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宋代私学发展略论
13660600000010

第10章 宋代私学发展的地域差异

中国的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一个既强化又融合的过程。强化的主要是特色,融合的主要是内容。宋代文化不仅有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更有地域文化巨变的重大意义。入宋以来重整河山,实现了部分统一,北方领土面积比以前狭小,原来的内地成为边陲地带,并经常受到外患的干扰。不利的时代环境影响到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此同时,处在和平环境的南方文化迅速进入到黄金发展期,在北宋后期赶超了北方地区。由此,地域文化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文化中心移向东南地区,奠定了地域文化的新格局。北宋灭亡,宋金对峙,北方战乱,南方文化持续发展,使东南地区文化中心地位得以巩固。宋代完成的地域文化格局变化,表明大规模的南北文化融合基本完成,与我国经济中心南移基本同步,且略超前。宋代以文教兴国,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在教育政策助推基础上,不同地域居民文化素质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使教育发展呈现因地而异的现象。私学发展就是其中一个侧面。

(一)宋代北方各地私学发展差异

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是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教育事业十分发达。虽然开封有众多的官办学校,但京城人口众多,受教育群体广泛,而且此地各类人才汇集,师资力量雄厚,因此民间私塾遍布开封,大体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以讲授初级知识的启蒙学校;一种是讲授高级知识的收费短期进修学校。

京东路和京西路也是宋代文化发达之地。京西路教育事业的中心在西京洛阳。历代文人士大夫的汇聚地,文化底蕴浓郁。以书院为例,京西路是宋代书院较多的地区:洛阳一带有五处:嵩阳书院、颍谷书院、鸣皋书院、和乐书院、龙门书院;邓州(河南邓县)2处:贾状元书院、花洲书院;许州(今河南许昌)1处:西湖书院;汝州(今河南临汝)1处;明道书院;蔡州(今河南汝南)1处:显道书院。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宋代四大书院的嵩阳书院。此外,京西其它私学也不少。如宋神宗时期,程颢、程颐就曾在洛阳聚徒讲学,培养了众多弟子,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滑州胙城县(今河南延津东北)处士王大中(字遵道)则设立有学堂,他不受传统学说的约束,个人见识很多,滑州士人纷纷向他求教,“乃为之讲解,俾识其所趋向,又作堂以延之,而名曰讲堂”。【1】京东路以“鲁多儒”而闻名于世,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好学之风,文人儒士辈出,因此开办私学者众多,遍及城乡。所取得成就不亚于官学。睢阳学舍、嵩山书院就是其中的典型。为宋初儒学的复兴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齐鲁大地开创私学者也很多:如密州莒县(今山东莒县)儒者杨光辅,聚徒讲学长达30年之久;徐州文学刘颜,罢官后退居家乡彭城(今江苏徐州)“教授数百人”等等。此外,在两路地区建立的书院有10余处,包括著名的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及泰山书院都在京东西路地区,可见其私学的发达。

河北、河东、陕西三路,由于地处边防,文风不昌,虽然有些地方保持着尊重知识、崇尚儒学的文化传统,但整体文化相对落后,居民文化素质较差。沿边地区的军事活动冲击着文教事业,因此,偶有几处聚徒讲学的例子在史料中可见,私学在这一区域的发展没有大的起色。

(二)宋代南方各地私学发展差异

两浙路地区在北宋前、中期文化教育还处于落后状态,到北宋后期迅起直追,快步发展,特别是宋南渡以后,更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和各类文化的繁荣之地。私学教育也呈现出“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2】的繁荣景象,例如,北宋元丰年间,范仲淹在苏州家乡开办了族学;陈亮于淳熙十二年(1185年)居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家乡时,“不免聚二三十小秀才,以教书为行户”。【3】他们都为民间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南宋后期,两浙地区涌现了许多书院。《续文献通考》卷五零《学校考》中列举了著名书院22所,有9所在两浙:苏州鹤山书院,镇江府丹阳书院,丹徒濂溪书院,婺州金华丽泽书院,明州永东书院,衢州柯山书院,清献书院,绍兴府稽山书院,严州淳安石峡书院。可见私学发展在此地区的兴盛。这些书院为地方的教育事业增添了光彩。

江东和江西两路文化繁荣昌盛,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江西路文人大家辈出,李觏、王安石、陆九渊等大思想家更是各开一派先河,积极投身私学教育,发展自己的学术思想。江西路私学教育的一大特色之处在于法学教育即讼学教育十分发达。“往往有开讼学以教人者,如《金科之法》,出甲乙对答及晔讦之语。盖专门于此,从之者常数百人。此亦可怪”(《癸辛杂识》续集上《讼学业嘴社》)。江东路在史料记载中屡有神童出现,说明江东地区的蒙学教育甚是发达。此外,南宋时期书院在两路地区如星罗密布般涌现,私学的繁荣可窥见一斑。

福建和四川地区的私学教育甚是发达,文化普及率很高。福建地区不但精舍、书院等高级层次的私学教育场所众多,更是“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4】。四川地区的百姓文化素质很高,就连妇女也多有文化修养,“蜀多文妇,亦风土所致”【5】,这在官学教育并没有向妇女开放的情况下,私学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四川地区的人乡土意识强烈,怀乡恋土,热爱读书,却不热衷争取出仕,而是积极投身于民间教育事业,致使该地私学十分发达。

淮南路一直以来都保留着许多良好的文化传统,“虽穷巷茅茨之下,往往闻弦诵声,俗务儒雅”【6】,史料中关于此地区聚徒讲学的记载虽很少见,但我们从当地人有学而好文的情况推测,此地的私学发展不至于落后。

湖南路建有著名的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还有其他几所书院也在此地纷纷建立,表明该路的文化教育状况良好,私学教育稍有成就。而湖北路的文化相对落后,教育状况也不如湖南路,关于私学教育的记载更是寥寥无几。

两广地区的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低,士人不多,而且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很难开展私学教育,史料中只有零星关于私学教育的记载,因此,两广地区的私学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三)宋代南方与北方私学发展的差异

由于南方与北方的地理环境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尽一致,加之社会风俗各异,因而,从整体上比较,宋代南方与北方的私学发展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性。

从内容上看,私学所教授的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但根据南北方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又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就大体而言,北方人秉性质朴纯厚,不善文辞,擅长记忆和背诵,因此偏爱经学,注重经义的学习;南方人性情灵活机巧,不喜背诵,习俗好文,因此在受教方面更偏重于诗赋的写作。再就具体来说,由于南北方的社会风俗及历史地理环境存在着不同特点,因此私学的较强适应性也使其教授内容展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南方地区的百姓普遍好讼,如“川峡之民好讼”【7】;”湖湘之民,率多好讼”【8】;江东“民习律令,性喜讼”【9】等,因此,南方有许多私学专门教授讼学以满足民众的需求,如“江西人好讼,是以有‘簪笔’之讥。往往有开讼学以教人者,如金科之法,出甲乙对答,及哗讦之语,盖专门于此。从之者常数百人”,【10】规模之大,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而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由于地处边防,民间尚武风气非常浓重,如陕西路“近边郡也,其俗尚武,不知学文”【11】;河东路“晋人勇悍,多习武艺”【12】;河北路“古今与虏为邻,其风俗便骑射,尚武学”【13】因而北方地区出现许多私人开武馆教授武艺的,这样既保持了历代相传的尚武习俗,也满足了边防地区居民的生存需要。

从设置形式上看,族塾义学这种私学形式在南方比较常见,南方很多地区都设有义学以教育本宗族子弟,如苏州吴县的范氏义塾、婺州东阳的横城义塾、江州德安的陈氏义塾、南康建昌的洪氏义塾、湖南衡山的赵氏义塾等等,而北方地区由世族或富户设立的义塾很少,并且大多只教育本家族内的子弟,因此称其为家塾更加贴切。出现此现象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宋初世家大族多集中在北方且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随着科举取仕制度的确立,南方士人纷纷跻身官场,成为官僚士大夫,这时他们为了扩大本宗族的社会地位与影响,也为了利用宗族组织来稳定其统治地位,纷纷建立族塾义学强化民众的宗法观念,来加强对族众的控制,从而使新型的宗族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

从书院的分布和数量上看,北宋时期的著名六大书院为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应天府书院、浙江的茅山书院、湖南的石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其中有4所在南方,有2所在北方。南宋时期,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具体有多少书院在这时建立,各种统计资料不尽相同,但我们翻阅大量史料后可以看到,这时建立的书院大多在南方。又据李国钧主编的《中国书院史》所载,宋代共建书院714所,从地域分布上看,大都分布在江西、福建、湖南、四川、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众多南方省区,而北方仅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5个省区有书院存在。从数量上看,南方有书院687所,占总数的96%左右,而北方仅有书院27所,占总数的4%左右。书院作为私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发展状况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私学的发展水平,从以上对宋代北方与南方书院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上看,南方书院的发展状况优于北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宋代南方私学的发展比北方更为兴盛。

注释:

【1】《范忠宣公集》卷十《王遵道先生讲堂记》。

【2】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之《三教外地》,中国古典文献出版社1956年版。

【3】《陈亮集》卷二零《又乙巳春书之一》。

【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三《南剑州》转引自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

【5】陶谷:《清异录》卷下《藏锋都尉》,中华书局1991年版。

【6】[宋]祝穆:《宋本方舆胜览》卷四九,《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3之50,中华书局1957年版。

【8】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八《侵用已检校财产论如擅支朝廷封椿物法》,中华书局1987年版。

【9】[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之《居士外集》卷一一《尚书职方郎中分司南京欧阳公墓志铭》,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

【10】[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讼学业嘴社》,中华书局1988年版。

【11】[宋]沈遘:《西溪文集》卷九《丹州新学记》,《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2】[元]脱脱:《宋史》卷二六零《崔翰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13】[清]严可均:《全宋文》卷一七零八《保州重建州学记》转引自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