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柴米油盐中的经济学
13694600000010

第10章 为什么冲动的总是我——完美消费和利益互补(3)

如今,年轻的“80后”富家子弟们正逐渐走向公众的视野,与他们的父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不同,他们一出生便继承万贯家产,成为社会的一代新贵。他们广为社会关注,一言一行都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饱受争议。他们中间一些人大手大脚的消费更为周围人所诟病,“二世祖”便是人们送给他们的“雅号”。

民间流传秦嬴政死后,儿子胡亥继承帝位,被称为秦二世。大臣赵高见他年轻识浅,认为最好是避见群臣,以免自暴其短,朝政由自己代办。秦二世乐得躲在后宫沉迷酒色,尽情享乐,短短三年间就把秦嬴政辛辛苦苦建立的江山败个精光。所以后世就把如秦二世这样败尽家业的败家子称为“二世祖”。

名车豪宅,香槟美酒,名牌着装、饰物,竞选保镖,大把烧钱,之所以会频频成为“富二代”们追求的对象,其实归根到底是其“炫富”心理在作怪。

这种炫富心理其实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很多时候,人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来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等。所以,有些东西往往是越贵越有人追捧。

著名品牌LV其发展过程始终是与上流社会紧密相关的。1837年,品牌创始人Louis Vuitton来到巴黎寻找生计。经过多年的磨砺,他进入了法国皇宫,开始为王室服务。法国皇后乌婕尼喜好出游,经常需要人打点行李。凭借出色的手艺,Louis Vuitton能够巧妙地将拿破仑三世皇后的衣物绑在行李箱内,而且衣物经过长时间的路途颠簸不打折,由此得到了皇后的喜爱和信任。在跟随皇后的这段时间里,他为能更好地提供服务,还尝试着自己制作行李箱。随着经验的积累,其技术和品味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为其日后制作经久不衰的高档旅行箱提供了“技术保证”。

1854年,Louis Vuitton结束了在皇宫中的工作,在巴黎开了一家皮具店。其制造的皮箱因造型美观,经典实用,广受欢迎,从这一刻起,LV品牌正式创立。凭借多年为乌婕尼皇后服务的经验,Louis Vuitton还创造了经典的“Trianongrey”帆布行李箱,它的面世在巴黎的上层社会引起了轰动,很快就成了巴黎贵族出行的首选行李箱。即使是现在,每当人们走进Louis Vuitton的很多销售店中,仍能看到墙上悬挂着当年的贵族们携带着LV旅行箱上火车的照片。

就这样,在LV发展的早期(19世纪50年代),LV靠品质赢得了第一批消费者——皇宫贵族。对于他们来说,购买Louis Vuitton的理由很简单:方便。在那个没有大众媒体的年代,LV逐渐在上层社会中流传来开。随着法国贵族旅行的足迹,这种口碑也在欧洲逐渐传遍,最初是在欧洲的宫廷之间,后来扩散到欧洲大陆的贵族们……

现在,虽然一件印有LV这一独特图案的交织字母帆布包动辄上万元,但丝毫不影响人们的购买兴趣。人们不仅迷恋于它的时尚耐用,而且迷恋于它尊贵的历史,以及品牌背后所暗示的主人身份。100年来,世界经历了很多变化,人们的追求和审美观念也随之而改变,Louis Vuitton不但声誉卓然,而今仍保持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在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凡勃伦那里,他把人们追逐奢侈品的这种行为定义为炫耀性消费。他认为商品可被分为两大类:非炫耀性商品和炫耀性商品。其中,非炫耀性商品只能给消费者带来物质效用,炫耀性商品则给消费者带来虚荣效用。所谓虚荣效用,是指通过消费某种特殊的商品而受到其他人尊敬所带来的满足感。他认为:富裕的人常常消费一些炫耀性商品来显示其拥有较多的财富或者较高社会地位。

此外,消费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商品的价格具有很好的排他作用,能够很好地显示出个人收入水平。利用收入优势,通过高价消费这种方式,高层次者常常能够有效地把自己与低层次者分开。这也正是“富二代”们出手阔绰,常有“惊人之举”的原因所在。

“只为刹那的心动”——冲动型消费

一对情侣逛街,女方进入一家服饰店,先看到一件吊带小裙,标价1000元。

女友:“亲爱的,你对我的爱是不是无价的?”

男友:“真爱无价。”

女友:“那……这件,我特别喜欢,买了吧。”男友立刻去付账。

这时,导购小姐对女友说:“小姐,我们这里还有外套小衫,靴子高跟鞋,可以同您的裙子搭配,非常时尚,要不您看看?”

女友被说动,一一试穿,感觉不错。

见男友回来,接着说,“亲爱的,你对我的爱是不是无价的?”

男友:“那还用说,真爱无价。”

女友:“那……你看这些和我的衣服很搭配,也买了吧。”男友再去付账,消费掉3000元。

导购小姐又走过来说:“小姐,您身材这么好,我们这里刚好有一批上等的冬装,即漂亮又实惠,不过是上个季节的高档品,全打四折甩卖了。你要不要也看看?”

男友:“大夏天,买什么冬装啊?”

女友未表态,随导购小姐进了屋里,果然看到很多名牌冬装,爱不释手。拿了四五套。冲出来对男友说:“亲爱的,你对我的爱是不是无价的?”

男友一看女友的架势,非常尴尬,不得不接着刷卡。

没想到卡刚刷到一半便爆了。男友看着女友哭笑不得地说:“亲爱的,这回真成无价的了!”

有人说,女人钱是最好赚的。一个女人可以在冲动之下专程打的去扫荡名牌,也可以在一时兴起买下上万的穿不上几次的衣服。经济学家说,女人们的这种消费轨迹无法琢磨,因为没有一丝规律可循,她们都是典型的冲动消费者。

冲动型消费者(consumer of impulsiveness)是指在某种急切的购买心理的支配下,仅凭直观觉感与情绪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冲动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商品广告、宣传诉诸情绪的强烈冲激,唤起心理活动的敏捷与定向。

在冲动消费者身上,个人消费的情感因素超出认知与意志因素的制约,容易接受商品(特别是时尚潮流商品)的外观和广告宣传的影响。因此,很难说消费中的女性符合经济学的相关假设,她们行为是非常不理智的,也即非理性的。

一项科学调查显示,90%的18~35岁的女性都有过非理性消费行为,甚至非理性消费占女性消费支出的五分之一以上。女性的非理性消费彻底颠覆了经济学家所能预测的消费模式,常常你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她们在进入超市之前做了周密的购物计划,但在出来的时候却买回不少自己喜欢却并不实用,甚至根本还用不上的商品。

所以,琢磨女人的消费动态,就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她们消费的理由数不胜数,总是不乏借口。但困扰着经济学家们的是——女性为什么倾向于非理性消费呢?

经过研究,主要是由以下两大共同点促成的。

首先,女性容易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是心理不成熟、脆弱的群体。女性中最常见的就是情绪化消费。

据统计,有50%以上的女性在发了工资后会增加逛街的次数,40%以上的女性在极端情绪下(心情不好或者心情非常好的情况),增加逛街次数。其发生几率同男性去喝酒(开心时和不开心时)的几率几乎相同。可见,购物消费是女性缓解压力、平衡情绪的方法,不论花了多少钱,只要能调整好心情,80%左右的人都认为值得。

女性的敏感情绪还容易受到人为气氛的影响,例如,受到打折、促销、广告等因素的影响。据专家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进行的针对18~35岁青年女性的调查显示:因打折优惠影响而购买不需要物品的女性超过50%;受广告影响购买无用商品或不当消费的女性超过20%;因商品店内的时尚气氛和现场展销而消费的女性超过40%;因受到促销人员诱导而不当消费的女性超过50%。

其次,女性在选择物品时,态度更倾向于犹豫和动摇,形成过度消费,尤其是在面对众多种类的商品时。

在美国加州的一家杂货店内,经济学家们曾做过一个测试:他们在货架上排上6~20种不同的果酱,商家将每三种用胶带封在一起。某家庭主妇欲购买特定的三种,但它们被两种不同的胶带封在了一起。思考再三后,该主妇购买了两个封条的六瓶果酱。

事实上,对于每个人来说,商品选择多的时候,通常都难于选择。但这点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当她们面对众多选择时,常常会忘记自己最初的需求,在其他货品的吸引下,改变购买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们认为女性不适合做传统经济学中理性十足的“经济人”,仅从消费这一点看,她们犯的错误就太多了。

非理性消费,在男性眼里,是不可理喻的不成熟表现,而在女性眼中,却是再正常不过的状态。所以,消费者群体中,商家最想诱惑的就是“娘子军”,最不敢得罪的也是“娘子军”。因为她们身上携带着难以想象的商机。

学会过“紧”日子——量入为出

正常情况下,个人的支出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的收入,而个人的财富多少,又取决于他的支出。收入是“源”,支出是“流”,想要积累财富,第一守则就是要量入为出,它也是消费“金律”。

为什么要量入为出?因为违反这一规则的直接后果有两个:

1.没有稳定积累的资本

你每天都期盼着成为富人,却没有积累下一分钱的资本,这不是很矛盾吗?财富梦若以这样的情况做背景,怎么可能实现呢?

量入为出,就是为了积累资本,就是为了更快地拥有财富。在你所能控制的范围内,只要能省下钱,哪怕只积累一点点都是你无尽财富的开端。

2.背负不必要的债务

一旦超过了量入为出的界限,你就不得不承担一些债务。于是,在每次你拿到自己的工资的时候,你首先要还债,可是还完债,到了月底又不够用,还要继续借债……

背负这些债务,你还能快乐得起来吗?你一时的挥霍,可能几个月都要过着因此导致的紧张日子。不要说实现财富梦想,一日三餐都可能成为你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觉得头痛的问题了。

一个人为了眼前的快乐,突破自己收入的底线,结果就是一段较长时间的不快乐。如此不等价的交换,根本不是理财者想要的效果。无论什么人,若想要以后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就必须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必须从量入为出做起。那么,如何做到量入为出?

1.以入为出

仔细考虑自己的收支情况,列出财务计划,设定自己想要的目标。

2.计划消费

每次在消费之前,看一下自己的财务状况,要有计划地消费,让支出的金额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

3.绝不轻易借债

要时不时地提醒自己收支的底线,绝不能轻易去借债。

4.每月提前预存一部分

每次拿到自己的收入后,要尽快到银行先预存一部分,一旦你手头的钱花光了,至少银行里还有一些储备。

量入为出,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苛求。做到量入为出,你也就掌控了自己的消费,掌控了自己的欲望,掌控了自己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