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
13700400000007

第7章 节目驾驭的意义及其对主持人的要求(6)

1职位放大机理

当驾驭权发生剩余以后,其多余部分就变成一种潜在的权力。当这种潜在权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接近到上一个职位的任职标准时,应该提升职位,为其积累的驾驭权转化为实绩创造条件。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这种驾驭权的放大应是个人影响力和专长权的同步扩大,单项的放大不能构成职位上升的条件。

2负向放大机理

当剩余的驾驭权积累超过一定程度时,会使领导者产生迫切实现的愿望,若不能化解或转移这部分驾驭权,很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它可能成为激发一个组织中其他不良因素的酵素,成为妨碍别人工作的阻力。其反作用通常表现为三种内耗方式:一是领导集体的群体效应被破坏;二是领导群体的互补效应受到影响;三是群体协调效应减弱,“班子”出现离散性。有三种办法可以克服这种负向放大:一是进入职位放大过程;二是加大责任,化解其剩余驾驭权;三是使工作丰富化并轮换,使其处于时时重建驾驭权的忙碌中。

3零放大机理

驾驭权的增长导致剩余后,对有些领导者来说,不加以利用,不有意识地加以发展,并不会产生消极作用,也不会显著增长。这种情况属于零放大。因为驾驭权中的个人影响力和专长权是需要刻意提高才能放大,安居中游,做好本职工作的领导者,并不会在这方面产生很大的突破。他们的驾驭权,只有在需要的时候,在外界的压力下,才能发挥出来。

4变压控制机理

领导驾驭权的放大,跟用权动机的性质有关,这种性质就是以权谋“公”,还是以权谋“私”。如果用驾驭权为组织谋利益,则驾驭权会随着权力的运用和消费而增大;如果用驾驭权为达到一些不正当的目的,则驾驭权会随着它的使用而迅速消失。这就是变压控制的机理。

驾驭权是领导权中最灵活的因素,它既丰富了领导活动,给领导者提供了施展领导艺术手段的机会,同时也给领导活动增加了难度。诸多的驾驭参数和复杂的心理形式致使它具有高度的权变性,这给本来就复杂的领导权又添上了一种模糊不清的变因。如何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内在,把握它的运行机制,是现代领导者不可轻视的重要课题,领导者要深入地去研究它的运行机制和发生规律,以有效发挥其放大功能,行使驾驭权。

§§§第三节:从传播学看节目驾驭

一、传播及其特性

“传播”是一个常用词汇,字面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传,交递也,播,大片地撒种也。所以,《现代汉语词典》给它的解释是“广泛散布”。从词性和词的搭配来考察,“传播’”首先是一个动词,作为名词用时,也是一个动作性的名词。作为动词,它后接的名词(即传播的内容)可以有物质性的,如传播花粉、传播病菌,也可以是意识性的,如传播消息、传播思想。

“传播”不是外来语,我国先秦时期就有这一词素。但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却是译自英语“com muni cation”一词。这是一个抽象名词,是在英语国家的社会用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其含义不下十几种,有:通信、会话、交流、交往、交通、参与等。有人分析com muni cation来源于拉丁文com muncare一词,本义是共同(to make com mon)或共享(toshare)。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称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和通过空间传达它们的手段。”当然这一定义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学的角度。它指出了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

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传人中国后年代传播学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中国的新闻学者的普遍关注,他们各有侧重地阐释了传播的概念: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说:“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林之达称:“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信息拥有者与信息承受者凭借某种媒介沟通或交流信息的过程。”

艾丰在接受《传播学在中国》一书作者的访谈中这样论述:“信息存在和运动的形式就是传播,——传播是信息的生命,是信息价值实现的过程。”

我们认为传播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有意识地进行社会信息的交流。

我们理解的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社会现象。它具有以下特征:

扩散性:传受双方不是一对一的简单关系,传播路径也不是一来一回的封闭过程,它的传播模式可能是由“一个”对“众个”的树状结构,也可能是由“第一”到“第二”进而到“第三”的线性结构,更多情况下是树状与线性的共同渗透。两人之间的书信、电话、E—mail,它是一种交流,虽然我们在日常中也称之为传播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称之为传播,但它不应是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当然,心理学意义上的体内传播更应排除在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之外。

目的性:传播是有意识的行为,对于传播者来说,它是影响、告知、教育、娱乐他人;对于受传者来说,它是适应环境、欲知、受教育和娱乐。无意识的传播现象(如金字塔在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和文化的象征意义)和无意识的传播行为(如一个无意识的哈欠告诉别人你困了)研究的理论意义不在传播学的范围。近年来美国学者在对传播学概念的讨论中,大多数人肯定传播具有目的性。目的性是效果研究的基础。

互动性:传播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这不仅表现在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它们通过信息的授予和反馈来互相影响;还表现在传播过程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传播是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一环,是一个受社会环境制约同时又影响社会发展变化的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前者提醒我们注重受众研究,后者提醒我们注重传播环境和传播障碍的研究,注重在社会信息系统中把握传播规律。

间接性:这是指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都存在着一个媒介,或为语言、文字、音像,或为其他形式的符号。传受双方必须要有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的内容才能被理解和接受,信息的传播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否则传播本身说法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媒介研究历来都足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媒介研究历来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

二、传播与社会信息系统

(一)传播系统的分类

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不同的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具有典型的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它既有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又有传递装置(神经系统);既有处理装置(记忆、思维系统),又有输出装置(语言、动作、表情等)。人内传播正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部分所构成,执行个人信息处理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果我们把人内传播看作是看做是个体信息系统,那么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便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便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联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群体传播(这里主要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阶层等等)则是更大的系统,这里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不仅如此,在社会化过程基本完成之后,它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发挥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与自然发生的群体相比,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组织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以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为例,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县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企业活动需要进行管理,管理正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对内它协调企业组织内部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对外则不断从市场和社会环境中收集信息和得到反馈,由此来调节企业的生产行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传播的系统性是显而易见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播事、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说其大众传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殊,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社会信息系统所不具有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受众具有不知名和参差不一的特点,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的、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热线电话等),但这种反馈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大众传播信息系统的这些特点,使它拥有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

综上所述,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当下,大众传媒正以惊人的速度广泛介入社会各个领域并与其发生强烈互动。人类历史正在进入全球传播时代和大众传媒社会。

20世纪末出现并迅速发展的跨国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络,90年代的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设想等等,预示着新的全球信息系统的形成和全球传播时代的到来。

(二)社会信息系统分析

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社会学家将之称为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功能,在于它保证社会结构的整合性,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换(互动)来实现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的著名学者布克里指出,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需要五种要素:(1)要有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多样性)的源泉;(2)要有既保持系统内的“紧张”状态又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机制;(3)要有将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适当连结联结的双向传播网络;(4)要有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自主决策的系统;(5)要有保存并普及意义、象征和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不难看出,这五种要素或曰五个条件这五种要素或称五个条件,离开了社会信息系统都是不能得到满足的。因此我们说,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那么,社会信息系统具有什么特点呢?作为一种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既有其他一般系统所具有的共性,又有一般系统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其特点是: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我们知道,社会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联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子系统如果根据信息类型加以分类,可分为经济信息系统、政治信息系统、文化信息系统等等。如果根据传播类型分类,则有个人信息系统、人际信息系统、群体信息系统、组织信息系统、大众信息系统等等。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扎斯菲尔德发现,大众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影响,是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的交织性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