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13700100000034

第34章 华夏精神,侠胆仁心(1)

§§§第一节 太极、八卦

太极概说:

说起太极,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太极拳,可实际上,“太极”的内涵和历史远比这要复杂得多。“太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范畴,它深远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化流派,如儒家、道家、宋明理学等,可以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之根。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易经》中,原话是这样的:“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大体意思是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它们之间是一种既相互对立和斗争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既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根本原因。至于这句话中的“太极”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以唐代孔颖达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它指的是“元气”,认为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混沌而混合为一体的元气。后来的理学家们认为它说的是“理”,是一种蕴含着阴阳、刚柔、奇偶等,并且无所不包的通用之理。而北宋的大学这周敦颐则以自己全新的阐释和独特的思维对太极进行了形而上层面的理解。他认为“太极”就是“无极”,它无形无相,高超而玄妙,既是万物的开端,有可延伸至无限,因而提出了“太极而无极”的哲学命题。

同时还有人认为“太极”就是太空的中心的意思。其实,这代表着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宇宙形成之初的抽象的理解。在中国关于宇宙之初的观念中,天地原本是相合的,中间充满混沌之气,不知名的物质相互碰撞和集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力,在这巨大作用力的推动下,大量物质被迅速推往外部,聚集在一起,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古人称这为“太虚”,而将这个“太虚”的中心称之为“太极”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太空的中心。所以我们看到一些文言文中往往会将“太极”一词作为太空的中心来理解。

虽然各种解释都有自己理论的根据,但也不免有所缺漏。而且在历史进程中,各家的言论是此消彼长,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定论。虽然如此,但有一点上却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那就是,“太极”玄奥而抽象,是一个描述宇宙本源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而且,它对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中国古代如此,如今也是。

太极拳:

说起太极拳,多数人可能都很熟悉了,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人打太极的宏伟场面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彰显了中华神韵。而且,即使是在生活中,每天清晨,公园、广场也经常能看到打太极的人。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项目,相传是根据《易经》中“太极”的理论而创造的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效。

太极拳与我国道家道教的思想有着内在的渊源。太极拳的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它以重生贵生、尊道贵德为基本宗旨,在此基础上强调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欲以此来达到长生的目的。而太极拳的整个形架与道教巫术的步伐的手法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太极拳中讲究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借力打力等义理就是从老庄道家思想中吸取的精髓。

尽管太极拳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可它正式定名却在明朝万历年间。“太极拳”这一词最早见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由此,太极拳在全国的快速普及和传播,成为广为人知的一种拳术。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人们有着诸多说法。有学者认为太极拳是明末陈王庭所编创,这种说法的依据来自于陈王庭遗诗中的相关描述。有人认为是王岳宗所创,这是基于他在太极拳拳理、拳技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言的。有人认为是武当道士在长期的内丹实践基础上,结合呼吸吐纳以及导引方法,发挥而成太极拳。还有人认为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这就是我没在看武侠剧时常见的版本。除了这些,民间还有其他的各种说法,可谓众说纷纭。

由于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太极拳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尽管流派众多,且各流派在招式修炼上有所差异,但太极拳的一些基本义理还是相同的。练习太极的基本要领为:保持全身放松的状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用腹式呼吸,气沉丹田;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手眼要相互协调,动作出于意,发于腰,移步似猫行,每个动作都要交代清楚;意体相随,随意用力,达到看似没用力实际在暗用劲的效果。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为: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整体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即要求每一个动作都圆柔连贯,每一式都绵绵不断。

太极拳可以说是中国的国粹,既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也能强身健体、活络筋骨,同时也能在修炼中体验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着实是一项很好的运动。

八卦概说: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八卦”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这个大众文化兴盛、高度娱乐化的社会,“八卦”一词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别说狗仔队挖掘明星的隐私而做的八卦新闻,道听途说的八卦消息,以专门报道明星私生活为内容的八卦杂志,就是我们普通人在闲暇之余,也不免“八卦”一下别人的逸闻趣事。

尽管谈起“八卦”来头头是道,但却未必人人都明白“八卦”的意思及由来。实际上,与现代人将“八卦”作为饶舌、絮叨、肤浅等意思来理解不同,“八卦”其实是一个有着深厚内涵和悠久历史的范畴。

与“太极”一样,八卦也是从《易经》中来的,而且也是“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不仅如此,很多后世的学者甚至认为《易经》就是从原始的八卦长期演化而来的,因而,儒家学者在《易经》作者的问题上做了如下的一些发挥:伏羲画卦,即画出八卦的符号;文王将两卦相重合,衍生出八八六十四卦;周公做爻辞,即每一卦有爻,对六十四卦之三百八十四爻的每一爻都做了解释辞。

《易经》是儒家经典,它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经》,记录了六十四卦的卦象和周人卜筮的部分卦辞和爻辞;另一部分则是记载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各种解释理论发挥的《传》。

那么,在这本书中,“八卦”究竟是什么呢?

八卦的“卦”,实际上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圭在古代指的是土圭,即泥做的土柱,是古人测日影用的;卜,意思是测度。“卦”的字面意思就是立起一个土柱来测量日影。古时候没有钟表、也没有现代化的预测仪器,人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测量活动,来掌握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的。“八卦”在那时指的就是对日影在不同方位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后来,人们根据这一活动,又衍生出其他丰富的含义。而且还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形成了八卦的图像。

在《易经》中,八卦指的是八种图像,以阴阳的方式,名称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其中每个图像有对应和象征着自然中的八种事物和现象,即乾代表天, 坤代表地, 震代表雷,巽代表风, 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这些总称为经卦。八卦中每两卦上下重叠,排成六十四卦,即所谓的重卦。而且,书中还认为,八卦的基本要素是爻,原始的卦由三爻组成,象征着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易经》中有关八卦的思想蕴涵着中国古人的高深智慧,反映了个人们高超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此之后,人们便利用八卦中卦爻辞的变化组合来进行占卜。直至今日,古人关于八卦的思想仍对中国的文化研究、现象预测等有着影响。

八卦图:

说起八卦图,很多人的头脑中可能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图:一个圆形,圆中有一黑一白的两半。这两半并不是用竖线从中间等分的,而是以柔和的弧线分成,活像是两条鱼,而且每一半的区域中还有一个实心的不同颜色的圆点,就像两条鱼的眼睛。对的,这就是八卦图。

为什么八卦图会是这种形态呢,难道只是因为好看和好玩吗?当然不是。前面已经说道,八卦图的产生是前人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的结果。因而,太极八卦图的绘制是很有讲究的,而且,它的每一部分都有着自己的蕴意。

在八卦图中,圆圈内一黑一白的两条鱼实际上是阴阳鱼,其中阴鱼为黑色,阳鱼为白色,它们表示这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阳鱼的头部有个阴眼,阴鱼的头部有个阳眼,这表示着万物都存在着一种渗透和转化的关系,彼此之间是矛盾统一的。而如果我们将八卦图对折两下,便能得到对等的四份,古人将这四份定位四象,表述着空间中的东西南北及时间中的春夏秋冬。这四象又可以变幻出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如果四象加上圆心就构成了五行之说,南方为火,北方为水,东方为木,西方为金,中间为土;如果四象通过“一分为二”的切分,又构成八卦图,先天八卦方位表示为:乾西北、坤西南、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艮东北。总之,在古人看来,这个图几乎涵盖着天地万物,是无所不包的。

太极八卦图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遗产,充分显示了古人们的智慧。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的伯农业生产、星相占卜、气候观测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为现代的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据说太阳系中第十颗行星冥王星的发明就是一位科学家在太阳系的各星体与八卦的卦位存在对应关系这一思维的启发下,预测出来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也曾悉心研究过太极八卦图,并在它的启发和帮助下,触发了灵感,研究出了计算机二进制。诸如此类从太极八卦图中吸取灵感,积极创造和研究的例子还有很多。额且,时至今日,古老的八卦图仍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谜,激发了很多学人的研究兴趣和热情。

§§§第二节 阴阳、五行

阴阳概说:

在现代人看来,“阴阳”这一词带着浓郁的神秘色彩,虽然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领域,比如医学、书法、占卜等领域时不时会听到这两个词,但大多数人还真是不理解它们具体的含义,即使是阅读过一些书籍、有过初步研究的人,也是只能意会而无法清晰表达的。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别说是我们,古代的思想家们也未必能说好这个问题,这又是个见仁见智的命题。

阴阳的概念的起源,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它们最初的意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又用“阴阳”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并将这当成是宇宙的基本规律。用更为通俗点的话来说,阴阳包含和运用的范围是很广的,它概括着自然界中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是一个蕴含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出现的年代久远,早在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就有所论及了。在《易经》中,人们从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两个角度对“阴阳”进行了一些界定,古人认为,在天地分开之初,整个宇宙都是混沌一片的。“阴”是一种“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而“阳”则是一种“发散气体”。后来由于各种气体和物质的碰撞融合以及其他形式的运动,天地便形成了,阴阳也有了新的形态和区分。《道德经》中也对“阴阳”进行了一定的阐释,书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天地行程的过程中,水汽和物质的运动由无序慢慢转为有序,于是就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生出了万物,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这里同样是从宇宙起源的角度来说阴阳的,但却并没有对它们进行界定和解说。这就为后人理论的阐释和生发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后来,中国古代的一些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也概括为“阴”、“阳”,由此又引申出了男女性别之分、昼夜之分、方位的上下、左右、气候的变化、虚实、表里等一系列的含义,在这以后,由于后人的演绎和发挥,这一概念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了。

阴阳的运用:

经常阅读古代书籍和文章而又细心的人可能就会发现,同样是“阴阳”这个词,在不同的文章和书本中,它们的意思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据不完全的概括统计,“阴阳”在古文献中的意思多大几十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意思主要有如下的一些:

一是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也即是宇宙间贯通着的两大对立面。这就是在《易经》和《道德经》中经常出现的关于“阴阳”的意思。

二是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在一些古文献中常常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之为“阴”,而将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之为“阳”。如《愚公移山》中的“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中的“阴”、“阳”就应该这样理解。

三是特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如《史记》中的句子:“行南北河,以阴阳言,旱水兵丧。”中就应该这么理解。

四指的是天地。宋代诗人范成大 的诗歌《民病春疫作诗悯之》有句话“阴阳何者强作孽,天地岂其真不仁?”中“阴阳”就是“天地”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