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
13700400000039

第39章 新闻节目的驾驭艺术(3)

解说:对于北京的啤酒行业是否会走合资发展的道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最终是要见市场。不过有一点是有所共识的:国有品牌不能丢!没有自己的品牌,还有什么民族工业可言。名牌事业是千秋万代的民族事业!

(采访一组百姓)

百姓甲:即使奥迪;桑塔纳都是100%的国产件,那也是外国的品牌,不是我们民族工业的结晶。

百姓乙(自行车销售员):国产化妆品和进口的质量差不多,但进口化妆品价格要高出好几倍。

解说:走在商业街上,涌入眼帘的广告牌多是洋文、洋名,马路上跑着的多是外国品牌的轿车。在京城的一些大商场,永久、飞鸽、凤凰等国有名牌自行车已被一些外商品牌挤到一个角落;照相机行业也只留下上海“海鸥”这个中国惟一的名牌……

中国的消费品市场有的似乎已被外商占据,而与此同时,我们的一些工业领域也受到了冲击。相比日本、新加坡、韩国工业的腾飞,他们引进资金却受到相当的法律限制,只有技术先进型和空白产业才允许外国资本的涌入。

丁延生(国家统计局外贸司司长):外商来我们这儿投资,并不看你给他多少优惠条件。他更注重的是市场,能不能在这个市场挣到钱。只要你有一个较完善的投资环境和较好的法律环境,在这个国际规范的环境他能够挣钱,他就会来的。

解说:十几年来,外资纷纷涌入中国大门,它使一些工业从无到有,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给中国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繁荣。在距京城100公里之遥的中法合营天津王朝葡萄酒集团,他们在合资经营中,控制了企业62%的股份,引进了先进的管理和工艺,创出了自己的名牌,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合资路。

徐文恒(王朝集团总经理):合作的基础是互惠互利,没有双方的互利,谈不上长期合作。

解说:一段时间我们的一些企业在引资合资过程中,偏重了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合资的质量,对合资中的国有资产低估和不评估,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丁延生:外商投资从企业的个数来说亏损面达到了40%左右。如果这种现象再持续下去,那么我们利用外资的初衷不仅没达到,反而亏损了,可是尽管这么亏损,客观上我们却发现外商还不断追加投资,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你是真亏还是假亏?

解说:中国的引资合资需要政策法律的进一步规范。这样中国的民族工业才能进一步加快腾飞。

主持人:面对目前追风逐潮的“合资风”,我们不能盲目地为了合资而合资,而应做到真正利用外资发展民族工业和国有名牌。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资金要积极稳妥地引进来,但更要利用好。现在到了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时候了!

以上是1995年全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获奖节目《合资:引进来,更要利用好》的全文。这一节目在选题和利用主题方面都很有特色。它以人们熟悉的现象——北京繁华商业街高楼上鳞次栉比地矗立着外国名牌的广告为新闻由头,作评论依据,引出了关于合资的话题。

报道开头是两个特写镜头:北京街头消费者对合资后的一些现象的抱怨,长安街合资广告之多,超出中国企业产品商标广告数倍。主持人、记者透过这一现象在肯定改革开放之中引进外资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提出了由此出现的新矛盾与新问题:在京城的9家啤酒厂中有8家同外商合资,并被其控股,曾是京城啤酒业龙头的北京啤酒厂也遭厄运。惟一未合资的小字辈燕京啤酒厂,由于走滚动式发展的道路,从而扩大了市场,创出了名牌。

据此,主持人、记者敏锐地提出企业“该不该走合资的道路,应该怎样合资”的颇有现实意义、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引进外资过程中,民族工业和国有品牌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进而提出现在“到了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时候了”,“应该真正利用外资发展民族工业和国有名牌”。

可见,虽然这篇评论针对的是合资问题,但探索的视角却更深一步地触及了振兴民族工业、发展国有名牌企业等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是单纯地直陈观点和思想,而是找到评论的切入点,站在宏观的角度,将典型事件进行整体剖析,透过事物表象展示其本质内涵,从而充分体现了新闻节目的政策性和思想性。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为了增加评论的权威性、说服力,引导大家去深思,文中将各方评说有机结合形成评论合力的艺术。多方面的当事人发表意见,既有各个厂家老总的各抒己见,又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权威人士的发言,也有老百姓的评说。这就使得“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一新闻基本指向和分寸感得以良好把握。最后再附以主持人带有总结性、结论性的强有力的点评。

在整个评论过程中,主持人、记者通过解说与点评始终牢牢把握好宣传的“度”,注意政策性。既充分肯定引进外资在改革开放中对我国经济腾飞所起的重要作用党和政府对三鹿事件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又通过现实中的典型事例对国家相关监管部门提出质疑提示了引进外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既强调了当前应“规范合理利用外资”和如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问题如何积解决和处理三鹿奶粉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和如何给受害者一个满意的交待交代,又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法现在存在的隐性难题和食品业的弊端,给人们以深层思考。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节目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注重对新闻报道过程的把握和驾驭

新闻报道的过程也是事实采集的过程,它是发表新闻评论的基础,因此加强对新闻报道过程的理解有利于驾驭节目。

这里所说的过程从叙事学的角度看,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生活本身的自然流程,其中蕴含许多矛盾和冲突构成了生活本身的故事性因素;二是主持人采访调查报道事件的过程,将生活本身的故事性因素经提炼和概括,变成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果的故事。因此,从叙事学角度讲,过程即故事,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过程”又指的是观众对事件的认识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很强的参与性。电视新闻对事件的报道往往是在“进行时态”中得以完成的,事件本身发展过程的动态性和不可预知性,必然引起观众的认识心理期待,客观上增加了节目的可观性;与此同时,记录报道过程的完整性,既增加了评论性节目的客观性,又发挥了过程本身无可辩驳的论证作用。比如,在某篇报道中,主持人在采访中了解到了某文物局领导用文物发掘款在文物保护区内修建豪华住宅的情况后,就请该文物局某领导带她参观一下,并让摄像师提前开机,当他们走到住宅区的院子时,主持人仿佛不经意地问:“这些房子是什么?”那位领导毫无戒备地回答:“这是几位领导的住宅。”主持人又问:“建这些住宅花了多少钱?”领导说:“几十万。”主持人又问:“这些钱从哪儿来的?”领导开始面带难色,音调一下子低了几度,说:“几位领导集了几万,剩下用的是文物发掘款。”主持人追问:“这里能修住宅吗?”领导尴尬地回答:“文物也要有人看管。”

这段调查的过程一气呵成,观众看罢能立即明白这些人正利用管文物之便,大“吃”文物。

看似平淡的过程却负载了如此丰富的信息,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主持人。主持人要凭借新闻敏感选择记录新闻事件的典型过程,也就是能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过程,而且要强化过程的论证力量,还要求主持人对所记录的过程进行恰当编辑,如对比编辑、矛盾编辑等。

前边已经指出,从叙事学角度看,“过程即故事”。故事围绕事件展开,同时也离不开事件中的人物,因为,从本质意义上说,人是社会的人,个体是表现着社会性的个体,社会则是以个体特殊性相交和联结而成的。个体活动是社会活动的表现和浓缩,个体体验也是社会体验的表现形式。

电视“面对面”的传播优势,使得观众容易对一个个典型人物的命运产生情感关注,最终受到感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只有注重对新闻报道过程的深入理解,主持人才能挖掘出事件发展过程中人物的情感内容,选择客观事物中最动感情的人物和事件来表现,及时抓住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情感高潮点并加以渲染。

三、新闻背景分析是新闻报道的灵魂

新闻背景是新闻节目的核心,新闻节目的前因后果都来自它,因此主持人要清楚对新闻背景的分析。显然,仅靠“过程”或“故事”是难以独立完成解释、分析、预测的,仍然需要新闻背景的介绍,如历史记载和新闻事件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条件以及与新闻事实有内部、外部联系的事物。这些背景资料提供了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和现实依据,是电视新闻节目不可缺少的理性结构,可以极大地拓宽电视新闻节目的视野,丰富报道信息量,有助于观众对所报道事件的全面、深入了解。

我们来看看CBS《拯救凯丽》的背景运用。《拯救凯丽》讲述的是一个刚刚七个月的女婴由于肝坏死,急需器官移植,几经波折,其外祖母的部分肝脏成功地移植在小凯丽的体内,使凯丽获得了新生。整片紧紧围绕这一手术过程展开报道,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然而报道者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将镜头聚焦于美国社会,深入广泛地探讨了器官移植这伦理道德问题。片中展示了移植器官者从精神到肉体上的痛苦以及获救后的喜悦和所面临的经济困窘;还有捐献器官在医学和伦理道德方面遇到的障碍,反映了为获得可移植器官而四处奔走的工作人员在从事这项救死扶伤的神圣工作时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反映了一些志愿者为由于器官移植而陷入困境的病人义务募捐服务。整个片子以“拯救凯丽”为线索,负载了广泛丰富的信息,使观众从宏观上全面了解了器官移植问题的方方面面。

目前,很多电视记者已经强化了自己的新闻背景意识,能够根据对新闻事实的准确判断,有目的地搜集和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就将“新闻背景分析”作为其中的一项栏目定位。在新闻评论性栏目中还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以新闻背景分析为主体的报道,如《新闻调查》中播出的《寻踪日全食》等报道。

§§§第二节:新闻节目现场的主持驾驭

如果说选择话题是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前期主持艺术,那么如何驾驭话题则是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现场主持艺术,是面对被采访对象、面对受众的“面对面”的主持艺术。现场主持艺术需要通过调控意识、受众意识和个性主持得以具体体现。

一、现场把握技巧

现场把握技巧本质上即要求新闻节目主持人通过各种手段(包括采访、解说、点评、图像、声音等),客观地向受众提供有关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事实。

主持人新闻报道的现场也就是采访现象。现场采访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准确理性地把握这些过程,就要使采访者与受众双方都能拥有一种共同的情绪,达到和谐的氛围。

首先第一,认真做好采访前的案头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采访前不认真准备,仓促上阵,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时既影响了报道的时效,又给被采访者增加了麻烦,甚至可能造成采访的失败。准备工作有许多,从广义上讲,是一切知识、理论、政策、背景材料的准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对采访对象、新闻事件的起码的了解。美国记者麦克逊说过:“在我将要去谒见某一要人以前,我早已熟悉这位要人的一切了。”假如你要去采访某一个人,就要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事先了解他的经历、性格、嗜好、习惯、特长等等,以便掌握尽可能多的情况。如果你要去就某个新闻事件进行采访,就要通过各种途径事先对此事件的前因后果、目前状况等有个整体把握和了解。经验证明,前期准备越充足,采访过程才会越生动成功。

采访开封市新任副市长兼公安局长武和平之前,央视王牌主持人白岩松从头到尾看完了8集电视连续剧《918大案纪实》,正式采访前又同武和平倾心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当和这位用现代化侦破手段建奇功的福尔摩斯式人物直接面对面采访时,主持人已是心中有数,颇有几分把握了。正如他所说的:“不了解对方是很难采访出精彩的东西的;而要了解对方,首先要掌握其充分的背景材料。”“毫无准备的采访是对自己的最大不负责任,因为不了解对方,在采访中就会露怯,不到位,不深刻,观众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而准备材料的过程,就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搜寻细节的过程,要找出其最重要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以此切人,采访会成功,观众也爱看。”

其次第二,要把握对方心态并加以调整。主持人面对的采访对象在话筒前、镜头前往往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心态:有的特别紧张,很难和主持人配合;有的非常放松,采取一种随便应付的态度;有的过于急躁、固执、不太愿意接受采访。凡此种种,主持人需要主动热情、随机应变,想方设法调整其心态,让他理解、信服、尊重你,全身心投入采访,积极与你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