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绿艺术生涯
陈声桂
颜绿,字期隆,别署挥如。1908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安海镇西垵村。祖先世代务农,至其父乃转而营商。
颜绿在安海镇历经幼年与童年。小学毕业后,即往集美升入中学。1926年赴上海,入上海美专艺术教育系,后又转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至1930年毕业。之后颜绿返闽,任泉州中学(泉中)、南华女中、晦鸣中学等校教员;继而任安海养正中学、南安南星中学教务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在泉州任抗建新报总编辑,同时任晋江二抗剧团副团长。
战后颜绿南往新加坡。1948年受聘为中正中学分校教员,兼任南洋商报资料室主任;但不久即卸去兼职,改至中正总校专任文史地教员近20年,迄1970年方告退休。之后颜绿又到三育中学任地理教员,直至1975年。
50年代,颜绿被委为新马华校地理课程小组起草委员,与路易斯博士合编地理教科书一套。1954年及1955年,颜绿兼任南洋大学先修班地理讲师。
颜绿爱好旅游,游踪遍及欧亚两大陆,及北美各地。南亚、东南亚所有著名古代艺术伟构,无远弗届。闲暇时颜绿则以书画自娱,颜绿的书法初学唐人,后则倾心北魏,受张猛龙与石门铭的影响最深。在泉州时,尝得弘一法师之指授。
颜绿运笔常融合中西艺术的美好形态,有如行云流水,挥洒自然,自成风格,不特承受传统长处,而且开拓境界,颇富现代艺术气息。其书法著作有《颜绿翰墨集》(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1980年9月11日出版)、《颜绿遗墨》(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1983年9月1日出版)。
颜绿生性恬淡,不尚浮夸,最喜鼓舞后学,曾任多次全新书法比赛评判,也是新加坡文化部国庆美展的评选员。诸如出任新加坡星洲日报与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联办的全新现场书法比赛(1973年)评判、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主办的全国华文书法比赛(1975年)评判、哥罗福联络所青年团主办的全国现场中英书法比赛(1977年)评判,及新加坡文化部联办的国庆美展(1980年)评判等。他也参加新加坡文化部联办的国庆美展(1977、1980年)、国家博物院主办的新加坡的中华美术(1977年)、1977年美展、新加坡文化部主办的书画印联展(1979年)、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主办的十周年纪念书展(1979年),以及在新加坡大会堂的书画印联展会场示范,及担任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研究班导师(1979年)等等。这些活动,把他带进一个既为繁忙,又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中。此后,颜绿名声日噪,书法也越写越如得神助。因此,索字的人多,乐于在他门下接受书法指导的人也多。
生前,颜绿担任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顾问达十年之久(自1973年起),他也曾任新加坡颜氏公会教育顾问、新加坡安海公会会务顾问。
1981年6月29日,颜绿回返桑梓与妻儿孙女团聚。1982年10月23日,颜绿以癌症安逝安海故居,享年74岁。
(选自《颜绿遗墨》,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1983年9月出版。陈声桂,新加坡共和国艺术总会副会长、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主席。著有《中华书法讲话》、《书法漫谈》等。本文收入本书时,编者另根据陈声桂《落纸云烟,龙蛇飞舞》略作修改。)
风云入怀天借力——为颜绿个人书法展而写
邱程光
中华文字,对于中华民族史上政治的统一以及传统文化的发扬,均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中华书艺,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也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中最重要并且最珍贵的一环。
这门在世界上只有华族独具的造形艺术,具备真善美的内涵,可以启发智慧,可以抒发性灵,所以传世的书法名迹,无论是尺纸寸缣,或是丰碑大碣,如果凝神静观,则字里行间,笔划运送之来龙去脉,往往能令人心旷神怡,产生无穷的境界,而练习书法,若持之以恒,更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
历代著名的书家不但写得一手龙飞凤舞的好字,而他们的学养事功,也都足以令人钦敬,前贤的墨迹可说是书者精神的化身,随着书迹的流传而充塞在天地之间。当我们欣赏他们所作的墨宝时,就如见其人一样,因此产生景慕效法的心理。
在60年前,有一位生长于福建省晋江县安海镇,时常踵足于明代著名书家张瑞图故居瞻仰其流传下来的书迹的稚童,绝对想不到自己在经过半世纪的颠沛流离之后,竟然能够在本地的书坛上备受推崇。
颜先生于战后只身南渡,便一直过着执鞭的生涯,直至五年前正式退休。先生以献身的精神、诲人不倦的态度,三十年来如一日,为社会造就了许多英才,而却一直过着清淡的生活,不计名利得失,默默地在教育岗位上坚守,他的苦干精神是我们年轻一辈的楷范。
先生学习书法,是从临习颜鲁公的告身墨迹入手,朝追夕慕,因此扎下了稳固的根基。18岁赴上海分别于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求学。这段时期,他受到当时荟萃在当地的许多著名书画家重碑帖的影响,改而致力于张猛龙碑及石门铭等,对于石鼓、金文、汉碑等,也下了相当的功夫。
毕业后,他返闽担任教席,又得到当时托砵在闽南的弘一大师的知遇,大师在皈依佛门后,与闽南的因缘最深,他除了精研佛学外,对于诗词、文章、音律、金石、书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大师常在闽南泉州一带,垂慈现影,影响当地颇巨。当时颜先生与大师交往,受到大师在书法方面的慈诲尤多,颇受大师主张的“大巧若拙”的影响。
颜绿先生除醉心于书法之外,偶尔作画,其画线条简单,神采飞动。
游历也是先生的赏心乐事,先生早期曾遍游大江南北,雄伟壮丽的河山,浩气磅礴的大自然,所给他的激荡是无法形容的,先生除穷风物之美,极登临之乐外,也对各地名胜、古迹之历史掌故——搜求,因此,先生对中国的地理人文的熟悉,是少人能与之相埒的。这些际遇,相信对颜先生那一手有如天马行空、奔放奇宕、自具面目的书风,有相当大的助力。
颜先生擅于篆、楷、行、草各体,尤善作行书、草书,在中华书法艺术领域之中,行草是最足以表现个人性灵、气度及学养的,同时更能抒发书者的创造境界,尤其是草书,更要熟悉书法源流,研其结体,究其变化,顾其气势,全其布局,然后全神贯注,成竹在胸而一气呵成。如果不是具有深厚基础,再加以勤习熟摩,是很难有所成就的。颜先生的行草,有如神龙战野,奇鬼摧山,不傍门户,不落窠臼,可谓已诣独造之境。
颜先生曾对年轻的书法爱好者强调“人各有体”。著有学书心得《人各有体》,全文如下:
字有时代性,也颇有一些儿地方性,但最明显的是:写字的人各有其独特性。
时代不同,写字的形式各异:殷入刻划甲骨,周人镂铸金文,也留下石刻的大篆,周秦间可能用毛笔写小篆,汉代流行的是隶书,接着,楷书、行书、草书相继出现。但周人一定不懂隶书,汉人也写不出像唐人的草书。现在更有简体字的应用,清代的仕宦,是不会以此为准则的。各代既各有其书写的形貌,毛笔盛行之后,各代所崇尚的风格也因而各有不同:“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还有,皇帝老子的嗜好,也往往造成一时的风尚,唐太宗爱二王,宋徽宗创造瘦金体,满清皇帝有的爱好赵孟,有的爱上董其昌,上有好者,群下竞相仿效,一时有一时的时髦体式。
字的地方性比较分辨不出,但以中日两国人士所写的字详加分析,一定可以寻出中有差异。即以近代中国而论,某些地方全是武进唐驼的手笔,另有一些地方却全是张裕钊的模仿者。
字的形貌若经过写的人创造了个人独特的风格,是不可加以非议的。论实用,大家的字都写得端端正正,几乎像同一印刷所刊印出来的东西,固然不能说这样不好。但千篇一律,统一则统一矣,其奈并不多样何?若将写字当作一种艺术活动,写出来的字是一种艺术作业,那最好就得求其“多样”了:有的古拙有致,有的端庄劲遒,有的潇洒风流,有的沉着痛快,有的婀娜娟秀,有的摇曳多姿,各尽其态,各极其妍。鉴赏者从其造形之美,对之感到恋恋不能去,这可说已经达成了写字的艺术作用了。
从临帖入手学写字,属于传统的作法,正如学画的人,多数从临摹起手一样。这样容易接受前人的遗产,即从前人最精粹可人之处吸收其菁华,用来融解于自己的作业上。但如你只专一揣摩某一名家的形态,你最高成就也只能像某一名家的字体而已。其实,某一名家所作已经不少,你所有的美妙造形,全可以在某一名家遗作中寻到,又何必多此一举。
不可翻版,主要还是创造你自己的形貌。人各有“体”,你必须有你自己的“体”。
所以,我以为,现代人写字应该多多创造自己的新形貌。起初学习古人,尽量学习其精妙处,最好是汇集许许多多古人的精妙处,融合在自己的作业上。这一横来自某一名家,另一捺来自另一名家,其中包罗许多前人的笔法,再加上你自己的意态,表现出你自己的艺术造就,虽然不可太“怪”,有点“奇”却也无妨。
据说日本的书道,正在掀起“前卫派”的旋风,作字大大带有未来的、超现实的和象征的味道,几乎要将文字抛到脑后了,只剩下造形一端而已。这不是奇,而是怪了。但他们居然成了“派”,必然有其因素在。是否有当,我不敢说,留待公决。
现代人写的必须是现代人的字,而且,必须有现代人自己的独特性——人各有体。
先生对书法艺术的精辟见解,是值得学习书法艺术的同道细细去体会的。
先生今年已届72岁,仍然精神奕奕、步伐清健,虽然离开教育界,却活跃于我国书坛上。他除了在中正执教时与张瘦石、黄载灵、刘楚材、胡超球、陈景昭等老师负起该校书法指导之工作外,目前也担任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的顾问,对于年青一代的书法爱好者,多所提携。先生为发扬中华书艺,更不辞辛劳,担任立化中学等校的书法指导。在西风趋盛的今天,播下了学习中华书法的种子。颜先生也曾经应邀担任多次大规模书法比赛的评判工作,今年的国庆美展,颜绿先生也被推为书法组的五名评选员之一。
可是谦逊有如先生,并不因为有了这些功劳而沾沾自喜。颜先生虚心的态度,就好像他对自己的书法一样,总认为书法的艺术境界是无终无止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凭着恒心、毅力游得更高更远的人,才能够领会到深辽境界的乐趣。但是这种领会仍是有限的,因为千里之外还有千里,所以颜先生常常坚认自己虽然日就月将了这么多年,但是所领会的只是无穷境界中微不足道的一点点罢了。
这次颜先生生平第一次书展,仍不是出自他的本意,但是为了向国人推荐一位把毕生精力贡献在我国建设时期的教育及艺术事业上的资深国民,本地的书法工作者,毅然地加以主催,使得这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书展,出现于大家面前,让大家,尤其是年青一代,明了学习书法含蕴的道理,如何地从专心一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引入向真、向美、向善的道路。
(选自新加坡《南洋商报》1980年9月12日。邱程光,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副主席、狮城书法篆刻会主席、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国际书法联盟副理事长、国际刻字联盟顾问。本文收入本书时,编者加进了颜绿的《人各有体》全文。)
良师益友 德艺双馨
林筱安
颜绿先生是新加坡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今年正值他诞辰100周年。他书艺高超,乐育英才,成绩卓著。作为他的学生,在他百年诞辰之时,特别想念他,敬仰他。缅怀故人,百感交集。
颜绿,字期隆,又名挥如,1908年10月生于晋江县安海镇西垵村。6岁时入私塾,9岁上小学,于1923年12月毕业于安海养正小学第7组,后升入厦门集美中学。1926年赴上海,先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艺教系学习,后转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深造,1930年毕业后即返闽,任泉中中学、南华女中和晦鸣中学等校教员。不久他又回故乡安海,任安海养正中学、南安水头南星中学教师、教务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在泉州任《抗建新报》总编辑,同时还担任安海二抗剧团副团长。
二战后,颜绿先生南渡新加坡,此后一直在新加坡生活、工作了30多年。1948年他受聘为中正中学分校教员,兼任南洋商报资料室主任,并为社论主笔。1951年转至中正中学总校任文史地教员,并连任近20年,直到1970年底方告退休。自1971年起又在三育中学任地理教员直到1975年。
上世纪50年代,颜绿先生被委为新马华校地理课程小组起草委员,与路易斯博士合编地理教科书一套。1954-1955年兼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先修班地理讲师。在新加坡,他还是安海公会会务顾问、颜氏公会教育顾问和中华书艺研究会顾问。
从上述经历中可以看到,颜绿先生毕其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热心于教书育人,其学子桃李满天下。先生在大学时代专攻文学,擅长国文,尤其古典文学。他还精通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造诣高深。上世纪40年代在养正中学任教时,讲授国文和地理两科,成绩突出,深得师生们的赞扬和敬佩。他学识渊博,讲课时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又不失风趣幽默,令学生兴趣盎然,学业长进。他讲授地理课程,能闭目准确指认地图上所标国家、城市、海洋、湖泊等的位置,为此曾风闻一时,令人啧啧称赞。此后在新加坡的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他又发挥所长,在国文、地理两科教学中作出显著成绩。先生以献身精神和诲人不倦的态度,为社会造就许多英才,而他却一直过着清淡的生活,不拘名利得失,默默地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不愧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资深教育家。
颜绿先生出身于上海美专和上海艺术大学,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熏陶。自幼喜爱书法的他,在大学里得到了深造。颜绿先生的书法自成一格,闻名遐迩。其书初学唐人,后又倾心北魏,受石门铭和张猛龙碑的影响很深,他朝追夕慕,扎下稳固根基。年青时,他常踯躅于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故居,瞻仰其流传下来的墨迹,在家乡时又曾得到弘一大师的指授,受大师在书法方面的教诲尤多,颇受大师主张的“大巧若拙”的影响。
颜绿先生擅长篆、楷、行、草等各体书法,尤擅作行书、草书。其行草书法潇洒、飘逸、豪放、大气,其体势纵横,神采飞动,龙飞凤舞,又为天马行空,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在中华书法艺术领域中,行草最能表现个人灵性、气度和修养。颜先生的行草正如新加坡一位著名书法家所言的“有如神龙战野,奇鬼摧山,不傍门户不落窠臼,可谓已阶独造之境”。
颜绿先生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因慕其名而索字者甚多,他都有求必应。他对年轻书法爱好者提携尤多,但对正式收生学习则极为慎重,只有几位年轻人能收其门下,在他指教下,这些人日后都崭露头角,颇有成就了。1973年,颜绿先生出任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顾问,肩负起一连串书法活动。从1973年至1980年,他先后多次担任大型书法比赛、书展、美展和书画印联展等的评委。为了弘扬中华书艺,他又不辞辛劳,担任立化中学等校的书法指导。
为了推广颜绿先生的书法艺术,1980年9月,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特为他举办了《颜绿书法展览会》,成为当时新加坡书坛的一大盛事。同年该会还出版了《颜绿翰墨集》。
上世纪80年代初,颜绿先生自新加坡回国,在故乡安海安度晚年。虽有病在身,他仍十分关注家乡经济文化建设,并仍活跃于书坛,在安海创办了“海星”书画奖。
颜绿先生把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和艺术事业,得到了国人和新加坡人民的爱戴和景仰。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他书道精深,成绩斐然;他不尚名利,德艺双馨。在他百年诞辰之际,谨以此文聊表作为学生对恩师的深切缅怀。
(本文写于2008年。林筱安,曾任中国教育部司局级干部、中国驻瑞典王国大使馆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