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质德国
13760600000009

第9章 德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THE GERMAN MODEL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HINA

撰文|丁纯(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徐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

导读/INTRODUCTION

综观德国二战后六十余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无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奇迹”、欧债危机期间的一枝独秀,还是面对20世纪70、80年代的“滞胀”和全球化、两德统一带来的挑战,德国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堪称发达国家中的优等生,并且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德国模式。正处于经济改革及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中国,可以从德国二战后六十余年的经验与教训中得到启示。

其中,坚持市场经济为主及国家有限干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及相关政策、坚持出口导向并注意出口地区的多元化、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力促产学研相结合、倚仗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等特色对于其他国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正处于经济改革及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中国,也可以从德国二战后六十余年的经验与教训中得到启示。

德国经济六十年

GERMANY‘S SIXTY-YEAR ECONOMIC DEVELOPMENT

1945年战火甫息之时,德国可谓瓦砾遍地,经济瘫痪,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呈现典型的短缺经济局面。但在首任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的领导下,遵循“社会市场经济”范式,通过币制改革、放开物价、崇尚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并得到“马歇尔计划”等的援助,德国经济迅速恢复重建并起飞,从1950年到战后首次经济危机爆发的1966年这十余年间,德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7.9%,失业率不到0.7%,私人消费活跃,固定资产投资旺盛,出口增长迅猛,基本实现适度增长、充分就业、稳定通胀和对外经济平衡“魔术四边形”所要求的目标,创造了令人赞誉的“经济奇迹”。

此后在1966-1967年间德国遭遇了战后首次经济危机,告别了“黄金时代”,德国经济政策的主导思想也出现了短时的转折,转向了凯恩斯主义为导向的、强调政府通过财政及货币政策刺激和干预经济的总体平衡调节。造成了公共债务猛增,滞胀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美元持续走弱,美元的持续走弱、德国马克的被迫升值、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飘摇和崩溃等导致德国外部环境严重恶化,德国经济出现了增速下滑,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跌至2.9%和1.8%、失业人数突破两百万、物价涨幅骤升到7%,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面对挑战,1982年接任的科尔总理,重新祭出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等德国模式的旧策和利器,活跃市场、紧缩开支、鼓励创新,尤其是推动南部“德国硅谷”的崛起和支持北部鲁尔等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带领德国经济走出了“滞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全球化、老龄化的冲击和两德统一的重负下,曾是欧盟经济“火车头”的德国黯然失色。由施罗德政府倡导,默克尔内阁接续,针对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居高不下的福利包袱和缺乏创新的体制,展开了壮士断腕式的未雨绸缪改革。以“2010改革议程”为题,聚焦劳动力市场、养老、医疗和税收等领域,卓有成效,遏制了德国社保费用的飞速上涨势头,改善了就业状况,振兴了经济。同时积极推动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立,始终坚持在欧洲一体化框架下发展,使得德国得以在2008年肇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此后衍生的欧债危机中,呈现出一枝独秀之势,令人叹为观止。2009年到2013年,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0.6%,欧元区平均则是-2.1%;失业率平均为6.3%,同期欧元区则高达10.3%。德国从危机爆发前的10.2%连年下降,2011年甚至跌落到5.9%,创下两德统一以来的最高水平;德国财政赤字平均为79.3%,低于欧元区平均87.2%的水平;通胀率德国为1.52%,低于欧元区1.68%的平均水平,可谓鹤立鸡群。

德国经济特色

GERMAN ECONOMIC FEATURES

在二战后的六十余年岁月中,德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曲折前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概括而言,德国经济具有四个特色。

一、坚持市场经济为主、国家有限干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及相关政策

德国一直将瓦尔特·奥肯和缪勒-阿尔马克等弗莱堡学派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奉为圭臬,坚持“社会市场经济”,崇尚竞争,反对垄断,但也绝非放任自流,政府更多充当裁判员的角色,在保持经济稳定和维持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企业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保持了活力,具有很强的危机应对和市场冲击适应能力。同时通过社会伙伴对话等建立和谐劳资关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则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坚持出口导向并注意出口地区的多元化

1950年联邦德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98亿马克,占GDP的20%,2013年德国出口总额为11699.70亿欧元,占GDP的42%。得益于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德国长期坚持自由贸易政策,放开汇率管制,鼓励企业自主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优胜劣汰,国家只提供制度框架保证和出口信贷等支持,鼓励德国工商大会等贸易促进机构提供辅助服务。同时在全球化和欧债严重冲击的今天,德国不仅注重与传统欧美地区的贸易,更注意拓展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并大获裨益。

三、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力促产学研相结合

支撑德国实体经济和出口的秘诀就是独具特色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产学研转化体系。在两至三年双轨制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毕业后能立即融入职业生涯,从而为德国制造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保证德国在生产工艺和产品制造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德国还建立了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实用技术研发、转化体系。

四、倚仗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

德国具有重视制造业的历史传统。早在19世纪工业化初始阶段,德国就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地理便利和知识结构等因素禀赋,大力发展采掘、冶炼、机械制造等实业;二战后,德国政府继续扬长避短,夯实制造业基础,同时倡导实用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形成了以汽车、机械、化工和电气为代表的四大支柱产业。这四大产业占德国全部制造业产值的40%以上,所占全德出口的比重也达到48.2%(2013年),且制造业提供了全德四分之一以上的工作岗位,占GDP的比重超过30%,分别比美国、英国和法国高出10.6、9.6和11.4个百分点,比另一个制造业大国日本也高出4.6个百分点。该比重在2001-2012年间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增长了2个百分点以上,目前虽稍有下降,2013年仍然达到25.5%。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制造业的逆势上扬主要得益于德国对外出口的高速增长,这在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的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是非常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