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懂点好玩心理学
13697100000023

第23章 走进心理急诊室,做一次全方位体检(2)

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扮演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当个人在所履行的两个或多个社会角色之间或角色与人格之间难以转换时,就发生了角色冲突。角色冲突也可发生于个人遭受来自不同群体的不可调和的压力,或出现在角色定位模糊之时。角色冲突可导致焦虑、紧张、苦恼、效率下降,或使个人为解决冲突而从一个或多个不相容的角色中撤退、重新定位或通过协调减轻对立诸方的压力。

关于如何自如地转换自己的角色,我为她讲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故事。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是一个公众人物,但是私下她和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相处时,难免也有一般家庭的争执场面。

有一次,他们夫妇又吵架了,阿尔伯特愤而回到卧室,并且关上了门。事后维多利亚想想,知道是自己理亏,就在房间外敲门,打算向丈夫道歉。

“谁?”维多利亚在敲门后,听到丈夫这样问道。

“英国女王!”

可是屋内没有任何回音。于是,维多利亚又敲了敲门。

“谁呀?”

“我是维多利亚。”

可是对方依旧没有回答。

这回房门从里面打开了。

“所以,你要明白,你在家里的角色是妻子,不是领导。就连女王也不能改变这条规则。”我告诉这位女强人。她若有所悟。

角色冲突是使人紧张的一个源泉。研究证明,总是生活在角色冲突中的人,会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把这种现象称为“角色紧张”。角色紧张对社会及个体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害。

心理小贴士:

消除角色冲突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学会角色换位。考虑和处理问题时,不要老是站在自己的角色位置上,应当换个角色位置,即站在他人的立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需求、遭遇和感受。

2.搞好角色调度。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我们在角色转换后,应当及时对所承担角色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认识,对该角色应有行为做出清晰的理解,以求顺应变化,尽早进入新角色,转换角色行为。

3.避免角色混同。角色的权利与义务是各不相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应当区别对待。

不愿意逛商场的男人

一个男人向我寻求帮助,他说自己得了幻想症,总是幻听,还幻视。我安抚了他,让他慢慢稳定情绪。

这个男人在镇定下来后告诉我,他本来不是这样的,一年前交了一个女朋友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个女朋友什么都好,就是特别爱逛街,每天都要去商场里逛上一两个小时,而且她每次都要男人陪着。男人很讨厌逛商场,但他不能不去,因为女朋友不允许他不陪着自己。这样,久而久之,男人一进商场就觉得头昏眼花,耳鸣不已。

明白了原委,我让他下次来的时候,带着他的女朋友一起来,这样才能对他的病情有所帮助。

其实,男人并不是得了什么大病,只不过是因为女朋友强迫他逛商场,令他感觉好像失去自由,产生一种被剥夺感觉的症状。剥夺感觉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伤害。因为丰富的感觉刺激是人们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一旦失去了,就会出现问题。

第二天,男人带着女朋友一起来了,我向他们展示了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内容是这样的:实验者将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上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的时间以外,实验者要求学生24小时都躺在床上。可以说,这样就营造出了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了的状态。

我告诉他们:“虽然每天有20元的报酬,但是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实验中忍耐3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学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语,有点烦躁不安了。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有些人还出现幻觉。”

那个总强迫男友陪自己逛商场的女孩若有所思:“你是说,我其实是对我的男朋友进行了感觉剥夺。”

我很高兴她能明白这一点。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各人有各人习惯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强迫一个人去改变的话,很可能适得其反。这就是角色定位的问题,为了讨女朋友开心,男人虽然很讨厌逛商场,但逼着自己每天在商场里消耗时间,慢慢的,他给自己的定位就不清晰了,他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单一地与商场接触令他感到痛苦。出现幻觉,感到自己现在身处别处,正是他对逛商场做出的消极反应。所以,有的时候,不是任何事情都要迁就别人的,这样很可能会模糊自己的定位。

心理小贴士:

我们所处的世界丰富多彩,而人的正常生活和有效发展必然建立在尽可能多地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需要对外界的刺激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感觉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愉快,也带来了痛苦。我们的生活就处在愉快的感觉和痛苦的经验之间,人类一旦失去感觉,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一个人丧失了全部感觉能力,他就不可能产生认识,更不可能产生情感与意志。

娱乐圈里的“出书热”

周末带着儿子去书店,儿子在少儿读物那儿看小人书,我就自己随便找几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翻看。

逛到小说区域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小说的腰封和封面上都打着名人推荐的口号。有一本看起来似乎还不错的小说,封底印着某某影视明星倾力推荐的字样,我打开随便浏览了几页,便看不下去了,简直是俗不可耐。

后来,我又翻看了几本明星、名人推荐的书,同样令我失望。

名人效应是一种极大的助力,名人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有着一呼百应的作用,但过度依赖名人效应则会带来反效果。想来那些工作繁忙的名人大多也没有什么闲情逸致看小说,找他们做宣传,只不过是为了挣读者的钱。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

某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他给总统送去一本,忙于政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便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被一抢而空。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上了一回当,想奚落他,就说:“这本书糟透了。”出版商闻言,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仍有不少人出于好奇心而争相购买,书很快又卖完了。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便不作任何答复。出版商仍大做广告:“现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大发其财。

这便是商人的智慧,利用名人的声望,大肆宣扬其书是某某名人看过的,购书者出于好奇,想知道为什么名人会看,便争相购买,这其中便存在名人效应。由于明星属于众所周知的人物,又被很多人喜爱,所以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人注意。商人就是想利用这一点大发横财。

所谓名人效应,是指名人对大众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的影响程度、范围和效果。由于名人所带来的效应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很多商人又开始开动脑筋,为名人出书,其中娱乐圈里的明星更甚。

在这个全民出书热的潮流中,明星的书可谓卖点十足。我在图书市场的排行榜上,看到很多明星的书高居榜上,但里面其实仅是一些风景照片或者个人写真。而且,我还发现,越是贬损明星的书,反而销量越好。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书商挖空心思要为明星们出书了,除了明星扑朔迷离的私生活之外,更有强大的名人效应能支撑起利益的滚动。

心理小贴士:

名人效应对社会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助力,但物极必反,如何适当利用这无形的资产来获取相当的利益就非常重要了。倘若过度依赖名人效应所带来的利益,那么得到的必然会是反效果。

首先应正确地理解名人或者明星在什么方面更能体现出其名人效应,否则,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另外,要知道名人效应所能带来的利益和社会效应究竟是多少,如果只一味追求名人效应带来的金钱利益,那么这个所谓的名人效应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测试答案

选A得1分,选B得3分,选C得5分,最后计算总分。

21~25分为类型A,12~20分为类型B,5~12分为类型C。

类型A:优雅到极点

你优雅得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你会给人高傲的感觉。

类型B:普通优雅

你的优雅是后天学来的,只能刻意发挥。

类型C:不怎么优雅

你和优雅实在是不沾边。

网络心理方程式:孤独<心理<丰富

趣味心理小测试

时下,我们常常会听到“唉,真没劲,干什么都没意思”、“算了,就这样吧,没啥干头了”等话语,这是一种心理空虚的表现。现在的你心理空虚吗?

用“是”或“否”来回答下面的测试题目。

1.不看重别人,只看重自己。

2.常常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3.没什么特殊的爱好。

4.对工作或学习感觉很痛苦。

5.生活还好,可就是不快乐。

6.对一切都不抱乐观的态度。

7.经常与他人发生口角。

8.认为各方面都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9.不喜欢和别人交往。

10.吃饭时不感到愉悦。

11.常常因零钱少而感到不满。

12.常常一有钱便购买想要的东西。

13.不大喜欢单位(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事(同学)。

14.经常埋怨单位(学校)离家太远。

15.认为无论干什么都不值得高兴。

隐藏在网络背后的怀旧病

这天下午,一个年轻人走进了我的心理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