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13698100000005

第5章

有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中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上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根据佛典记载,常以鲜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我每次来您这里礼佛时,觉得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起来。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如何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花礼佛,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这一截花梗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也是这样啊,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瓶中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心灵,改变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不断汲取大自然的养分啊。”

信徒听后,翻然醒悟。

无德禅师的话就像一泓清新的山泉,浇灌着人的心田。的确,要想心灵保持纯洁,就要不断地忏悔,改掉自己的缺点,如此,无论生活多么眼花缭乱,都可以化作装点心灵的花,衬托心灵的美。

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都市的噪音及紧张的生活节奏令人焦虑不安,适度地离开熙攘的尘嚣世界,接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是品味生活的良好方式。在自然中放松自己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在空虚或焦躁时,不妨走近自然,欣赏大自然的壮观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宽广胸襟,心情就会愉快起来,一切苦闷和阴影也都会散去。

其次,让眼睛看向远方的地平线,凝视自然地形、色彩变化、感受自然的香味和声音,可以获得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由此也可以缓解生活中的压力。

再次,凝视天际时,不妨想象眼睛的肌肉已释放所有的紧张。在古代,面对大自然时产生的渺小感几乎令人害怕,今天我们对于一泻千里的瀑布或高耸的悬崖峭壁依然感到敬畏。站在它们脚下,我们如画中的人物一般,能用更宽广的角度看自己,并调整我们看事情的角度。我们花越多时间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就有越多的焦虑远离我们。

修一颗不为身体境遇所动的心

能做到成败骤然降临而不惊,宠辱无故加诸己身而不动,便是拥有了一种笑看花开花落的淡定和智慧。

人或得意,或失意,不管拥有什么样的心境皆是由身而来。身处何境,甚至身体上具体的痛楚,都能时时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因此,所谓的“修养”,一言以概之,便是修炼出一颗不为身体境遇所动的心。能做到成败骤然降临而不惊,宠辱无故加诸己身而不动,便是拥有了一种笑看花开花落的淡定和智慧。

宠,是得意的总表象;辱,是失意的总代号。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时,如果平素就有淡泊名利的真修养,就不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甚至得意忘形。

得意中不忘形,顺境中居安思危,就能在功名加身时保持心境的淡然。如果面对一时的失意也依然挺直脊背,坦然面对挫折,就能时刻守住心灵的平和,在逆境中奋发,最终走出失意的阴影。

做到得意失意皆平和并不容易,就连为人达观洒脱的文豪苏轼,受人羞辱也难以淡然处之,可见宠辱不惊的修为之难。

宋朝时苏轼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苏轼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是指人生所遇到的“嗔、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因其能侵扰人心情绪,故称之为风。

佛印禅师将诗阅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带回去。苏轼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轼。苏轼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地说:“骂你什么呀?”苏轼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禅师哈哈大笑说:“言说八风吹不动,为何一屁打过江?”

苏轼闻言惭愧不已,自觉修为不够。

“八风吹不动”是一种心不随身而动的修为境界,可是要将这种境界时刻落到实处,并不容易。

要做到八风不动、宠辱不惊,首先,人们要用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事物,运用全方位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一旦思维钻入了牛角尖,就会对任何挫折都耿耿于怀,无法腾出空间来整理思绪,因此也就没有办法以坦然之心面对困境。

其次,遇事不慌张。别人讲的话,做的事,都要在自己脑中先过一遍,细细想一想再做出反应。无论是来自他人的赞美、帮助,还是羞辱、侵害,都应以理智来应对。

再次,要做到不动心。不为名利而动,不为苦难而动,不为权势而动,不为嗔怒而动,不为毁谤而动。

《菜根谭》里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为人做官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闲看庭前”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之意;“漫随天外”则显示了目光高远,不似小人一般浅见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又隐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对事对物,对功名利禄,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正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修持一颗淡定之心,做到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风云。

做第三类人:提起,放下

我们要放下浮躁的心,提起淡定的心。无论进退,都不喜不忧,处于低谷不消沉,登上顶峰也不迷失。

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提不起、放不下;第二类,提得起、放不下;第三类,提得起、放得下。

第一类人占据了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他们只懂享受,却从不承担。他们的内心放不下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像是寄居在荨麻茎秆上的菟丝子,攀附在其他植物之上,毫不费力地汲取着养分,却从不奉献什么。

第二类人有担当,有责任心,而且往往目标明确,会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向上攀登。但他们一旦有所获得,就舍不得放下,往往拖着越来越重的行囊,艰难上路。

第三类人有理想、有魄力、有担当,而且心地坦然,头脑睿智,可攻可守,可进可退。

提放自如,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提起需要承担责任的勇气,放下也需要斩断妄念的魄力。提起什么,放下什么,也需要有所选择。

一天,寺前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寺里的和尚:“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

“大概是的。”和尚轻轻地答道。年长的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年轻的对和尚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和尚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就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