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13663100000008

第8章 物质流通民俗(1)

第一节 交通线路

重庆土家族生活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渝东南,包括石柱、秀山、酉阳、黔江和彭水等地。据《重庆民族志》的统计,以上地区现在的土家族人口总计为1344722,约占重庆市土家族总人口的94%。在这些地区的土家族也是当地人口的主体部分,在秀山和酉阳两地,土家族人口分别达到该县人口的78%和59%。重庆土家族是“以武陵山区的巴人后裔为主体,融入了在武陵山区居住的其他少数民族的一部分而形成的一个单一的民族”。武陵山区到处山高岭峭。

峡深水急,交通极为艰难。重庆土家族就生活在崇山峻岭、溪河交错的环境里。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曾在《四川盐法志·转运》中描述该地陆路运盐的艰苦,云:“踯躅巉岩绝壁间,数十百步则一憩息。夏月挥汗如雨,严冬身不挟纩,劳而忘寒,亦天下之至劳苦者也。”尽管如此,土家族人还是以莫大的勇气和智慧,与生活于此的其他民族经过多年的努力,共同逐步地开辟了纵横交错的水陆交通网络,把自己和外界紧密相连,为自身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重庆土家族可以借助的交通方式应该是比较多样化的。陆路交通依托复杂的古道和相对落后的公路;水路交通主要就是利用长江、乌江和酉水为主的大小河流来连接内外;这里的空中航线也早已开辟,属于早期的空中航线之一。

重庆的土家族人为生活生存计,自古以来他们不得不积极向外联系。同时,古代重庆地区的食盐和丹砂开发甚早。彭水的郁山盐业和丹砂开发更是历史悠久,成为渝东南地区,甚至西南地区的重要产地。为满足盐业发展和丹砂等物资的交换,重庆土家族人和其他民族在漫长的开发中逐步形成了顺畅的交通网络。笔者结合相关资料,梳理出重庆土家族聚居地区与外界相连的古道线路。

这些古道线路的产生和存在不仅表明重庆土家族地区的交通开辟具有悠久的历史,贯穿了重庆土家族聚居的黔江、酉阳、彭水。

秀山和石柱,而且把该地和邻近的南川、忠县、丰都、万州等地相连接,也更把该地与贵州、湖南和湖北等邻省连接起来。这些交通线路以铁的事实表明了重庆的土家族人积极开放的民族心态,也表现了土家族人知难而进、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以彭水、郁山为起点的古道多达9条,大大多于以此地县城为起点的古道。这实际得益于彭水郁山的盐泉和丹砂。这些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推动了此地交通的建设。这些道路的不断开辟和利用,有力地推动了这里的盐业和丹砂业的发展,扩大了该地在全国的影响,使这里成为全国盐和丹砂生产的重要基地。这些古道连接了贵州、湖北和湖南等地,显示出彭水郁山盐和丹砂的深远影响。此其一。其二,秀山成为古代渝东南进出的门户,连接了贵州和湖南,是渝、黔、楚三地的纽带,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三,酉阳的龙潭与龚滩和石柱的西界沱成为重要的水路码头,它们把此地的乌江、酉水和长江连接起来,成为这里的物资中转基地,是和外界联系的重要的焦点。

重庆土家族人生活的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到处山高岭峭。

峡深水急。他们和汉、苗等族处于杂居的状态。这里自古就是历代统治薄弱的区域,往往蕴藏着动荡的危机。或是不法盗匪横行乡间,或是各族酋首自立为王,或是落魄枭雄仓皇流窜,或是戴罪官吏失意贬谪。为了稳固边陲和加强中央控制,历代王朝在此地兴建关隘来扼守要害的地方。今考其地,仅明清时期就多有扼守险要的关隘。现就《酉阳直隶州总志·规建志》统计,就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酉阳直隶州建了不少关隘。该地有山高林密、峡深水急的自然特点和聚居着少数民族的社会特点,使这里的统治极为薄弱。这里是“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险要之地,也往往是政治军事力量薄弱的区域。在清朝的咸丰年间,满清政府在全国的社会危机十分突出,朝廷在这里也广建关隘以控制之,这使得在这里修建的关隘多达65处,大大高于其他时期。统治者出于维持政治稳定的考虑,选择在险要的地方设置关卡以加强政局的稳定。《酉阳直隶州总志·规建志》云:“故咸丰十一年(1861年)秋,发匪陷黔江时,我酉屯练团勇皆驻营。县境盍关卡络绎。而退可以守故土,故士卒奋迅;而进可以战贼。亦入酉无路,转而蹂楚北之郡县也。”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在全国声势浩大,已经影响到此地,重庆土家族地区的统治者不得不大建关隘。在咸丰年间修建的关隘占该地所有古关隘的62%,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些关隘扼守要冲,很好地维护了地区的稳定。《方舆纪要》云:“(黔江)老鹰关在县东南七十里。”并引《志》云:“(黔江)县与施州卫散毛宣抚司接境。正德以后,施州诸土司往往与川蜀诸土蛮表里奸宄。嘉靖十年,于黔江千户所、散毛宣抚司中界设立老鹰关等三关五堡以控扼之。”这些关隘扼守险要,气势恢弘,逗引文人抒情言志之雅兴。清代黔江县令王尔铿就曾经写下过吟咏亭子关的诗歌:

亭子关

舍舟跨篮舆,崎岖上郁山。蹑登三十里,乃至亭子关。黔彭此分界,重叠山钩连。万壑辟溪峒,潜其间,在昔啸烟雨,出没恒无端。所以马伏波,曾征武陵蛮。明季呈狂狡,谭李祸迭煽。焚掠尽山谷,崖栖亦难安。盛世归版图,于兹百余年。

穷荒沐王化,僻壤无梗顽。伐竹结茅屋,梯云垦坂田。或临水之涯,或傍山之巅。刀耕与火种,错落森人烟。倚观四周览,苍翠开心颜。

地处渝东南边沿的石柱县在清代也广置塘汛以控制险要的地方。据《道光补辑石柱厅新志》记载,分别在该县的黄水坝(后改置老土地场)马尾坝(亦名麝香溪)三根树(后改置三会场)洋渡溪、临溪场(亦名冠头场)和西界沱等地共设置塘汛六处。“城东为庙坝场……又东南过三块石为黄水坝置塘汛(后改置老土地场)”

……有南为滥泥坝,有西南为马尾坝(亦名麝香溪)置塘汛,并设外委分防。城西偏南为三根树置塘汛(后改置丰界三会场)……又四十五里抵江南岸,左右夹邻忠丰为洋渡溪,厅之水陆通衢也,置塘汛……又东临溪场(亦名冠头场)市大人稠,冠众场也,置塘汛……自临溪场出楠木丫(亦大山坪别名)七十余里,北抵江岸。

“忠万交邻为西界沱。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郡邑也置塘汛,且设巡检驻之。”

重庆土家族地区山高涧深,河流纵横。远途自可舟车往返,近程就需桥津为渡。津梁与渡口也是此地交通的重要构成部分。笔者几经爬梳,得原酉阳直隶州属地区的古桥梁。

另外,古代的石柱县同样也广置桥梁和渡口。笔者以为《道光补辑石柱厅新志》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道光年间该县的桥梁情况,共有利涉桥、观音桥和官庄沟桥等10座。这些桥梁把山涧河谷连接起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捷径,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可以发现在清代的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这里的桥梁大大多于其他的时期。其原因应该是清代经济的繁盛和社会的进步,使得重庆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兴建桥梁就是其必然的反映,而且此地的桥梁很多由官绅捐建。

此地的水路交通主要依靠长江、乌江、郁江和酉水及其支流,这些河流自古以来就是重庆土家族人进出的重要通道。笔者梳理史料,得出原酉阳直隶州属地区的古渡口。

古代石柱县在清代道光年间也同样多有渡口。据《道光补辑石柱厅新志》统计,石柱共有用于防护的绵花堤一处和包括金鲤渡、观音崖渡和下路坝渡等在内的渡口四处。但正如《道光补辑石柱厅新志》所云:“以上为桥者十,为堤者一,义渡四,皆就其要者书之。其他场市,沿河必有渡,山涧之水皆有桥。不能悉纪姑阙之。”这表明对于重庆土家族地区的桥梁和渡口,各种志书的统计应该是不完全的,只是一种挂一漏万的记载而已。实际上,重庆土家族地区到处是崇山峻岭和密布的河流山溪,古代自然有不计其数的桥梁和渡口。这些桥梁和渡口把此地的人们联系起来,一直发展到今天。

长江虽然号称黄金水道,但仅在重庆土家族地区的石柱县西北便匆匆过境而出。从清代到民国,史志记载,长江在石柱“仅有洋渡溪、沿溪、西界沱三岸口”。解放后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长江在石柱只经沿溪、黎场便到西界沱出境,共27公里,里程很短。尽管如此,长江水道对重庆土家族地区的意义仍然非同寻常。前文提到涉及石柱或西界沱的古道就有6条,故长江实际是重庆土家族地区进出的重要通道。

乌江又名黔江或近江,自古以来是重庆土家族进出的重要水道。这里山高峡深,极为凶险。明代冉天育叹龚滩之险,其《龚滩》诗云:

裂石轰雷水势雄,浪花千丈蹴长空。

轻舟未敢沿流去,人鬼鱼龙一瞥中。

诗中所言的乌江水势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解放前出川物资往往自重庆沿长江下运至涪陵,于此改溯乌江。或至酉阳龚滩,以人力运搬至龙潭,再入酉水进沅江至沅陵,前往常德、汉口等地,此为楚黔两地的交通要路;或入郁江运至彭水郁山,改以汽车等直接运往酉阳龙潭,再入酉水往常德、汉口等地;也可以人力运往酉阳冯家坝入阿蓬口,经两河口到酉阳龙潭,再入酉水,前往沅陵、常德和汉口等地。反之,鄂湘物资大多沿原川湘公路(即今319线)运至彭水,再上下沿水陆两路发往黔江、秀山、酉阳、石柱、涪陵等地;也可沿沅江,溯及酉阳龙潭以人力搬运至龚滩,沿乌江下流散发各地。

故曾超在《论巴人对乌江流域地开发》中说:“历史上乌江水道就是运输巴人盐巴、丹砂、盐腌土特产品等的战略水道,乌江水道更以运丹砂而名为‘丹涪水’,足见巴人水上运输业的发达。”郁江全长170公里,解放前未经整治,有河窄水浅、落差大险滩多等凶险特点。经整治后的最枯航道水深可达0.6米,槽宽6~8米,常可通行10吨以内机动船。它是古代彭水郁山盐外运到彭水,溯乌江,达贵州夜郎;或沿乌江去涪陵而运至重庆的必经水道。秦汉后,黔中、夜郎等地百姓仍依赖郁盐供给。重庆土家族地区盛产丹砂,丹砂的外运也以郁江为通道,故长期以来郁江水运相当繁忙。对此,《酉阳直隶州总志·风俗志》引《邵志》清楚地显示了乌江和郁江对彭水交通的重要意义:“酉阳属县唯黔彭久入版图,而彭水地广民稠,尤非黔比。且县治之西有水程,直达涪州,接大河出入,懋迁者较便。生童赴省赴渝应大小试者,其费较省,而人亦较多。又自县沿沂江而上,曰郁山镇,有盐井。多年以来,井更旺,灶更多,邻省商人行盐其地,往往遂家焉。”这里“接大河出入”的水程就是乌江,而县治到郁山镇所“沂。”

之江就是郁江。

酉水又名北河,古代就是巴蜀及西北通往东南各地的主要通道。它在川湘公路未通之前是重庆土家族地区物资运输的重要交通动脉。“酉水干流自大溪以下原先全线可航行木船,通达沅江。”

酉阳、黔江以及湖南、湖北和贵州沿河一带的土特产品与生产生活用品均主要依赖其与湖南常德往返运输。《酉阳直隶州总志·规建志》云:“《州志》:州东九十里,酉水绕其东,下达辰永,水路要冲。”因此“其水流入沅江,商船通往常德,交通方便,商旅云集,甚为繁华,一直为酉阳县东南部主要物资集散地。”酉水地区也有旱路与外界相通,主要有5条古道可以出省:大溪—老寨—龙洞路,通湖北卯洞;大溪—石堤—桂塘路,通湖南桂塘;大溪(或酉酬)—新溪—客寨路,通湖南咱果;酉酬(或后溪)—沙田—麦子路,通湖南八面;石堤—秋联路,通湖南里耶。

重庆土家族地区的公路主干是319国道(即原川湘公路)以它为主体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公路网。它自黔彭界的石碑牌入重庆土家族地区,过黔江城、入酉阳,经县城而纵贯其境内南北,在秀山境内的洪安镇接湖南茶侗出境。这条公路对此地的民族解放与进步。

沟通西南和华南的物资交流及此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该地以319国道为依托的公路干线,第一条是从秀山到清溪场的秀清公路,该路后来被改造成起于秀山县城,途经贵州,通往云南个旧的国道326线的首段。第二条是秀山石耶到贵州松桃的秀松公路。第三条是以秀清公路为首段,经贵州松桃甘龙、重庆酉阳李溪,止于贵州沿河的秀沿公路,它后来也成为326国道的一段。酉龚公路则起于川湘公路535公里处,止于酉阳龚滩,是沟通该县水陆运输,成为重庆土家族地区物资进出口运输的干线。黔咸公路起于川湘公路423公里处,止于重庆黔江和湖北咸丰交界的石门坎,共22公里。326国道酉阳段共11公里,把酉阳和贵州沿河联系起来。另外,在石柱境内有从丰都高家镇到石柱县城的高石公路。涪石公路则是从涪陵出发,经丰都王家渡、江池,终于石柱县城。川汉公路石柱段是从沿溪入境,经鱼池、黄水、枫木,终于湖北利川鱼筌口,共长104公里。这些公路主干线与其他的县乡道形成较为发达的公路网,它们是重庆土家族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命脉,同时也大大加快了重庆土家族地区的内外物资交流。

重庆土家族地区早在民国中期已经开始空中航线,但都是作为军用而不关涉民事。民国政府曾在秀山县城南门外的较场坝把前清的演武厅改建成飞机坝,即老飞机场。在这里一共起降飞机2架次,1985年此处被政府改为运动场和公园。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为防备日寇继续西侵,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5日在秀山县城西门外梅江河的涌图、莲花、平凯三乡连界的绞搂坝开工修建新的飞机场,于次年的7月28日建成。由于该机场是作为湘西芷江空军的备用机场,因此曾先后起降军用飞机20架次。解放后该机场被军队接管,于1962年7月被改辟为部队农场。

但就总体而言,重庆土家族地区的交通条件比较恶劣,基础建设比较落后,对包括土家族在内的各族人民进步与繁荣有一定的阻碍。这些交通设施的不断开辟和利用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虽然水平不高,但作用巨大,显示了当地老百姓战天斗地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