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长得真像你的妈妈!”“你的言行跟你的妈妈一模一样!”“你像你的妈妈一样优秀!”……的确,在女孩心目中,妈妈是伟大的,妈妈就是她的偶像。因此,在女孩很小的时候,她就会模仿妈妈的言行:她学着妈妈的样子给自己的洋娃娃喂奶、哄自己的洋娃娃睡觉、教育不听话的洋娃娃等;妈妈经常责打她,她就可能以相同的方式去对待伙伴,从而成为一个爱“攻击”的儿童;妈妈经常挑剔她的行为,她很可能成长为一个“喜欢挑剔别人”的人;妈妈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会影响女孩,妈妈乐观,女孩也会乐观地对待她身边的一切事情,妈妈总是抱怨生活,女孩的生活也会充满抱怨……
第二,让女儿懂得温柔不是示弱。
我们总是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温柔就是要向人示弱。把“弱”作为“温柔”的化身。实则不然,真正的温柔绝对不是弱;而是在于收放自如的美。它往往表现为柔韧,甚至能化作一种力量。
学学才女徐静蕾,提升女孩的知性魅力
提起徐静蕾,没有人会陌生,她被称作“玉女偶像”、“中国影视界四小花旦之一”。在2002年评选出的代表着中国14个热门城市的14位美人中,她当选“北京市花”。 徐静蕾自成名以来,她那清丽的形象使她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有一点梦幻、有一点倔强、有一点恬淡、还有一点说不清楚……徐静蕾那种举手投足间淡然流露出的优雅、纯情,迷住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当年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化妆专业时,徐静蕾愣是被拒之门外。没想到出来的时候遇上一位导演,错把冯京当马凉,冲着她那股纯情少女的味道,便以为她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学生,就这样阴差阳错地给影视圈造就出个人物来。
徐静蕾是一个才女,小时候被父亲“逼着”在市少年宫书法班学习,现在写得一手好字。后来看人家画画就喜欢上了画画,17岁的她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偌大的北京城,走很远的路去学画画。徐静蕾还是一个文艺青年,“徐静蕾博客”点击已经过千万,新浪网把此作为一个标杆,宣传国内第一个过千万点击的博客。她还做导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她获得圣塞巴斯蒂安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要知道,这仅仅是她导演的第二部电影,就达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高度。
徐静蕾就是这样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有人说,徐静蕾清淡如菊;也有人说她芳雅似兰;还有人说她是绿茶,嗅之芳香扑鼻,入口清凉回味长久……这些个性,使那些错过追星年龄的人或者不屑于追星的人,都深深地喜欢她。
徐静蕾可以说是才情女子的一个代表,女性的才情之美甚过容颜,因为心智不衰,它超越青春,因而才情之美永驻。“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这就是才情的魔力。真正的才情女子具有一种大气而非平庸的小聪明,是灵性与弹性的结合。她既有人格的魅力,又有女性的吸引力,更有感知的影响力。
要培养女孩的才情,就要在尊重女孩天性的同时,注重改善她的智力结构。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拓宽女孩的眼界
与男孩比起来,女孩的社交圈较窄,而且收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拓宽女孩眼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读书。
古人曾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现在的社会,这种思想早已被淘汰。试想,如果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美女站在你面前,你和她说什么她都不知道,而且她说的东西让你感觉很幼稚,这种女人你会觉得她很美吗?
因为女婴爱听读书时那有节奏的声音。因此,在孩子幼年时,母亲可以每天都读书给她听,等女孩稍大一些,就常常带她去图书馆。另外,好读书也要读好书,因此培养女孩的读书习惯的时候,也要注意挑选一些能够给予女孩人生启蒙甚至影响比较大的书,如《简·爱》、《围城》、《飘》、《红楼梦》等。
2让她积极接受艺术熏陶
让女孩从小就处于一种艺术的环境中,比如把颜色和音乐联系在一起,给七音分别标以不同颜色,教她弹奏乐器。为了使孩子辨认节奏,还可以教她和着诗歌的音节舞蹈。舞蹈可以塑性强身,同时也增强了女孩对于文学和音乐的通感才能。另外,还应注意房间雕刻品和装饰画的布置。经过艺术洗礼的女孩,都闪耀着感性的动人光辉。
3经常带女孩去散步,让她亲近大自然
与男孩比起来,女孩显得更为安静,当男孩在户外打打闹闹的时候,大部分女孩都宁可安静地待在家里,如果我们不注意让她从小接触大自然,女孩的视野打开将会变得更慢。带女孩出去散步的时候,尽量使她注意周围的事物,比如海水、树林、天空等,还可以和她一起摘下一朵花,拔下一棵草进行观察,窥视小鸟的窝,观察小虫的生活状况等。
4让女孩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对于深化一个人的思想、丰富一个人的内在涵养、提升外在形象,有着重大作用。思考就像是知识的催化剂,可以使满脑子杂乱无章的信息融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帮助她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我们就要引导她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我们以关于“邮筒”的对话为例,如果把问“那边是邮筒吧?”改为“那边是什么?”或者“邮筒在哪里?”
不仅向女孩问要讲究技巧,对于女孩提出的问题,大人也要巧妙地回答。女孩到3岁时,每天都会提出“为什么”、“怎么办”等一连串的问题,大人可以反过来对孩子的提问进行“如果”的反问。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对提问的解答,必然会拓宽女孩的思维空间。这种办法并不是对女孩随意的提问马上直接回答,而是让女孩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提问题的本身,并且启发他自己找出答案。比如,对于女孩“为什么夜里必须睡觉”的问题,就可以反过来问:“那么,你认为不睡觉会怎么样呢?”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自己思考“如果不睡觉会怎么样”的问题,从而促使孩子从各个方面探讨各种可能性,于是,孩子就想出了“不睡觉就发困”、“不睡觉就会疲乏”、“不睡觉早晨就起不来”等答案。
让她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露莎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她的母亲和父亲整整坐了一夜,也说了一夜的话,也许是一些对她并不重要的话,或是因为露莎太小没有记住。但有一句父亲说的话她记住了:“你走吧,由我来向露莎解释。”这意味着母亲要走了。
露莎的母亲走了好几天了,露莎每天都在等着爸爸所谓的解释。也许他把他说的话忘了,仍跟以前一样接送露莎上学,给露莎在学前班的家长手册上认真填写她又学会了的新字,又听到的新故事以及纠正露莎左手写字画画的情况。这些在露莎的其他同学家里都是由母亲来做的事情,在她家里却一直是由父亲来做的。每当露莎的奶奶看到这些,就叹气地说露莎的母亲“心早就不在啦”,露莎的父亲就会用眼神制止奶奶,好像在隐瞒什么。但露莎并不追问,露莎相信总有一天父亲会向她解释的。
露莎母亲走了快一星期了,又是一个晚上,露莎父亲合起给露莎读的故事书,又压了压露莎本来已经压得很好的被角,像又要给露莎讲故事一样对她说:“你一定听过很多天使的故事。”
露莎的父亲停了停继续说:“每一个天使飞到一个地方,发现那里有人冷了,有人饿了,有人在受苦,有人需要她的帮助,她就会留下来当差,做他们的父母兄弟。如果一切都很好的话,不当差的天使就会放心地飞走,继续去找需要她帮助的人。如果世界上的爸爸妈妈就是天使,是专门飞来照顾孩子,陪孩子一同好好长大的话,那咱们家里,爸爸一个人就能照顾好露莎。所以,妈妈才放心地把露莎留给爸爸,妈妈去了一个叫澳大利亚的很远的地方,就像不当差的天使一样……”
露莎当时很小,但她听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那就是妈妈离开了。
这也是露莎在以后的生活中,听到过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对“离婚”作出的最美、最好、最阳光灿烂的解释。
在女孩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身边的一切,小朋友、学校、爸妈等都让她产生幸福感,都让她快乐。这是一种单纯形态的幸福,是人们在生活中苦苦追寻的,即使是最大的幸福也无法比拟。只要我们解释得当,哪怕不快乐的事情女孩们也会觉得很美好,不会在心里留下阴影。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健康的心灵,在快乐中健康地成长,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女孩永远保持这样一颗快乐的童心呢?
1让她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女孩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她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父母要为她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她,让她生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2让她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她心理健康的“维生素”。尊重她,认识到她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使她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要礼待她,不打骂她。父母做错事、说错话,要勇于向她承认错误。
3让她认识自我
女孩能否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帮助她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发展她的自尊心,提高她的自我意识水平,使她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如:“我”是独特的;“我”很能干;“我”有许多优点,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4用美妙的语言解释一切
像露莎的父亲一样,再残忍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用最美妙的语言让她们感到快乐和美好。
孩子们快乐,还因为她们对任何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和小朋友吵架了,不会跟大人一样,和谁闹翻了脸,便会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很快就会忘掉,不会记仇;挨家长训斥了,即使是哭了,也会很快就破涕为笑;受到老师批评了,他们也不会老是怀恨在心。他们当哭则哭,当笑则笑,受到表扬,便高兴得又蹦又跳,受到批评便掉眼泪,绝不会掩饰和做作。
读懂爱神的锦囊妙计
读懂爱神的锦囊妙计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将男女中学生按性别分成两组劳动,发现两个小组的纪律都比较松散,劳动效率低,男生追打现象严重,女生懒散无力。后来将男生、女生混合分为两个小组,情况就大有改观:两组同学劳动热情高涨,互帮互助,自发开展了劳动竞赛。劳动结束时,同学之间还打趣地说:“今天的活儿干得可真快啊!”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讲的“异性效应”,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与异性朋友结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使其更敏捷、更活跃。有男女一起参加的活动,一般人会感到心情更愉快,表现得也更起劲、出色。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正确引导,青少年的早恋并不是那么的“十恶不赦”。
约会的初体验
青少年时代男女同学间朦胧的感情就好像一朵羞答答的玫瑰,总是悄然绽放于父母和老师的视线之外。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忏悔录》里说,当他还是一个15岁的中学生时,就热恋上了德维尔松小姐,“我们没有一次不是挥泪而别,更奇怪的是,在分手以后,便感到难堪的寂寞。我一开口,便会谈起她,我一沉思,便会想到她。我的伤感是真实的和痛切的。……她要离开的时候,我真想等她一走我便投水自尽。我的号啕声久久停留在茫茫的太空中。”有过恋爱经历的人大都有这样的体验。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瓦西列夫就此感叹道:“谁能禁止这种奇妙的感情突然出现呢?总有一天男女青年会忽然听见在他心底响起的一种最甜蜜、最温柔的音乐,这是青春苏醒了,这是存在的庄严召唤、生机勃勃的人本质的召唤。这是纯洁的、少年的初恋。”
在青春期,男女性别差异极度增加,12年来的经历、幻想以及来自遗传的因素在孩子的身体里进一步生根发芽;开始了对异性的向往和爱慕,当他们把这种性心理外化为性行为时,就出现了令老师及父母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倍感头疼的早恋现象。近年来,学生“早恋”现象开始出现低龄化的趋势,不仅高中生“早恋”的比率居高不下,初中生“早恋”的比率也大幅度增加,甚至有些小学生也开始谈“恋爱”了。这确实令很多父母头痛,不闻不问吧,总觉得会耽误孩子的学业;过问吧,又怕逼急了,孩子离家出走、自杀,弄出什么可怕的事来。
那怎样应对孩子的早恋才是明智的呢?
方法一:温馨家庭营救
在家中父母应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开展一些家庭集体活动,不时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教育;同时也增强家庭对孩子的吸引力和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避免孩子过多地从外界寻求关怀与理解。
方法二:利用兴趣转移注意力
孩子的早恋往往与生活单调、没有目标有关。
因此,可通过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转移早恋的兴奋中心,使精神有所寄托。从而充实孩子的生活,帮助孩子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具体措施有很多,如鼓励他们通过绘画、演出等方式表达情绪与感受;通过参加团体活动或适当的休闲活动来拓展人际交往,学会与异性合作,建立正常合宜的异性关系。
有位妈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