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我们都像故事中的兔子一样,有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目标,并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不断地努力着。通往目标的路上可能是山花烂漫,也可能是荆棘丛生。当我们前行在山花烂漫的路上,可能会被美丽的花儿所吸引,疏忽了赶路的时间或是淡忘了自己的目标。而荆棘丛生的前路,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信心,退缩不前。也有有很多能够披荆斩棘,但最终被烂漫的山花迷惑了双眼,不能实现目标或者延迟了实现目标的时间。这都是由于人们没有专注的精神,无法领悟佛法中“定”的智慧,从而难以明心见性,获得人生的欢愉。
当你在这个忙碌的世界中被烦恼缠身,不妨听从佛陀的劝诫,以“定”修身养性。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肉身,为何以一人之力做多人之事呢?不如每次专心地做一件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自然能脱离苦海,实现幸福的人生。
精进度日: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重新接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唐·神秀禅师《身是菩提树》
你是不是遇到过这样的境况,想做一些事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是计划了很多,却因为自己的拖延、惫懒让计划一搁再搁。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与心灵出现了裂缝,它们不再很好地配合彼此。我们的生活也会因为这种分裂的状态而出现停滞和混乱。要想让我们的身体与心灵重新接合,我们就要精进修行,像鬼逼禅师一样,精进修行后自会得正果。
鬼逼禅师本来是个专门为人念经拜忏、祈福超生的和尚,他总是忙到三更半夜,才踩着月光归去。
某一晚,他刚赶完一堂经忏,回程中路过一户人家,院子里的狗不断地向他咆哮着,他听到屋子里传来女人的声音:“快出去看看,是不是贼?”接着听到屋子里的男人说:“就是那个赶经忏鬼嘛!”他听了羞赧地想着:“怎么给我起这么一个不好听的名字呢?我为亡者念经祈福,他们却把我叫做鬼!”这时候,正巧下雨了,他便跑到桥下避雨,顺道也打打坐,养养神,便双盘而坐。
这时来了两个真正的鬼,一个鬼说:“这里怎会有一座金塔?”另一鬼说:“金塔内有舍利,我们快顶礼膜拜,以求超生善道!”于是两个鬼便不停地拜。
和尚坐了一会儿,觉得腿痛,于是放下一条腿来,改成单盘。一个鬼就说:“怎么金塔忽然变成银塔呢?”另一个鬼说:“不管是金塔、银塔,皆有舍利在内,礼拜功德一样不可思议!”于是继续膜拜。
过了一段时间,和尚感到腿痛难忍,于是把另一条腿也放下来,随便散盘而坐。这时两个鬼齐声大叫:“怎么银塔变成土堆了?竟敢戏弄我们,真是可恶!”
和尚听到两个鬼生气了,立刻又把双腿收起来,双盘而坐。两个鬼又叫:“土堆又变成了金塔,一定是佛在考验我们的诚心,赶紧叩头啊!”
这时和尚自忖:我结双盘,就是金塔;结单盘,就是银塔;随便散盘坐,就变成了泥巴,这趺坐修行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
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赶经忏了,只管专心、精进地修行,不久便智慧大开,获得神通,并自号“鬼逼”,因为正是那两个鬼的逼迫,他得以成就自己的修行。
精进修行是佛门弟子一生的功课,故事中的鬼逼禅师正是因为安心精进,永不停息地努力修行,最终获得顿悟,也成就了自己的修行。
古人云:“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这就是说,圣贤的学问,本来就不是一天就可以拥有的。白天不够用,就用夜晚的时间继续学习,日日月月地积累起来,自然可以成为圣贤。佛家修行讲究精进,人生亦是如此。安心精进,永不停息地努力修行,让自己的身体与心灵再度接合为一体才是最重要的。但我们也要知道,不光是学习,做事、生活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专心和坚持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对好伙伴。以精进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每一次际遇,努力地向上向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滴水也能穿石。相对而言,半途而废,浅尝辄止,只会让人止步不前,于我们的修行没有半点好处,只有精进度日才是正途。
禅定:一呼一吸间,打扫了心房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唐·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
禅定是让人开启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门,它的本质是让世人从对名利的追逐与占有中解脱出来,达到身心的彻底放松,既不为生老病死所困惑,也不被喜怒哀乐所纠缠。禅宗很重视定功,认为只有定才能使一个人的心智真正自由。一个没有禅定的人,容易被激怒、被诱惑,就会失去耐性,乱了方寸,很难领会禅之精要。
为了帮助弟子修行,中国禅宗的始祖菩提达摩曾设“二入四行”的修行方法。“二入”指“理入”和“行入”,心如墙壁即是理入;“四行”即是行入,包括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若能将这二入四行融入日常生活中,便能发掘出慧性。
四行的第一行是“报冤行”,意思是人必须承担和接纳一切不如意的果报。世间所有的一切,必有其原因,但是我们无法全部知晓。所以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要想到“此事必有它的原因”,只需确认这个原因存在,却不一定弄清楚是什么。但是接受并不等于逆来顺受,还是要寻求解决的方法。
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子,村中的人们守着一片绿洲过了几千年,沙漠中风沙四起,或者绿洲干涸的时候,村里的人便会遭受巨大的折磨。一代又一代的人,总是抱怨着上天的不公平,却从未尝试从这里走出去,他们一直留在原地,并且固执地认为这片沙漠是走不出去的。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老禅师,人们围住他劝他不要再继续往前走,他们说:“这片沙漠是走不出去的,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你就不要再去冒险了!”
老禅师问:“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幸福吗?”
村民们说:“虽然环境有些险恶,但是也没有什么不可忍受的。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福。”
老禅师:“那么你们有没有尝试过走出这片沙漠呢?你们看,我不是走进来了吗?那就一定能走出去!”
村民们反问:“为什么要走出去呢?”
老禅师摇摇头,拄着拐杖又上路了。他白天休息,晚上看着北斗星赶路。三天三夜之后,他走出了这片村民们几千年也没有走出的沙漠。
村民们默默地承受着恶劣的环境结果,甚至没有动过改变这种现实的念头,几千年来日复一日地过着相同的日子,实在可悲。老禅师之所以摇头也正是为此。
第二行是“随缘行”,禅悟是在随缘中实现的,心智也在随缘中成长。良介法师曾有一首著名的禅诗:“不求名利不求荣,只去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名利本是身外物,不用强求,随缘最好。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甜枣还是苦瓜,都以一种同样坦然的心态去面对。
第三行是“无所求行”,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如流水般顺畅的过程,而并非索求。圣严法师所指的“无所求”并不是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要我们不去追逐一个“求不到就不行”的目标。生命中有追求就会有希望,追求不到也不必绝望。
最后一行是“称法行”,也是四种禅法中最高的一层,它要求众生要按照佛法的指引去修行,遵循戒、定、慧三学,同时它还教导我们:“凡事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需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对“无所求”的误解可能导致人的消极心理,而“称法行”则要求我们积极做事,只要凡事努力,不必太在乎结果。
有一位禅师门下有很多弟子,他们都是极为虔诚的信徒。一天清晨,禅师吩咐弟子们每人去山上砍一担柴,晚饭过后再来禀报这一天的修行。
众弟子匆忙上路了,走到半山腰,一条鸿沟截断了山路,根本无法越过,众弟子便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寺中,只有一个小和尚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
晚饭时分,弟子们互相推搡着,谁也不好意思直接去向师父说明情况。只有这个小和尚走到前排,与禅师坦然相对,小和尚从怀里掏出一个苹果递给禅师说:
“师父,山路被断,我寻了一个下午也没有找到上山的路,我见路边有一棵苹果树,就顺手摘了一个苹果回来。”
后来,这个小和尚成了禅师的衣钵传人。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虽然有时候迫于种种外界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达成最初的梦想,但是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总会有所收获,因为我们的心一直都在佛法的指引下自觉。这四道行是禅宗智慧的滥觞,表现了人性提升的轨迹,昭示了生命的圆觉之路。
同时,禅宗还设立了禅定的六法:静,即缓和身心,消除紧张;定,即专注不移,一心一意;止,即摆脱杂念,头脑休息;观,即一心观想,坚强意志;觉,即感觉敏锐,思绪空明;同,即无限可能,创意无限。这关于禅定的“二入”、“四行”、“六法”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进行禅定的修行,在一呼一吸、一行一坐间为自己的心灵做了一次扫除。
在修习中发现真正的皈依处:找到内在的和平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金刚经》
星云大师说过:“佛教里的许多禅师,虽然他们打坐时眼睛闭起来,不看不听,但是内心却无比快乐。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法喜安乐,是涵养生命的重要资粮。”其实,禅坐并非等同于禅定,我们真正追求的是禅定后所带给我们的内在的和平。而通往禅定的方法有很多,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都是修行的常见方法,并且以后三种更为重要。我们只有在不断地修身修心等修行中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皈依处,并回归内心的和平宁静。
心若宁静,凡事简单。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尽享生命的清闲之福。而暇满之身就是健康而有闲的,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闲不肯享受,有好身体,也要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闲暇满,自己反而悲哀起来。这类人的内心是喧嚣的,他没有找到内在的和平,也不懂得清闲的滋味。
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人,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其再抽枝发芽,可也不见其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路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活了137岁。
据说,军阀孙传芳的部队中有一位将军在这座小城扎营时,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就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丢下他的枪,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就向他唱了一首偈: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
世上无处不净地。
也许那些物欲太盛的人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劲。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高寿,扫出了一生的平淡美。他以扫地为修行,为自己的皈依所在,所以他的内心和平而清净。世人心中之所以有诸多痛苦和烦恼,是因为心不净,如果不能去除淫心、贪心、怒心,人就会陷在尘世的各种诱惑、迷惘中不能自拔,从而难以享受到生命中最本真的快乐。
如果心灵是污浊的、混乱的,人生的道路也就会是坎坷不平的;如果心灵是清净的、和平的,人生的道路就会宽广平坦。潜心修习,并不一定是要在表面上做足各种修行的功夫:禅坐、茹素等,这些都不过是净化身体,是让我们心灵净化的手段,而我们要达到的还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而然的心灵净化,所以,我们不要行枯木禅,要带有自己的意识、想法,全身心投入地去修习,那么,我们的皈依处就会在不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