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绅士法则 淑女定律
13702200000012

第12章 男孩的雅量带来荣耀,女孩的雅致带来悠闲(1)

古人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良好品德就是一块吸引人的招牌,一块吸引人的“磁铁”。人们都喜欢具有高贵品德的人,排斥品行恶劣的家伙。良好的品德就是影响力,就是力量,就是通行证。良好的品德可以帮助你获得事业的成功,赢得友谊。良好的德行在人的生命中意义重大。因此,父母应当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当做教子的第一要务。

永不蒙尘的珍珠:美德从心开始

美德,就是指一个人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陶行知说:“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美德。”中国人讲究以德服人。无论是王侯将相的“宝座”,或者是武林盟主的“交椅”,最主要的一条标准就是“有德者居之”。缺德者即使一时投机钻营爬了上去,迟早也会从上面狼狈地“滚”下来。

道理能征服人,主要靠真理的力量;道德能征服人,主要靠人格的力量。人格和德行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不是道理却往往胜于道理。我们常说,德高望重,其实,“德高”不仅能“望重”,还能“言重”,即增加讲道理的分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行是形象的道理,道理是抽象的德行。道德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人格的缺失是最可怕的缺失。

17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第一次提出了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新教育体系。他指出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拥有理想的德行,可以使个人获得幸福,也有助于其事业的成功。所以洛克提醒家长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切记要保持他心灵的单纯,不可使他具有任何关于神灵鬼怪的印象或观念,不可使他对于黑暗存有任何畏惧心理。而学问,洛克认为,它对于德行和智慧都是有帮助的,可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在洛克看来,德行是第一位的,智育居第二位。而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要使年轻人精通任何一门科学”或“扩大心智所有知识”,而是“打开他们的心智,装备他们的心智,增加心智能力”。

现在社会上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具有受人欢迎与尊崇的品德。品德高尚的人不用花时间去宣传自己,因为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良好品德就是一块吸引人的招牌,一块吸引人的“磁铁”。人们都喜欢具有高贵品德的人,排斥品行恶劣的家伙。良好的品德就是影响力,就是力量,就是通行证。良好的品德可以帮助你获得事业的成功,赢得友谊。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即使不能成就非凡事业,也不至于完全失败,因为大家会信任他、帮助他;相反,一个品格堕落、道德水平低下的人,也许有很好的能力、很多小聪明,能取得一时的胜利,但不会赢得人们长久的尊敬。

可见,美德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德是一种修养,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和感悟得来。法国教育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提出人类的18种美德:礼貌、忠诚、明智、节制、勇气、正义、慷慨、怜悯、仁慈、感激、谦虚、单纯、宽容、纯洁、温和、真诚、幽默、爱情。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品德教育。古人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但现在的家庭教育却走入了一个误区,片面地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一些学生空有知识,却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能适应社会。

美德无价,它让人生高贵而充满魅力。正如大哲人培根说:“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

良好的德行能够成就大的事业,在人的生命中意义重大。因此,我们父母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当做教子的第一要务。

给孩子打好“诚信预防针”

诚信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准则,青年人做人做事,要讲诚信,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诚是一个人的根本,待人以诚,就是信义为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诚能化万物,也就是所谓的“诚则灵”,相反,心不诚则不灵,行则不通,事则不成。一个心灵的丑恶、虚伪的人根本无法获得人们的信任。明人朱舜水说得更直接:“修身处世,一诚之外便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矜得计哉?”所以,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保证诚信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支持。

“真理、正直、公平和高贵是永远分不开的,”美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在给儿子的信中说,“谎言来自卑鄙、虚荣、懦弱和道德的败坏。谎言最终会被揭穿,说谎者令人鄙视。没有正直、公平和高尚,就没有人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赢得他人的尊敬。说谎的人迟早都会被发现,甚至比他自己想象的还要快。你真正的品格一定会为人所知晓,一定会受到公正的评价”。我国传统教育中,一向把孩子撒谎视为生活中的大忌。不说真话,没人相信,也就失去了与人交往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孩子说谎是家长和教师最不能容忍的。但事实上,世界上几乎没有从不撒谎的孩子。

在赫德18岁那年的一天早上,父亲要赫德开车送他到20英里之外的一个地方。那时赫德刚学会开车,就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赫德开车把父亲送到目的地,约定下午3点来接他,然后就去看电影了。等最后一部电影结束的时候,已经是下午5点了。赫德迟到了整整两个小时!

当赫德把车开到预先约定的地点时,父亲正坐在一个角落里耐心等待。赫德心想,父亲如果知道自己一直在看电影,一定会非常生气。

赫德先是向父亲道歉,然后撒谎说,他本想早些过来的,但是车子出了一些问题,需要修理,维修站的工人们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修车。

父亲听后看了他一眼:那是赫德永远不会忘记的眼神。

“赫德,你认为必须对我撒谎吗?我感到很失望。”父亲说。

“哦,你说什么呀?我说的全是实话。”赫德争辩道。

父亲又看了他一眼,说:“当你没有按预约时间到达时,我就打电话给维修站,问车子是否出了问题,他们告诉我你没有去。所以,我知道车子根本没有问题。”一阵羞愧感顿时袭遍赫德的全身,他无可奈何地承认了看电影的事实。父亲专心地听着,悲伤掠过他的脸庞。“我很生气,不是生你的气,而是生我自己的气。我觉得作为一个父亲我很失败,因为你认为必须对我说谎,我养了一个甚至不能跟父亲说真话的儿子。我现在要步行回家,对我这些年来做错的一些事情好好反省。”

赫德的道歉,以及他后来所有的话都是徒劳的。

父亲开始沿着尘土飞扬的道路行走,赫德迅速地跳到车上紧跟着父亲,希望父亲可以回心转意停下来。赫德一路上都在忏悔,告诉父亲他是多么难过和抱歉,但是父亲根本不予理睬,独自一人默默地走着、沉默着、思索着,脸上的表情很痛苦。

整整20英里的路程,赫德一直跟着父亲,看着父亲遭受肉体和情感上的双重折磨。这是赫德生命中最难过和痛苦的经历。然而,它同样是生命中最成功的一次教育。自此以后,赫德再也没有对父亲说过谎。

赫德的父亲的教育方式简单而深刻,他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教育启示。他告诉我们,面对撒谎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

1要以身作则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做到说话算数,不管有多大的困难,答应别人的事绝对不能找任何借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要孩子言而有信,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大家可能都听过说过曾子不失信于小孩子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就随口说道:“别哭了,等回来就杀猪给你吃。”过了几个时辰,妻子回来了,孩子高兴地要吃猪肉。妻子却不杀猪,孩子就大哭起来。这时曾子回来了,问明了情况,马上就动手杀猪。曾子的妻子说:“哄哄小孩子的话,为什么要当真呢?”曾子说:“大人言而无信,小孩子也会这样,长大了就不会守信了。”

2了解撒谎的原因

孩子撒谎有时是因为做了错事,怕受责备和惩罚;有时是为了逞能,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正确的做法是,先了解孩子撒谎是为了什么,然后再对症下药。

3了解孩子的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撒谎的孩子必定有爱撒谎的朋友。虽然父母不该干涉孩子交朋友,但必须让孩子明白,交友得有选择性。

4对孩子要正确引导

教育孩子对别人要讲信用、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要兑现,如果经过再三努力仍没有做到,应诚恳地说明原因,表示歉意;教育孩子在答应别人之前,要慎重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和把握做到,不能做到的,就不要轻易答应,比较有把握做到的,也应留有余地,不要大包大揽。当孩子诚实守信时,父母要及时鼓励。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言而有信的好品德。

学会尊重他人

孟子曾经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人只有懂得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尊重他人,不仅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态度,还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走向文明的起点。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这不仅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成为高尚的人。人只有懂得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才能愉快地生活在一起。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青少年应当恪守礼仪,养成尊重别人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为未来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然,尊重是可以培养的。下面的一些方法对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别人有指导意义。

1你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世界著名教育家池田大作说:“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人。”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与孩子交流时要平等。这种平等的关系会使孩子愿意同父母交流,并能听进父母的说教。为了做到这些,教育孩子要尽可能多一些人性化,从子女容易接受的事和有关的问题出发,给他提建议,让他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和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只有那些能够得到父母尊重与爱的孩子,才会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爱别人。所以,家长们不要忽视孩子的“平等观”,爱他就要让他知道你很尊重他。放下长辈的架子,蹲下来与孩子交谈,而不要总给孩子“高高在上”的压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