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手册
13705300000017

第17章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学校和师资(6)

3.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的师资不仅量少质弱,而且结构也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在农村教师里面,五十岁以上的老教师和刚任教的年轻教师占大多数,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教师少,其原因是因为这一年龄段的教师不是被层层抽调到城里的学校,就是流失到经济较发达地区任教或打工去了。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占大多数,而音、体、美、心理辅导等学科教师却很少,很多学校要么不开这些学科,要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三是学历结构不合理。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很多是民转公的教师,还有大部分是中师毕业,虽然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也获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但事实上并没有接受大专或本科的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所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真正学历结构还是偏底,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只占少部分。

4.农村教师待遇低,骨干大量教师流失。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严重影响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提高教师经济待遇迫在眉睫。但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个基本事实:维系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有经费支持水平,就已使财政不堪重负。目前,全国农村地区“普九”欠债约500亿元。特别是2001年我国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这样,原先由全国农民每年负担的300亿~500亿元教育经费没有了,而新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机制又尚未建立,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在目前的财力下,要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十分困难,就连保障现有工资的足额发放都是个令人头痛的难题。近年来,全国各地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纷纷筑巢引凤,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各地骨干教师,中小骨干教师尤其是地处偏远农村的骨干教师的流失,已日益成为阻碍和困扰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

5.开放性教师教育体制有进一步恶化农村教师师源的可能。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必须源源不断地补充优质的“初任教师”。我国农村教师队伍问题不少,但客观地说,原有的这支队伍为农村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其中素质优良者也不在少数。其所以如此,得益于我国实施多年的独立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特别是中等师范学校,曾经输送了大批优质的农村教师师源。中师之所以生源较好,是因为在并不富裕的农民们看来,早就业、早跳出农门、早捧铁饭碗,是相当划算的事。农民们这种朴实的愿望,加上各种优惠待遇以及毕业分配政策上的定向性,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吸引了大批优秀农家子弟就读。目前,随着教师教育体制实现与发达国家的接轨,中师已基本终结、师专正在急剧削减、本科高师正面临转型的艰难选择,综合性大学正纷纷加入到教师教育的行列,一个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制正在形成之中。从理论上讲,开放性教师教育体制加强了教师职业的竞争性,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优化。但是,在我国城乡贫富差距悬殊、农村教师职业尚缺乏内源性吸引力的前提下,大力削弱独立设置的服务农村的地方师范院校,取消师范生的各项优惠待遇,这实际上会隔断农村优质生源通向农村教育的路途。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所感兴趣的并不是农村小学、初中教师市场,而是瞒准高中以及城市学校和高校,他们对教师教育市场的挤占并不是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福音。相反,由于师范生就读期间的各种优惠政策被取消,不规范的竞聘上岗又使得师范专业与教师职业也不能画等号,进师范院校等于棒铁饭碗的时代又过去了,因此,优秀农家子弟当农村教师的最后一点热情已是荡然无存。

(二)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建议

要发展农村教育,必须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来抓。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是问题解决的大前提。农村教师与农民和农村血脉相连,只要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继续存在,城乡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农村会越来越衰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弱势地位便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变。只有城乡差距缩小了,农村发达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才会有制度保障。因此,国家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转型,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积极调整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明确将“农转非”作为国家目前最根本的经济任务,取消户籍流动的障碍,快速废除岐视农村人的城市政策,消除城乡体制性壁垒,开通城乡之间要素资源顺畅双向流动的渠道,从而扭转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极端不合理性,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这是增加农村吸引力,推进包括中小学教育在内的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当农村繁荣发达了,农民的处境好了,城乡相互依赖,而不是农村依附城市,社会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整体,农村教育才有可能扬眉吐气,建设一支质优、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2.实施农村教师带薪进修制度,让教师在“照亮学生”的同时,自身有机会得到休整和发展,这是确保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有效举措。农村教师往往是职前一次性培养定终身,很少有机会外出进修提高。喊了多年的加强在职教师培训提高却始终难以落到实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管理理念上往往把教师视为一个服务的工具,认为培训提高是教师个人的事,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本身需要持续不断得到发展的人来对待,因而就缺少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既然教师是一个大写的人,而不仅仅是服务工具和精神楷模,那么,就不应该片面要求他“照亮学生”同时耗尽自己。全社会应关心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硬环境建设,以使他们不仅仅只是应该,而且有充足的条件持续不断地促进自身素质发展和提高。例如,可实施教师带薪进修制度,规定凡连续工作五年以上的教师,可带薪到对口高等院校参加半年的专业进修、培训,费用由国家、对口高校共同承担。负有师资培训任务的地方高校,应与农村中小学建立对口协作关系,并对参加学习的农村教师建立延伸性跟踪服务制度。“扶上马,助终身”,通过送教下乡、送学术下乡而对农村教师予以经常性的辅导提高。

3.加强和改进面向农村的师范教育、师范类专业建设,在农村地区实施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给予定向服务农村的师范生特殊优惠政策,是吸引优秀农家子弟当农村教师的重要条件。我国农村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农家子弟,这是一个用不着怀疑的基本事实。根据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个面向农村的教师教育模式。我国实施教师资格证制以及开放性教师教育制度后,寄希望于通过完全的市场机制选择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当农村教师不切实际,任何一种政策性激励导向都不可或缺。建议国家确定一批高师院校面向农村培养师资,并改革招生制度,限定招生名额,面向农村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实施五年一贯制专科教育。学生招进后在预科部学习两年高中主要文化课程,后三年学习教师教育课程,在读期间享受一定优惠政策。毕业后若经考核合格,被农村中小学录用并签订服务期限合同,则其就读期间后三年学费全部由国家退还。若采取这样的政策,无疑会吸引一大批尚不富裕而又希望转化身份、转变地位的农家优秀子弟就读师范。过去的经验证明,面向农村的教师教育机构,直接招收高中生其生源远不及招收初中生效果好。

4.国家或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这种制度应按照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成不同的等级,经济越落后、条件越艰苦的地方特殊津贴越高。其额度不应是点缀性的、象征性的,而应该具有较大的力度。过去国家曾实行过地区工资级差补贴,但由于补贴金额过小,现在已经不能真正发挥其效力与作用了。财政部和人事部在2001年曾下发了《关于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的方案》,这是一项很好的措施,但它对于解决目前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仍显力度不够。因为它规定的津贴标准不高,而且不是专门针对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所以它的启动也不能有效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目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面临的人员流失、补给困难、素质低下等实际问题。所以贫困地区教师特殊津贴的额度应至少达到全国教师工资平均水平的50%以上。唯有如此,这项政策的实施才能真正达到稳定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激励和吸引其他地区的人员积极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的目的。而且实施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所需的资金应该全部或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如果“空调”,也就丧失了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实行倾斜支持的实际意义。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而要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说高质量的教育需要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决不是什么陈词滥调。如果忽视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那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农村经济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关注农村教师队伍,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农村基础教育才能得到真正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也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