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小学生讲世界历史(下)
13701800000005

第5章 封建制解体时代的欧洲(2)

加尔各答黑洞是于1756年6月间在孟加拉仓促建立的监狱,专门用来监禁英国俘虏,据说它只是一间环境极为恶劣的普通小土牢。

1756年4月8日,印度莫卧儿帝国孟加拉省省督阿拉尔瓦迪汗年迈病逝。由于他死后无子,其外孙西拉杰·乌德·道拉继任省督之职。道拉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商人在孟加拉的种种违法行径深感不满,为维护其尊严和权力,打击周围的亲英势力,他决定把一批英国商人驱逐出境。

6月4日,道拉亲自率兵占领了科辛巴萨的英国商馆。翌日,他又进军加尔各答。6月20日,道拉率兵攻到加尔各答城下,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负责人德雷克和威廉堡守军长官霍威尔稍作反抗后即弃城投降。道拉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加尔各答,并俘虏了一批英国人。当时道拉下令,在黎明到来之前不得随意处置任何一个俘虏。然而,道拉手下怀有强烈民族感的印度士兵将俘获的146个英国人全都关进一间黑房子里。第二天凌晨,英国殖民军官克莱武和沃尔森率领一支3000人的队伍从马德拉斯出发,重新攻占了加尔各答。当他们打开那间关押着英国俘虏、只有一扇小窗、潮湿阴暗的房子时,发现被俘的146名英国人中有123人因窒息而死亡。消息很快传到英国,在英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被征服者的“野蛮”与“残忍”引起了国民强烈的愤怒。

1757年6月23日,也就是“黑洞事件”一年后,在孟加拉发生了著名的普拉西战役。当时英国殖民者克莱武率领3000名英印士兵与道拉5万大军在离加尔各答83公里的普拉西交战,结果克莱武以少胜多,一举打败了道拉的大军。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克莱武的军事天赋多么出色,而是道拉的陆军总司令被英国人收买,在战场上倒戈所致。普拉西战役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开端,此战之后,英国人带给印度的灾难根本不是“黑洞悲剧”中英国人所遭受的生命损失能够比拟的。

有关“加尔各答黑洞”事件的传说,在英国和印度学者撰写的印度历史著作中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一事件中,英国人到底死了多少,或者是否存在这一事件,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普拉西战役。

普拉西战役发生于1757年6月23日,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印度孟加拉王公之间的战争。

在这场战役中,孟加拉王公的军队阵容远远大于英国方面。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一方只有不到3000人的士兵和9尊大炮,却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

杰斐逊。

杰斐逊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第三任美国总统(1801~1809年在任),民主共和党创始人。

杰斐逊于1769年当选为弗吉尼亚议会议员,1773年仿照马塞诸塞州的先例成立弗吉尼亚通讯委员会,协同其他殖民地进行反英斗争。1774年,杰斐逊撰写《英属美洲权利综论》,阐述人民有天赋的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宣传殖民地独立的思想。1775年5月,杰斐逊作为弗吉尼亚代表参加在费城举行的第二届大陆会议,并执笔起草《独立宣言》。

1776年10月,杰斐逊回到弗吉尼亚任州议会议员,积极从事改革该州的立法工作,提出著名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等重要法案。此法案于1789年通过。他还提出废除《长子继承法》和《续嗣限定法》两项封建法令,以限制大量土地集中到少数封建大地主手中。他赞同废除奴隶制度,1779年起任弗吉尼亚州州长,1783年重返国会,提出一系列重要法案,包括建立十进位的货币制度和著名的1784年《土地法》,1789年9月被任命为国务卿,1793年底辞去国务卿职务,建立和领导民主共和党,与汉密尔顿领导的联邦党相抗衡,对日后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1800年,杰斐逊当选为美国第三任总统,1804年再度当选。在两届总统任内废除了前届亚当斯政府所颁布的《归化法》、《客籍法》、《敌对外侨法》和《镇压叛乱法》,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1804年颁布新《土地法》,允许人民购买面积较小的土地,扩大白种男子所享有的选举权范围;1808年宣布禁止奴隶贸易,但对黑人和印第安人仍实行迫害政策。1809年,杰斐逊退居蒙蒂塞洛私邸,1826年7月4日逝世。

两党制。

所谓的两党制,指的是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的多数席位。这是一个国家内两个大的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但并不是说实行了两党制,这个国家就只有两个政党。

攻占巴士底狱。

在路易十六统治时代,巴士底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监狱,还代表了封建势力,代表了法国专制王朝,这座坚固高耸的监狱里关押的都是重要的政治犯,有强大的火力,还有重兵把守。

在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他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国库亏空。庞大的财政出现赤字,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他打算召开三级会议。

工商业者、银行家、律师等一些底层的代表被邀请参加了这次会议,路易十六本来打算通过这次会议让财政得到补充,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次会议上,第三等级的代表们居然提出要限制国王的权力,把三级会议变成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这让路易十六无法接受,他恼羞成怒,派军队包围了会场。这种专制蛮横的做法激起民众强烈的愤怒,他们积极拥护第三等级代表的提议。路易十六对于民众的反抗毫不理会,决定武力解决,他意图逮捕第三等级的代表,然后解散议会,但是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知道了路易十六的卑鄙计划,纷纷表示抗议。

1789年7月12日,数万巴黎市民上街游行。人们纷纷呐喊示威,对路易十六的统治提出抗议,对路易十六准备将军队开进巴黎的做法表示极大的愤怒,他们高喊着自由的口号,拿起枪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最终发展成了14日清晨的武装暴动。

那一刻,所有的市民冲出家门,聚集在巴士底狱,靠着手里不多的火枪和长矛对这个坚固异常的监狱发起了攻击。战斗是残酷的,但人民的激愤难以阻挡,四面八方的起义者将巴黎这座封建堡垒团团围住。经过惨烈的搏斗,市民们终于打开了巴士底狱的大门,冲了进去,守在里面的士兵看到大势已去便纷纷投降。

巴黎人民掀起全法国人民的抗争热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法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迎来了光明,而攻陷巴士底狱的时刻也被法国人民永远铭记,这是一个成功革命的开端,是它打开了法国甚至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大门。

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是法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处死的国王,也是波旁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路易十六无心朝政,也没有治国的才能,唯一的爱好就是制锁,经常在自己的五金作坊里,与各式各样的锁为伍。在他的昏庸统治下,波旁王朝岌岌可危,并最终走向了灭亡,而路易十六自己也最终被推上了断头台。

《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一份纲领性文件,这份宣言的大致内容是:自由、财产、安全是不可剥夺的人权,在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司法、行政、立法应当三权分立。

法国是《人权宣言》的故乡,人权宣言中的精神、原则与规范早已经融入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不但形成了法国宪政文化的鲜明特色,而且对西方现代的历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89年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了《人和公民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这不仅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权宣言,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人权宣言》共有17条,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在权利方面,人们不论贵贱,都是生而平等自由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反抗压迫等权利都是别人不可剥夺的。最高的权力并不是来自皇室,而来自国民。

第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可以做任何不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所有国民都是平等的,国民身份平等,在法律面前平等。

第三,权力不可集中,而要分散,立法、行政、司法应当三权分立,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政府的专政与渎职。

《人权宣言》充分体现了近代宪政的基本精神,并且奠定了近代宪法的基础。《人权宣言》在宪法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法国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