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柴米油盐中的经济学
13694600000018

第18章 看见的物价,看不见的手——价格背后的玄机(2)

据报道,2009年格力主推的“凉之夏”变频空调进行了较大的价格调动, 1匹机型售价2999元,15匹机型售价3599元,比年初价格下降1000元以上。美的也猛推变频空调,其银河M180机型标价从原来的3599元下降到不足3000元。海尔空调1匹和15匹的挂机以及2匹柜机的优惠幅度也高达30%~40%,其中一款海尔大15匹3级能效省电空调售价仅为2699元

由于这次降价,2009年2月中旬,格力、海尔、美的、三菱四家大的空调厂商陆续同国美签订了采购单总金额将高达100亿元的采购合同。仅海尔一家便与国美签下了16亿元的采购订单,向国美提供50万台畅销特价机型。同时,四大厂商的产品也成功地挤垮了其他空调厂商,成为市场上极具销售规模的“四大金刚”。

除了空调大战,人们还会看到打得热火朝天的冰箱大战、彩电大战、微波炉大战等,似乎每种产品上,都能闹出一点战火。就算各种商品质量相近,但厂商还可以比拼价格!

为了生存,厂商不得不自导自演,不惜代价猛打价格战,现实就是如此。而作为消费者,我们最好观看,不是有那句老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咱就在后面拣剩吧。问题是,价格战打完了,那边的“战争英雄”会让我们拣好处么?

等一个或者几个商家合力占领了市场,“战争”的烽火不再,消费者将会面临什么呢?消费者将会迎来一个几个独裁者的时代——在这种时代下,占领市场的那几个商家将慢慢提高价格,狠宰消费者。

也就是说,现在,格力、海尔、美的、三菱大打价格战,可是将来一旦这市场“大一统”,不再打价格战了,我们的日子也未必会好过。

没有价格战,商品物价高不好,有了价格战,一路打下去,形成了垄断也不好。道理都被说尽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正是看到这点,各国才颁布了《反垄断法》,让市场上的竞争者仍大量存在,甚至扶植部分中小企业,以让价格战就这样没完没了地打下去,让消费者能真正受益。看来,有些“战争”的存在也是必要的,只要不像文章开始的两位兄弟那样搞“虚假战争”,那就还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参透商家定价的艺术——定价策略

宋华高中毕业那年,在县城新盖的商城里租了一个门面,开了一家服装店。第一次他去省城进货后,就准备大干一场。但是十几天时间过去了,才卖出去两三件。这些衣服都是非常时尚的款式,并且价钱比别人的价钱还要低。因为成本积压的缘故,让宋华夜夜寝食难安。后来在别人的指点下,他做了一块大广告牌,还配上音响。服装的价格从原先的30元变为230元。当配备完这些之后,宋华惊奇地发现,来他的服装店的客人竟然络绎不绝,服装销量也是不断攀升。

价钱低卖不出去,价钱高了反倒吸引了消费者,这使宋华百思不得其解。

定价是一门艺术,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上灵活运用定价策略就像在错综复杂的战场上指挥战斗一样,必须拥有无穷智慧。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并没有定价权。那时候定价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成本,价格的高低与供求关系基本无关。政府根据整个经济的状况和成本定价,很少考虑供求关系。但是市场经济下定价权在企业,价格成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价格就是使供求相等的价格。当一种价格使得企业产品可以完全卖出去,而想购买这种产品的消费者得到满足时,这种价格无论多高或多低都是合理的。定价是一门艺术,灵活巧妙地定价,对商品的销售大有好处。主要的定价策略有如下几种:

1高定价策略

消费者往往认为“便宜没好货”。使用名贵商品,可以提高使用者的身份,满足消费者的自尊心。高定价的好处,在于既可提高商品价格,又可及时赚取利润。此外,如出现销路萎缩,再减价出售也为时不晚。

2渗透定价策略

渗透定价策略是指企业把其创新产品的价格定得相对较低,以吸引大量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满足渗透定价的条件如下:市场需求对价格极为敏感,低价会刺激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会随着生产经营经验的增加而下降;低价不会引起实际和潜在的竞争。

3奇数定价策略

国内外消费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同样是非整数定价,奇数比偶数要好销得多。意大利一家商店刚开办时,生意平平。后来接受销售专家建议,稍稍提高价格,把所有商品定价为奇数。一试果然效果不错。不仅奇数本身适应了顾客心理,就连这种定价方式也激起了顾客的好奇心,于是前来光顾的人络绎不绝,商店销售额直线上升。

4非整数定价法

消费专家反复调查发现,凡以整数定价的商品,如1000元、500元、100元,不易受到顾客欢迎,他们认为卖家很可能把零头进位为整数,买这种商品肯定多付冤枉钱。而末尾数带有零头的价格,如1998元、399元、139元等,才是真实的价格。消费者往往有一种错觉,认为带有零头的非整数价格肯定比整数价格便宜,并由此产生“定价合理准确”的印象,因而容易信任商家,乐于购买。

宰你没商量——不可不知的“价格歧视”

三位乘客乘飞机从北京回大连,在飞机上闲聊,结果发现他们的机票价格各不相同。第一位乘客通过旅行社订机票去大连旅游,票价340元;第二位乘客提前一个月预订机票,票价580元,第三位乘客去大连有急事,临时买的机票,票价740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交换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进行,实行等价交换,体现公平原则,怎么这里会出现同物不同价现象呢?

这里涉及一个商业用语——差别定价,所谓差别定价又叫价格歧视。价格歧视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服务,对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

商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商家做生意都是以赢利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以赢利为目的。因此,在做买卖的时候,提高商品的价格是商家的理想所在。但过高的价格会影响顾客的购买积极性,会造成商品积压、卖不出去的状况,到头来赔本的还是商家。因此,商家就要想出一些办法,使商品既能卖出去又能收获最大的利润。具体就是按照消费者各自能够接受的水平来定价,但是他们也知道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弹性的。而这里的弹性就是指消费者对该商品价格的敏感程度,弹性越高,消费者对价格就会越敏感。所以,商家会对需求弹性高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因为价格定高了就很容易流失这类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当然,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就要收取高价,因为他们对价格不敏感,需求也相对稳定。

航空公司就较好的运用了这一原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第一位乘客对机票的需求弹性最大,因为是去旅游,什么时候去、怎么去比较灵活,所以去旅行社订机票很便宜。由于旅行社和航空公司有长期合作的关系,且购票数量大而稳定,所以会享受到很低的价格。第二位乘客弹性需求居中。提前订票会给航空公司留出时间做合理的飞行安排,所以航空公司给出比较合适的折扣。第三位乘客需求弹性最小,因为有急事,只有乘飞机最快,这类乘客无论机票有没有折扣都要走,所以不会给他优惠。

生活中商家的价格歧视策略远不止这一种形式。只要符合价格歧视的一般条件,以及产品个性化、有差异,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把它冠名为不同品牌、不同系列或各种各样的组合,然后再运用这种策略。

比如商家可以利用同一产品的不同数量实行差别定价。对一种商品按不同数量进行分组,制定不同的价格实施价格歧视。如蒙牛的酸奶就是这样定价的:一袋酸奶16元,买三袋送一袋,即只需48元。这样就在销售领域为企业赢得了规模经济,销售量的上升带动了产量的上升,企业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都随规模增大而下降,消费者从中获益,厂商则获得更大的收益。

还有一种是按时间段的不同对同一商品实行差别定价。如一些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在淡季和旺季是不一样的,旺季人多往往会贵一点;又如电影院的日电影票和夜电影票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出租车白天晚上的起步价不同都是利用时间断不同进行差异定价的典型例子。

利用代金券或优惠券实现差异化定价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优惠券可以人为地制定群体差异化,例如一家超市为本市市民送出优惠券,且规定该优惠券只有与本人身份证一起使用才有效,每张优惠券提供75折优惠。这样就把本市居民与外地居民区分开了。又如一家瓜子公司宣称,剪下其宣传单的优惠券,在购买本产品时可以当2元钱用。该公司没有直接降价,而是利用这种策略把顾客分为价格敏感性和不敏感性两组消费群体,不敏感性一般是公司的白领,经济充裕,对此会不屑一顾,照样按原价购买。如此一来,产品不但销量会增加,而且原有的利润来源也不会受到较大影响。

此外,还有搭售、打折等价格歧视等不胜枚举。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知道了价格歧视就不会陷入商家的语言陷阱,所谓的“让利”、“优惠”似乎很符合消费者的利益,其实是商家区分不同的需求,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大家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谨慎,不要成为商家“价格歧视”的对象。

讨价还价的秘密——公平的博弈

有这么一个笑话:

教授夫妇周末想去海滨度假,所以教授打电话去旅行社订房间。

当他听到对方报房价时,惊讶地说:“太贵了!”

“这可是可以观看海景的房间啊!”对方补充道。

“这样吧,”教授说,“我们不看窗户外面,多少钱?”

笑话归笑话,不过这里面涉及的讨价还价话题却是颇值得我们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