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立学院运行与决策分析
13704700000050

第50章 后记(1)

书稿终于定稿,似乎可以出一口长气了,但是我却觉并不轻松。就在搁笔之时,我不能不想到中国独立学院曾经和正在发生的故事,种种沉重亦或是轻快身影中依稀尚透出雄劲的风骨;同时,我不能不想到的是,作为一名变革的见证人,在写作过程中的种种复杂心绪。

1999年对于中国高校出现独立学院这一事物来说仿佛打下了伏笔,那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走多元化办学的路子。之后,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等省的一些普通公立高等学校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和富余的教育教学资源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率先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高校二级学院……

2003年对于刚刚蹒跚学步的独立学院来说,也是不平常的一年,是年4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及《教育部关于对各地批准试办的独立学院进行检查清理和重新报批工作的通知》,对于中国高校独立学院意味了太多……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独立学院共有320所,在校生总数逾200万人,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2008年10月,首批申报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的独立学院有4所已经获得教育部批准。短短几年,独立学院变化得太多太多。

从2001年开始,我就开始负责公办民助二级学院的管理工作,与独立学院有深厚的感情!作为中国高校独立学院的观察者时时涤荡于胸的悲壮、宏阔的情怀,更重要的是,写作可以说是在激情与理性交困下执著进行的结果,作为见证者,目睹这一系列变化和不确定的未来,我不能不激情满怀;作为研究人员,我只能从教育规律的角度对一系列变化做忠实的记录,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可以说,独立学院的发展走过了艰难的初创期,已经进入了更为艰难的第二次创业期。其间所遭遇的政策、观念和行业自身的制约因素尚存,尤其是社会上仍带偏见的眼光更是令其一直难以被真正了解、接受。因此,独立学院需要社会客观、全面的关注,而非仅仅只是局部的渲染,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引起政府及社会的关注,进一步去完善和促进独立学院的良性发展,也恰因如此,也证明了我的切入和关注的确十分及时而必要,但囿于我个人的写作有限,对很多能引起深思的问题和分析都未来进行深入探讨,这也是我深感遗憾的地方。

从独立学院的创建、规范到今年也才不到7个年头,我尝试从实践中做认真的梳理和小结,也意味着我的工作从一定程度上不是一个省略号。2005年,我在北大求学,当时就萌生了一定要出一本独立学院的著作,在北大这几年的收获很大,体现在方方面面,感谢教育学院所有的老师,是您们让我见证了什么是真正的学问之道,让我终生受益。书稿的最终完成得益于陈学飞教授,阎凤桥教授,陈洪捷教授,施晓光教授,郭建如教授,特别是我的导师文东茅教授,他是我学习与工作的导师!在北大的这几年,我想从他的身上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文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是严格要求,同样也是尊重学生的不同禀赋;他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滋养,还有生活上的关照和工作上的支持。感谢我的家人、朋友的支持,他们对写作的理解与支持成为我巨大精神动力,我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还请批评指正,谢谢!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②张兴.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M].2003,122-123.

③ 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03 (8).

④ 甘德安.独立学院“热”发展的“冷思考.光明日报,2005年8月3日.

⑤ 朱文军.新制独立学院概念及本质特征:基于产权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4(4).

⑥ 汪军洪,赵降英.浙江公办高校创办新制二年级学院若干问题探悉[J] .现代大学教育,2001(2).

⑦积极发展规范管理 促进独立学院稳步健康发展——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独立学院试办工作答记者问,《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15日第1版.

⑧ 李功林,邓淑华.试分析独立学院的整体特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⑨汪丁丁.探索面向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与教育经济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⑩ 徐辉,季诚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

11孙远雷.关于“高校扩招”后教育质量问题的思考[J] .现代大学教育,2002(3).

12来茂德.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心探索——以浙江大学的两个独立学院为案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6-48.

13来茂德.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心探索——以浙江大学的两个独立学院为案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6.

14张兴.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起源于类型[J].当代教育论坛,2003:9.

15 尹伟.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与特征探悉[J].高等农业教育,2007(8):9-12.

16 安双宏.印度高等教育:问题与动态[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55-56.

17眭依凡.大学校长的办学定位理念与治校[J].高等教育研究,2001:49.

18 杜国海,杨世宏等.独立学院新探索[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5.

19李庆军.关于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1):72-78.

20李庆军.关于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1):72-78.

21李庆军.关于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1):72-78.

22 范寒松,刘芳.独立学院办学定位问题刍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6年管理论丛与教育研究专刊:205-207.

23 金彦龙等.独立学院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63-64.

24 德姆塞茨.诱致性变迁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5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15.

26 富鲁普顿,佩杰维奇.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概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2(1).

27 鹏林涛.独立学院产权问题研究.优秀硕士论文,2007:6-7.

28 劳凯声.高教体制改革中如何理顺政府与高校的法律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1:20.

29杨继瑞.高校独立学院市场化运作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0高卫东.营利性民办学校及其产权界定[J].教育科学研究,2001(3):14-16.

31 严军.我国民办教育的产权界定[J].现代教育科学,2005(1):84-86.

32 吴华.重新认识椒江“教育股份制”实践的理论与政策价值――民办学校产权模式的新视角[J].http://www.h-edu.com (中国高等教育网).

33 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

34杨挺.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背景下的学校产权规范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4(6):5.

35薛娈立.民办高校合理回报的经济学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2005(6B):50.

36俞建明.论民办高校产权归属与管理[J].中国改革,2003(2):71.

37黄藤,王冠.中国民办学校经营运作方式初探[J] .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69.

38崔玉平,危力军.民办学校产权及其营利问题分析[J].争鸣,2005(5):25.

39余兴安.激励的理论与制度创新[M]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65.

40曹勇安.民办学校的产权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9):78.

41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1.

1 张丰.教育股份制,现代学校制度的一种理想[J].民办教育动态,2000(8).

2 胡静林著:人力资本与企业制度创新.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7.

3 背景资料:私立华联学院的股权结构分为法人基金股、创办股和普通股三大类,股权初使比例分别为30%、25%、45%;法人基金股占全部股权比例的30%,为学校法人所拥有,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性质的公共财产。它是全校教职工的知识入股、集体智慧、集体劳动成果与校董、华侨、港澳同胞及社会各界的捐资所构成;创办入股占全部股权比例的25%,为在学校创办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有较大知识投、成绩卓著者而设。创办人分为A股和B股。

42吴畏.民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3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64.

44徐晓东.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杭州:淅江大学出版社,2004:179-181.

45张丰,李哉平.论教育股份制的股权分配[J] .教育发展研究,2000 (6):31.

46徐汉明.现代物权制度与产权制度改革[M].中国检察检察出版社,1999:120-122.

47徐汉明.现代物权制度与产权制度改革[M].中国检察检察出版社,1999:120-122.

48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306-308.

49柯佑祥.适度盈利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8.

50袁振国,周彬.中国民办教育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32-334.

51刘湘玉.明晰教育产权促进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5(8):85.

52严军.我国民办教育的产权界定[J].现代教育科学,2005(1):84-86.

53 吴开化.民办学校产权界定的基本思路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1(8):4.

1阙海宝.杜伟.黄玉祥.民办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分析[J].江苏高教.2004年第6期

55 柯佑祥.适度营利与民办高校的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6-242.

56 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23-25.

1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独立学院办学条件检查验收与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指导手册(二).华夏教育出版社,2009.

2同上

3同上

59 杜国海等.独立学院新探索.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24.

60 Clark,Burdon R.and Guy Neave) .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M] .Oxford:Pergamon Press,1992: 1495.

61 Barbara,A.B..The board of directors. In T.D.Connors(Ed),The nonprofit management handbook: operating policies and procedure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3:pp.195-227.

62 王学文.中美大学童事会制度比较研究[D],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1996(5).

63 张焕庭.教育辞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667.

64伯利、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商务印书馆,2005年(中文版).

65 Jensen,Michacl and William Mee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u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66 Williamson,O.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75.

67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68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9 M.C. Jensen and W.H.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