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13700300000022

第22章 主持人采访策划艺术(4)

(一)以制作群体为核心的采访策划

除了一些节目适合主持人单独采访外,大量的重要事件、王牌节目、特别是一些新闻类的主持人节目,越来越趋向以制作群体为核心的报道运作机制发展。记者、主持人不是单兵作战的个体,而是通过统一指挥调度而进行采访和节目制作的系统和集体,采访采用的是集体合作的工作方式,系统化、协同化采访方式更加明显。

在宏观上进行策划,就是根据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形势,制订这一时期的报道方针、目标、重点以及为实现这一方针、目标、重点进行的重大选题部署和采访安排等。

例如,2004年国家“两会”期间,新闻频道发挥24小时滚动播出的优势,遵循最新、最快和突出现场的报道原则,增加直播节目,共进行了85小时的真播,平均每天7小时。直播节目不仅场次多,而且时间跨度大;并首次对会议准备情况进行直播,对分组讨论进行延时转播:许多栏目还不同程度地设计了直播报道的点,进行大量连线与现场报道。直播的方式实现了“两会”与观众最直接的接触。

专题类节目调动新闻评论部资源,集中优势兵力,确立了每天直播、自选专题跟进、相关栏目配合的报道计划,采用访谈、纪实、直播等多种手段,运用现场连线+现场短片+背景短片+演播室访谈等结构形式,兼顾节目的时效与背景,对“两会”进行了充分立体的报道。播出时间晚的“央视论坛”,为了不重复别人的看点。经过反复提炼,把“两会”的亮点化做栏目的看点,每天选择一点做深做透,并增强短片的分量,丰富画面,增加信息量,避免了会议报道容易形成的刻板面孔。

1996年,中央电视台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专题报道提前一年就已经开始策划。为此,具体负责《晚间奥运报道》的记者、编辑在出发去亚特兰大之前的一个月,对总共17期的《晚间奥运报道》的计划已经精细到每一天的选题,包括每一个选题在不同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制作,甚至新闻组中的每一个负责专项报道的记者都在事先与运动队和运动员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为每一块可能出现的金牌制订了详细的节目策划。同时,为制作专题,报道组还将总共40个小时的资料转成美国当地制式,带到亚特兰大,为实战中的专题片制作做好了充分的资料准备。

(二)由主持人完成的采访策划

在采访的策划中,还有一部分微观方面的策划通常需要节目主持人独立完成。这些策划内容相对微观,要求主持人运用对比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对整个采访个案的切入点、表现角度、表现手法等进行策划。

微观方面的采访策划具体到广播电视采访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采访细节的预见性策划

在采访前,要尽可能将被采访对象和现场的各种可能发生的复杂情况、突发情况周密地予以考虑。这种采访前的预见性策划本身,主要目的是为了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可以获得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焦点访谈·罚要依法》(获1997年度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主要内容是反映有关地区公路乱罚款的严重情况。主持人经过事先了解得知:该地民警罚款的依据之一是货车“超重”。于是在采访前进行了周密的策划——为了证明该地警察的罚款完全没有道理,记者在一辆运煤车出发之前,专门为这辆自重9吨、可载重15吨而只装了13吨煤的货车过磅称重,并用镜头录下了这辆车“不超重”的证据。然后记者随车来到了被命名为文明路段的某县慢流河路段。路边的民警二话没说,叫车停住就罚款,记者马上采访这名警察,警察果真说这辆车“超重”。记者请这位民警确认是否超载。于是这名警察开始支支吾吾,又推说罚款是由于“灯光不全”,“护网不全”……“都应处罚他”……这时,所有的解释都是苍白的了。——如果没有事先精心的策划,这些现场证据、对话和细节是很难拍到的,那么批评的力度自然也难以实现了。

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的记者在拍摄淮河乱收费问题的报道时,一名记者拿出了看家本领——化妆。由于要让乱收费的人相信自己是淮河上的船夫,衣服都好解决,只有记者们的皮肤都太白,一时也晒不黑。于是摄制组的一名成员帮大家化了妆,抹上一种特殊的膏,大家都变黑了。这次采访拍到了最真实的乱收费的场景。

为了获得采访的现场画面,为了取得真实的第一手材料,经常需要在策划中绞尽脑汁地想出拍摄的最佳方案。这些策划内容千变万化,要根据每一次采访题材和对象的不同和需要来设计。

2.对采访对象及现场的提问艺术、报道事件的语言及逻辑思维和评述要有充分的策划准备。

采访是否能够成功,往往取决于主持人把握采访现场的能力。为了不打无把握之仗,能够准确地把握采访现场,找准切入点,事先的策划准备就至关重要。现场采访,主持人一般已知道被采访事件的大概情况,即便是一些突发事件,事件的性质一般在接到通知时也已了解,事先定下主题的现场采访更是事先心中有数,因此完全可以在现场采访前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设计。问题的准备是采访策划中必需的。

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水均益,在谈到自己如何准备资料、如何设计采访问题时这样说:“经常做一些预先的想象,就是搞模拟,模拟对他(采访对象)进行提问。有些问题大家感觉像是现场追问出来的,其实都要事先想好,或者说是尽可能去判断他。比如我问一个问题后,他(采访对象)会作什么样的反应,他可能有的几种反应是什么样的?然后我们根据他几种可能的反应来判断,做出使我可能再继续追问他的东西。”作为一名记者,在采访前根据以往的经历、资料、对采访对象的个性把握情况,把采访问题进行有对象感的设计,与采访对象保持潜性交流,这样才会在面对面的采访中,语言的选择有针对性、有力度、有特点,才会将访前有对象感的准备和设想转化为采访双方互动性的交流,推动采访顺利地完成。

例如,一次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主持人专程赶赴上海采访周谷城先生,但这位老先生正在医院养病,表示只能讲一句话。由于主持人事先做了大量的背景资料的准备工作,所以很有自信地与周老聊起来:“听说在‘五四’运动的游行队伍里您曾经跑掉过一只皮鞋?”面对这样的提问,周谷城很是吃惊——谁能拒绝如此了解自己的人的谈话呢?结果这次采访在周谷城浓浓的谈兴中进行了整整一个下午。

又如,1996年3月25日,《焦点访淡》节目组采访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节目组和水均益事先策划了切入点,以一个小学生的提问开始:

水均益:“秘书长先生,请允许我告诉你,今天在这里采访您的除了我本人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关心联合国、关心您个人的中国人,因为我也带来了一些我们的观众的问题。现在我先从一位北京的小学生给您提的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采访。这个小女孩请我问问您,联合国有多大?您的官有多大?”

加利乐了,他首先表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向这个小姑娘说一句话。这时他突然用中文说:“我们都是老朋友。”

听了加利的话,在场的人全笑了。笑声过后,加利接着说:“联合国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就像这位小姑娘的家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一样,联合国这个大家庭一共有一百八十五个成员。联合国秘书长的权利并不是很大,他不过是这个大家庭的仆人。他就像一个大管家,负责保护这个家,每天早晨开门、打扫卫生……而且他要努力让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彼此和睦相处如同亲兄弟一般。因为这个家里经常会出现一些争论,秘书长的作用就好像是个调解人,他的角色是解决争论,平息争吵……”

加利慢慢地叙说着,就像一个祖父在向自己的孙女讲述一个童话故事。他那样耐心,那样地循循善诱,那样地投入。用水均益的话说:“加利真正进入了一个我们为他设定的角色。”

这一采访策划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其一,新颖独特、别具匠心;其二,充满人情味、充满感情色彩,拉近了与被采访者的心理和情感距离;其三,具体、贴切,为被采访对象展开话题提供了一个恰当、生动而又自然的角度。

3.主持人要预先策划采访现场的介入方式

为保证采访的客观公正,合理的介入方式需要事前制订。

对于电视台,主持人在采访之前还要让摄制组明了现场采访时自己是否出镜,是否出现主持人的同期声,抑或是光出声不出像,此外还要考虑是否让其他主持人进行配合采访等。明确这些才能便于摄像师、录音师做好事先的准备,并在现场工作时配合出镜主持人进行合理的言行摄录。

§§§第三节:主持人采访策划的环节

一、精心选择采访对象

不管是资深主持人还是新主持人,有一点是非常明白的,那就是要选择具有社会价值和舆论效应的人和事作为采访的对象才能使节目生辉。采访什么样的对象最容易使节目讨巧得到受众的认可?最明了易懂的是要具备“名、特、优”三个基本条件。但是,要想成为一名著名的主持人,要想使节目成为精品,光懂得这三个基本条件还不够。作为一位主持人应该明了,先期的采访只是迈出到达目的地的第一步。你的最终目标是要拿出有机结合的一档完整的节目,而采访是你总体设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整个节目的有机体。你是主持人、应总控全局,还要精心选择采访对象,要考虑采访对象诸如语言、声音甚至形象等审美方面的条件。另外,作为主持人,你又是节目的形象和中心,还有必要考虑采访对象能否根据一定的需要和你默契配合。当然,我们不能对采访对象过于苛刻,但作为节目主持人,从主持人节目的特点和整体效果出发来选择采访对象是必要的,而更关键的是,主持人要能够尽可能地去与采访对象相互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

比如同样是名人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杨澜、陈鲁豫和许戈辉三位主持人选择采访对象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采访的整体风格也就不同。

杨澜的采访对象从职业角度分析,商业人物占到50%,而政治要人占到1/4的比例,。可见,杨澜名人采访定位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高端采访,采访对象的主体是企业界商业精英人士或与经济相关联的风头正健的政治人物,而文化界人士绝大部分是文化市场的杰出代表或光环符号。从本质上看,杨澜锁定的采访对象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是公众投入众多注意力眼球的新宠。因此,可将杨澜的采访风格概括为“聚光灯式采访”。

陈鲁豫的采访对象从职业角度分析,主体部分为艺术家,占30%,其他选项中作家、学者、体育人士、演艺明星基本平均。此外,演艺界除谢霆锋、张柏芝等年龄偏小外,其余采访对象平均在40岁以上,特别像常香玉、秦怡、黄宗英、梅志、章含之等一批老艺术家、老作家,平均在75岁以上。因此,《鲁豫有约》的采访对象是能够见证历史的群体,在他们身上撰写着充满传奇色彩与人生悲欢离合的往事情感,但他们因年龄的原因走下历史舞台,从幕前走向幕后,消失在时间的视线里。从这个角度看,陈鲁豫是一种“挖掘式采访”,通过名人访谈的形式,运用最新的电视手段,再次记录与挖掘历史尘埃下的感动与故事,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

许戈辉采访对象从职业角度板块划分统计,演艺明星、学者专家、体育人士、艺术家基本持平,商业人物选项仅为3%。许戈辉在总体上与陈鲁豫有一定的重叠处,但通过具体案例考查,如美国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英国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旅法画家赵无极、法国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丹麦导演拉斯冯特里尔的采访看出,许戈辉的风格可以定义为一种“导游式采访”。因为在所选的采访对象中虽然有作者、艺术家、导演、体育明星等,但有一半是外籍人士,或有国际背景的旅法、旅美的华人群体。正如许戈辉在节目定位中所言,带领观众走遍全球,拜访各地豪杰英雄,所以《名人面对面》在总体上颇显异国情调,触角延伸到海外华人的奋斗经历与情感历程。

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叶惠贤在挖掘嘉宾的闪光点上具有丰富经验。以他当年曾主持的《今夜星辰》节目为例。每期《今夜星辰》他都邀请一位明星作嘉宾,由于明星本身就难于邀请,因此,嘉宾一旦接受了邀请,就需要一次完成采访,没有先来一次,不行再来第二遍的机会。使人佩服的是,在他采访的几十位嘉宾中,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但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能造成蓬荜增辉的效果,使采访声情并茂,其中采访日本影视明星字津井健的即兴采访就非常出色。

在采访中,叶惠贤和宇津井健见面了。

叶惠贤:“您好,请允许我首先称呼您为‘大岛茂’。

因为,在中国,知道‘大岛茂’的人要多得多。”

宇津井健会意地笑了,这位风趣的主持明星使他感到轻松愉快。

叶惠贤:“我去年到日本,日本的受众称您为日本的最佳父亲。我想在家里,您也一定是一位最佳父亲。”

宇津井健听着笑了,然后介绍说,他有儿子,但忙于拍戏,从不照看儿子,他算不上好父亲。

叶惠贤的话锋一拨说: “提到您的儿子,我想,您还应该有个女儿叫山口百惠。”

宇津井健明白叶惠贤所说的“女儿”是指电视连续剧《血疑》中的“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