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孝道
13702400000011

第11章 何谓孝道(2)

孝是一切言行的准则

饭诸贤圣,不如孝事其亲。孝者,尽直心,无外私。

——《六度集经》

一个心存感恩的孝子,一定会成为一个仁者;一个尊敬师长的晚辈,一定会成为一个智者。拥有大仁大智的圣贤之师和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他们是否拥有出于心底的诚意、认真对待所有事物的“孝”心,从而激发上进的动力。

一堂国学课上,一个学生问教授:“人如果能孝,就能提高学习成绩吗?”

一个银行的职员也问教授:“人如果能孝,就可以做好工作吗?”

教授打开《论语》,说:“大家看,孔子是怎么讲孝的。”于是教授读道: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这句话意思是说,大家都说能养活父母就是孝,可是家里的狗啊,马啊,主人不都是在养活他们吗?如果心里不尊敬父母,那么养父母和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沉思了一会儿,学生忽然说:“我明白了,这句话可以换成‘今之学生,是谓能读书,至于录音机,也能读书,不用心,何以区别乎?’”

银行职员也说:“我也明白了,这句话可以换成‘今之收银员,是谓能数钱,至于点钞机,也能数钱,不敬业,何以区别乎?’”

教授开心地笑了,说:“我加一句吧,这句话可以换成‘今之教授,是谓能传播知识,至于讲义纸,也能传播知识,不为人师表,何以区别乎?’”

下面的听众纷纷举手,说:“我也可以换……”

是的,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孝。孝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关键在于尊敬父母,心里有这样一分诚意。所以富有的人抱着交差的态度给父母送一栋房子,不如贫寒的人怀着感激之情为父母热一碗汤菜。孝心的可贵,在于孝行中所含的一片真心,拥有了这份发自肺腑的孝心,也就拥有了美德的根基。

一个仁慈的人,不在于他施舍了多少钱财,而在于他怀有一颗济世度人的心灵;一个勇武的人,不在于他有多大的力气,而在于他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气魄。

一个学生,漫不经心地读一千遍书,其实录音机也能做到,而且可能会做得更好,关键在于他有没有一颗上进的心,把书上的知识一字一句记入自己的脑海,化为自己的思想。

一个收银员,一天机械地收几千几万张钞票,其实点钞机也能做到,而且更不容易会出差错,关键是他有没有一种服务客户的意识,让每一个客户都能从他这里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一个教授,一天把讲义上的内容念几百遍,结果和学生自己看讲义没什么两样,没准学生自己看的效果更好,关键在于他有没有一个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理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他的课堂上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以及为人师表者高贵的人格。

焦化,晋代南安人,父亲名叫焦遗,是西秦安南将军。焦化是个孝子,平日里对父母照顾得十分周到。

有一年冬天,父亲焦遗生了重病,焦化不分昼夜地服侍父亲,但是焦遗的病迟迟不见好转,焦化整天忧心不已。后来父亲说很想吃新鲜的瓜,这可难为了焦化,冬天上哪儿去找瓜呀?他整天茶饭不思,一心想为父亲觅得一瓜。一次,他在美好的愿望中睡着了,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个声音对他说,我给你送来了瓜。焦化别提多高兴了,接过瓜就笑醒了。

醒来之后,他明白自己只是做了个梦,不仅感到失望,但是没想到手里真的拿了一个新鲜的瓜,他的父亲食用后,精神一下子就好了很多,慢慢地病竟然也痊愈了。

后来,他的纯孝事迹被西秦王乞伏干知道了,乞伏干提出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她,没想到焦化却说王姬身份高贵,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让她过上好的生活,没有资格娶如此尊贵的小姐,婉拒了这门亲事。

焦化说的话一半是事实,一半是托词,他只是觉得孝顺父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自己攀龙附凤的工具,因此才婉拒了这门亲事。

乞伏干自然也明白焦化的意思,结果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让他担任了尚书民部郎一职。

孝是一切美德与言行的基础,所有这些高尚的品格正是从“孝”发展起来的,它引导着人的一举一动,是人的言行举止的指南针。

人之行,莫大于孝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经》

孝敬父母是为人子女之本分,做人不可丢失孝悌的本分。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又把他们培养成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辛,也付出了许多爱。在每个孩子的生命历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像父母那样给予他们这种无私的爱,也没有任何一种付出像父母对儿女的付出那样心甘情愿,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一颗孝心来回报父母。

小磊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一天中午放学,他从一家商店经过,橱窗里的一件商品使他怦然心动。他趴在玻璃上看价格,五十元,太贵了,这几乎是他们全家人一个月的开销。

他站在那儿踌躇了一会儿,还是推开这家商店的门走了进去,指着那件商品对店主说:“我想买那件商品,不过,我现在没有钱,请您留着先别卖好吗?”

“好吧!”店主看着这个一脸诚恳的男孩,微笑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他很有礼貌地告别店主,走出了商店。

他走着走着,拐进一条小巷,忽然看见从一个大门里扔出好几个纸箱子。他突然想起了什么,连忙走过去看仔细。原来这里是水果批发市场的后门,每天有大量的水果被运到这里,再销往各处,在重新包装的时候,就会扔掉很多废纸箱。他捡了几个废纸箱,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了。回家的路上,他的手里紧紧地攥着一个一角钱的硬币,生怕掉了。

回到家,他把硬币放在一个小铁盒里,又把小铁盒藏在墙角米缸的后边。这时,母亲叫他吃饭,他答应了一声便走进厨房。爸爸刚从工地上回来,妈妈已经摆好了饭菜。妈妈自从去年生病动了手术后,身体一直很虚弱,不能上班,每天在家里洗衣做饭,还要描鞋样挣钱,十分辛苦。

每天放学后,他总是一路跑着回家,写完作业,干完妈妈交代的家务活儿,然后走街串巷去捡纸箱或可乐瓶。冬天来了,天气十分寒冷,喝饮料的人也少了,有时候他找了好久也没有捡到多少,可是他依然坚持了下来,因为一想到橱窗里的那件商品,他心里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到了第二年的一天,一大早,他就把藏在米缸后边的小铁盒取出来,把里边的硬币都倒出来,用发抖的手仔细数了一遍,仍然不放心,又仔细数了一遍。他差点惊呼出来,只差一角二分就凑够五十元了!于是,他心里默默祝愿着今天能捡到足够的纸箱和可乐瓶。

夕阳下去的时候,他正扛着纸箱子急匆匆地往废品收购站赶。此时,收购站的那位伯伯已经准备关门了。他着急地叫道:“伯伯,请您先别关门!”那人转身看见呼哧呼哧喘气的小男孩说:“明天再来吧!孩子!”“不行啦!伯伯,请您帮帮我,我今天一定要卖出去!”听着这个已经是老顾客的小男孩的焦急请求,那位伯伯很不忍心地拉开关了一半的门。

“孩子,你干吗这么急着用钱?”伯伯好奇地问。

“对不起,这是我的秘密,现在还不能告诉您。”他笑了笑,不肯说。

拿到两个一角钱的硬币后,他便飞也似的跑回家,取出小铁盒,然后又匆匆地跑到那家商店,还好,商店还没有关门。他二话没说,便把所有的硬币、毛票倒在柜台上。

他又一口气跑回家,看见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碌。他迫不及待地走到妈妈面前,将自己用半年多的心血换来的珍宝放在妈妈的手里说:“妈妈,生日快乐!”妈妈很惊讶,她轻轻打开包装纸,里面包着一个红色绒布的首饰盒,盒内放着一枚百合花的胸针。妈妈热泪盈眶,这枚胸针是她收到的少数几个礼物中最珍贵的一个,她一把将儿子紧紧搂在怀里,感动得泪流满面。

有些人在青少年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对父母不好,也没有丝毫的不安。但是每个人都有老了的时候,也往往到那时才能意识到父母一直以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才懂得反省自己当时做得够不够。

生命最公平的地方在于,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我们迟早会经历父母那一辈人经历过的心理变化,感到自己渐渐衰老无用,那个时候我们就会知道自己年轻的时候做得对不对,我们的内心也才能真正给自己一个评判。而那时,我们才知道,人之行,莫大于孝。

§§§第2章 百善孝为先——孝乃众善之本,智慧之门

从个人成长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都可以完善。失去孝道,就失去了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我们要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用孝心去理解仁心

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不孝也。

——《忍辱经》

“百善孝为先”,孝对于青少年而言是一种最基本的美德,我们拥有一颗孝心,自然而然也会产生同情心、宽容心、忍让心。“仁”即为“孝”之后的另一种美德。我们仅对父母有孝心,而无对他人的仁爱之心,则不能算是真正的孝,因为孝心本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遇到父母变成“孝”,遇到别人则变成“仁”。

孔子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仁爱主张,他相信“仁”是所有品德中最珍贵的一种,因此也一直告诫学生要珍视仁爱。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郑国为相数十年,他仁厚慈爱、轻财重德、爱民重民,执政期间在政治上有颇多建树,被清朝的王源推许为“春秋第一人”。

子产心地仁厚,聪明善良,百姓非常尊崇他。他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并且从不杀生。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庭院中的鱼池里。”

他的仆人很不解地说:“老爷,这种鱼是少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而且这些鱼在鱼池里得不到营养说不定会死去。这是您朋友送的礼物,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一来不辜负朋友的好意,二来还可以补充营养。”

子产笑了:“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我宁可让他们自然死亡,也不让他们死在餐桌上。”仆人只得遵照命令。

当仆人把鱼倒进池中时,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人都应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会觉得生活充实。后来每当有人赠送活鱼给子产时,子产从来不忍心为享口腹之欲,而使活生生的鱼受鼎俎烹割之痛苦,总是命人把鱼畜养在池塘里,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心胸畅适,不禁感叹:“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子产主张“为政必以德”。孔子称赞子产:“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子产因其聪明和善良而广受尊敬,其事迹被人们传诵至今。

“仁”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只要用心培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有仁心的人。

孔子最为得意的学生颜回曾经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颜回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回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在孔子看来,知晓这些道理,就能做到“仁”了。进一步来说,所谓“仁”,便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对家人、对他人相互亲爱而不伤害,相互敬重而不轻薄。对于青少年而言,这是一种极理想的行为指南,是我们一生应崇奉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当四川发生地震的时候,全国人民都行动了起来,能够奔赴灾区的就急忙赶到身处险境的灾民中间;不能够离开岗位的,就捐钱捐物、去医院献血;有的人在电视画面上看到别人的痛苦,自己的眼中不禁也含满了泪水……这些我们所亲身经历的事情,其实就是伯夷叔齐他们倡导的“仁”,全国成为一家人,每个人为这个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孝”。

父母是你的菩萨

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大集经》

古代人喜欢烧香拜佛以求平安,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年轻人喜欢烧香拜佛,以求得神灵和佛祖的保佑,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平安快乐、学业有成,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常常向父母问好、请安。其实,父母就是我们身边的活佛,如果我们在家里能够全心全意地孝敬父母,就相当于天天拜见活佛了,也就相当于修身了。

宋朝人杨黼为人善良,十分喜欢佛家之道,尤其崇拜得道高僧希迁(无际)和尚,他知道无际大师在蜀中地界,就特意前往拜访。走到半路,又累又渴,见到路边有一个老和尚,就上前打听去拜见无际大师的路还有多远。听杨黼说完缘由,老和尚认真地对他说:“要想得道,拜见无际还不如直接拜佛呢。”

对此,杨黼十分不解,就问他佛在哪里,并感叹自己连无际大师都找不到,更别说佛了。老和尚笑着告诉他,你赶紧回去吧,遇到那个倒穿着鞋子,披着衣服的人,就是见到佛了。杨黼于是半信半疑地往回走。

第一天晚上,他借宿到一个热情的农户家里,他仔细观察这家人的穿着,发现这家人衣着整洁,也没人倒穿鞋子,不禁心下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