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法理与实证研究
13658400000005

第5章 “善治”视域下宜昌社会管理创新的调查与思考(3)

三、善治视域下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在善治视域下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着重强调,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党在执政能力方面的建设更是不可少的。这里,就着重强调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测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党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人民群众要求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为人民创造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们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才能提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化解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才能更好地凝聚社会各方的共识与合力,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密切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巩固执政基础的一个根本前提,更是跳出“历史兴亡周期律”必须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13】从群众的现实状况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变革速度加剧,社会群体分化日益突出,既给密切党群关系带来了新的机遇,又给密切党群关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党能否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能否把广大群众凝聚在自己周围;党能否有效地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党做群众工作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能否不断完善;党的群众工作方式能否适应形势的需要。近年来,各级党委加大了做群众工作的力度,党群关系呈现出更加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充分肯定党群关系主流趋好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和把握存在的问题,如党群、干群之间思想隔阂加深;党群、干群利益矛盾逐步凸显;党群、干群矛盾日益复杂化;不同社会群体群众对党的感情差异较大;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有所下降。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营造更加和谐的党群关系。在善治视域下推进社会管理能力创新,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建设,同时,党的执政能力提高以后,又可以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宣扬社会管理的创新,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领域一些重要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多做宣传发展工作,深化自身的道德思想认识,使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增强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紧迫感,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活动。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搞好社会发展,也只有加强社会管理,才能促进科学发展。没有社会管理就没有科学发展。发展的两个基点就是一个是转变发展方式,一个是民主共享。在城乡基层,我们既要加快经济发展,也要加快社会进步;既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更要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使经济与社会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能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局工作的视角,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统筹兼顾抓好经济发展这一硬道理与和谐稳定这一硬任务,切实把深入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化水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活力。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交织在一起,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同时,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相对集中的较短时间里表现出来,有些问题将长时期存在,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甚至可能激化,从而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从基层情况看,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并未根本根除,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整个社会基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趋于明显,刑事犯罪、社会治安案件居高不下,群体事件易发多发;社会管理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存在着不少空白点和薄弱环节,社会组织、基层自治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不顺,社会服务需要加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协调各社会阶层、群体、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加强对流动人员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和基层社区的健康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形成有序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抓好、用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和价值追求,也是一种良性的社会互动关系。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并不是建设一个没有矛盾、没有差别的社会,而是建设有共识、可包容、有共同价值观念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是说,只要是在这些方面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因素,就应被视为和谐因素,应当最大限度地增加。

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保障。从宏观大局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这些既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使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任务加重、难度增大。第一,面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只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交织在一起,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这些问题将长期存在,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甚至可能激化,从而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形成有序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抓好、用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第二,面对我国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冲突,切实加强和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能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可以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的健康运行状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第三,面对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维护方式,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只有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求同存异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包容多样性中扩大社会认同,才能有效引导各种社会思潮,最终形成核心社会价值观。第四,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我们只有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背景,勇于正视和善于解决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形势、新起点面前,我们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现阶段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社会管理的效能和水平,并且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有力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

(四)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必然选择

社会管理效能是社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方面,是社会管理活动的最终目标和归宿,也是评价和衡量社会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基本维度。社会管理效能是指社会管理主体实现管理目标所显示的能力、能量和所获得的管理效率、效果、效益的综合反映。追求效能的不断提高,是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管理的生命所在。管理效能、效果、效率、效益是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效能高,效率不一定高;效果好,效益不一定好。但是,效率以效能为基础;效益以效果为基础。效能、效率、效果、效益之间既是传导关系,又是递进关系,一般情况下具有正相关性,但不一定是正比例。在现代管理的实践中,追求效能已成为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影响管理效能提升的因素很多,总的看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管理目标的因素和管理效率的因素。大体可以认为:管理效能=管理目标×管理效率。当管理方向与管理目标一致时,管理效率越高,管理效能越高;反之,当管理方向与管理目标不一致时,管理效率越高,管理效能越低。目标主要涉及的是管理决策的问题,管理效率的提高则与管理体制机制、管理人员、管理手段等息息相关。【14】

提升社会管理效能需要社会管理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应当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有些已不适应、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而现阶段社会管理又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如社会管理中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如何形成良性互动,管理效率和水平如何提高,从源头上如何解决好一些地区和部门出现的管理分散、多头管而又不管、管不好、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位、不到位以及社会管理现有的资源和力量整合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认真改进和完善。社会管理效能和水平的提高,关键是要固本强基,夯实基层基础,着力在体制机制上、组织推动上、狠抓落实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进而全面提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制度化水平。

(五)提高社会管理科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提升社会管理效能,从根本上说,有赖于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主要是使社会管理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社会运行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并把一些好的理念和做法转化为可操作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落实为有可行性的社会政策,以保证社会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全体成员。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可以从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的需求两个关键方面加以审视。一方面,要审视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使我们的社会管理符合新的变化着的世界,符合新的情况、趋势、变化和特点,才有可能使社会管理在发展这一社会实际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创造新的实践形式,真正保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审视新的社会环境下社会成员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其中安居乐业的基本需求。只有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社会管理创新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基础与前提,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只有经过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才能真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在过去的社会管理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不实事求是、不符合社会管理规律的观念、做法和倾向。例如,停留在过去的“整治命令”思维上,习惯于政府包打天下的做法,跳不出充当“灭火队”的角色,只看重硬性行政手段的功效等等。这样的观念、做法和倾向,既不能保持与时俱进,也不能落实以人为本,是不科学的。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管理中存在职能相互错位、相互交叉的现象,责任边界不清,往往出现政府管企业的事,企业管社会的事,社会组织管政府的事,有利可图大家都插手要管,无利而又需要承担责任的事情各方面都躲。特别是流动人口及其安置问题、各类特殊人群就业与发展问题、大学生等群体的就业难问题、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管控问题,土地拆迁损害群众利益问题,转型中的社会心态问题等等,是社会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所有这些,只有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妥善处理,因而,社会管理创新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然选择。【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