求更多的技术训练及知识以符合需求。知识的分化在各个学科中产生,不仅是在自然、工程等应用科学,同时也遍及于人文、社会的学科之上。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改变了生产技术及社会结构,也改变了过去大学的教育理念。过去大学以提供博雅教育,培育卓越智慧的人才为主,然而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与社会结构的改变,大学遂成为提供分化专业知识的场所。随着知识的专业化与科系的划分愈来愈细,各学科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隔行如隔山,结果便产生了知识的支离破碎,通全的知识整合渐行重要,因此教育改革的呼声便再度高涨。由于工业革命后所引发的整体性变化,知识与科技除了更加专业也更为复杂,过去古典的博雅教育所重视文理的统治阶层的养成训练,已不符合新时代的需求。就在重视传统博雅教育与知识走向专精的矛盾冲突之下,“通识教育”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