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柴米油盐中的经济学
13694600000044

第44章 你快乐吗——幸福要懂得经济学(1)

利己还是利他——你不了解的正外部性

在革命年代,我们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西方却有这么一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意思是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要按我自己的想法去行事。有不少人将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乍一看,这两句话所宣扬的行为规范是相悖的。其实从经济学上看,这两句话的内在精神是统一的,都是在分析自己的行动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

如在办公室里,你的一位美女同事穿了一件漂亮衣服,让你觉着分外清爽。当然如何打扮是她的事,但不同的打扮会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如果她浓妆艳抹,跟前香水味过于激烈,恐怕带给你的只有反感。

实际上,利己与利他并非总是一致的。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时,一部分人的生存是以另一部分人的牺牲为代价的,利己并非利他。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利已是以被统治阶级的痛苦为代价的,利己不利他。在这样的社会里,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让被统治阶级无私奉献。要人民“存天理灭人欲”,这只不过是满足统治阶级的一己私欲而已。

近代西方社会的启蒙运动是为人性的呐喊。利己是人的本性,这并没有错。但如果人人皆为自己,莫非只有上帝才为大家?好在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机制。经济学家认为,每个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但在他们这样做时, “受一只无形的手的制约”,却实现了社会利益。比如,一个烤面包师在工作时绝不会考虑如何使顾客吃得香甜,而是考虑如何卖个好价钱。大家抢购他的面包,面包才有高价,为了高价他会想方设法把面包烤好。这时利己与利他实现了统一,使这两者统一的就是价格杠杆这只“无形的手”。

经济学家嘲笑那些满口为社会的伪道学者。他说: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些假装为公众幸福而经营贸易的人做了多少好事。相反,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照此推论,那些总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往往坑了别人。你只想捐助,不发展自己的企业,岂不有更多的人要面临失业的危险吗?标榜为人民服务的人,不如先为自己做点事。人要在为个人的奋斗中为社会作贡献。利己与利他的一致性是市场经济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

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各种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公共扬所衣帽整洁、举止文明,不准吸烟,不准随地吐痰等,目的就是要弘扬个人行为的正外部性,减少负外部性。

正是由于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具有外部性,所以,一个人的个人行为并不仅仅是他私人的事。在生活中上,我行我素在很多事情上是行不通的,我们做每一件事情,并不能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的行为总会在经意与不经意间,对周围的人产生好的或不好的影响,让周围的人受益或损害他们的利益。一个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的行为会给周围人带来乐观和信心,而一个郁郁寡欢、对前途悲观失望的人,其行为会让周围人感到生活的压抑和无望。父母在儿女面前,师长在学生面前,领导在下属面前,其行为的外部性是非常明显的。人常说“老子英雄,儿子好汉”,如果用外部性的观点来看,并不是老子有钱、有权,或者是有优质的基因遗传,而是做父亲的事业有成,他的乐观、积极、坚强等良好品格给儿女带来了正外部性,使儿女受到激励,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人格品质,从而走向成功。而有缺陷的家庭,父母的行为本就不正当,如赌博、酗酒、消极、悲观等,带给儿女的则是负外部性,这种家庭的孩子畸形成长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并非偶然。教育上提倡言传身教,就是要教师的行为带给学生正的外部性,政府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也是想让干部的行为带给下属和社会公众正的外部性。

外部性具有传递性和扩张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公司的董事长为了处理好公司事务,规定自己必须按时到公司上班。可是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致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罚了款,最后还是迟到了。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到办公室时,气不打一处来,就将经理叫到办公室发了一通脾气。经理在什么都不明白的情况下受了一通窝囊气,气急败坏地走出老董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挑剔了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碴儿。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对自己家里的猫狠狠踢了一脚。

经济学上的乘数加速度的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比如你花十元钱买了一个麦当劳的鱼柳汉堡做早餐,会连锁带动麦当劳的收入、商业区的租金和鱼塘的养殖业,其整个收益大概会是原来的5倍。 那个董事长一发脾气,最终导致脾气就像乘数加速度似的增加——大家都在发脾气。

细节是魔鬼,生活中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引发不同的外部性,因此我们轻视不得。中国有一句古话,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一点一滴做起,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产生正的外部性,给这个世界增添一丝阳光,那么整个社会光明和快乐的总量就会增加。大爱无疆让人震撼,小爱简单让人温暖。“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损人利己还是利人利己——负和博弈

《左传·僖公五年》有“唇亡齿寒”这个故事: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春秋时,晋国的邻国是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举兵攻打虢国,但要打虢国,晋国大军必须经过虞国。于是,晋献公用美玉和名马做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让晋军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谏劝虞公不要答应,但虞公贪图美玉和名马,还是答应给晋献公借道。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依靠呀!虢国和虞国两国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岂能自保?一旦晋国灭掉虢国,虞国一定会跟着被灭亡。这‘唇亡齿寒’的道理,您怎么就不明白?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虞公不听谏劝。 宫之奇见无法说服虞公,只得带着全家老小,逃到了曹国。这样,晋献公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灭掉了虞国。

想想看,如果我们的嘴唇都没有了,牙齿怎么能好端端地生长呢?它们生来本是互相依存、休戚相关的。故事中的虞公因为没有听信大夫宫之奇的话,最终导致国破被俘的结果。

虞公的损人利己行为最终付出亡国的代价。从经济学角度看,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只利己而不妨碍他人,也就是说,自食其力,无须别人帮助或者不占别人的“便宜”,也不会无偿帮助别人。这类行为经济学上称之为“行为内部化”,也就是说,自利行为并没影响到他人。第二种是自私自利且妨碍了他人。经济学上称之为“行为外部化”或经济行为的“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问题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外部经济性行为,也就是说你在追求自利的同时也为别人带来了利益;二是外部不经济性行为,如企业生产时排放废气、卖假冒伪劣产品等。可见,外部不经济行为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损人利己行为。

市场经济承认人的一切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但是这种承认利己的合理性与上述的损人利己行为是有本质区别的。

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从事经济活动与为社会谋福利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当个人或企业为个人收入最大化劳动或为企业利润最大化生产时,整个社会的财富都增加了。当一国为国家繁荣而实现经济增长时,其他国家也会通过国际贸易或资本流动而获益。但自私自利会让人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其结果正像成语故事中讲的那样,虞公因一己之利给晋国让路去攻打虢国,却落得一个国破家亡的结局。

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唇齿相依”的。从根本上说,利己与利人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认为利己与利人势不两立,其实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损人利己最终还是损害自己,而为别人考虑也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如果虞公不为晋国让路,虢国不仅不会被灭掉,反而还会因此感激虞国,没准大家还能联合在一起,即使灭不了晋国,但最起码晋国也不敢太放肆。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因为要得到市场中的更多利润,彼此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事实上,竞争也并不是绝对的,企业之间实际上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经济中各种产品之间存在相关性。一个产业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不同行业生产互补品的企业,都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合作关系。

损人利己之所以为人痛恨,是因为它会增加交易费用,导致社会损失。例如,因为有了偷盗的行为,所以防盗者为了保护自己的财物,就会去买财产保险,或者是加固房门,把自己的住所装修得牢不可破,这些都是为了对付盗贼的花费。若没有盗窃行为,这些费用就不会有,私人和政府所节约的这笔钱可用于更有收益的投资。正是因为损人利己的行为有害无益(准确地讲是害大于益),所以人们要防止这种行为的发生。

不可否认,利己是人的本性,但互助才能使每个人都实现最大化的利己。我们要在经济活动中按照这一原则行事,必须明白只有互助才能互利。“唇亡齿寒”这个故事应该给现代人敲响警钟。

从博弈论角度看,“唇亡齿寒”的典故是一种典型的负和博弈。负和博弈是博弈时局中人都得不到好处,彼此受到损害的博弈。可以说,负和博弈是当事人最不明智的选择。

比如在生活中,兄弟姐妹之间相互争东西,其结果就很容易形成这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一对双胞胎姐妹,妈妈给她们两人买了两个玩具,一个是金发碧眼、穿着民族服装的捷克娃娃,一个是会自动跑的玩具越野车。看到那个捷克娃娃,姐妹俩同时都喜欢上了,而都讨厌那个越野车玩具,她们一致认为,越野车这类玩具是男孩子玩的,所以,她们两个人都想独自占有那个可爱的娃娃,于是矛盾便出现了。姐姐想要这个娃娃,妹妹偏不让,妹妹也想独占,姐姐偏不同意,于是,干脆把玩具扔掉,谁都别想要。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其中一方的心理不能得到满足,另一方的感情也有疙瘩,可以说,双方都受到了损失,双方的愿望都没有实现,剩下的也只能是姐妹关系的不和或冷战,从而对姐妹间的感情造成不良的影响。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交际中的负和博弈使双方交锋的结果都没有所得,或者所得到的小于所失去的,其结果还是两败俱伤。双方受挫交际中的负和博弈,只能加大双方的矛盾和抵触,使双方失和。如果交际中发生负和博弈,那么,一般情况下都会因为两败俱伤而不再交往或反目成仇。

有这样两个人,一个人很有钱,却不善于交际,另一个人缺少资金,但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善于疏通。有一天,这两个人碰到了一起,并聊得相当投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两人决定合伙做生意。有钱的人出资金,善于交际的人疏通关系。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他们的生意做得很红火,事业也越做越大。此时,那个善于交际的人起了歹心,想自己独吞生意。于是,他便向那个出资金的人提出,还了合伙时的那些资金,这份生意算他一个人的了。当然,那个出资的人肯定不会愿意,因此,双方开始了长时间的僵持,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最后,这件事也只有让法院来解决。不过,那个善交际的人在两人开始做生意的时候,便已经给对方下了套,在登记注册姓名时,他只注册了他一个人的名字。虽然那个出资金的人是原告,但因为那个善于交际的人早就下好了套,使得出资人最终输了官司,眼睁睁地让那个善于交际的人独吞了生意而无能为力。那个不善于交际的人一怒之下把善于交际的人的货物全烧了,结果两个人谁也没捞到好处。

事实上,人类所过的是一种群体生活,人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而这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人际关系。其实,它也是一种利益关系,因为人要追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满足,因此,在追逐的时候,相互间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而冲突的结果就是一种博弈关系,负和博弈就是其中的一种。

从总体上来看,所谓的负和博弈,就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其结果的总和为负数,也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博弈,结果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这个事例是典型的负和博弈,因此,对于人际关系,我们一定要本着为利人就是利己的态度去做,不能见利忘义。

多个朋友多条路——友情的正效用

有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

他是在生活困顿、潦倒不堪时才想起他的朋友的。因为决策的失误,他苦心经营了数年的公司一夜之间倒闭了,他也由万众瞩目的明星变成了人人追打的过街老鼠。现在他不仅一文不名,还欠了一屁股债,回家只能给家人带来连累,“还是回省里的朋友那躲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