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13704200000017

第17章 闭门不造车,通途自寥廓——佛说格局(1)

【颂】尽大地是药,古今何太错!闭门不造车,通途自寥廓。错!错!鼻孔辽天亦穿却。

【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有一个大格局。但是,这个格局必须建立在开放通达、心境一如的基础之上。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从各方接收助力,才能有所成就。

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亟待实现的梦想。为了使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我们付出了种种努力,可是结果往往让我们心生沮丧。是我们不够努力,还是命运弄人?都不是。只因我们心中缺少一个导航仪——自我修持的格局。没有它的指引,我们的追梦之路就失去了目标和航向。唯有在心中构建起自我崭新的格局,我们才能在实现梦想的天空中展翅飞翔。

人生当有大格局

佛说,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格局就是一种志向,一种目标。有了格局,我们便有了前进的方向。格局有多大,未来就有多宽广。当大格局出现时,一个崭新的世界便会展现在眼前。这里不仅有优美迷人的风景,更有许多意料之外的馈赠;若是生命中有了它的印记,理想就不再是镜花水月,而是随时可以触摸的真实存在。《碧岩录》中“盐官犀月”的公案就是这一道理最好的明证。

有一天,盐官齐安禅师对侍者说:“请帮我把那把画着犀牛玩月的扇子拿过来。”

侍者回答说:“那把扇子已经破了!”

盐官禅师说:“扇子破了,那就把犀牛角骨拿给我。”

侍者回答不上来。

投子大同禅师说:“就算拿出来,恐怕犀牛的头角也不会齐全了。”

石霜庆诸禅师说:“如果把东西拿给和尚,就什么也没有了。”

资福如宝禅师画了一个象征真如的圆相,并在中间写了一个“牛”字。

保福从展禅师说:“和尚年纪大了,还是别再问别人好了。”

其实,盐官禅师并不是真的需要犀牛玩月的扇子,而是希望侍者不要总将目光停留在已经坏了的扇子上。开阔视野,建立崭新的大境界才是禅师真正想要见到的。可惜,侍者并没有明白盐官禅师的深意。而公案后所附四位禅师的评价却是和盐官禅师心有戚戚焉。

要为自己的人生构建起大格局并非易事。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数不清的烦恼、痛苦、嫉妒困扰着渴望改变现状的人们。即使已经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有所察觉,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也并非是如何努力才能重获自由,而是铺天盖地的愤怒。如此做法对于改变自己的现状毫无帮助。若要走出眼前的困境,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大格局,明确的目标与更多的助力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我们培养自我十方齐应、八面玲珑的本领。

佛说,怨亲平等。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哪些事情是真正值得自己为之气结的事情?哪些人可以真正称得上是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仔细想来,一件这样的事也没有,一个这样的人也没有。我们之所以会如此生气,是因为平时总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如果将心比心,易地而处又会如何呢?也许会比现在从他人那里感受到的更疯狂,更无法理喻。如此,我们便可以明白自己的心结所在,便可以想出办法赶走心魔,恢复到原来的自由自在。

人们常说:“茶性易染。”殊不知,人们的情绪和心情也会互相传染。当自由自在的状态重新回到我们身边时,周围的亲友和同伴同样会被这种气氛所感染,同样会心生欢喜,不再与恶劣的情绪为伴。如此,我们便会在人生旅途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助力,便可以逐步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大格局。

【莲心慧语】

星云大师说:“要给人信心,要给人欢喜,要给人希望,要给人方便,即使不得已要拒绝,也不要轻易地就拒绝,而要有代替地拒绝。”将心比心、怨亲平等方是十方齐应、八面玲珑本领的精髓。也唯有如此,人生的大格局才能逐步地建构起来。

云门露柱,心境一如

有一次,赵州禅师和弟子文偃禅师打赌。他们约定谁能将自己比喻成世间最下贱的东西,谁就获胜。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子。”

文偃禅师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禅师又说:“我是屁股中的粪。”

文偃禅师不甘示弱:“我是粪中的蛆。”

赵州禅师实在无法再继续下去,就问文偃禅师:“你在粪中干什么呀?”

文偃禅师说:“我在避暑乘凉啊!”

赵州、文偃两位禅师谈论的是人们心中最污秽的地方,但是他们能逍遥自在,保持心境一如。世间本没有干净与污秽、美和丑的分别。我们从中看出了分别,是因为心中先存有好恶之念。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心中烦躁,周围的人和事就会变得可憎,即使是自己本来怜爱有加的东西也会在这一刻变得丑陋不堪;一旦心中的阴霾散去,这件东西又会变得和原来一样惹人喜爱。实际上,发生变化的并不是这件东西,而是我们的心境。

当抱怨生活环境太差、办事效率太低、不受重视的话整日不绝于耳时,烦恼、痛苦和嫉妒就会迅速占领心中的每一片净土,我们也会变得气量狭小,不能容物,即使是一件小事也会引起轩然大波。而当快乐、欢喜的氛围每日徜徉于身侧时,本来澄明清澈的心就会越发柔软似水,宁静祥和,胸怀也将变得开阔。此时,即便是身陷危机,我们也会从容不迫地探求策略,寻找转机。

慈航法师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我们如果能够保持心境一如,不被任何私心杂念所扰,就能够包容万物,构建起崭新的大格局,就能走向自我人生的圆满。云门文偃禅师曾就此对弟子进行开示。

有一天,云门文偃禅师向弟子们发问:“从一合相来讲,古佛和露柱相合是第几机呀?”

弟子们都默然无语。

后来,云门禅师就自己代替弟子们回答:“南山起云,北山下雨。”

这便是佛家著名的公案“云门露柱”。在此则公案中,云门禅师希望弟子们能够参透佛祖和事物本来面目之间的关联,只可惜没有弟子能够领悟。于是,禅师便代答“南山起云,北山下雨”,意思是说山头升起了云彩,所以才会下雨。起云下雨是自然规律,可以包容世间万象。因此,弟子们若能放宽眼界,保持心境的自然平和,就能真正领悟师父的言中深意。

心境一如不仅是悟道的重要保障,还能帮助我们发现世界的本来面目。当拂去遮蔽眼目的喧闹、安逸和奢华之后,一个消失已久带着遥远记忆的世界就那样出现在众人眼前。原来生命可以有如此美丽的倒影,每日都经过的小溪是那么蓝……心境一如,眼中方自有灵山。为了与久违的世界早日重逢,我们可以每天都为自己安排一段独处的时间,属于它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记录着静心与沉淀的过程。当那些扰乱心境的思绪不再成为困扰我们内心的一员时,我们心中的大格局便完成了奠基,准备开始新的构建工程。

【莲心慧语】

佛说,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禅宗讲究参悟,完全是心的体悟。人生格局的构建过程同样是一种参悟的过程,同样需要心的体悟。心境一如便是格局构建的坚实基础。只有保持心境一如,我们才能完成人生格局的奠基,才能加速与久违的本来世界的重逢。

发现危机中的机缘

从出生到死亡便是人的一生,这其中有欢乐,有痛苦,有幸运,也有危机。可以说,人的一生一直在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上前行,只是人们应对的方式不同,也就有了迥然不同的人生旅程。有的人拥有缜密的心思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举一反三,认识到荆棘背后隐藏的无限深意,所以一路平安。有的人只会消极等待,结果在岁月的流逝中蹉跎一生。

一路平安的人未必没有遇到过困境,蹉跎一生的人未必没有遇见过机遇,只是后者不懂得争取,不懂得机遇很多时候都披着看似危险的外衣。当他们如梦方醒时,机遇早已远去。所以,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将会帮助我们发现危机中的机缘,做出极富远见的决断。云门文偃禅师对于提婆宗的解说便为此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益的注解:《楞伽经》说:“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马祖道一禅师说:“凡有言说是提婆宗。”就是用《楞伽经》中的这句话作为本宗的宗旨。你如果能彻底地去体味探究其中的深意,那么就可以降伏印度九十六种外道;如果不能,那么就会被判定在法战中失败了。后来,云门禅师评价道:“马祖大师解释得非常出色,可惜就是没有人进一步去请教他,继续向下探究这个问题了。”

当时,有一位僧人问云门禅师:“师父,提婆宗是什么?”云门禅师回答:“如果讲九十六种外道的话,你就是最差的一种。”

云门禅师这样讲是有深刻寓意的。因为就马祖大师对提婆宗的界定来看,提婆宗就是用无碍的辩才来驳倒外道;就提婆宗的宗旨来看,却是以心印心;二者之间似乎缺少一条连接的线索。这就是云门禅师的用意所在,他希望弟子们可以向下探究,找到这条连接的线索。而提问的僧人却是从提婆宗的界定出发,显然并没有经过细致的观察和缜密的思考,所以云门禅师才会讲“如果讲九十六种外道的话,你就是最差的一种”。

生活中像提问的僧人这样缺乏远见的行为并不少见,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表现为消极谨慎的等待,任机遇在左顾右盼中溜走,空耗生命;一种表现为急功近利,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没有一个明晰的见解就盲目前行,空做许多无用功。不过,无论是消极谨慎的等待,还是急功近利的前行,都是对生命和热情无意义的浪费。因为它们都没有抓住做事的根本——目的与行进方向,只是一味乱撞。

世间万物皆是因缘而生。当我们毫无目的和方向性地乱撞时,失去的不仅仅是机缘,还有一颗为成功跳动的清明的心。长期的等待或努力无果,热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退,而随之涌来的抱怨、委屈和痛苦就是热情消退最直接的后果。它们会在我们与成功之间筑起一道坚固的无形的墙。随着这道墙的崛起,我们的心也彻底迷失在一片愁云惨雾中。

佛家认为,心无所住,便妄念不生;妄念不生,便没有恐惧;没有恐惧,眼前就只是一块又一块落脚的山石,危崖自然也如平地。当不再纠结于机缘错失的痛苦,不再沉溺于失去目的和方向的恐惧时,我们便可以静下心来分析事情的情况,探究种种现象透露出来的端倪。当这种分析和探究成为一种习惯融入我们的生命时,我们便会拥有缜密的心思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危机中的机缘。

【莲心慧语】

释果宁大师认为,人越是独立,就越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内心也就越平静祥和。当失去缜密的独立思考能力时,我们便会失去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唯有静下心来,对眼前的事物细加探究和分析,我们才能将目标和方向寻回,燃起危机中的希望。

人生处处有青山

圆悟禅师说:“收因结果,尽始尽终;对面无私,原不曾说。”一件事情的结果是由许多原因累积而来的。这是天地之间亘古不变的真理,所有的人都必须面对这一事实。可是,生活中,我们更习惯从结果出发来对事情进行判断。如果结果深合己心,便心生欢喜;如果稍稍不合己意,便心生厌弃。这样,我们的视野便只局限在由结果构成的世界里,而事情发生的本源却被我们无意中忽视了。

自己成为结果的奴隶便是忽视本源最直接的表现。守候着一个个结果便成了自己每天最重要的工作,而不能积极思考是如此结果出现的深层原因。长此以往,我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就都会系在事情的结果上。若是贸然甩开这根拐杖,那些久违的痛苦、沮丧、焦虑、忧伤等就会找上门来,它们将汇成一股强大的负面力量,对我们发起猛烈的攻击。

遗憾的是,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已经失去了最起码的还手之力。由于长期以来舍本逐末,我们早已无法得知这些事情结果的来源,如此便也找不到反戈一击的立足点。如何才能渡过这一难关呢?

云门文偃禅师初次去参访睦州道明禅师的时候,睦州禅师的禅机就像闪电一样迅速,简直让云门禅师摸不着头脑。睦州禅师平时接引他人的时候,总喜欢在人一进门的时候,就紧紧地抓住来人说:“你说!你说!”当来人还没来得及作答的时候,睦州禅师又会把人推出去。

云门禅师一直想去见睦州禅师,直到第三次的时候才敢去敲门。

睦州禅师问:“是谁?”

云门禅师回答说:“是文偃。”门刚刚打开,云门禅师就快速地跳进屋内。

睦州禅师紧紧地抓住云门禅师说:“你说!你说!”

云门禅师刚想开口回答,就被睦州禅师推出门去。他的一只脚还在门内的时候,睦州禅师就快速地关上了门。

云门禅师因为脚被门夹住痛叫了一声,就在这时突然间开悟了。

睦州禅师奇特的接引方式令初次参访的云门禅师心生惧意,即使在做好充分准备的第三次参访时,他还是感到战战兢兢。直到被睦州禅师关门时夹住了脚,云门禅师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开始被睦州禅师展现禅机的方式蒙蔽了,只顾一心躲藏,而没有注意禅师真正的用意所在。只有穿过展现禅机的形式,禅机的深意才能显露出来。这便是云门禅师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