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13698100000019

第19章

石屋禅师偈子有云:“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过去、现在、将来,看起来这三者关系密切,统统都需要我们关心。细细琢磨,则不难发现这种关心是毫无意义的。枝头的梅子没成熟时,你做什么能使它由成熟?窗下的栀子没有花苞,你又能做什么才能使其花满枝头?实际上,这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事情。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为昨天的事犯愁,也不为未来的事烦忧。活在当下,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真实。

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的一生非常精彩,这与他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是分不开的。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法师做人的一个特点是“做一样,像一样”:

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演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弘一法师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

弘一法师做名士时,寄情声色,狂写诗文,毫无顾忌,做就做个彻彻底底的名士;等做了和尚,以往的红尘旧事,统统抛诸脑后,无牵无挂芒鞋禅杖走天涯。做名士时他不会想着这样的生活有多么不好,需要清静自身云云,做了和尚也不会整天怀想温柔乡里的故事。

遗憾的是,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无法专注于“现在”,他们总是想着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辈子的事,将力气耗费在未知的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

灵佑禅师住持沩山后,收了两位高足,即仰山与香严。

在禅堂内,灵佑禅师对他俩说:“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佛理都是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解脱之道。”

仰山问:“什么是人人解脱之道?”

灵佑禅师回头看看香严说:“仰山提问,你为什么不回答他?”

香严说:“如果说过去、现在和将来,我倒是有个说法。”

仰山问:“你有个什么说法?”

香严打了一声招呼就走出去了。

灵佑又问仰山:“他这样回答,合你的意吗?”

仰山回答:“不合。”

灵佑又问:“那你的意思是什么?”

仰山也告别一声就出去了。

灵佑禅师哈哈大笑,叹道:“真是水乳交融啊!”

灵佑禅师和他的徒弟们,用活泼俏皮的方式说明了“人生无常”的道理。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能预料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握当下,珍惜拥有。当我们存心去找幸福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唯有让自己活在“现在”,全神贯注于周围的事物,幸福才会不请自来。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练习训练自己,专注地活在当下:

一、安稳自在地走路,专注于每个步伐。

二、停下来,深入观察内心和周围正在发生的事。

三、转化过去的过失,转化对未来的焦虑和恐惧。

生活的真滋味,来自专注的心境。关注现在正在做的事、所在的地方、周围的人,全心全意地认真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没有过去拖在我们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我们往前,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不自苦、不自恼,也就没有为不干之事烦忧、苦恼的时间,生命便会具有强大的张力。

观照时间的本质:时间即财富

时间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贵的,金钱买不到它,地位留不住它,而且属于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这首唐人所做的诗充满了禅机。早上花开,一树灿烂,可是晚上便花谢凋残,美景不再,再绚烂的花海也只在朝夕。人生百年,几多春秋,向前看,仿佛时间悠悠无边;猛回首,方知生命挥手瞬间。

两千多年前,先圣孔子在河边说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是不会倒流的,时间也不会重返,所以若想在每一天都获得充盈的快乐,就要有意识地珍惜从手指间流过的每一秒钟。

有位参学僧来到一座大寺庙,由于寺大僧多,寺庙的厨房也很大,事务也多,典座负责厨房的各项事务。这位学僧看到,典座是个年纪很大的人,厨房内外一切事务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打点,十分勤劳。

一日,学僧看见典座在晒海苔。这些海苔由信众送来,为的是与寺里的僧人们结缘。这些湿漉漉的海苔必须及时在阳光下晒干,否则就会发霉。于是这位年老的典座独自一人顶着烈日,弯着腰晒海苔。学僧见状有些不忍,于是便走到典座跟前劝道:“这工作太辛苦,您年纪大了,还是叫年轻僧人来帮忙吧。”

典座没有停下手上的活,只是淡淡地说:“别人不是我。”

“那何不等阳光小些呢?”

典座缓缓地说:“时日已不多。”

时日已不多。时间就像是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急;时间就像一页书,看得快,翻得也快;时间就像一匹良驹,跑得快,过得也快。生命易逝,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时间呢?

时间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贵的,金钱买不到它,地位留不住它,而且属于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的,不是绝对的,正如痛苦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时间特别漫长,而幸福快乐的时候,则感觉时间转瞬即逝。每个人处境遭遇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追寻的理想不同,对时间的感受也不一样,时间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时间是生命;

对于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来说,时间是金钱;

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时间是资本;

对于无聊的人来说,时间是债务;

对于学生来说,是资本,是命运,是千金难买的无价之宝。

没有人可以让过去的时日重来,回忆之所以美好珍贵,正是因为过往的一切不可复制。拥有再大的权势,也不能留住时间,也无法超越生死。因此,对于世间每一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公正的审判者,同时也是最无情的判决人。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偏私,并非给所有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最吝啬时间的人,时间对他最慷慨;而慷慨放任时间流逝的人,最终会发现时间没有给予自己任何东西。抓住今天,不依赖明天,就能掌控财富,从而把控自己的人生。与其每天感叹时间的易逝,不如牢牢地把握时间,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桎梏下获得最大的自由、最洒脱的幸福。

每一个现在都会引导未来

如果我们不反求当下,就永远探触不到生命的脉动。

最值得我们珍视的是什么?是不可追回的过去吗?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吗?都不是。禅师们说,最值得我们珍视的就是当下的实在。《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下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意思是说,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就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要说现在,它却已经变成过去。心不可得,一切感觉、知觉都留不住。

因此,面对不能把握的时间,我们只能安住在当下的每一刻,不给自己制造多余的烦扰与牵挂。

浙江的法眼文益禅师去闽南参访途中遇雪,在地藏院中借住,期间与院主桂琛禅师言谈相契。雪停之后,文益前来告辞,桂琛禅师把他送到了寺门口,说道:“你平时常说‘三界由心生,万物因识起’。” 然后指着院中的一块石头说:“你且说说,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

文益回答道:“在心内。”

桂琛问:“一个四处行脚的出家人,为什么要在心里安放一块大石头呢?”

文益一时语塞,无法回答,便放下包裹,留在地藏院,向罗汉桂琛禅师请教。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文益每次呈上心得,罗汉桂琛都对他的见解予以否定。直到文益理屈词穷,罗汉桂琛才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这一句话,使文益恍然大悟。

“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是修习佛法的一种境界,若能放下心头的“大石头”,放下人的妄想,便能于当下开悟。世人之所以有诸多烦恼负担,是因为心头的攀援太多,若能放下多余的妄想,关注眼前脚下,便能轻松自在。

我们身处的每一刻都在不断地流逝,成为过去,而且未来永远无法提前到来。就像走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做事也必须从眼前入手,按部就班地做。

有个小和尚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这是件苦差事,秋冬之际,每次起风,树叶总是随风飞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都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摇树,以为这样就可以把今天和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他一整天都很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的。”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生活态度。

著名的一行禅师曾经说过:“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去寻找。逝者已矣,来者不可追,如果我们不反求当下,就永远探触不到生命的脉动。”活在当下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生活的方式,将全部的精力都贯注到此时此刻,才能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如果我们去除心中的杂念,用心体会当下的这一刻,就会发现在这一刻没有任何思绪,无知无求,达到了一种无心自在的境界。

活在当下,并非不回忆过去,不展望未来,而是专注于每一件事,用全部心思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现在都会引导未来,所以,失去了此刻,就相当于失去了未来。把握此刻,才能创造出好的未来。

日日是好日,每一天都过得富足

每日说好话,每日行善事,每日常反省,每日多欢喜。让每一天都充实无憾地度过。

日日是好日,就是要让每一天都充实无憾地度过。禅宗说:“日日是好日。”一生的幸福也往往来自每一天快乐的积累。

如何才能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呢?每日说好话,每日行善事,每日常反省,每日多欢喜,只有在今天时把今天过好,在明天时把明天过好,才能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地过好,才会一生过好。日日是好日,就是要让每一天都充实无憾地度过。

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做到平静无为,对任何境遇都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就能达到“日日是好日”的理想状态。平静无为不是叫人一无所争,也不是让人完全不顾物质上的自足,而是要人看淡贫富,不为外界遭遇所动。

生活里或好或坏的境遇,是对我们人格与修养的考验。一个贫穷的人,可以在这里学到悲观、厌世、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也能够学到豁达、通透、激励、勤奋;而富人则可以在这里学到骄傲、自大、得意、粗俗,但也可以学到感恩、知足、回报、幸福。关键在于我们想怎么学,无论穷富都能保持恒定的心理状态,就能大大地提高自己的教养。

一个人人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超脱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能够放下世间的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这样的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来的自己。

人在面对财富时需要有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指读书识字的智慧,而是追求道德修养完善的智慧。凡追求人格高尚者都信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样的人能够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他能把大富大贵的日子过得非常有意义,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不忘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布施;同样,他也能把劳心劳力的日子过得非常愉悦,并引导他人获得心灵的释放。

一位佛学大师说:“心灵富有最重要,若囿于物质欲望,即使拥有再多,也会觉得不够,这就是贫穷;反之,物质生活清贫,并不影响心灵的充实,知足而能自在付出,就是真正的富有。”这句话强调的便是心灵富有、人格富有,比任何富足都重要。

那么怎样保持人格的富有,把生活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呢?

一、晨起着衣之前,燃香静坐。

二、定时休息,定时饮食;饮食适量,决不过饱。

三、以独处之心待客,以待客之心独处。

四、谨慎言词,言出必行。

五、把握机会,不轻易放过,凡事须三思而行。

六、已过不悔,展望将来。

七、要有英雄的无畏,赤子的爱心。

八、睡时好好睡,要如长眠不起;醒时立即离床,如弃敝屣。

可以把这八个守身度日的原则归纳为:修好身、做好人、说好话、睡好觉。如能将这些方法原原本本地施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那么生活处处都能听到好消息,日日都是好日子。

若能做到无为、无争、不贪、知足,从容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保持对名利的淡泊心,对屈辱的忍耐心,对他人的仁爱心,做好每天当做之事,享受每一件事情带来的快乐,自然会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生活中永恒存在的挫折和痛苦,也自然能够获得更纯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