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一堂哈佛心理课
13697300000046

第46章 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定律(2)

课堂精讲:

奥卡姆剃刀定律,由英国奥卡姆的威廉提出,指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意思是,在人们做过的事情中,可能大部分都是无意义的,而隐藏在繁杂事物中的一小部分才是有意义的。所以,复杂的事情往往可以通过最简单的途径来解决,做事要找到关键。

如今,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管理组织越来越完善化、体系化和制度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机械化和官僚化。可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快与慢往往能决定其生死。

我们只有比别人更快、更有效率,领先一步,才能生存。换而言之,就是凡事要简化。

那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简化呢?很简单,就是重新审视你所做的所有事情和所拥有的所有东西,然后运用奥卡姆剃刀,舍弃不必要的内容。不论你正面临什么问题或困难,都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解决这个问题或实现这个目标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你可能会发现一个简便的方法,为你实现目标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记住苏格拉底的话:“任何问题最可能的解决办法是步骤最少的办法。”我们不要人为地把事情复杂化,要保持事情的简单性,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更有效率地将事情处理好。

课后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要拿起奥卡姆剃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以选择最智慧的解决方案。

木桶定律:补长自身的短板

课堂导读:

一位老国王给他的两个儿子两根一样长的木板,让他们各做一个木桶,并承诺:谁做的木桶装下的水多,谁就可以继承王位。大儿子为把自己的木桶做大,每块木板都削得很长,可做到最后一条木板时木材不够了,只能凑合着削了一块短板,做成了木桶;小儿子则平均地使用了木板,做了一个并不是很高的木桶。结果,小儿子的木桶装的水多,最终继承了王位。

课堂精讲:

木桶定律,指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三个推论:

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长,木桶才能盛满水;如果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长,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其二,比最短木板长的所有木板其长出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长得越多,浪费越大。

其三,要想增加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增加最短木板的长度,这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径。

俗话说“人无完人”,人总是存在着许多的弱点,如恶习、自卑、犯错、忧虑、嫉妒,等等。根据木桶定律,这些短处往往是限制我们能力的关键。

但是,人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自身的短板,这对于个人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有些问题即使当前不会出现,它也会像一颗埋在你身边的炸弹,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就会突然爆炸。

要想让木桶装更多的水,必须加长最短的木板。同样,要想让自己的实力更强大,就要补长自己身上的短板。具体说来,就是要发现我们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想办法弥补和改进。只有将自己能力中的短板补齐,才能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课后总结:

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往往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自身存在的短板。所以,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若能先发现并解决导致问题的“短板”,便可大大缩短问题的解决时间。

艾森豪威尔法则:做事要分清轻重缓急

课堂导读:

有一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们上课。他在桌子上放了一个空罐子,然后拿出一些鹅卵石放进罐子里。

接着,苏格拉底问道:“你们说这个罐子是满的吗?”

学生们答说:“是。”

苏格拉底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袋碎石子倒下去,然后问:“现在是满的吗?”

这次,所有学生都不出声了。

过了一会儿,班上有个学生低声回答说:“也许没满。”

苏格拉底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倒进罐子里,然后问:“现在这个罐子是满的吗?”

“是!”全班同学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不料,苏格拉底又从桌子旁边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进了罐子里,然后又问:“你们从我做的这个实验得到了什么启示?”

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答道:“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赶一赶,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

苏格拉底微微笑了笑,说:“你的答案也不错,但我还要告诉你们另一个重要启示,而且这个启示比你说的可能还重要,它就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那么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再把它们放进去了。”

课堂精讲:

做事之前的规划非常重要。在行动之前,一定要懂得思考,把任务按照性质、情况等分成不同等级,然后合理安排完成和解决的顺序,这样才能提升办事的效率。

在平日生活里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忙得团团转,可是当你问他忙些什么时,他却说不出来,只说自己忙死了。这样的人就是做事没有条理,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结果没一件事情能做好,不仅浪费时间与精力,还不见成效。

其实,无论在哪个行业、做哪些事情,要见成效,做事过程的安排与进行次序都非常关键。心理学中的艾森豪威尔法则也说明了这一问题。艾森豪威尔法则,又称四象限法则,指处理事情应分主次,确定优先的标准是紧急性和重要性,据此可以将事情划分为必须做的、应该做的、量力而为的、可以委托别人去做的和应该删除的五个类别。

艾森豪威尔法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做事前需要科学安排,要事第一,先抓住牛鼻子,然后依照轻重缓急逐步执行。凡事都有本与末、轻与重,千万不能做本末倒置、轻重颠倒的事情。

课后总结:

做任何事情,只有事前理清条理,排定具体操作的先后顺序,才能流畅地进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手表定律:集中精力向唯一的目标进军

课堂导读: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时,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一只猴子拾到。因为拥有了这块手表,它成了森林猴群作息时间的规划者,后来还当上了猴王。鉴于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它便想拾到更多的表。后来,它拾到了更多的表,但由于每只表指示的时间不同,它不知道该相信哪一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不久,它被推下了猴王的宝座,所有手表都被新任猴王占有。但很快,新任猴王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

课堂精讲:

手表定律,指只有一只手表时,可以确切地知道时间,拥有两只或两只以上时间不同的手表时,反而无法确定时间。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人无所适从。

目标催人奋起,使人成功,但为自己树立的目标应是明确的、唯一的。如果目标不清楚或不明确,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很容易陷入手表定律的误区。

一个人的时间有限、能力有限、资源有限,想要样样都精、门门都通,绝不可能办到。

在起步前行时,我们必须选好方向,学会放弃其他的选项,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混乱。所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如果你想在某一个方面做出成就,就一定要牢记手表定律,专心一致,向着自己的目标全力以赴。

课后总结:

如果我们想得到某件东西,就必须把它作为自己坚定的目标,朝着这个唯一的方向不懈努力、不断前进。要知道,什么都想要,结果往往是什么也得不到。

第3周经营成功的定律

马蝇效应:压力是前进的有力助推器

课堂导读:

美国总统林肯少年时和他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里犁玉米地,林肯牵马,他的兄弟扶犁,而那匹马很懒,慢慢腾腾,走走停停。可是有一段时间马跑得飞快。林肯感到奇怪,到了地头,他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马身上,他就把马蝇打落了。看到马蝇被打落了,他兄弟抱怨说:“哎呀,你为什么要打掉它,正是那家伙使马跑起来的啊!”

课堂精讲:

没有马蝇叮咬,马慢慢腾腾,走走停停;有马蝇叮咬,马不敢怠慢,跑得飞快,这就是马蝇效应。马蝇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只有被叮着咬着,他才不敢松懈,才会努力拼搏,不断进步。

马由慢跑到快跑是由于马蝇的叮咬,那么,我们个人的发展需要什么来叮咬呢?需要适度的压力。适度的压力能有效地转化为目标和动力,促使人不断向前奋进。因此,我们不应惧怕压力,适当的压力会促使我们更好地发挥潜力。如果每天都给自己一点压力,你就会有紧迫感,发挥出更多的潜能。

除了个人施加的压力之外,当有竞争对手“叮咬”的时候,人往往也能保持旺盛的势头,最终让自己强大起来,加速前进,所以我们还应给自己寻找一位旗鼓相当的对手,这会更好地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以赶超对手。

课后总结: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只有被叮着、咬着,才不敢松懈,才会努力拼搏,不断进步。所以我们应当找一个可以叮着自己的马蝇,给自己一些压力,以推动自己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墨菲定律:从错误中发现成功的契机

课堂导读:

一位名叫墨菲的美国上尉认为他的一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间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句话后来就演变成了墨菲定律,意思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课堂精讲:

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无缺。正如所有的程序员都不敢保证自己在写程序时不会出现错误一样,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这也是墨菲定律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错误具有一定的冲击性,可以引导人考虑更多细节上的事情,只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人们就会不断进步。假如你工作的例行性很高,你犯的错误就可能很少,而如果你从未做过某事,或正在做新的尝试,那么发生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错误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类必须接受与错误共生的命运。现实生活中,每当出现错误时,我们通常的反应都是:“真是的,又错了,真是倒霉啊!”殊不知,错误对创造性思考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所以,想获得成功,先纠正对错误的消极看法,客观、积极地对待错误和失败。遇到失败,从中汲取经验,尝试寻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课后总结:

要想取得成功,我们不能想方设法回避错误,避免冒险,而是要正视错误,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让错误成为我们成功的垫脚石。

期望定律:你将成为你期望的那样

课堂导读:

古希腊有一位国王,叫皮格马利翁,擅长雕刻。有一次,他用一块洁白无瑕的象牙雕刻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国王对雕塑爱不释手,每天都以怜爱的目光深切地注视着象牙美女,甚至茶不思饭不想,梦想着她能够成为真正的少女。最后,国王的诚心感动了天神,天神使这位象牙少女拥有了生命,和国王生活在一起。

课堂精讲:

导读中讲的神话,说明了一个现象:我们的热切期望会使被我们期望的人达到我们的要求,这就是期望定律。

期望定律,指当我们对某些人或事物寄予积极的期望时,这些被寄予期望的人或事物就会朝着我们所期望的好的方向发展;当我们对某些人或事物寄予消极的期望时,这些人或事物就会朝着我们所期望的坏的方向发展。

期望定律可以应用在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对子女的教育、对员工的管理等。除此之外,期望定律对于自身能力的开发和心灵的成长也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在了解了期望定律后,你要记住一句话:你将成为你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当你遭遇挫折和磨难、对自己失去信心时,不妨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并给自己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前进,最终你取得的进步连可能你自己都会惊叹不已。

课后总结:

期望定律告诉我们,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怀着非常强烈的期望时,我们所期望的事情就会发生。如果一个人有自信心,对自己怀着期望,他就会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获得成功的第一步,就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并对成功抱有强烈的期望。

瓦拉赫效应:学会经营自己的长处

课堂导读:

奥托·瓦拉赫上中学时,父母为他选了文学之路,可一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竟为:“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无奈,他又改学油画,但这次得到的评语更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具有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学习化学。瓦拉赫的智慧火花被化学点燃了,并最终成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