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思路决定出路,变通突破困境
不破不立,打破你思维的栅栏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时间一长,人们就会形成一套具有自己风格的经验和习惯,在思维方法上形成自己所擅长的、比较固定的思维套路和模式,即思维定式。这种建立在经验和习惯基础上的思维定式,对于处理和解决日常的例行性事务,的确有一定的好处,往往能让人们少走弯路,但思维定式并非能够到处套用。在处理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时,思维定式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要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人,就必须要学会突破思维定式,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像大人物一样去思考问题。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你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就如同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一样,你的思想也会有新的闪光点,从而具有影响他人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三只猴子被关在一个大铁笼子里,每天喂食很少,猴子们都饿得吱吱地叫。几天后,笼子外面突然出现了一串香蕉,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猴子一个箭步冲上去,伸出爪子就抓。可是在它还没有拿到香蕉的时候,只听见“哗”的一声,一股热水迎面泼来,这只猴子被热水烫得浑身是伤。后面的两只猴子也上去拿香蕉时,一样被热水烫伤。于是,笼子里的猴子只能望“蕉”兴叹,不敢去拿。
几天后,一只猴子“解放”了,换另外一只猴子进入笼内。当新猴子肚子饿得想试着爬上去吃香蕉时,其他两只“老”猴子马上制止它,告诉它:“那里有危险,千万不可尝试。”于是这只猴子也老老实实地不敢去碰香蕉。
过了几天,又一只猴子出去了,放另外一只猴子进来。同样,当这只猴子想吃香蕉的时候,不仅剩下的那只受过伤的“老”猴子制止它,连没有被烫伤过的猴子也极力阻止它。
当原来那三只猴子都被换走后,笼子里没有一只猴子被烫伤过,笼子外的热水已被撤走,香蕉唾手可得,可没有一只猴子敢前去尝试取香蕉吃。
由于旧有的思维,许多人和故事中的猴子一样,不敢再迈出新的步子去尝试,不能突破发展的障碍。
有时,冲破头脑的樊篱,有变通的头脑,就能找到真正的出路。在职场中,一个真正聪明的员工,在经验行不通时,就该多向思维,反其道或侧其道而行。往往经验越多的人,就越容易被经验所误,跳不出或者不敢跳出思维的栅栏。所以,不要被你的经验、习惯所束缚,要勇敢地采用不同方法去尝试,总有一个出口在某个角落等待你去察觉,只要你不断创新,打破规则,就能突破职业生涯中的瓶颈!
在变通中粉碎困难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唯一不变的东西是变化本身,所以我们应当学会适应变化。尤其是职场中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培养以变应万变的理念,勇于面对变化带来的困难,才能做到卓越和高效。
在一次培训课上,企业界的精英们正襟危坐,等着听管理教授关于企业运营的报告。门开了,教授走进来,右手擎着个胀得圆鼓鼓的气球。精英们很奇怪,但还是有人立即拿出笔和本子,准备记下教授精辟的分析和坦诚的忠告。“噢,不,不,你们不用记,只要用眼睛看就足够了,我的报告将非常简单。”教授说道。
教授从包里拿出一只开口很小的瓶子放在桌子上,然后指着气球对大家说:“谁能告诉我怎样把这只气球装到瓶子里去?当然,你不能这样,嘭!”教授滑稽地做了个气球爆炸的姿势。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教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终于,一位精明的女士说:“我想,也许可以改变它的形状……”“改变它的形状?嗯,很好,你可以为我们演示一下吗?”
“当然。”女士走到台上,拿起气球小心翼翼地捏弄。她想利用橡胶柔软可塑的特点,把气球一点点塞到瓶子里。但这远远不像她想的那么简单,很快她发现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于是她放下手里的气球,说道:“很遗憾,我承认我的想法行不通。”“还有人要试试吗?”
无人响应。“那么好吧,我来试一下。”教授道。他拿起气球,三下两下便解开系在气球嘴上的绳子,“嗤”的一声,气球变成了一个软耷耷的小袋子。
教授把这个小袋子塞到瓶子里,只留下吹气的口在外面,然后用嘴巴衔住,用力吹气。很快,气球鼓起来,胀满在瓶子里,教授再用绳子把气球扎紧。“瞧,我改变了一下方法,问题迎刃而解了。”教授说道。
教授转过身,拿起笔在写字板上写了个大大的“变”字,说道:“当你遇到一个难题,解决它很困难时,那么你可以改变一下你的方法。”他指着自己的脑袋,“思想的改变,现在你们知道它有多么重要了。这就是我今天要说明的”。
不通则变,一心求变的人要知道,变的极限是毁,毁掉一个旧的,才能创造一个新的。用到思维上就是不破不立。学会变通地去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在变通中粉碎困难,我们定能做到无往不利。
成功,不走寻常路
人生中,前人踩出的路固然好走,但你若想有非凡的成就,就一定要尽力开辟一条不寻常的路。
美国有一名收藏家叫诺曼·沃特,他看到众收藏家为收购名贵物品而不惜千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收藏一些劣画呢?他收购劣画有两个标准:一是名家的“失常之作”;二是价格低于5美元的无名人士的画。没多久,他便收藏了200多幅劣画。于是,他在报纸上登出广告,声称要举办首届劣画大展,目的是“让年轻人在比较中学会鉴别,从而发现画的真正价值。”
出乎人们的意料,这次画展非常成功。活动的广告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不可缺少的话题。观众争先恐后地参观,有的甚至不远千里,专程从外地赶来参观。
一种不同寻常的想法、眼光、点子、技艺,便决定了不同寻常的未来。别人怎样走、怎样想、怎样干,你也如邯郸学步,便不会取得成功。
另外一个故事也很能说明问题。
中国人、俄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都借酒夸耀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国人拿出古色古香、精心酿造的茅台,赢得众人称赞。俄国人拿出伏特加,法国人拿出香槟,意大利人亮出葡萄酒,德国人取出威士忌,众彩纷呈。
此时两手空空的美国人不慌不忙,将他们的酒都倒出一点儿,兑在一起,说道:“这叫鸡尾酒,它体现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博采众长,综合创造。”
通常来讲,酿酒的水平体现在味道和独特和酿造工艺的讲究上,而美国人则不专于某一种酿酒工艺的提高上,而是独辟蹊径,博采众长打造出了鸡尾酒这一新品种,从而达到了另外一种成功。敏锐地发现人们没有注意到或未予重视的某个领域中的空白、冷门或薄弱环节,需要有“慧眼”,需要后来者做得更好。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不走寻常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也需要多一些独辟蹊径的勇敢和智慧,这样我们会做得更好。
直不能达,曲则胜之
做人要学会灵活变通。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智慧之人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迂回发展的规律,通过迂回应变,达到既定的目标。反之,一个不善于变通的人,“一根筋”只会四处碰壁,被撞得头破血流。生活中很多时候,以硬碰硬往往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此时,如果能灵活一些,讲究一点“曲线”策略,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比如面对他人的不适当言行,如果你针锋相对地进行争执和批驳,对方很难从内心真正接受,还可能使自己“惹祸上身”,而如果能在表达方式上巧妙一些,效果就好多了。
嘉庆年间,给事官李乐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发现科考舞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对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面奏,结果把皇帝惹火了。嘉庆以故意揭短罪,传旨在李乐的嘴巴上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去揭。封了嘴巴,不能进食,就等于给他定了死罪。这时,旁边站出一个官员,走到李乐面前,不分青红皂白,大声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大骂,一边“啪啪”地打了李乐两记耳光,当即把封条打破了。由于他是帮助皇帝责骂李乐,皇帝当然不好怪罪。其实此人是李乐的学生,在这关键时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了自己的老师。如果他不顾情势,犯颜“直”谏,非但救不了老师,自己也会受责。这个方法的使用真是巧妙至极。
中国传统文化是很讲究绕圈子的,不会“绕圈子”,就很容易吃亏,深谙此道的人才可能左右逢源。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绕圈子”应该以“方正”为中心,要有好的动机。很多人为了讨好上司不惜奴颜媚骨,唯唯诺诺,根本不考虑他人的利益,这种做法是让人鄙视的。而很多流芳百世的清官们,则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委婉地与上司“对着干”。当然,和上司“对着干”要冒一定的风险,因此,一定要注意方式,对于上司过分不合理的要求,也不可硬顶着来,而是要注意婉转,要不卑不亢。
所以,当我们遇到难题,正面难以解决时,不妨采取迂回的策略,以曲求胜,往往会事半功倍。在影响别人时,同样不必采取直面僵硬的方式,迂回之术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以己变才能应万变
现在的社会,一切都在瞬息万变。要顺势而变、顺时而变,不学会去变,或没有能力去变,绝不可能有生存的空间。
动物学家们在做青蛙与蜥蜴的比较实验时发现:青蛙在捕食时,四平八稳、目不斜视,直到有小虫子自动飞到它的嘴边时,才猛地伸出舌头,粘住飞虫并吃下去。之后,它又开始那目不斜视的等待,看得出来,青蛙是在“等饭吃”。而蜥蜴则完全不同,它们整天奔忙在私人住宅区、老式办公楼、蓄水池边等地方,四处游荡搜寻猎物。一旦发现目标,它们就会狂奔猛追,直到吃进嘴里为止。吃完后,它们稍作休息后,就整装待发,又去“找饭吃”了。
我们不妨将青蛙与蜥蜴的捕食方法当做两种不同的处世风格。青蛙的捕食方法也有可能会吃饱,但它对环境的依赖性过高,不能对随时变化的环境作出迅速的反应,池塘一旦干涸了,青蛙也就消失了;而蜥蜴的方法却很灵活,它们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所以,即使这一片池塘干涸了,蜥蜴仍能够活跃在另外一个池塘边。
作为一个生活在快节奏社会中的现代人,你可以不去尝试新机会,你也可以不让自己受苦受累,你更可以不用掌握新技能,但你也会同时失去好运气、好身体和让人羡慕的生存能力。就像那坐地等食的青蛙,一旦池塘干涸了,就只能被淘汰。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如果你不能阻止环境的变化,那么就改变自己,去适应它吧。”
改变自己,相当于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机会,为职场发展扫除了诸多障碍,为事业的成功增添了砝码。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主观意志去发展变化。我们要获得成功,就得首先去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特点,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改变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方式。建构自己的影响力也是一样,只有顺应事物变化,并且驾驭变化,才能走向成功。
应对问题的四大思维法
没有绝望的形势,只有绝望的人。有时,善于打开传统思维的死结,或从事物本身存在的差异去考虑问题,就能做到“柳暗花明”。
思维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路线、途径。思考问题都要遵循一定的路线途径,也就是要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碰到困难时,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往往很轻易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案。下面,我们简要地介绍几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供大家参考。
1系统思维法
一次,酒店大亨希尔顿在盖一座酒店时,突然出现资金困难,导致工程无法继续。在没有任何办法的情况下,他突然心生一计,找到那位卖地皮给自己的商人,告知自己没钱盖房子了。地产商漫不经心地说:“那就停工吧,等有钱时再盖。”希尔顿回答:“这我知道。但是,假如一直不盖的话,恐怕受损失的不只我一个人,说不定你的损失比我还大。”
地产商十分不解。希尔顿接着说:“你知道,自从我买你的地皮盖房子以来,周围的地价已经涨了不少。如果我的房子停工不建,你的这些地皮的价格就会大受影响。如果有人宣传一下,说我这房子不往下盖了,是因为地方不好,准备另迁新址,恐怕你的地皮更是卖不上价了。”“那你要怎么办?”“很简单,你将房子盖好再卖给我。我当然要给你钱,但不是现在给你,而是从营业后的利润中分期返还。”
虽然地产商不情愿,但仔细考虑,觉得他说的也在理,何况,他对希尔顿的经营才能还是很佩服的,相信他早晚会还这笔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在很多人眼里,这本来是一件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自己买地皮建房,但是最后出钱建房的却不是自己,而是卖地皮给自己的地产商,而且“买”的时候还不给钱,而是以以后的营业利润来偿还。但是希尔顿做到了。
为何希尔顿能够创造这种奇迹呢?就在于他妙用了一种智慧——系统智慧。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他把握了自己与对方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地皮买卖关系,而更是一个系统关系——他们处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共同利益系统中。
2类比思维法
所谓类比,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属性的事实出发,推出其中一个对象可能是有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已经具有的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