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蒙学故事(上册)
13697500000002

第2章 百善孝为先:孝的故事(2)

汉文帝废除肉刑

史书记载,汉文帝治天下,恭俭仁厚,以德化民,海内安宁,百姓安居,人民乐足。缇萦救父之后,汉文帝颁发诏书废除残酷的肉刑。不久,丞相张苍等人根据这个诏书废除了肉刑,颁布了新刑法。正是小小女子缇萦上书救父的孝举,促使了肉刑的废除。为此,班固有诗赞缇萦: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郯子鹿乳奉亲

周朝时期,在中国的北方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中住着一个叫郯子的少年。

郯子个头虽然不高,却机智勇敢,又特别孝敬父母,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特别喜欢他。郯子常常对村里人说:“父亲、母亲生养了我,把我养大不容易,我要像父母爱我那样爱他们。”郯子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时光荏苒,郯子一天天长大了,他越发懂事了,知道自己应该为父母分忧。他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帮助父母担水、做饭、打扫院落,侍候父母起床。一家人吃完早饭,他又背着绳索,拎着斧头上山打柴去了。

一年赶上闹灾荒,田里的收成不济,日子过得很艰难。父母忧急交加,一时心火上攻,双双眼睛失明。这可急坏了郯子,为了给父母治病,郯子每天半糠半菜地侍奉双亲充饥后,就到处求人,寻医问药。

一天,郯子到深山采药,路过一座庙宇,便进去讨水喝。他见方丈童颜仙骨,就向他请求治疗眼疾的药方。老方丈问明缘由,沉吟一下说:“药方倒有一个,恐怕你采不来。”

一听到有办法治疗双亲的眼疾,郯子喜出望外:“请说,我舍命去采!”

“鹿奶,鹿奶可以治眼疾。”

郯子听了,立即叩头谢过老方丈,赶往鹿群出没的树林。这里的鹿确实不少,可它们蹄轻身灵,一见有人靠近,就一阵风似的飞快逃去。

怎样才能弄来鹿奶呢?郯子绞尽脑汁,想不出办法来。

一天,他见村东头猎户家的墙头上晒着一张鹿皮,忽地眼前一亮:把鹿皮借来,披在身上,扮成小鹿的模样,不就能悄悄接近鹿群了吗?

于是,郯子来到猎户家里,说明来意。好心的猎户欣然把鹿皮借给了他,还指点郯子如何模仿小鹿跑跳的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郯子已经能够模仿得十分像了。

这天,郯子用嘴叼着一只木碗,悄悄地蹲在树林里。待鹿群走近时,披着鹿皮的郯子像一只小鹿似的不紧不慢地凑到一只母鹿身边,轻手轻脚地挤了满满一木碗鹿奶。直到鹿群走开了,他才站起身来,捧着鹿奶直奔家中。

自这以后,郯子多次扮成小鹿,去挤母鹿的奶。有一天,他又上山去挤取鹿奶,没想到有一个猎人却把他当成真鹿了,在猎人瞄准正要放箭的时候,郯子发现了猎人,急忙直起身子,告诉了猎人真相,猎人大受感动。郯子的孝名也因此传播开来,乡亲们都夸奖郯子是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郯子的父母由于常常喝到鲜美的鹿奶,身体渐渐强壮起来,失明的眼睛也奇迹般地恢复了。

先生点评:

古人说“忠臣出孝门”,因为孝是最基本的善举,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知回报,还能指望一个人有什么善举?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还能指望他对朋友付出真诚吗?因而,孝既是对父母的宽慰,也是对自身的完善,更是获得别人认可的根本方式。

知识拓展:

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周朝

你知道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是哪个吗?那就是周朝,它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姬发。周朝一共经历了37位国君的统治,从公元前1046年灭商起到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统治了约800年。

李密辞官

李密是西晋文学家,他出生刚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

相传,祖母生病的时候,李密痛哭流涕,每天晚上衣不解带,守在祖母的身旁。所有的食物、汤药,一定要先自己尝过之后再给祖母进食。

蜀国灭亡后,晋武帝准备让李密担任太子洗马的官位,朝廷不断催促他前去任职。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李密舍不得离开祖母,就上书给晋武帝,陈述家里的情况,说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这就是著名的《陈情表》。李密在《陈情表》中恳切地说:“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我,今天祖母需要我照顾,否则就不能安度晚年。据说乌鸦都知道喂养衰老的母亲,人岂能不如鸟呢?况且陛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许多官员都受到您的垂怜,何况我的家庭情况比他们更加特别。我请求陛下准许我奉养祖母,让她安度晚年!”

《陈情表》言语恳切,委婉动人,晋武帝看了,被李密对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其暂不赴任,而且为了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给他两个奴婢,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李密赡养祖母的费用。

先生点评:

感恩和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父母和长辈都是儿女前进的动力和情感的依托。孝顺父母长辈,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知识拓展:

李密的仕途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孝期满后出仕。他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在李密之前,官吏每次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怨声载道。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仍苛求如故,但李密据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原本期望能够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但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后因做诗抱怨得罪了晋武帝,被罢官归田。后来病死在家,终年六十四岁。

伯俞泣杖

汉代梁州有个名叫韩伯俞的人,他有一个非常严厉的母亲,伯俞小时候做错事情时,最害怕的就是被母亲知道了生气。有时候,母亲会用手杖打他,每当这时,伯俞就低头躬身等着挨打,不哭也不为自己辩解。直等母亲打完了,气渐渐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道歉。

伯俞长大后,是出了名的孝子,对母亲十分敬爱。有一次,伯俞不知道因何惹母亲发火,年事已高的母亲随手就打了伯俞几下。其实,母亲打得一点也不重,他却哭了起来。

母亲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不见你像今天这样掉眼泪。现在这么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了吗?”

伯俞忙说:“不是的。”他擦了擦眼泪,说,“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我心中庆幸母亲的身体康健,以后我们还会有很长的时日在一起。今天母亲打我,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的身体大不如前了,所以心里难过。”

后人听说了这个故事,就总结出了一个词语,叫做“伯俞泣杖”。

先生点评:

爱不一定要拘泥于某种形式,没有母亲的严厉,或许也锻造不出成功的伯俞。对于父母的管束、教育甚至是唠叨,我们也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尝试理解父母的苦心,未尝不是一种孝行。

知识拓展:

小杖则受,大杖则逃

曾子有一次犯了错,父亲十分生气,狠狠地打了他一顿,曾子没想到要躲避,结果被打伤了。孔子知道后,来看他,并告诉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逃,勿陷父母于不义。”意思是说,父母打你的时候,要看他们拿什么打,如果是拿个小棍子来打你,你就忍一忍让他打;如果是拿大棍子,你就要赶快跑,因为如果你不逃,万一他们出手过重把你打伤了,那你就是陷父母于不义了。

孝的本意虽然是顺从,但不是无原则的顺从,父母的命令不动脑子全盘接受,并不是真正的“孝”。

随鹿得参

目录学家阮孝绪是南朝梁陈留尉氏(今天河南省境内)人,阮孝绪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过继给了家境富裕的堂伯父做儿子,他对伯父特别孝顺,也丝毫不贪恋伯父家的财产,而是让伯父把钱财资助给那些比较穷的亲戚。

他不但孝顺伯父,还很孝顺自己的父母。

有一次,他去外地听别人讲经文,忽然感觉心惊肉跳,特别不安,他预感可能是母亲生病了,就急忙赶回来看望母亲。原来他的母亲确实生了病,本来他的兄弟们要叫他回来,但是母亲不愿意耽误他听人讲经文,就没有让他们去。没想到,阮孝绪竟然感应到母亲生病自己回来了,乡亲们无不感到惊讶。

听医生说母亲的病需要新鲜的人参才能医好,阮孝绪就去山上找人参。一连找了很多天,却连人参的影子都没见到,但是他丝毫不泄气,继续寻找。有一天,他找得很累,想休息一下,这时他的前面出现了一只鹿,鬼使神差般的,他忘记了劳累,跟着鹿走了起来。一会儿,那只鹿不见了踪影,而一株新鲜的人参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喜出望外,连忙采摘了人参。母亲吃了人参就痊愈了。

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说阮孝绪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所以出现了一只神鹿指路,让他采摘到了人参,于是有了随鹿得参这个故事并流传下来。

先生点评:

出自内心真诚的感恩和敬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而不是礼节上的做作和表面的功夫。孝顺绝不是喊口号,讲排场,而是用实际的行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顺之意。

知识拓展:

人参

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大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海拔500~1100米的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被称为人参。人参还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但是由于人们的过度采挖,如今人参已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杀鸡俸母

茅容是东汉时期河南陈留人,四十岁时,他还只是个非常普通的农夫,但让人称道的是,他对自己的母亲特别孝顺。为了增加庄稼的收成,更好地奉养母亲,不管刮风下雨,他都非常辛勤地劳作。

有一次,他正在地里辛勤地耕种,忽然天降大雨,茅容和在地里耕种的其他人都跑到一棵大树下避雨。只见其他人都在树下吊儿郎当地或站或坐,谈笑粗俗,只有茅容一个人在那里端正地坐着不说话。这时候,有一个人从此处经过,见到茅容气质不凡,就主动与茅容交谈起来。两个人一直聊到天黑还言犹未尽,于是此人就随茅容回家住宿。

这个过路人正是当时的名士郭泰,郭泰学识渊博,有弟子千人,十分爱结交有德之人。

两人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郭泰看到茅容在杀鸡炖汤,以为他要款待自己。等到吃饭的时候,茅容端上来的却是山肴野蔬,郭泰不禁暗自惊讶。后来,他才知道茅容把炖好的鸡肉一分为二,一份让母亲这顿吃,另一份留着让母亲下顿吃,而自己和客人只吃山肴野蔬。郭泰不禁感动于茅容的孝心,对他大加赞赏,并主动提出教茅容学习圣贤之道。后来,在郭泰的指导下,茅容成为学识品行并重的人,而他孝顺母亲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先生点评:

好东西给父母享用,这个举动看似简单,但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孝顺父母是品德完善的表现,而这种孝心有时候跟成功、学识和名利没有关系,不管是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还是耕作田间的农夫,只要有孝顺父母的心意和行为,都值得尊重。

知识拓展:

郭泰

郭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字林宗,山西界休人。家境贫寒,父亲早丧,与母亲相依为命,惨淡度日。长大成人后,跟随屈伯彦学习,三年学业完毕,博通典籍。

郭泰性情通达,淡泊名利,不求仕进,但极富同情心,积极提携和帮助后进人士,即使是那些所谓的“不仁之人”,也尽其所能给予帮助。郭泰只活了42岁,但是影响颇大。其死讯传出后,四方文人学士纷至沓来,为其送葬者竟达千余之众。文学家兼书法家、大学士蔡邕亲撰铭文。事后蔡邕说:“我一生为人撰碑铭很多,而多有虚饰之辞,唯郭有道之碑铭,文副其实,我毫无愧色。”仅此一斑,足见世人对郭泰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