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13698100000023

第23章

一个人要守本分,才能尽本事,若只想得到大本事,却没有守好本分,盲目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是非常危险的。学佛的人也是如此,如果心念离开了自己的本分,则修行之路就会很坎坷,烦恼也会很多。所以,大家要时刻反省自己的心念、言行是否已偏离本分,如此才能尽本事,充分发挥能力为人群服务。

——证严法师

好高骛远的人,头脑里常常动着各种念头、各种谋略,自认为心怀大志,只是机会还没到或者是还没有执行而已。

做事应该从近处着手、远处着眼,光是有远大的志向和愿望,而没有脚踏实地去做,将永远是一种虚幻的狂想或妄想,纵然心怀大志,仍然是个无能的人。

——圣严法师

《法句经》记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代表无穷希望、无穷力量,在我们生活的周遭,也有许多渺小而不起眼的人、事或物,但其未来可能发挥极大功能。譬如一粒种子虽小,却能长成大树庇荫人群;一个小小的善念,可能解除别人的燃眉之急;一个小小的微笑,可以给人无限的温暖和信心。您随手做的小小善行,可以广结善缘,也可能改变这个世界喔!

——永固法师

在忙碌中找到成就感——忙出价值

粉壁朱门事甚繁,高墙大户内如山;

莫言山林无休士,人若无心处处闲。

——唐·龙牙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的人健康最好。一个人能在忙碌中做到忙而不乱,累而不疲,就能忙得快乐,累得欢喜。无论怎样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存在。忙要忙得有意义,忙中要有闲,要有秩序。在忙中安身立命,在忙中找到成就感,在忙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没有时间老:越忙的人时间越多

没有时间老,每一秒钟都可能创造一个奇迹,每一天都会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时间如白驹过隙,瞬间消逝。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幸福?

人的时间有限,然而才能无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嗟叹上,认识自己,安于自己所走的路,珍惜时间,最有效地运用每一秒钟。若能如此,即使年老体迈,也依然能够保持年轻的激情与活力。

世间最可怕的衰老是心态的衰老,如果你有一个年轻的体魄,却有一颗衰老的心,那将是世间最可悲的。

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一一打理,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容颜易逝的长吁短叹上,不如细致地经营生命中的每一块园地,在生命的终点翘首回望,你会看到一路繁花似锦。

时刻保持年轻的心态,即使冬天万木凋零,也依然能够看到满眼的青翠,生命之树便会常青。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佛光禅师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师父!这二十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吗?”

“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更欣悦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师父,你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清晨,还在睡梦中,大智便隐隐听到佛光禅师禅房里传出阵阵木鱼声。

白天,佛光禅师总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说佛法;夜晚,禅师不是批阅学僧的心得报告,便是拟定信徒的教材,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争取这一空当,抢着问佛光禅师道:“师父!分别这二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仍然这么忙,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老呀!”

佛光禅师说的“没有时间老”,其意思正如一句哲语所说:越是忙碌的人,时间就越多,也像孔子所言:“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佛光禅师领悟了禅宗真谛,将诵经礼佛、弘法传道当做自己生命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并默默地将这份重担挑在肩头,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当你将全部的生命与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生活中时,哪里还有时间关注自己鬓角催生的白发、额上乍现的皱纹呢?

人活在世上,往往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常常觉得时间紧迫,光阴像细沙一样从指缝间滑落,越是急切地想要抓住它,它流逝得越快;另一种是看破了生命的无常后归于淡定与从容,美与丑、乐与忧于他们而言都是一触即破的气泡,并不能对生活带来什么实质的影响,云烟过眼,他们却往往能够从中明白生命的真谛。

生活如此美好,睿智的人从来不会慨叹。我们随着快速流逝的生命朝前奔跑,从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担心衰老。没有时间老,每一秒钟都可能创造一个奇迹,每一天都会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所以,不必伤春悲秋,把握住时间,就能把握住生命。

在劳动中收获满足感

劳动能创造财富,这种财富包括具体财富和内心的财富。

如果说劳动是一种幸福,听到这话的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嗤之以鼻吧:“劳动多累啊,我就喜欢待着,有吃有喝,不用工作,每天什么都不干,那才幸福呢。”事实就是如此,人们都喜欢闲适安逸,不喜欢劳累。然而,有人却会在不需要劳动的时候怀念劳动。

农民忙过了秋季,享受整个闲暇冬季的时候,不免感到无所事事,觉得很无聊;闲且贵的人,有些也会心血来潮地租一块城市周边的土地亲自耕种些庄稼;忙碌惯了的上班族,闲暇太久也会嚷嚷没意思,心里会想:还是工作好。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中重点强调了劳动:“人的双手双脚是为劳动而生的,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康健。不仅寻常的出家人需要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书中讲述了劳动的故事:

佛和阿难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醉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佛就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将其抬到井边,用桶打水,叫阿难把他洗濯干净。

还有一天,佛看到门前木头做的横楣坏了,就自己动手去修补。

有一次,一个弟子生了病,没有人照应,佛就问他说:“你生了病,为什么没人照应你呢?”那弟子说:“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心去照应他;现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人家不来照应你,就由我来照应你吧!”说完就将那弟子大小便的种种污秽洗濯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将他的床铺理得干净、整洁,然后扶他上床。

还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要穿针缝衣,无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嚷道:“谁能替我穿针啊?”佛听了立刻答道:“我来替你穿。”于是便走过去为他穿针。

佛尚且常常劳动,更何况普通人呢!幸福的右手是快乐劳动的天堂,不幸的左手是无所事事的地狱。

我们的双手双脚本来就是为劳动而生的,如果不用来劳动,就发挥不了作用,长期的懒惰对身体也没有任何好处。身体要常锻炼才不会生病,常常劳动的人,身体才会健康、充满活力。

劳动是每个人具有的本能之一,一旦丧失或者放弃它,别说想要成佛,就是作为人,也是不称职的。把劳动当成修行的必需,在平凡中践行伟大的智慧,正是佛教宗旨伟大之所在。

人们讨厌劳动,多是因为劳动过于劳累、过于频繁。但无可否认的是,劳动能带来幸福。

一、将库房般脏乱的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会使人获得一种明亮的幸福。

二、将堆积很久的工作快速完成,会使人获得一种充实的幸福。

三、将众多的知识和技能搬进脑海里,会使人获得一种沉甸甸的幸福。

这三种幸福都是劳动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不劳动,等待自己的便是无聊、空虚、寂寞。若想生活充实,若想让自己不断获得进步,就需要不间断地劳动。劳动的确辛苦,常常劳心又劳力,但是劳动能创造财富,这种财富包括具体的财富和内心的财富。劳动还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让人在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同时向成功的目标迈进。

心境清凉,忙碌便是欢喜

人心安定,环境即太平,便见世外桃源,工作中的忙碌便为欢喜。

一位佛学大师说:“人越是独立,就越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内心也就越平静祥和。”言下之意即是指,只要心不动,即便有三千烦恼丝缠身,亦能恬静自如。

这就好比同样多的事情,有人为世事所烦扰,忙得焦头烂额,有人却能泰然自若地悉数处理完毕。生活的智者总是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之心。生活中的智者虽因忙碌而身体劳累,却因为时时有着一颗清静、洒脱而无求的心,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快乐。

身在俗世操劳一生,却能心安身安,这着实是一件不容易实现的事。做到心安身安,需要我们转换对生活的态度,持一颗清静的心,带着激情去生活,将眼前的每一件事当做修行,把生活和修行结合起来,在忙碌中实践并体验生活。

释迦牟尼身为太子时即聪慧过人,孔武有力,并完成了语言、文学、哲学、数学、天文、技艺、军事等学科的学习,且成绩优异。之后为了追求人生真理与生死解脱,他毅然舍弃王位的尊荣,冲出五欲享乐的牢笼,出家参学,甚而赴雪山历经六年苦行。

当发现印度盛行的苦行并非解脱之道时,他遂下山于菩提树下立下誓愿:若不悟道不起于座。七日后终于悟道成佛。

成佛后,他不是自图清宁,而是悲悯沉溺于生老病死苦海和贪嗔痴三毒炽盛、陷于邪知邪见迷雾之中的芸芸众生。他不辞艰辛游化五印,广泛接触、度化社会各阶层人士。

其弟子不仅有王公、大臣、后妃,也有屠户、妓女、土匪与奴隶;不仅有博学之士,也有数月学不会一偈的文盲;不仅有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有顽皮的童子。他组建起一千多人的庞大僧团,虽深受弟子们的推尊礼敬,却从不以统摄者自居,说“我亦在僧数”、“我不摄受众”。

他不仅给弟子们以言教,还予以身教,如为弟子裁衣、向小比丘忏摩(意思是说“请你容恕我”)、或扫地或汲水或修房,完全将修行与人间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释迦牟尼为了实现自己的信仰,不怕苦,也不计较繁杂劳碌的各种修行苦役,虔诚地投入忙碌的生活中,就是因为他的心中有清静的力量。他用这种力量去享受生活,放慢自己心灵的脚步,因此就算生活的外在是忙,可心灵始终是丰盈的,内心也是平静而安详的。

人的心灵就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心中有青山,就算是忙,也永远是“气定神闲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