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小学生讲世界历史(上)
13701700000013

第13章 古罗马文明(1)

古罗马文明起源于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城,在公元前9世纪时形成了早期的城邦国家,公元前6世纪末形成了罗马共和国。城邦政治经济日益发展,随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到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逐渐统一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国力逐渐强盛,文化繁荣发展。

公元2世纪的时候,古罗马的政治、经济开始出现混乱局面。军队干涉皇帝,专横跋扈,很多民众都对时局感到不满。394年,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是古罗马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罗马有数百年的共和制历史,但是自从斯巴达克起义之后,罗马就进入了军人执掌政权的时代。屋大维成为罗马的独裁者之后,罗马进入了罗马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这个词可以用来表示罗马统治下的所有土地。罗马帝国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其疆域范围在590万平方公里左右,是世界古代史中最大的国家之一。

罗马帝国还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是希腊及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其文化成就对后世的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马人通过广泛学习吸收以往各民族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罗马独特的文明,使之成为古典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罗马人在这个时期还创造了本民族的拉丁字母,使这种字母为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使用,形成了“拉丁文民族”。

此外,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在客观上为今天的欧洲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为在罗马征服周边地区的过程中,原来很多经济比较落后的西欧以及中欧地区,由于传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有一大批城市崛起,从而将一个落后的欧洲改造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欧洲,为中世纪欧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罗马帝国时代,原本相互隔绝的地方开始有了交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频繁。尤其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出现了基督教并且被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共和制。

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是从选举中产生的。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是作为君主政体相对面而存在的。

罗马王政时代。

罗马城的建立标志着王政时代的开始。古代罗马从公元前753年建城到公元前509年推翻王政,共244年,经历了7个国王,历史学家们将这段时期称为“王政时代”。关于这7个国王的业绩,按照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前4个国王的统治时期,这段时期罗马的社会和政治特点是:处于氏族制末期军事民主制时代,社会组织仍然分为3个部落、30个部族和300个氏族,其中最基本的政治管理机构有库里亚大会、元老院和其他的一些公职人员,其中库里亚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无论是选举国王,还是宣战或者是讲和、宣判死刑等重大刑事案件,都要由它来决定。

根据现在的考古资料,可以得知在王政时代的早期,这里既没有城市,也没有高高在上的统治阶层,大家所推举出来的“王”不过是氏族时代部落联盟的军事领袖。在当时,大家所实行的是氏族成员民主制而并不是受到阶级压迫的国家。

王政时代的第二个阶段包括后3个国王的统治时期,尤其是第六个国王塞尔维乌斯进行了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并且建立了以财产来区分阶级关系的标准。这是整个罗马社会从氏族向国家转变的重要一步,并且成为罗马国家形成的划时代的标志。

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塔克文,他在统治期间施行暴政,极端专制。最后元老院召开会议,宣布推翻塔克文的统治,至此罗马王政时代结束,罗马历史进入了新的共和国时期。

库里亚大会。

库里亚大会指的是氏族会议或者同胞会议,是古罗马的公民大会,起源于王政时代,每1个库里亚包括10个氏族,当时罗马共有30个库里亚。

《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制定的法律,因为当时刻在12块铜牌上而得名。

公元前509年,罗马开始了共和时代,“执政官”为最高等级的长官,执掌大权,但是只有贵族才能够担任。所以在当时,真正的实权掌握在由贵族把持的元老院手中。

由于是贵族把持着元老院,所以罗马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充满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公元前454年,迫于人民大会的压力,元老院不得不设置了10名法典编纂委员,并且派人到希腊考察法制,在公元前451年制定出法律十表,第二年又补充二表,成为了著名的《十二表法》。由于这些法律是刻在青铜牌上,所以习惯上称之为《十二铜表法》。这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传唤、审判、家父权、继承和监护权、所有权、房屋及土地归属、宗教法等,这部法律最大的作用是限制当时贵族的特权。

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入侵罗马,刻有法律的铜牌在战火中被烧毁,原文至今散佚。现在的学者们只能从其他的古代著作中见到其梗概。《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后,成为罗马法律的主要渊源,也是欧洲大陆法系的渊源。

高卢人。

高卢人是指在现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瑞士、德国一带生活的居民。古罗马时代的高卢人曾经广阔地分布在欧洲并分成两族,除了住在法国的高卢人,还有一部分居住在意大利北部的平原。

罗马元老院。

元老院是古代罗马政府机构中历史最悠久的组成单位。公元前6世纪,元老院议员由罗马国王委任。到公元前5世纪末,庶民首次担任长官职务,开始进入元老院。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连绵不断的战争时期,元老院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在罗马共和国后期,通过一系列未成文的规定,元老院在外交政策、立法、财政、宗教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元老院有权给长官们分派任务,延长他们的任职期,指定设立元老院委员会以协助长官管理被征服的土地,等等。

在罗马共和国最后几十年里,由于军事领袖崛起、元老院本身唯利是图、改革受阻以及重要成员的排外主义,元老院的威望和权力下降。公元前27年,屋大维恢复元老院的威望,并把它视为统治帝国的正式合作者。长官、主法官和法官的选举由公民议会负责。然而,皇帝对选举起很大的作用,并随意委任元老院议员,元老院其实恢复了它作为统治者咨询机构的本来面貌。580年,罗马元老院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之后最终被取消。

庶民。

庶民就是指一般的民众,社会中被宰制的或处于从属地位的下层。在这里,与“庶民”处于直接对立地位的是官方和非官方的精英。

恺撒大帝。

恺撒出生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年轻时就步入政坛,他的政治崛起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公元前58年,42岁的恺撒被任命为罗马所辖的阿尔卑斯山南侧的高卢(位于意大利北部)、伊利里可姆(今南斯拉夫沿海地区)和纳博尼兹高卢(法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总督,统率4个罗马军团,麾下将士2万余人,大权在握。

恺撒在历史上最卓越的功勋便是在公元前58年到前51年间征服了高卢的周边地区,包括今天的法国、比利时以及瑞士、德国、荷兰的部分地区,罗马的版图扩至莱茵河畔。历史学家们如此形容恺撒征战时的威猛:“像一阵旋风般攻下800个城镇,征服300个部族,与300万人发生多次激战,屠杀100万人,将100万人掳为奴隶。”此后那片领土被罗马统治达5个世纪之久,罗马文明通过法律、风俗、语言以及罗马基督教渗透到这些地区的每个角落。对高卢的征服实际上为罗马帝国的北面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屏障。

凯旋后的恺撒凭借自己的力量在罗马专制与共和的博弈中占了上风,公元前44年,恺撒被推举为终身独裁官。虽然没有加冕称帝,但他已拥有了尊贵如帝王的称号和权力。法律规定他可以坐在黄金象牙宝座上处理公务,其画像同天神放在一起,无限期独裁,元老院、公民大会和各官员完全听命于他。他制订了生机勃勃的改革计划,为帝国注入了活力。后来,他的外甥屋大维继承了他的事业,结束了罗马的共和政体,踏上了帝制之路。

奴隶主贵族。

奴隶主贵族是奴隶社会中出身显贵并拥有一定特权的人群。早期的奴隶主贵族阶层是这样形成的:最开始所有的土地属于国王,然后国王将土地分给贵族、功臣。这些贵族、功臣们的土地可以代代继承下去,这样逐渐形成了奴隶主贵族阶层。

屋大维。

公元前63年9月23日,屋大维出生于一个罗马骑士家庭,后来被恺撒收为养子。

公元前48年,由于恺撒的关照,15岁的屋大维被推选入祭司团。在屋大维18岁那年恺撒被刺死,得知消息后的他便决心为恺撒报仇。

当时的罗马已经被恺撒的副手安东尼一手掌握,他向罗马民众公布了恺撒的遗嘱,遗嘱指定屋大维为继承人,授予他恺撒称号和遗产的四分之三。但实际上安东尼掌握了军权,并控制着罗马的整个局势,俨然以恺撒继承人的身份行事。

屋大维带领追随者来到罗马,要求安东尼执行恺撒的遗嘱,同时他自己也以“恺撒养子”的身份招募恺撒的部下,很快组建了一支3000人的装备精良的军队,并形成两个军团。

经过一段纷争之后,安东尼对屋大维的实力刮目相看,感到屋大维是自己统治的威胁。公元前32年,屋大维和安东尼的矛盾激化,最后进行决战。安东尼失败自杀,屋大维成为罗马的统治者。

屋大维统治罗马的制度称为元首制,他的称号不是君主,而是“第一公民”。他采取利用和尊重的双重政策控制了元老院。元老院在利益和荣誉面前,也全力拥护元首制,授予屋大维以绝对权力。

当时的罗马已成为地中海沿岸的大帝国,屋大维则成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

元首制。

起源于古罗马的元首制,直译为“第一公民”,始于公元前23年,终止于3世纪末期。元首制的主要特点是皇帝的权力是由元老院和人民授予的,而并非天授。

狄克推多。

“狄克推多”产生于古代罗马共和国的前期。“狄克推多”是拉丁文的音译,意思是“独裁官”,也是古代罗马共和国在国家处于危机的时刻才会设立的职位。至于任命谁为独裁官,由罗马元老院决定,独裁官的任期一般不会超过6个月。

早期的独裁官一般都很俭朴、勤劳。据说,有一位名叫肯齐纳图斯的人被任命为独裁官,他得到通知的时候正在干农活。使者向他宣读了元老院的任命书之后,他放下手中的活,匆匆穿上长袍赴任,与使者一同离开农场,前赴战场。

狄克推多在任职期间会有决定重大事务的权力,出巡的时候,其身后有24位护卫紧随。如果有人敢违抗狄克推多的命令,狄克推多将有权对此人进行严惩。但不管怎样,狄克推多的权力来自人民,这一点不容否认。

拉丁文。

拉丁文原本是意大利中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后来因为发源于此的罗马帝国势力广泛分布,于是定拉丁文为官方语言。而基督教普遍传入欧洲之后,拉丁语的应用更加广泛,从欧洲中世纪一直到20世纪初,拉丁语是罗马天主教的共用语言。

布匿战争。

公元前3世纪时,迦太基是地中海西部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罗马于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统一意大利后,与迦太基形成对峙之势。

公元前264至公元前146年,古代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爆发了3次大规模的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所以这三次战争又被称为布匿战争。第一、第二次布匿战争是参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公元前264年,两国因争夺西西里岛导致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

公元前219年,迦太基主帅汉尼拔攻击罗马在西班牙的盟友,罗马出面干涉,迦太基不肯退让。于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

公元前216年,罗马选出了两位新的执政官——包路斯和瓦罗,他俩都是主战派。同年8月,两位主帅决战。结果,罗马军大部分阵亡,被俘万余人,溃散逃脱者极少,汉尼拔损失仅6000人。这是西方军事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充分体现了汉尼拔的军事才能。

然而,罗马没有退缩,他们一面紧急征召新的兵员(甚至包括奴隶),一面避开汉尼拔的锋芒,全力打击那些投靠汉尼拔的意大利盟邦,连续攻占了几个城市。汉尼拔不积极支持盟友,使他声名大损,整个意大利又倒向罗马。

公元前210年,罗马名将西庇阿使出釜底抽薪之计,直扑西班牙,占领了汉尼拔的基地。公元前204年,西庇阿又率军登陆北非,攻击迦太基本土,汉尼拔被迫撤离待了15年的意大利,率军回援。公元前202年,两军展开决战,汉尼拔战败投降。第二年,两国签署和约,迦太基失去了军队,丧失了北非以外的所有领土,欠下了一笔分50年还清的巨额赔款。

尽管如此,罗马仍然不愿放过迦太基,他们念念不忘的就是彻底毁灭这个敌人。公元前149年,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罗马人的刀锋直指迦太基城。已经没什么力气的迦太基人仍然奋勇抵抗了两年。第三年,瘟疫降临,迦太基人口锐减,罗马军队破城而入。经过6天6夜的巷战,迦太基陷落了,8.5万人殉国。

战后,60万迦太基人中的5万幸存者沦为奴隶,城市被夷为平地。

迦太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