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13704200000027

第27章 和太阳、月亮一样年轻——佛说精进(2)

铁杵成针石上磨

生活中,人们总是讲究多多益善。时间一长,便逐渐形成一种追求“全”的风潮。如果一个孩子在弹钢琴方面颇有造诣,就一定要送他去学绘画、书法和围棋,以便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琴棋书画兼通的全才;如果一个厂家做家电出了品牌效应,就一定要拓展其他家装方面的业务,以求做成一站式的金牌服务;如果……

诚然,这样的做法会产生通才、金牌企业,但很多时候也会成为毁灭这个颇有天赋的孩子和这家拥有品牌效应的厂家的陷阱。当追求“全”的决策不是出于孩子或厂家本身的实际时,求全本身就成了一种盲动的欲望。欲望越炽烈,得失心越重,情况就会越失控。我们将在欲望和得失心的驱使下亲手毁掉自己的天赋和已有的成就,并会在自己与成功之间建立起一座无形的铜墙铁壁,失去了专注之心的我们将一无所有。据《碧岩录》记载,盐官齐安禅师曾就此进行开示。

有位僧人问大梅法常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大梅禅师回答:“西来无意。”

盐官齐安禅师听了说:“一口棺材,两个死人。”

玄沙师备禅师听了之后说:“盐官禅师是大机用的宗师。”

一位僧人向大梅禅师问及参禅法门时,大梅禅师却回答“西来无意”。这样,无论是提问的人,还是回答的人,都掉进了“无事”的境界中。这是一种假解脱。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对“祖师西来意”这个重要的论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的体悟,仍停留在“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所以,盐官禅师才评价道“一口棺材,两个死人”。

佛家认为,要修一颗不为外界所扰的专注心。杂则多,多则忧。当本着求全的思想将大量的信息和思想聚集到自己头脑之中时,我们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杂乱无章,做什么都找不到开始的头绪。不仅如此,我们心中还会生出这样一种心念,那就是成功遥遥无期。从古至今,大凡万古流芳的人都是学有专长、做事专注之人。毫无秩序、杂乱无章的信息与想法的堆积只会让我们身心疲惫,无力开展自己手头的工作。

专心做事是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一个懂得专心做事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真谛的人。因为他明白成功就像在不起眼的角落中静静地走动的手表,当我们漫无目的地寻找时,找到的只会是失望、无奈与愤怒。只有集中精神,笃定去做,才会发现成功的踪迹。

专注带来的能量是惊人的。无论是谁,只要能够在做事时保持专注的态度,就将在最大程度上释放出自己的能量。这样,我们就可以专注地面对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生活;我们就可以生出无限的激情,就将在不断的努力中提升自己。

【莲心慧语】

宋代的慧远大师曾经写下一首禅诗:“月白风清凉夜何,静中思动意差讹。云山巢顶芦穿膝,铁杵成针石上磨。”专注于目标,专注于做事,我们就可以心无杂念,顺利地开展手中的工作,在提升自己的大道上一路前行。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道远法师说:“不拒绝生命的雕琢,才能有所作为。”如果不能乐享人生之路上的苦难,我们就将如朝露一样慢慢枯萎,度过自己庸庸碌碌的一生。若是能在生命的磨难中安然度过,我们就将变成一块光芒四射的美玉,实现自己的梦想。

即便是身为后世敬仰的大宗师,在没有经过雕琢的时候有可能也只是一个不能立即开化的小和尚。

寺中有一个小和尚愚笨异常,与他同时入寺的师兄们都已经有了几分领悟,可他仍然如故。负责教导新入寺僧人的大和尚非常着急,希望主持能够将愚笨的小和尚赶走。“他每天都勤勤恳恳的,没有犯大错,还是给他一些时间为好。”主持淡淡地说道。

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小和尚仍旧勤勤恳恳地礼佛,也仍旧没有开悟。负责训导的大和尚再次要求主持赶走小和尚。

主持说:“做弟子虽然没有开悟,但是并没有放弃希望,做师父的还是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等看吧。”

大和尚听了主持的话之后将信将疑,便追问主持小和尚的开悟之期。主持只是笑着回答不远了。大和尚依旧将寺中砍柴挑水等比较繁重的活计交给小和尚做,小和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快,他仍然坚持在砍柴挑水之余参悟佛法。

到了这一年的年底,寺中召开佛光大会。这次大会的结果令人惊诧万分,被大家视为天生愚笨的小和尚竟然独占鳌头。

会后,大和尚对主持说:“没想到这个孩子深藏不露,没想到他有这样玲珑的心思。”

主持笑言:“每天满怀希望诚信礼佛的人一定会开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小和尚最后成功了,他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积累顺利地越过了不能开悟带来的创伤与困境,成为独占鳌头的优胜者。他的成功也最终验证了主持的话。在佛家看来,磨难是走向至高境界的必经之路,只有在人生风雨的洗礼中安然度过的人才有资格拥有金刚不坏之身。这样的人同样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身心富足的智慧》之“真面困厄的勇气,从绝路中走出路来。”

众生在命运面前都是平等的,他们同样享受命运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生活中的苦难就是机遇和挑战的化身。当痛苦与消极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苦难就变成人生之旅的严重挑战。在挑战中败北的人们将身陷妄念与痛苦交织的深渊,迎接一波又一波的噩梦。当我们化悲痛为力量,擦干眼泪勇往直前时,苦难就变成人生之旅的重要机遇。获得机遇的我们将迎来绽开胜利之花的春天。古时的跋陀婆罗菩萨就是因为深解其中真谛而豁然开悟的。

古时候有十六位菩萨,在僧众沐浴的时候也随队入浴,其中的跋陀婆罗菩萨突然间顿悟水因。你们诸位参禅的人要如何领会呢?跋陀婆罗菩萨说:“妙处宣明,彻见法源,证无生法忍,成佛子住。”这必须要有七穿八穴的手段才可以了解。

跋陀婆罗菩萨运用了七穿八穴的手段才彻见法源。所谓运用七穿八穴的手段,就是经受多次雕琢之意。《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都是古时做玉石的方法。人生要像雕刻一样,用后天的努力不断雕琢完善自己。

唯有在历尽世间风雨,跨越无数的泥泞、苦难与坎坷之后,我们的心性才会退去粗糙的外表,人生境界也将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莲心慧语】

佛家认为,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走过世间的无数风雨,经过了众多磨难之后,我们就会在精雕细琢的过程中破茧成蝶。我们的心性将变得澄明细腻,我们将因境界的提升而安享圆满的人生。

将平生所学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成长中的种子既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润,又离不开人们浇水、施肥的照料。“知”就如天然的阳光雨露,“行”就如人们的辛勤劳作,唯有知行合一,植物才能从种子长成,开花结果。

我们在人生中的穿行一如种子的成长。没有“知”的辅助,便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没有“行”的滋养,便失去了立足的根基。唯有做到知行合一,将所学转化成修行的力量,我们才能在命运的星空下展翅飞翔。

有一天,长庆慧棱禅师在平常的谈话中说:“我宁可说一个已经破除了一切烦恼贼的阿罗汉还具有贪嗔痴三毒,也绝对不说如来的说法是二种语。不说如来无语,只是不说二种语。”

保福从展禅师说:“什么是如来语呢?”

长庆慧棱禅师说:“像聋子一样的人怎么能听得懂呢?”

保福从展禅师说:“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从第二义门来说吧。”

长庆慧棱禅师说:“什么是如来语呢?”

保福从展禅师说:“吃茶去。”

佛家讲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万法归于“一”,所以长庆禅师才表示绝对不说“二种语”。又因佛家的最高境界是以心观心,不着文字,保福禅师便建议由第二义门来解说。所谓“第二义门”,就是指俗谛,就是用世俗的东西来描绘如来语。保福禅师口中的“吃茶去”就是将道理和世俗行动结合起来最完美的范例。

圣严法师认为,读经是一件自利利人的好事,既能陶冶自己的性情,还能提高他人的觉悟。法师所言不虚,书中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各类常识和日常事务的解决方案,还能带给自己和他人以警醒。只是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常识并不能与智慧画等号。

书本知识的学习可以为我们带来视野开阔的契机,不过若想真正觉悟精进,我们就要将自己所学转化成行动的力量。唯有如此,习得的知识方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我们也才不会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在这一点上容不得半点马虎。

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智力上可能会有高下之别,但是智力的高下与智慧和境界无关。有人天生异禀,但是会因为自视甚高不思进取,最终江郎才尽只余下夸夸其谈的遗憾;有人无先天优势,凭一颗积极上进的心和后天的勤奋,潜心学习,努力冲破一切障碍,做到知行合一,终有所得。

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相。拥有至高境界的人并非天生如此,也必然经过后天勤奋艰辛的努力。因此,我们无须在心中为自己设置无数人为的障碍,只需遵循知行合一的道理,努力将自己所学转化为行动的力量,便能在不断的消化吸收中日日精进。

【莲心慧语】

湛弘法师说:“我们奋斗,努力求上进的目的,就是展现出自己的色彩,只要精彩,哪怕是短暂的一瞬,也是值得的。”就是一滴水也要有自己的深度。所以,心中无碍,将所学尽数消化吸收用以指导自我的行动才是最佳的选择。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向成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