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3706200000022

第22章 新时期培养金钱观的重点——健康的消费观(2)

三、发展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大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的市场经济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以来,中国正进入一个全新的以消费为“主轴”的消费时代,即由生存型消费阶段进入享受型、发展型消费阶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代青少年消费的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即消费观念开放、消费方式多样、消费水平提高,满足个人发展的消费比重逐渐增大。由于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时期,有着较大的消费需求:一方面消耗大量的物质产品,以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另一方面把消费重点放在满足自己求知欲、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上来,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得一两门专长,这就是所谓的智力投资。许多青少年正是通过发展消费,来支撑个人对知识的渴求和能力的培养的。

四、购买决策能力日益增强

消费者购买决策能力在消费者购买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购买行为中的核心环节,起着支配和决定其他要素的关键作用。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消费主体,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新兴的市场动力,对家庭购买决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进入青少年时期,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选择商品的意识和具备评判商品的能力,特别是购买与他们有关的商品时。一方面缘于青少年商品知识和购买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缘于他们在金钱方面的掌控力和独立自主性不断增强,比如,对自己的压岁钱可以自由支配,有自己的银行账户等。这一阶段,父母也开始重视孩子的意见和要求,特别是在购买一些重大的商品时,孩子的意见有时会对父母的购买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在某些方面甚至会超过父母。这一倾向在现代家庭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更为明显。

§§§第三节 新时期青少年消费的误区及成因

一、不良消费观对缺乏自我判断能力和自我抵制能力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危害,它容易使其陷入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和炫耀性消费、人情消费、唯我消费、生态道德意识淡薄等一些消费误区。

1、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

从众是一种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的“随大流”或“人云亦云,意志不坚”的心理现象。从众消费即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消费行为。它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千世界中层出不穷的消费广告、铺天盖地的消费信息、充满诱惑力的消费宣传和花样翻新的消费时尚等刺激着青少年的消费欲望、煽起了青少年的消费热情、潜移默化地诱导甚至支配着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对青少年不良消费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许多青少年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承受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赶时髦、追潮流。别的孩子喝饮料,自己当然不能喝白丌水:别的孩子穿“佐丹奴”,自己干脆来套“金利来”。有些学生只要手里的零花钱多,就不假思索、盲无目的地乱花在吃喝玩乐上,或去网吧挥霍一空,或去购买大量的与学习无关的光盘和书籍,或去舞厅和酒吧潇洒一回,等等。消费早已改变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原始意义,而变成显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福建省福安市某乡镇中学一个家境相当不错的学生,为了庆祝自己在一次校级比赛活动中获奖,他竟邀请了该班20多名同学在当地乡镇一家较有名气的酒家,开了三桌宴席。几天后,其余部分学生也争相效仿。当今社会,我国不少中小学校中还流行着这样的说法:食品消费,向广告看齐:人情消费,向父母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美容消费,向明星看齐。如此盲目的消费行为,既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极大地分散了青少年的注意力,更助长了他们的不良生活习气。青少年盲目随大流去购买东西,而买的东西自己并不需要,这种消费行为是极不理智的。别人都买的东西,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如果人的消费活动陷入盲目性,为了一时的感官刺激,任意糟蹋自然资源,就会倒退为动物的消费。”青少年应该避免跟风、随大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

2、攀比消费和炫耀性消费

当代青少年的消费可以说是躺在父母钱包上的高消费。尽管自己不劳动、不挣钱,消费起来却足以使家长们“望子兴叹”。“吃的要营养、穿的要漂亮、玩的要高档、用的要排场"的理想模式已成为许多青少年追求的消费目标。上百元的衣服和鞋已极为普遍,出入卡拉OK厅、电子游戏厅、台球厅的也不足为奇,甚至车接车送、披金戴银的也不乏其人。尽管有的学生因家庭条件所限,消费档次稍低一些。但是,总体平均消费总额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也普遍偏高。据统计,在家庭消费支出中,青少年消费者的消费量几乎占家庭收入的二分之一。家长们普遍认为,“宁可大人省吃俭用,也不能苦了孩子"。所以都心甘情愿地在孩子的教育上进行投资,同时在孩子的吃穿上也舍得花钱。孩子只要提出的要求不是特别离谱,他们都尽量一一满足。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导致他们攀比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某些家长自身在吃穿上就与同事或同龄人进行攀比,这也是造成青少年进行攀比消费的又一原因。现实生活中,由于攀比消费的滋生蔓延,青少年消费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他们往往脱离现实进行消费,忘记自已还是没有一点经济来源的纯粹的消费者,甚至在消费时脱离父母的实际收入水平,造成家庭经济支出的严重不合理,由此带来一些预想不到的后果。四川成都某中学的一名女学生,喜欢在吃穿方面与班里其他女生进行攀比。但由于她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家中经济并不宽裕,根本满足不了她经常买名牌衣服的要求。在女儿看来,是父亲的“窝囊”,导致家中经济的拮据,是父亲的“无能”导致她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为了维持生活,父亲在街道上摆了一个水果摊,但她觉得父亲摆水果摊有失她的面子,就经常冲着父亲说些“没本事”之类的闲话。40多岁的父亲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就和女儿吵了起来。后来越吵越凶,最后女儿竟拍案而起;冲到厨房,拿起菜刀砍向自己的父亲。父亲连挡带躲,可小臂还足被砍了两道口子。之后这位女生离家出走,受伤的父亲在医院简单包扎之后,又催家人赶紧四处寻找走失的女儿。真是“可怜天下父母亲”。追溯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位女生虚荣心强、攀比心理太严重、受外界压力差,最终出现挥刀砍父的可怕结果。

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最早由美国制度学派经济学家凡勃仑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书中提出的,从而使“炫耀性消费”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不朽术语。“炫耀性消费”,又称“显眼的消费”“装门面的消费”“摆阔气的消费”。通俗地讲,就是进行自我炫耀、满足虚荣心的一种畸形消费,一种花钱给人看的消费。“炫耀性消费是为财富和权力提供证明的一种形式。它不是为了满足人必要的物质需求,而是用来填充精神的空虚与无聊,实际上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对于青少年来讲,炫耀性消费主要体现在讲究穿名牌服饰、用名牌产品、吃名牌食品。比如,有些家庭条件好的青少年将父母的职务、家庭年收入印在名片上并在同学中到处张扬和炫耀,有些花钱雇人背书包、写作业。这些富家子弟对财富的炫耀极大挫伤了家境贫寒学生的自尊,这种无处不在的身份差距和经济压力必然冲击他们纯洁的心灵,进而影响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这种环境下,有些穷困但虚荣心强的青少年为了改变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穷酸相”,为了不被同学再次讥笑、讽刺和挖苦,竟然铤而走险,去偷去抢,滑向犯罪的深渊。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其个人价值应该在于勇敢向上、勤奋进取、思维活跃以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于他的独立性。这样的青少年充满自信,无论是否穿戴名牌,都不影响他们的个人魅力。相反,如果青少年感觉到只有靠外在的名牌才能支撑自己的“价值"和“地位”的话,那么,青少年最需要的恰恰不是名牌,而是对自己的深刻反省。在一家百事用具专卖店里,身穿李宁运动衫、运动短裤、脚踏安踏运动鞋的高一学生徐明,在为一个标价178元的百事书包跟妈妈进行着激烈的谈判:“您给买不给买?咱们可说好了,您要是不给买,我就不去上学!才178元您都不肯出,我们同学300多元、600多元的书包都有,我这算什么呀?"这位妈妈拿着书包左看看右瞧瞧,怎么也看不出好来,可终究还是耐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掏出自己的辛苦钱,买下了这个书包。很显然,这类青少年都是由于炫耀性消费心理在作怪,已经走进了消费的误区。

3、人情消费

人情消费实际上是一种别人消费我买单的错位消费。社会群体普遍认为,人生活在社会群居的环境中,都有关于交往、归属和爱的需要,如需要朋友、渴望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络、希望在集体中有一个位置、积极寻求社会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等。是这些导致近些年来人情消费的礼金数量节节升级,名目繁多。许多家庭难以应付,苦不堪言。同样,当代青少年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也需要与同学、同伴和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需要相互关心,以期达到接受他人和被他人接受的结果,希望得到交流、获得友谊。但是,由于受社会其他群体人情消费的影响,青少年逐渐认为,要与同学、朋友、师生之间进行交往,都离不丌必要的经济支持。所以,人情消费在青少年身上也愈演愈烈。比如青少年为了庆贺生同、考试得了第一名、在某项比赛中获奖、被提拔为班干部、转学等请客,就是一种典型的人情消费,这种请客风在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中尤为严重,其中庆贺生同更是青少年中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人情消费。在一家中档餐馆旱,七八个学生正在为即将转学的同学胡锦庆祝,杯斛交错之间,大家开始赠送礼物。于是,英雄钢笔、文曲星、高档化妆品都搬上了桌面,送的礼物价钱高的自然是底气十足,价钱低的俨然有些羞涩。一些学生为了给同学送礼物,当自己手中的资金不宽裕时,往往节衣缩食,攒零花钱,有的甚至不吃午饭:还有学生为了这种所谓的“时尚”,不顾家庭实际,把手伸向家长。同学之间多多往来自然是好事,但不要把大量的零用钱开销来当作友谊的筹码,这不仅是一种错误的消费心态,也是一种不妥当的人际交往方式。

4、“唯我”消费

“唯我”消费指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的一种缺乏爱心的消费。不可否认,当代青少年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和提高,但却给爱心方面的健康发展带来许多缺陷,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当代青少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太阳",许多父母为满足孩子的物欲,要什么、给什么,吃什么、买什么。长期单向的爱使独生子女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在消费的时候很少顾及为其辛勤操劳的父母,直接淡化了家庭中的亲情关系和青少年的责任意识,不利于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培养。难怪有些教育家焦虑地感叹:现在孩子知识很丰富,但缺乏感动之心和体谅之心。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家长对青少年的溺爱和社会对他们的宽容,使他们变得冲动、任性,缺乏自制力,只希望别人爱自己,而想不到也不会爱别人;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的物质生活大大改善,这使尚未参加生产劳动的青少年看重功能而不看重主体,看重手段而不追求目的。日本有位哲学家说:“爱,并不单单迷恋于实体的功能,它与爱恋、尊敬、同情主体的存在本身有着很深的关系。”世界发达国家的现实已向我们昭示,在人类物质生活需要满足的前提下,越来越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寄托和支撑,这是人的双重欲性的合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