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13663100000020

第20章 社会群落民俗(3)

第三节 都市民俗

自20世纪60年代城市民俗学(Urba Folklore)在英美兴起之后,“城市民俗学”或“都市民俗学”的概念已为国际学界所接受。

都市和村落是两种不同的区域社会生活共同体。“乡村民俗。”

与“都市民俗”为民俗空间类型中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同作为地理性的文化概念,是相互对照又彼此混融的有机整体。其研究既是人的研究,也是社会的研究。由于都市化是现代化的直接结果,因此,侧重都市民俗的研究并构建、完善它的理论,在当今具有学术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城市是以城池、街市为标志的人口聚集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的,或经济的,或文化的,或军事的中心,而现代都市又可能是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交通枢纽和旅游中心。城市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过去主要靠三百六十行谋生,并因此形成城市文化的多样纷呈的特征。就城市整体的功能而言,各城市因其文化功能的相异而分属不同的类型:在宫廷,府治所在的古都型政治城市,形成了效仿上层社会,重礼仪、讲门第、求精细,傲然与顺从交并的“都城民俗”;在工商型经济城市,形成了码头繁闹、会馆连云、商号林立、旗幌飘摇的“商埠民俗”;在衣食车骑、游乐赏玩、安然度日的休闲型消费城市,形成了以酒楼歌馆、戏院澡堂、书肆园林、画舫轿马等为标志的贵族化“市民风俗”;在屯田驻兵、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边关型军事城镇,形成了修城筑台、亦兵亦农、戍边驻边、爱家爱国的“军城风俗”。

城乡风俗的互化并非始于今日,只是当今加快了这一过程。历史上,既有城市文化传播到乡野的中心扩散式的传播,又有从周边村镇到中心城市的文化向心运动。当今都市人在喜欢吃野菜、窝窝头、燕麦粥的同时,也喜欢用竹、木、草为材料,用花格门窗、古旧家具、老式农具、瓜果粮食、油灯茶壶、蓝印花布等装饰店面和宅室,以刻意营造乡野的气氛。而不少乡村人则盖西式楼房、拍婚纱照、着西服、留长发、打桌球、学电脑等,也紧跟城里人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城乡风尚与习俗的互动互化。在城镇化、市场化、知识化、现代化的驱动下,城乡的差距正在缩小,这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层面,更反映在精神观念的层面:城乡之间确实存在着观念的互感,并从深层推动着城乡民俗的整合。诸如亲情融洽的血缘观,四海为家的乡土观,以人为本的道德观,重商兴业的致富观,保护生态的自然观,爱国统一的使命观等,都融入了市民与乡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使他们成为情思相感相合的整体,并随着观念互感的增强,作为主体外显行为方式的民俗也必然不断地经历着变迁与整合的运动。

都市民俗同乡村民俗一样,是无形而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近年来,由于资源保护意识的淡漠,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应对措施的不力,以及个人或集团利益的驱动,破坏都市民俗资源的事件时有发生,且常常是所谓的“建设性破坏”。

(1)建筑民俗资源。建筑作为物态文化成果是都市中最丰厚的民俗资源之一,凡都市中具有地方风格、一定历史和蕴含艺术成分的民居、街道、会馆、当铺、作坊、商号、祠堂、府邸、书场、剧院、戏台、庙宇、园林、碑石、城楼、学堂等,均为有形的建筑民俗资源。其中,不少在现代都市中早已拆毁,偶见遗存,虽不完整,亦具有保护与利用的价值。如酉阳后溪的摆手堂、秀山县城的凤鸣书院。

(2)饮食民俗资源。饮食有用料、口味、形制、颜色、制法、食法、时令等不同,其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非常明显。作为物态民俗,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常能折射出一城、一地的市民风尚,并成为城市的“标签”。如重庆土家族都市特色饮食秀山米豆腐、酉阳绿豆粉、彭水苕粉、黔江合渣饭等。

(3)游乐民俗资源。游乐民俗包括体育运动、竞技活动、儿童游戏。

赏玩踏游、演剧歌舞等,它们能愉悦身心,既可观览,又可参与,故常在旅游项目中得到应用。诸如,龙舟竞渡、清明踏青、重阳登高、元夕赏灯,春放风筝、夏日赏荷、秋斗蟋蟀、冬作诗会,以及踢毽子、抖空竹、击棒壤、舞狮子、玩龙灯、打秋千、爬竹竿、翻绳绷、斗鸡子、练拳脚等,都构成都市的游乐项目,作为动态的民俗资源亦不可随意忽略。

(4)市内交通资源。市内交通资源包括道路桥梁、河道、码头、驿站。

舟船、车马等。其中,属于交通工具的有:独轮车、手推车、马车、驴车、骡车、三轮车、黄包车、板车、轿子、轿车、轿船、渡船、画舫、灯船等,也属于民俗性交通工具。此外,早期的汽车、有轨电车、小火车。

自行车等,同石库门、石板路、马头墙、大宅院一样,亦成为再现旧时都市风情的象征。

(5)口承文艺资源。城市口承文艺包括传说歌谣、谜语、谚语、故事。

笑话等,它们常常载承着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的信息。此外,有关城市的起源、名胜、人物,风物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往往因积淀着深厚而多趣的文化信息,而成为都市文化建设的无形资源。

都市民俗的类型大多归属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其保护工作才刚刚开始受到注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存在,外来文化的涌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加剧,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城市环境的快速变化等,对都市民俗的传承产生了冲击,并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社会转型的高速发展时期,都市民俗资源的保护应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协同进行,确立保护的指标体系,对都市民俗遗产统一编号,建立等级标准,完善监测机制和薪火相传机制,并从都市民俗中发掘民族精神,弘扬优秀传统。这是都市民俗资源保护的目的,也是都市民俗资源保护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