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13700100000055

第55章 传统佳节,民生万象(6)

明清时,北京地区重阳登高的习俗非常兴盛,史书中对这有着详细的记述:“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据说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都要在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

佩茱萸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中国历来都有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而且因为这一习俗,重阳节也被称为是茱萸节。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果实和叶子等都可以作中药,树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子为羽状复叶。茱萸在初夏的时候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出来的果子有些像辣椒,秋天以后,果实就成熟了,颜色也有原来的黄色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而且,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茱萸不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是吉祥的象征。佩戴茱萸的习俗相传最早出现在东汉,晋代时开始成为一种节日习俗,到唐朝时,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习俗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就做好一个小袋子,把茱萸果放在袋子里,然后佩戴,称为茱萸囊,也有人直接将它插在头上。在古时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其实重阳节插茱萸和端午节挂艾草菖蒲的作用差不多,说是为了避难消灾,但实际上除虫防蛀的意义更多一些,因为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气候还很炎热,加上秋雨潮湿,人们储存在柜子里的衣物就会生虫发霉,而且这段时间也是桂花飘香的季节,虫子较多。又因为茱萸带有一点毒性,有杀虫的作用,所以人们就用茱萸驱赶虫子。久而久之,重阳插茱萸便成为了习俗流传了下来。

宋朝以后,与茱萸的药用价值及驱虫效果相比,人们更看重它所寄寓的避邪消灾效用。人们不仅为了驱赶蚊虫而佩戴茱萸,更希望以此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这种心理一直延续到今天。

赏菊花,喝菊花酒

不仅是登高和佩戴茱萸,人们在重阳节还有赏菊花、喝菊花酒的习俗。

菊花是秋天里最绚烂的花朵,重阳时分,千姿百态的菊花更是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作为我国的名花,菊花寓意着长寿。

在中国人的眼里,菊花飘逸清雅,风骨高洁,它并不以娇艳的姿态取媚于人,而是以自身温文尔雅、纯净高洁、坚贞不屈的君子之态赢得人们的喜爱,为“岁寒四友”之一。而且,在传统观念中,菊花还象征着长寿。

菊花一般都在重阳前后开放,所以又有“节花”的称号。相传重阳赏菊的风俗始于东汉,当时人们会在重阳这天举办菊花大会,几乎全城的人都会赴会赏菊,非常热闹,之后,重阳赏菊花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文人们不仅赏菊观菊,还以此作为吟诗作对的题材,写出了很多与这有关的诗词佳句。晋代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不仅以诗酒出名,更是出了名的喜爱菊花的人。他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另外,重阳佳节我国民间还有喝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我国在汉代时后有菊花酒了,魏晋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在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里,也有关于因为喝了菊花酒而长寿的记载。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很多人家都会自己酿制菊花酒并饮用。古时酿造菊花酒,往往是从头年重阳节时开始,采下一些刚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封存一年,到第二年才饮用。而且在菊花酒娘好后,一般人都不会独自品尝,而是叫上自己的朋友共同分享,饮酒赏菊,十分惬意。

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了地黄、当归、枸杞等诸多草药,药用的效果就更好了,据说喝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甚至可以延年益寿。

吃重阳糕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这主要盛行于一些平原地区。因为这些地方重阳节无高可登,于是就有人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此喻示生活越来越美好的意思。因为是重阳节中吃的食物,所以又称为“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一种用枣泥、银杏、松子、杏仁为馅做成的面食品。

这种重阳糕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相传先秦时期的“蓬饵”是它的雏形。蓬饵就是用蓬子掺和米粉做成的糕饼状的食品。汉代时,就出现了与现在的重阳糕差不多原料和形状的黍糕,此后,糕就成为了人们喜爱的一种食物,只是这种食物并不是特意为重阳节准备的,平时也有。到了唐宋时代,随着重阳节习俗的流行,才逐渐演变成该节日的特有食品。

在古时候,人们对重阳糕的做法非常考究,一般都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宝塔顶端还要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意思。然后,还要在重阳糕上插一面红纸做成的小旗,代表茱萸,最后点上蜡烛灯。在人们心里面,“点灯”、“吃糕”也就蕴含“登高”的意思。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高升。

而且因为古代习俗中重阳节还要接已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而重阳糕中的枣、瓜子等佐料和糕点表面的图案有早生贵子的含义,所以吃重阳糕也是人们祈求家庭和睦、早生孩子愿望的表达。

重阳糕根据馅料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又细分为“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这些糕点,为重阳节增添了很多乐趣,也让这个节日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第九节 冬至节

冬至节概说:

时光轮转,岁月推移。重阳节过后不久,便是冬至了。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我国汉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一般在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在地理上,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最寒冷的时节就到来了,这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进九”, 我国民间历来就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之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不仅如此,我国古代还有根据冬至来预测往后天气的习惯。民间流行的一些俗语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如“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冬至过节的习俗是在汉代时候才开始的,到了唐宋时期,就变得很盛行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而且把它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来对待,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冬至之后天气虽然很寒冷,但是离春天也不远了。

后来,冬至过节的习俗慢慢流传着。冬至这天,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祭拜祖先,表示年终有所归宿。而且,由于外出的人都要回家团聚,它也成为一个团聚日。至今也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节特色习俗:

祭天

在我国古代的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大日子。每到这天,皇帝便会到郊外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民间的百姓也会杀猪祭天。皇帝在登位时要祭告天地,表示自己“受命于天”,贵为“天子”后,在冬至这个吉日也要祭拜天,确认自己承受着天命的印证;而民间的寻常百姓,祭天则是为了祈求上天保佑,为自己消灾祈福。

古时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这三项之中最隆重的祭祀就是皇帝每年冬至举行的祭天活动。祭天起源很早,《周礼?大司乐》中就有:“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的记载。

明、清时候,皇帝祭天的仪式尤为隆重,历代皇帝都有祭天大典,称为“冬至郊天”,而且,祭天的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

为了祭天,朝廷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冬至来临之前就已经忙开了。首先是要对天坛内各种建筑和设施进行全面的修葺,使之面貌焕然一新。祭拜前的五天,朝廷重臣要到朝廷喂养牲畜的地方查看为祭天时屠宰而准备的牲畜是否膘肥体壮符合要求。到了祭天的前三天,皇帝就开始修养斋戒。之前的第二天,要写好祝版上的祝文。祭拜的前一天,要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整理神库祭器、然后皇帝要看熟祝版,到圜丘坛看神位。祭拜的前一天晚上,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乐部就绪,最后由礼部侍郎进行全面检查。

祭天的时间、物品、及物品的摆设都有严格的规定,绝不能有错。有人统计,皇帝祭天时单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种礼器,就多达七百余件,它们排列整齐,十分肃穆壮观。

古时在民间,有的人为了消灾祈福也会举办祭天仪式。这些仪式虽然没有宫廷中的那么讲究,但也是庄严肃穆的。百姓们在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然后还要拜祭自家祖宗。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现在的多数地区已经不再进行祭天的仪式了,有的地方祭祖的仪式也淡化了。但在我国台湾至今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

吃馄饨,贴消寒图

在冬至,人们还有吃馄饨、贴消寒图的习俗。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就像年糕、饺子、汤圆、重阳糕等作为特定节日的专用食品一样,馄饨也是冬至节中最受人们喜爱的食物。

经过数千年发展,在冬至节吃馄饨成为了我国的一种风俗。《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说:“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人们由“馄饨”的形状和读音,联想到“混沌”,进而想到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因此将吃馄饨引申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