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13700300000010

第10章 造就主持人策划能力的保障机制(4)

在现场主持节目时,现场气氛的把握、调节以及承上启下的串联、现场的听众、观众会对主持人构成挑战。能否引导他们围绕节目的主题发展,能否准确地把握点评并把握总体气氛这是组织综合能力的体现。主持人在节目的总控上,要像一个“交响乐队的总指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适时应变,挥洒调动自如。

例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在《欢悦中国行——2007元旦晚会》上,曾凭借其高超的即兴组织语言和运用语言机智的能力,现场临时组织主持词,十分巧妙地“填补”了“零点敲钟”前三分钟的“时间空白”。董卿这一运用语言机智能力的经典案例,被上海戏剧学院一位资深的主持艺术教育专家称为“经典三分钟”主持。

又如,央视对汶川地震的直播期间,由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涉及面大、挖掘工作进行异常困难等种种因素,所以伤亡人数随时都在持续变化,直播中主持人要连线在外记者随时向大众通报死伤人数,当主持人刚刚在镜头前通报完了一组伤亡数字后立即遭到了连线记者的纠正并强调说刚才的数字不对,应该是多少多少,面对这一情形,主持人并没有慌乱而是镇静坚定的告诉记者数字随时都在变化,没有必要在这一问题上纠缠。其实,主持人也是在向观众说明伤亡统计工作之困难,很难得到精确的数字,另外也显示了作为一个央视大台的主持人对现场情况果断而又及时的处理非常到位。这充分说明在一些重大现场,更需要主持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快速的反应来进行组织和综合。

例如,1963年11月22日中午,克朗凯特从合众国际社电视看到肯尼迪总统遭枪击的消息,立即冲到直播室,中断了正常的播出,口播这条重要新闻。此后就这一事件进行了三天连续不断地报道,获得了“铁嘴”的称号。

又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卢静在一次文艺晚会中,想介绍舞蹈编导的妻子,她是这个节目的演员,事前卢静见到了这位舞蹈演员。没有想到,舞蹈结束后,在那些化过妆的演员中,她怎么也认不出哪一位是舞蹈编导的妻子了。面对被动的局面,卢静镇静地说:“观众朋友,刚才这个精彩的节目里,也有我们这位编导的爱人参加表演,现在我们欢迎她出来和我们见面。”一个巧妙地随机应变,化险为夷。

六、气质素养

从实际情况来看,有良好气质的主持人(不单单是靓面的)容易为受众所接受,更能使人们相信并接受他们的观点气质素养是主持人受文化等多方面熏陶所形成的,气质素养也应成为考察主持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卡尔·霍夫兰的说服理论指出:“最可能改变一次传播的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对象对说服者的印象。”霍夫兰的传播实验表明,“假如传播对象喜欢传播者,就很可能被说服”,传播对象对说服者产生何种印象,产生何种心理感受,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持人的气质形象确实是作用于受众视听感官的最直接因素。

在西方广播电视界,也非常重视主持人的气质,将“气质”作为选择主持人的一条标准。气质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众有着重要影响。人们在形容对沃尔特·克朗凯特的印象时说:“这位满头白发、下颌丰满、谈话略带密苏里州乡音的克朗凯特给观众留下了和蔼可亲、稳重可靠的‘沃尔特大叔’的形象。他那平凡的言谈举止自有一番风度,无数观众倾倒在他的魅力之下。”所以,主持人、特别是新闻类的主持人应该在形象、气质、风格、魅力上给受众以权威感、吸引力,使受众先从感情上接受主持人。

然而,是否气质好的人就能把节目主持好呢?答案并不确定。须考虑以下两点。

首先,主持人的气质要与所主持的节目相吻合。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谈到主待《东方时空》时说:“记得有人问我:如果你有一个自认为理想的主持人境界,而现在还没有达到它,障碍何在?我答:年龄。”这说明白岩松意识到气质与节目之间的关系、意识到成熟的气质的诱惑力。可以想象,如果让一些20来岁的俊男靓女在节目中大谈国家大事、经济前景,其可信度会如何?

其次,构成气质的表情、目光、体态、举止等非语言符号要与主持人节目相吻合。在主持节目过程中,主持人应该以自己的静体态或动体态向受众传达一种明确的意义。如,美国著名主持人拉里·金在演播室中出现时,总是身着背带裤,舒适地坐在演播台前,辅以协调的手势动作,给人以谈论“软话题”的轻松感。又如,中央电视台的李咏有一个经典的动作:握起右拳,朝屏幕的正前方做“狠狠砸”的手势。这个动作十分符合李咏的定位,给人一种阳刚而有力的感觉,能有效地调动起观众关注的气氛。无论是《幸运52》,还是《非常6+1》,李咏特有的手势都成为他所主持栏目的亮点,他看似过激的体态语也更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性,他幽默的语言配合他夸张但得体的手势使他成为央视的品牌。

《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在主持节目时,双臂自然垂下,时而礼貌地伸手请在座的嘉宾谈话,时而以大方的手势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体态形象传达出主持人自信、亲切、随意的内在信息。而在《实话实说》第一期,崔永元以双手抱臂的姿态出现后,曾接到许多观众的电话,对“双手抱臂”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势提出了意见。

七、新闻素养

节目主持人所从事的事业,也是新闻事业。认识新闻事业的规律,熟悉新闻的特性是一位主持人必备的素养。作为一位主持人,要认真学习新闻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新闻前辈们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所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带有经验性和规律性的理论体系。

节目主持人日常离不开策划、采访、编辑等工作,其新闻素养如何,最终会在主持节目时显露出来。

我国许多新闻类节目优秀主持人都曾有过担任记者的经历,具有良好的新闻素养,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一些主持人。

美国的许多著名主持人也都有过当记者的锤炼。如美国公共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NBC) 《麦克尼尔/勒里新闻一小时》的两位责任编辑暨主持人,其中的麦克尼尔1955年就是伦敦路透社的记者;1960年成为全国广播公司(NBC)驻伦敦记者,曾报道过当时的比利时属刚果冲突、阿尔及利亚内战、柏林墙建造、古巴导弹危机;1963年调任全国广播公司华盛顿记者,又报道了总统遇刺;1965年首次担任了全国广播公司第一个周末半小时节目《斯奇尔/麦克尼尔报道》在纽约的主持人。勒里曾获密苏里克大学新闻学士。1959年起担任《达拉斯早间新闻》和《达拉斯时代先驱报》的记者;1976年起与麦克尼尔共同主持《麦克尼尔/勒里新闻一小时》。勒里曾获得过许多新闻奖,包括艾米奖等,1991年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此外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 (ABC)的著名主持人也都有过记者的经历,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

§§§第三节:造就主持人策划能力的培训与学习机制

主持人节目是经过主持人加工生产出的特殊的精神产品,作为生产者,也必须具备相关的生产技能。

过去,播音员的播音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都是由老播音员带新播音员,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主持人节目出现后,播音部门解散,传帮带的传统已经基本不存在了。过去在系列台出现前,由于播音员只是单纯的播音,所以还能调换出人员定期去专业院校参加短训班。各省市也经常邀请专业院校的老师来办班,现在这种情况太少了。加之各台大多实行自负盈亏,许多主持人又都是签约的或临时的,台里考虑到各种因素又不愿意拿出钱来送这些主持人外出学习,因此,很少有哪个台有系统的培训计划,这是主持人整体素质无法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便是学习,也大多是自发性的、不成系统的,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节目质量而言,建立主持人队伍培训与学习机制不容忽视。

建立一支具有策划能力的高素质的主持人队伍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措施。现在广播电视主持人的培养,主要途径有高等院校和在职岗位培训两种。

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是我国广播电视培育主持人的重要环节。近年来,虽然我国广播电视主持人绝大多数来自高等院校,但专业院校的主持人只占整个主持人数量的很小比例。 1988年前,全国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广播电视高校只有北京广播学院,能培养大专生的只有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止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点,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虽然21世纪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事业从总体上看规模扩大、层次提升、结构优化,但同时,加强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严峻形势与发展机遇并存。 1988年后,有相当多的省市开办了广播电视中专学校。全国已有4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新闻系或专业,但是培养具有策划创新能力的主持人专业还很少,其毕业生连省一级的电台、电视台都满足不了。

现在,从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大局来说,迫切需要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主持人队伍,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只有高水平的竞争才能出更高的人才。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主持人,培养有创新、策划能力的主持人,使他们既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又具有现代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是最终解决主持人节目创新发展的根本。

在主持人的培养上,要力求高起点、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妥善处理好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与市场需要的短期矛盾,彻底改变主持人专业从业人员大多非本专业出身的境况。要使主持人更为全面的在大专院校就学到现代科学知识、经济学、市场学、法律学、经营管理学等,更为重要的是应建立新的主持人节目策划学学科。

此外,针对现有的主持人主持节目“没有问题”,但普遍策划创新能力差的状况,还可创造多种机会,发挥社会的力量,创办多种办学方式。如可以采用高等院校函授、刊授以及远程录音录像教学;可以办长期专修班,也可以办短训班,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来提高整体队伍的竞争能力,通过高水平的市场竞争来淘汰素质差的主持人,以应对现在“人世入世”后更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