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初通人事,我们的生命就渐渐有了一些难以消解的困惑与迷茫,和一些难以舍弃的东西。它们共同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就像一座自己建造的监狱,将自己牢牢困在其中,难以解脱。若想从这座心牢中解放出来,只有破除那些执著的念头,认清当下的一切,踏上愉快的旅途。
昨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执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唐·栖蟾《牧童》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总有很多的烦恼和不开心,正是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体现。本来欢乐和悦的生活却不懂得珍惜,非要无故地去寻些愁觅些恨,仿佛只要摆出林黛玉那般哀苦凄怨的样子才好受。其实,人生又何必为自己设下囚困自己的牢狱呢?
古人曾作诗云:“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意思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人,每天都忙忙碌碌,每天都在不安和烦恼中度过,一个烦恼过去,下一个烦恼又来了,愁工作、愁财富、愁子女,甚至有时候顾影自怜……总之,各种各样的烦恼层出不穷,永不停息。
但是,人们每天都在烦恼些什么呢?南怀瑾大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人都在“无故寻愁觅恨”。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无故”,没有原因的,“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来,烦得很。“有时似傻如狂”,这本来是《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昏头昏脑的境界,饭吃饱了,看看花,郊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做,烦,为什么烦呢?却又没有理由。
世间存在着过多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让人每天都被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包围,心灵永远没有平静的时候,甚至睡觉的时候,都在做各种各样奇怪的梦,不得片刻安宁。《西厢记》中有一段对人的情绪进行描写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没什么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这风太可恨了。然后写一篇文章骂风,自己不晓得自己在发疯。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有多少?有一万种,讲不出来的闲愁有万种。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可怨的时候,无语怨东风,连东风都要怨。这句词如此巧妙地将人类内心的纠结与庸人自扰表达了出来。
现代人越来越容易感染负面的情绪。这种人看不到漫天飘洒的云彩,而只会一味地担心天会下雨,看不到拳击手被击倒后爬起来的顽强,而只为他的伤痕累累而心悸。对于这种人,一个很小的打击也足以使他绝望,令他一蹶不振,或是怨天尤人。其实,在很多时候,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可以预测的,未来也不是凭我们的意志就可以改变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任何事情都是变化无常的,正所谓:“昨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执”,就是要告诉人们,昨天今日,是是非非等种种变化或情绪都是我们应该放下的执著,若对这些存有过多的计较,就会徒增更多的烦恼,不如全部抛开,认真地过眼前的生活。
是你的执著困住了你
昔人去时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来。
今既不来昔不往,白云流水空徘徊。
——宋·黄龙祖心禅师《昔人去时是今日》
古语有“画地为牢”一词,以示后人为借鉴,可是现在的人却每每画地为牢,而捆锁的不是别人,往往是自己。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的内心牢牢地囚禁,为金钱、为权势、为爱情,不断让欲求的枷锁捆绑着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将自己快乐的权利尽数消磨。佛祖曾曰:放下!谁都知道,放下才能快乐和自在,但又谈何容易。世上的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名缰利锁缠绕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陷入世俗红尘的泥淖中不能自拔。正是这些执著困住了我们自己。
有一位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就将他的两个得意弟子慧明和尘元叫到面前,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从寺院后面的悬崖爬上崖顶,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那个悬崖极其陡峭,令人望而生畏。慧明先开始攀爬,但不一会儿,他就摔了下来。他没有放弃,站起来重新爬,却屡爬屡摔,最后他气力耗尽,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昏了过去。
接着,尘元向崖顶攀爬,最初也是屡爬屡摔。后来,尘元突然放下了绳索,向山下走去。旁观的众僧十分不解,开始议论纷纷,只见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逆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众僧皆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尘元向其他人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退变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诸相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勘验你们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等世间诸相的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一个人面对各种诱惑,仍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心,不能攀爬便放弃,这是一种智慧。能做到这一点时,他就能对客观的、外在的出身、家世、钱财、生死、容貌都看得很淡泊,就能够达到精神的超脱、洒脱的境界。
名利、欲望、奢求就如同“罗刹”一般,始终诱引着人去想它。为了钱,我们东西南北团团转;为了权,我们上下左右转团团;为了欲,我们上上下下奔窜;为了名,我们日日夜夜窜奔。明知道它是可怕的,却又忍不住去想拥有它。当你发现它有多么可怕时,你已经无法摆脱它了。
名利是绳,欲望是牢,我们在其中团团转,转来转去绕出了人生三千烦恼,如何才能自在呢?唯有斩断才能得大自在。
对活在忙碌紧张、名利缠绕的现代社会的我们而言,肩上的重担,心中的压力,使人活得非常艰难。把人生的道理想得越复杂,生活反而会越复杂,心牢便一重又一重地不能开解。心在“心狱”中终有疲惫的一天,在痛苦中打转,哪有在豁达中欢笑来得自在?人们不如踏踏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得功名利禄便得,不得也无所谓,必要的时候放下,让自己脱离执著的牢笼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钱花出去了才是自己的
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
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
——近代·苏曼殊《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
人从出生到死亡,不过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在生命的过程中,如果只想着做一个守财奴,那么赚再多的钱也没有任何意义,钱只是暂时聚集在你这里的一堆数字,死后不知又成了谁的枷锁,倒不如大大方方舍去,换取世间更多的温暖。那些用了的钱财,才是你自己的。
有些人在活着的时候对名利和财富牵挂异常,到死都不肯放手,但事实上死后的名利钱财也将不再属于自己,那么活着的时候吝啬物质上的付出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并不是告诉人们,在活着的时候不去享受物质,非要把千金散尽,而是人们对待财物的态度要自然一些,不要太吝啬。
金钱和财富虽然美好,常令人们对其趋之若鹜,不遗余力地追求。不过,金钱不是万能,财富也未必总能令人快乐,只有超越其存在,才能享受生活。佛教大师告诉世人,真正的金钱观,是要对金钱等物质上的东西喜于接受,也喜于付出。
有位信徒对默仙禅师说:“我的妻子贪婪而且吝啬,对于做好事行善,连一点儿钱财也不舍得,你能慈悲到我家里来,向我妻子开示,行些善事吗?”
默仙禅师是个痛快人,听完信徒的话,非常慈悲地答应下来。
当默仙禅师到达那位信徒的家里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可是却连一杯水都舍不得端出来给禅师喝。于是,禅师握着一个拳头说:“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怎么样呢?”
信徒的妻子说:“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就是有毛病,是畸形啊!”
默仙禅师说:“对,这样子是畸形。”
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展开,并问:“假如天天这个样子呢?”
信徒妻子说:“这样子也是畸形啊!”
默仙禅师趁机说:“夫人,不错,这些都是畸形。钱只能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钱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而出。”
握着拳头暗示过于吝啬,张开手掌则暗示过于慷慨,信徒的妻子在默仙禅师这么一个比喻之下,对做人处世、经济观念、用财之道豁然领悟了。
握着拳头,你只能得到掌中的世界,伸开手掌,你能得到整个天空。
有的人过于贪财,有的人过多施舍,这都不是禅道里所讲的财富观。吝啬、贪婪的人应该知道喜舍结缘是发财顺利的原因,因为不播种就不会有收成。布施的人应该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形下去做,同时也别忘了是在自己力所从心的情况下帮助别人,否则,就不是纯粹的施舍。
在现代社会,许多有钱人都乐善好施,对金钱可以慷慨抛掷。他们认为,钱财并不总是给他们快乐,而散财、做慈善事业,反而让他们找回了幸福感。这是一种正确的金钱观和布施方式。
发财致富的目的在于散财。金钱,要能接受,也要能喜舍,用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对于普通的人来讲,虽然没有大笔的财富,但也没必要为了金钱而锱铢必较。钱财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而不是让自己变得提心吊胆,或者终日汲汲而求。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被自己用出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那些被我们牢牢攥在掌心的财富不去被运用,到最后不可能永远为我们所拥有。
你最在乎的地方,正有你的“死结”
积聚终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
——《阿含经》
佛家认为,世界万有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正如《阿含经》中所言:“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积聚的终会消散,崇高的必会堕落,有合就有分,有生就有死。再辉煌的人生也可能转瞬间成过往云烟。话虽是这么说,又有多少人能看破呢?万千众生不还是一样在生死离合中浮浮沉沉,心灵不知所终吗?
尘世中的众生都在迫切地寻求超脱之法,所以,众多佛学大师都在不断地告诫众人,如果一味地执著,那么只会让自己的心境越来越不自然,让豁达和自在离自己越来越远。所谓的执著就是对于现实社会中的事物抱有太高的期望,欲望越来越多。当自己的期望无法实现,当自己的欲望无法被满足,那么失望就会越来越多,人生就越来越不平静。
其实,在我们平日里最在乎的那些地方,往往藏着我们的“死结”、“死穴”。所以,佛家就常教导我们要“寸丝不挂”。寸丝不挂的意思是指心里不要装载太多的杂念和欲求。对于我们来说,寸丝不挂就是少思寡欲,活得简单,生活越不复杂,我们才能活得越宽慰。
佛家强调,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如果看到简易的话语不要认为佛法就是如此简易好学。因为简单的话语常常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千万不要轻视简单的力量。
其实,大凡简单而执著的人常有充实的人生。一个人若时常追求复杂而奢侈的生活,苦难则没有尽头,不仅贪欲无度,烦恼缠身,而且日夜不宁,心无快乐。因为复杂往往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奢侈极有可能断送美好的人生。反而因为简洁,每每能找到生活的快乐。平凡是人生的主旋律,简洁则是生活的真谛。
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或许我们的生活很简单,但是也会有自己的幸福。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不能够活得单纯。有些人,他们活着,却没有时间去多愁善感;爱着,却不懂怎样诠释爱情;他们满足,因为他们没有奢望生活过多的给予;他们简单,不用在人前掩饰什么。他们也许连幸福是什么都不知道,然而真正幸福的就是这么一群简单的人。不去刻意追求什么,不向生命去索取什么,不为了什么去给自己塑造形象,其实,简单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心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这需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任何场合下,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有时候,人们为了心中的妄念,做出违背自我的事情,因为手中拥有的东西比别人多,最终反而陷入人生的困境。我们只有心无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才能获得禅宗所说的“平常心”。生命是一个过程,不必过于在意成败得失,以恬淡的心境面对万事万物,反而更容易“无心插柳柳成荫”,得到生命的自在与逍遥。
破我执:烦恼不生,心莲绽放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南北朝·善慧大士《空手把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