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
13704900000012

第12章 实 战 篇(5)

1.任何建筑物、构筑物一般都是由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装饰装修三部分所组成,其室内、室外装饰装修都依附于建筑物、构筑物主体,都是建筑工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名称虽作过多次调整,历经建工部、国家建委、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建设部等几个阶段,但建筑装饰装修(包括室内、室外装饰装修)的行业管理始终都是其基本职能之一。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部“三定方案”中明确规定,建设部是国务院综合管理全国建设事业(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的职能部门,负责研究制订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改革方案和中长期规划并指导实施,负责制订建筑安装、建筑装修、建筑制品等企业的资质管理办法并监督执行。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年8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中,明确规定建筑业包括三大类,即土木工程建筑业,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装修装饰业。

2.目前,全国已有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建筑市场管理条例》,明确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统一归口管理。但是,也有部分省、自治区对于建筑装饰装修仍处于多头管理的状态,致使建筑市场的管理陷入混乱。

199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建设部、监察部、国家计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开展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的意见》(国办发[1996]12号)。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都要严格按照国办发[1996]12号文的要求,结合《建筑装饰装修管理规定》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大执法力度,把建筑市场治乱真正落到实处。凡已实施统一管理的地方,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严格各项管理;尚未理顺管理体制的地方,要积极向政府、人大反映情况,争取尽早理顺关系,决不能搞两套管理机构,不能出现两家批企业资质、两家管理招投标、两家监督工程质量的混乱现象。

案例11:盐业专营11

某省在打击私盐贩运的联合执法中发现,有的盐业执法部门“左手执法,右手贩私”。这暴露出该省盐业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大弊端,盐业市场管理任重道远。

从2005年5月份开始,某省工商局会同省盐务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安厅、卫生厅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整顿和规范盐业市场秩序工作,共查获私盐52. 4吨。这些私盐地下加工窝点主要集中于城郊结合部,不法分子只需要租一间民房、购买一台粉碎机、封口机和一杆小秤,就可以进行非法的私盐生产。他们将存放工业盐的库房和加工窝点分开,加工多少就到库房取多少,并且经常更换加工窝点,逃避打击。

出乎联合执法组预料的是,有的盐业管理部门也干起了贩运私盐的勾当。联合执法人员在某食品厂查获的工业原盐系用于酱油生产,而这些工业用盐竟来自该县盐业公司。执法人员在对这个县盐业公司仓库进行突击检查时,查获无碘精盐3000公斤、无碘粉洗盐7000公斤、工业原盐14000公斤。该盐业公司的另一块牌子就是某县盐务管理局。他们一手执法一手经营,一方面检查、查扣别人的私盐,而另一方面却公然经营着私盐。

据省盐务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该省盐务管理工作存在很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该省盐务管理局是经省政府授权的盐行业的管理部门和执法单位,在各州(地区)、县都设有盐务分局或盐务管理办公室。但只有省盐务管理局实现了政企分开,而其他州(地区)、县的盐务管理部门既承担着执法的职责,又是经营主体,其实是政企不分。按照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企业不允许执法。但是在该省,80%以上的县盐政都由企业来执法,造成执法主体不明,执法也存在不规范因素。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工业盐价格每吨要比食盐低500元至700元,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力,铤而走险将工业盐充当食盐,导致该省私盐贩运猖獗。来自省地方病预防办公室的统计数据表明,这个省现有碘缺乏症患者近18万人,其中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5. 5万人,克汀病患者2000多人,亚克汀病患者12万人,缺碘使这些地区儿童的智商水平比不缺碘地区的儿童低15 %。私盐的猖獗贩运,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但至今,这种贩运私盐的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监控。

案例分析提示与思考:

1.结合本案例,分析我国盐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2.试论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如何深化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相关知识链接:

1.从新中国成立到1995年,我国盐行业一直实行计划管理体制。1995年国务院决定放开化工行业两碱生产所用原盐,对食盐则继续实行计划管理。1996年5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食盐专营办法》(国务院令第197号),此后开始对食盐实行专营,目的是在我国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卫生部门统计,到2002年,全国碘盐供应量从原来每年的320万吨上升到700万吨,碘盐覆盖率从1995年的80.2%上升到95.2%,居民户碘盐合格率从1995年的39.9%上升到88.8%。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碘营养水平大大提高,为在我国持续消除碘缺乏病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盐行业却依然困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垄断经营。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地区是盐政管理和经营队伍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政企不分体制,直接负责食盐计划安排、生产、调运和除两碱工业用盐以外的其他工业用盐的销售。此外,盐政执法(包括执法队伍和执法费用支出)也由各地盐务部门承担。各地盐务局是盐业管理政策的制定者、盐政执法者、生产企业的上级主管,但同时又是盐产品的经营者,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第二节行 政 组 织

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行政组织作过各种注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三种12:

1.广义与狭义的理解:广义的行政组织,是指为执行一定事务而将从事共同工作的人们通过权责和任务分配结成系统协调的组织机构;而狭义的行政组织,则指为执行国家政务所结成的有系统的组织机构。

2.表态与动态的理解:从静态看,行政组织是指国家为执行政务而依法组建的行政机关体系;从动态看,行政组织则指行政机关作为管理体系发挥领导和管理国家政务职能而产生的各种组织活动。

3.阶级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理解:从阶级属性说,行政组织是据国家政治生活主导地位的阶级推行本阶级意志的组织工具;从社会属性看说,则是国家为实现社会目的而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所建立和规定的,有着一定行政目标、人员设置、权责分配、结构形式、财物所有的行政机关体系,其组织行为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张国庆认为,公共行政学所说的行政组织特指国家行政组织,即狭义的行政组织。本章围绕行政组织中的机构设置、人事制度、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选编了8个相关案例,供展开案例分析讨论所用。

教学目的:考察行政组织、机构设置、人事制度、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应用方式:案例讨论、情境角色分析

案例1:“小政府典范”为何走上机构膨胀的老路13

石狮市是福建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县级市后的“小政府、大社会”作为全国地方机构改革的模式之一,在90年代初是福建省的一面旗帜。然而仅仅10年的时间,该市的党政机关人数却快速反弹,行政人员由1998年建市初的600人增长到1300人,事业单位人员(不含教师)由400人增长到1200人。当年的“小政府典范”重新走上了机构膨胀的老路。

1998年,石狮正式建市。建市以来,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7.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41.2亿元,财政收入4.85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2倍、34倍和18.5倍。应该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党政机关人员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一些部门和人员的设置无可厚非。然而石狮市却呈现出“非常规”的机构膨胀,行政机构增加一倍多,行政人员翻了一番多,事业单位(不含教师)人员增加了2倍。仅有29万人的石狮市,“小政府”已基本无“小”可言。

为何原本“轻装上阵”的党政机构却由小变大?石狮市许多部门的负责同志说,“上面”设置的部门,如果“下面”不对口设置,“上面”布置的任务如果没有相应的部门来承担,尽管工作都有人做,但上级部门总是认为我们没有充分重视。在这种“压力”之下,为了同“上面”对口配置,就“生出”了多个部门。1990年市委设立了组织部和宣传部,1992年政府又设立了外经委、监察局、计生局、教育局,1994年税务分设机构……截止2000年,石狮市直机关已达35个。

为了缓解行政机构急速膨胀的压力,石狮市采取了增加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的做法。如在经济局下设置了交通处、价格事务所、技术监督所等13个事业单位,但实际上,这些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大多有行政执法权,都是得罪不起的“大爷”。一个交通处就有近50人,和其它县市的交通局没有什么区别。名义上行政机构减少了,但“换汤不换药”,这些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行使的还是政府的权力,一些群众干脆形象地称之为“二政府”。

精简后的石狮市还面临着安置多余的行政人员的压力。建市以来,石狮先后组织了4次公务员考试,每年还吸收一批大学毕业生和军转干部,年均100名以上。由于沿袭原来的用人机制,“小政府”没有一个正常的“出口”,结果人员越来越多。截止2000年,该市市委常委多达15人,正副市长9人;市级党政机关行政人员365人,副科级以上干部150多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石狮市只好用增加机构的办法来“分流”人员和“领导”。刚建市时,石狮市仅设3个乡镇,现已增加到7个乡镇、2个办事处,各级单位的临时人员多达上千名。这样的人员配置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办事效率大大降低。

案例分析提示与思考:

1.石狮市的“小政府典范”为何既无法推广也没能坚持。

2.建国以来,我国曾进行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其结果总是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被称为机构改革的怪圈,石狮市的改革也未逃脱这一结果。请结合本案例分析石狮市党政机构规模"由小变大"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说明机构的精简要受制于哪些因素?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机构反弹膨胀这一难题?

案例2:六个月变六天14

C市业主蔡某,想投资7000万元在该市黄金地段开设一五星级大酒店。由于经营范围广,从餐饮、客房、茶室、桑拿、健身到停车无所不包,一个个部门跑审批,估计最少要6个月才能领到筹建执照。C市实施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制度后,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工商局窗口于2002年9月12日受理了他的申办书。窗口人员作出承诺:执照,他6个工作日就可以领到。

6个月变6天!这是C市着力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的一个典型事例。

2001年,C市经过第一轮审批制度改革,全市审批总事项从1494项减少到927项。为了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同年11月,C市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并且正式对外服务,全市36个部门在此设立窗口,担负496项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占审批总事项的54 %。该中心从成立之初起就实行“六公开工作守则”(公开审批内容、办事程序、审批依据、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和六事办理制度(一般事项直接办理、特殊事项承诺办理、重大事项联合办理、上报事项负责办理、核准事项明确答复、收费事项扎口收费)。每个服务窗口对每件审批事项印有《办事须知》,申办人员一目了然。截至2002年8月底,“中心”共办理审批事项13. 3万件,按期办结率达99. 8 %。

C市通过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了巩固。

(1)改革审批方式。改革前,C市审批项目中的相当一部分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审批。尤其是企业登记注册之前,先须有关部门对企业是否具备前置条件进行审批,少则一二项,多则几十项,申办人要一个个部门串联式地申请。如今,将前置审批事项由串联改为并联,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