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能说会做决定你的一生
13736600000001

第1章 一个人的口才比能力更重要(1)

有见地的人都会说能力重于学历,其实口才更重于能力。身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如果没有说服别人的能力,没有推销自己的良好口才,也难免落个终生郁郁不得志的结局。

1.很多人是败在口才而不是能力上

俗话说:“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能力卓越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人就是如此。他们可能在某一方面具有过人的能力,但是一张嘴就让自己的能力贬值!结果往往是败在口才而不是能力上。

三国时期的杨修,思维敏捷,才华横溢,论能力,他尚在自己的上司曹操之上。但就这样一位有能力的人,却因为说话不注意方式和时机,处处表现的比曹操聪明而遭致忌恨被砍了脑袋,死时年仅34岁。

曹操命人修建一所花园,花园造成之后曹操去验收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众人不解其意,又不敢问。只有杨修知道原因,他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曹操得知是杨修看破了自己的意思时,虽然口中夸赞,但心里却非常不舒服。

还有一次,有人进贡给曹操一盒来自塞外的酥饼,曹操很高兴,提笔在酥饼合上写下了“一盒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毫不客气地取出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

杨修绝顶聪明不假,能力超群也不假,但他不仅没有借助能力获取飞黄腾达的事业,反而遭来了杀身之祸,原因就是因为他不会说话,无所顾忌,恃才放旷,不懂得韬光养晦,这就注定了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成不了大气候,也注定了他在通向权力的道路上成为失败者。

官场风云变换莫测,一句话说不好,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一个人游刃于官场,得到上司的赏识,不仅要有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口才。众所周知的清代才子纪晓岚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纪晓岚在宦海沉浮,却可保命全身,这全得益于他的口才,他能言善辩,机智敏捷,学识渊博,出口成章,观其一生,虽政绩平平,却才名远扬,为后人所传颂。

有一天,乾隆皇帝问纪晓岚:“纪卿,你知道‘忠孝’二字如何解释吗?”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此为‘孝’。”

乾隆皇帝听后立刻说:“那好,朕现在就要你去死!”

纪晓岚闻此也一点都不含糊,回答说:“臣领旨!”

乾隆皇帝好奇地问:“那你打算怎么死法?”

“跳河。”纪晓岚答道。

乾隆皇帝当然知道纪晓岚不会去死,于是就坐在一边看他怎么应对。

过了一会,乾隆见纪晓岚回到跟前,笑道:“纪卿何以未死呢?”

纪晓岚答道:“我走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纪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你在跳河之前应该先回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不是昏君,你就不该投河而死;如果说皇上跟当年楚王一样的昏庸,你再死也不迟啊!”

乾隆听了这番话后,龙颜大悦,大笑着连声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是雄辩之才,这下朕算是服了!”

纪晓岚机智应对,话语幽默,一语双关,既说明自己是个忠臣,又称赞乾隆是个英明的君主,使得他免于一死。如果他笨嘴拙舌,常常惹火圣上,即便再有能力,恐怕也很难保身吧。

在现代社会,口才虽然不至于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可是却直接决定了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就像那句话所说,“世界上到处是有才华的穷人”,同样,这个世界上也到处是有能力却郁郁不得志的人,为什么?因为他们口才欠佳。

比如,有些人非常胆小,每逢当众讲话就紧张心跳,形象顿失,说话语无伦次,失去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一些人因出言不慎,或者锋芒太露,而错过机会、损失金钱,人际关系紧张。还有一些人讲话词不达意,思路不清,主题不明,条理不分而缺乏说服力,这样自然不可能得到他人的合作与帮助。

可以说,现代社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口才,同时也印证了很多人之所以失败,不是败在能力,而是败在口才上!

点评:

很多人能力强,却不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很多人满怀诚意,却不能赢得别人的帮助与合作;很多人吃苦耐劳,却不能抓住成功的机会……他们失败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强,而是因为口才不佳!

2.“会说话、金钱、电脑”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

美国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把“会说话、金钱、原子弹”看作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60年代以后,又把“会说话、金钱、电脑”看成是一个人最有力的三大法宝。而口才一直独冠三大法宝之首,由此足以看出人们对口才的器重和推崇。

的确,当代社会,360行,行行都需要沟通,需要交流,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一个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口才是不可或缺的资本。

在CCTV2火热播出的《赢在中国》中晋级12的强选手潘诚在接受雅虎的采访时说:“我的几次创业失败都与口才不好有关。以前我在公司会议上讲话总是没有勇气,面对大众宣传自己或产品就更不敢了。我觉得有口才,创业成功是必然的;没口才,创业失败是一定的。”

在36进12的比赛进程中,马云老师问潘诚最大的弱点是什么?潘诚说:“我的表达能力还是不够。所以去年开始,我一直在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后来我太太看到《赢在中国》节目宣传以后,她就给我打电话,说有这个节目,可以赢得风险投资,最重要的是你去锻炼锻炼,可以去演讲。我一听如果有这个机会演讲的话,不管结果是怎么样,自己可以尝试一下,所以报了名参加比赛。”

潘诚因为认识到口才对一个人创业的重要性,而有意识的去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他也主动坦白自己正是因为表达能力的欠缺才报名参加《赢在中国》的,所以才取得了让人羡慕的成绩。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一个人可以面对多少人,就代表这个人的人生成就有多大!”凡有成就的人,无论是政界领袖毛泽东、列宁、克林顿,还是商界领袖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古今中外99%深具影响力的成功人士都是善于公众表达沟通的大师,留下了许多令后人反复传诵的时代佳作。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一生指导了无数波澜壮阔、艰巨复杂的革命战争,靠的都是他出类拔萃的口才。为能恰当地表情达意,他有时进行鞭辟入里、雷霆万钧的反击,有时发表鼓舞人心、雄辩有力的演说,有时吟诵瑰丽磅礴、浪漫豪放的诗句,有时进行含蓄幽默、亲切热情的谈话。他说话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闪烁着智慧光芒,又体现着高超的人际交往水平。

抗战时期,有不少各地先进青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延安,到后又听说中央让他们离开延安,到其他各地工作。为此不少人想不通,甚至满腹牢骚。

对于这一问题,毛泽东又是怎么解决的呢?他借着给“抗大”讲课的机会,微笑着对大家说道:“最近几天,有不少同志给中央写信,反映好不容易来到党中央身边,怎么一到就叫离开?我说对呀,中央许多同志也很赞同这些同志的想法。但是,就有那么一个人不同意,整天叽哩咕噜的。”说到这,他故意停顿了下来。

这番话勾起了众人的好奇,会是谁呢?大家面面相觑,都想不出是谁。见到这种情况,毛泽东笑笑,诙谐地指指肚子,说道:“这个人就是‘肚先生’,也就是我们的肚子!”他语音未落,就传来了一片笑声。有许多想不通,发牢骚的青年也在这片欢乐的气氛中消除了疑虑。

毛泽东的话风趣幽默,显得别具情趣,宽厚、和善而又饱含深意,感染了这些发牢骚的青年,终于让他们解除了疑惑。

当然,不只是做领导的人需要好口才,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口才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人与周围人的交流和沟通,职业的选择和职位的升迁,与同事的协调,以及自己婚姻家庭生活和纷争解决等,哪一项不与自己的口才的好坏有关?一个领导者,无论是执掌政府还是经营企业,他们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同不同层次的人进行交流和对话,需要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将周围的人团结在自己身边,这其中哪一项不需要口才的帮助呢?

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上有“先声夺人”、“一诺千金”之说,在政界有“金口玉言”、“一言定升迁”之语,在文化界有“点睛之笔”、“破题之语”之论……说的都是口才。可见,是否能说、是否会说以及言谈交际能力是直接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点评:

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说的是从前没有钱人就寸步难行。而如今,电脑已经成了必备的生存工具,口才也是生活、工作中万万离不开的。所以无论是制胜职场还是惬意的生活,都离不开会说话、金钱、电脑这三件法宝。

3.人才未必有口才,但有口才者必是人才

一个人没有堂堂仪表,没有翩翩风度,甚至身体上还有着某种缺陷,这都不是阻碍他成功的关键因素,最关键的是他是否有口才。

也许,一个不会说话的人,也能取得某个方面的成功,比如写作,比如从事科研发明等。但是,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的人却一定是人才。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有能力的人苦于没有发挥能力的舞台,却不会见到一个有口才的人在为生计而奔波。

有口才就是成功的最大资本。比如,你的口才好,可以去做主持人,可以去做职业讲师,可以成为谈判高手,甚至成为优秀的外交家。

周恩来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的成功,靠的不仅仅是他的智慧和能力,还有他出众的口才。

在中美准备建交之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对周恩来总理说:“我发现你们中国人走路都喜欢弓着背,而我们美国人走路大都是挺着胸!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换作是我们,大概会不知所措。只见周总理回答道:“这个好理解,我们中国人走上坡路,当然是弓着背的;你们美国人在走下坡路,当然是挺着胸的。”说完,哈哈大笑。

周总理的这个回答,既有反唇相讥的意味,又带着半开玩笑的情趣;既不影响谈话的友好气氛,又符合当时说话的场景和说话者的身份。

而周总理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的表现更是让人叹服,那时候由于一些国家对新中国不太了解,把我们国家当成了威胁和敌人,并出语咒骂。面对这样的情况,周总理觉得很痛心,所以,在会议上第二次发言时,他第一句话就直截了当的说:“我不是来吵架的,我是为了大家求同而来的。”他当时的态度十分诚恳而谦虚,取得了一句话倒转乾坤的效果。总理的表现当场就打动了许多人,成为外交界传扬的佳话。

事实证明,只要有口才必定能成为一名人才。即便不从事靠嘴巴吃饭的职业,也会因为口才好而受益多多。

阿里森在美国一家电器公司做推销员。一天,他去一家公司推销电机。这家公司不久前从阿里森手中买过电机,但是由于用法不当,电机的温度超过了正常的发热指标,所以,这家公司的总工程师斯宾塞先生一看到他就不高兴地说:“阿里森,你还指望让我多买你的电机吗?”

阿里森在详细地了解了情况后,发现电机温度超标并不是质量问题,而是因为该公司使用电机的房间内温度过高导致的,但是他并没有直言相告,进行强硬的辩解,而是决定以理服人。

于是他微笑着对这位总工程师说:“好吧,斯宾塞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的一样,如果那电机发热过高,别说再买,就是已买的也要退货,是吗?”“是的!”总工程师作了肯定的回答。“当然,电机是会发热的。但是,你当然不希望它的温度超过了全国电工协会规定的标准,是吗?”对方再次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如此之后,阿里森开始谈起实质性的问题了。

他问斯宾塞:“按标准,电机的温度可比室温高72F,是吗?”

“是的,”斯宾塞说,“但是你们的电机却比这个指标高出许多,简直让人无法用手摸。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阿里森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贵公司车间的温度是多少?”

斯宾塞想了一下,说:“大约是75F。“

阿里森听了后点点头,恍然大悟地说:“这就对了,车间的温度是75F,加上应有的72F,一共是140F左右。请问,要是你把手放进140F的热水里,会不会把手烫伤呢?”

斯宾塞显然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只好点点头。阿里森又趁热打铁地说:“那么,你以后就不要用手去摸电机了。放心,那热度是正常的。”

之后,这家公司不仅成了阿里森的忠诚客户,还为他介绍了几家公司买他的电机。

可以说,无论一个人从事什么行业,都离不开口才。当然,好的口才决不是只凭两片嘴皮子和三寸不烂之舌即可,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事实证明,口才好的人总是能在自己生活交往圈子内独占鳌头,其功效小到可以帮助自己顺利发展,大能利国利民、造福世界。因此,古人刘勰把口才的价值提高到惊人的高度:“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点评:

西方的一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有一个好的口才”,人才也许不是演讲大师,但是有一个好口才的人必定是人才,并且更有可能成为更加杰出的人才。

4.成功者身上的奇迹,一半是口才的功劳

科学研究者汤姆士指出:“说话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径,它能使人备受关注。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爱戴,得人拥护。它使一个人的才学充分拓展,熠熠生辉,事半功倍,业绩卓著。”他甚至断言:“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到民间私方,碰到一个在弹琴的编筐人,就和他聊了起来。

“你的兴致真好啊!”国王说。

编筐人说:“欢迎你,我是编筐的,一天编一只筐,既还债又得利息,养活了一家九口人,因而觉得十分快活。”

国王感觉有点奇怪,因为一只筐根本不值多少钱,怎么能够又还债还吃利息,养活九口人呢?于是问道:“你到底是怎么营生的呀?欠债多吗?”

编筐的人笑着说道:“我的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养大,我得赡养他们,这是还债;我的五个孩子,现在是我养育他们,等到我老的时候,他们就得养活我,这是我吃的利息,我的父母与孩子一共是七个人,再加上妻子和我,我不正是养活着一家九口人吗?”

国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觉得这个编筐人说话真有意思,就告诫他不要把刚才讲的趣话告诉给别人,除非当着他的面说,否则就会掉脑袋的。

第二天,国王就回去问他的十二位大臣“有人一天编一只筐,既还债又得利息,还养活了一家九口人,是什么意思”,并许诺谁能说出正确答案,谁就有资格做首相。

十二个大臣听了国王的话,面面相觑,不得其解。后来,他们费尽周折找到了那位编筐人,并用一千镑硬币从他口中买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