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悟父爱故事
13750100000083

第83章 命中的三个女性

母亲与父亲相遇在水电站。

母亲的家庭出身是“地主”,按照今天的想象,应该是大家闺秀、千金小姐了。然而,母亲并没有享受过这样的福气。所谓的“地主”,其实外曾祖父是一位当地闻名的老中医,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以为今后能够过上好日子了,就把终生的积蓄拿出来买了十几亩地。谁知,就是这块地毁了他的后半生。由于外曾祖父是“地主”,外公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这一祸害还一直牵连到母亲这一代。

16岁的母亲初中刚刚毕业,正是如花似玉的好年华。我在一本发黄的影集里,看到过那一年母亲照的照片,大眼睛、圆下巴、宽额头,还有两根乌黑的长辫子。母亲穿着碎花点的确良短袖衬衫,这是母亲唯一的一件漂亮衣服。那少女的欢笑里却有一丝忧郁——那时,家里再也供不起母亲念书了。于是,母亲招工去了大渡河上的龚嘴水电站,小小的一个女孩儿,干起了最艰苦的体力活。好在还年轻,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苦虽然苦,但是每个月有15元的工资,应该算是丰厚的收入了,一半自己维持生活,另一半还寄回家里供养弟弟妹妹。

母亲是个最爱清洁的女孩。一下工,还来不及休息片刻,她便端着一大盆衣物到河边洗洗涮涮。尽管衣服上打着补丁,她永远是工地上一大群女孩中最干净、最显眼的一个。父亲刚刚从大学毕业,主动来到穷山沟里参加修建水电站,跟工人们在工地上同吃同住。那时的大学毕业生,从来就没有认为自己跟“民工”之间有什么不同。就在那时,父亲注意到了姑娘们当中那个爱看小说、爱唱歌的娇小的女孩子。

对于父亲来说,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而对于我和弟弟来说,母亲则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母亲是个平凡的工人,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她却自豪地说:“我有一个好丈夫和两个好儿子。”跟父亲一样,从我很小的时候起,她就把我当做朋友看待,家里的事情都要征求我的意见和看法。母亲在家里营造出了一种中国家庭中罕见的民主自由的气氛。

母亲是厨房里的一把好手。母亲的厨艺在亲朋好友当中是有口皆碑的。家里来了客人,她走进厨房,三下五下,一大桌菜就摆了上来。离家以后,我漂泊天涯,走过五湖四海,吃过南甜北咸,却没有发现哪个名厨的手艺超过了母亲。也许,多少年了,母亲做的菜已经让我的舌头和肠胃都产生了一种天然的妥帖。这大概是天下所有的儿子与天下所有的母亲之间特殊的感应形式之一吧。

记得我考上北大离家北上的那一刻,母亲一直把我送到车站,刚刚她还有说有笑,忽然泪水就哗哗地流了出来。我赶紧说,妈,你当年16岁就离开家了,我今年已经18岁了,您不要再为我担心!

我的每一封信,母亲都视若至宝,反反复复阅读几十遍,把信纸都揉破了,真是如同老杜所说:“家书抵万金。”母亲最关心的电视节目,谁能猜得到呢?她最关心的是天气预报,因为我在遥远的北京,她首先关注的是北京的天气。一看到天气有变化,她赶紧给我打电话,要我晚上去图书馆上晚自习的时候多加点儿衣服。母亲不善言谈,她的电话一般都很简单,每次总是说吃饭穿衣这些琐细的小事,然而,正是这些只言片语,让我感觉到电话线另一端浓浓的母爱。我在处女作《火与冰》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求学北京之后,母亲每天都关注北京的天气。父亲说,看北京的天气预报是母亲一天中最重要的事。在蜀中的母亲,居然能像把脉一样,把出北京的体温。而母亲,至今没有到过北京。北京的一千多万人口中,母亲只认识她的儿子一个人。关于爱,没有比这更好的定义了。

许多做母亲的读者和更多的做子女的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都说这是《火与冰》中最感人的一段话。

生活在那座她陌生的城市,走在她从未见过的那些街道上,这一切,大概正是我们常说的母亲对儿女的“知冷知热”最好的一个注脚和写照吧!爱屋而及乌,爱子而及城市。天下母亲的心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