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建筑,1938年3月23日出生于晋江市英林镇英林村。1973年,旅居香港。现为香港金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05年11月,受聘为泉州市老年集邮协会荣誉会长。2009年4月,受聘为中国残疾人集邮联谊会名誉会长。2010年7月,受聘为中国香港特区邮学会顾问。曾任香港泉州同乡会会长、晋江同乡会会长等乡会社团职务。
洪建筑著有《洪建筑与万维生的邮缘》一书,于2006年1月由通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2月14日至16日,在泉州万维生邮票艺术馆举办以万维生作品为主题的“香江邮缘”集邮展览暨《洪建筑与万维生的邮缘》专题画册出版首发式,作为泉州市第五届海丝文化节活动项目之一。
该书出版时,洪建筑以《我与万维生的邮缘》自序:
我是一个集邮爱好者,可以说是个“邮迷”。正如世界上有许多人着“迷”:歌迷追歌星,球迷爱球星。中国著名邮票设计家万维生先生是我这个邮迷的偶像。
可能有朋友会问:你身居香港,他住北京,相距千里之遥,是怎样结上邮缘的?
说起来话长啦!这要从我喜爱邮票的情趣说起:
在我的记忆里,是从上小学、中学的青年时代起就喜爱和收集邮票,因为我国邮票的志号是世界上独有的,即每枚邮票的左下角印有该枚邮票的分类:“纪念”、“特种”(俗称“老纪特”)和顺序以及该套邮票的全套枚数和序号,每枚邮票的右下角又印有该枚邮票的总序号,后来还加上发行年份,这个“秘密”我是很早就知道了。
上世纪70年代初我移居香港,曾经写信委托家乡邮电所负责人代购邮票,他回信婉言相拒。按道理讲,我当时不用委托人,照样也可以集邮。可是我这个新移民,在香港那陌生的土地上,为了生存,为了养活家人,就得拼命做工,哪有心思集邮呢?所以集邮中断了。
直到80年代初全家移居香港,老婆也打工,生活重担稍为减轻,我又开始集邮了。
80年代以后,我的经济状况好转了。那时社会上掀起集邮热,我也是到处搜寻邮票。即使到国外探视亲友、出去旅游也要抽空光顾邮局,走访邮市;为了解邮票知识,我还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许多集邮书籍。在集邮的赏析过程中,我经常被那设计精美的邮品所吸引,被那蕴涵历史、天文、地理等包罗万象的内容所折服。我觉得每枚邮票都是一件精湛的艺术品,都是艺术家的心血结晶。首日封不易收藏,但我还是非常喜爱收集。因为首日封的正面除了贴当天发行的邮票、盖当天的邮戳之外,左面还加插图(又是一件艺术品),它是补充或延续方寸中未尽表达的内容。背面内容更为丰富:有该套邮票的发行日期、票幅规格、设计者、印刷者,还有邮票的历史背景……应有尽有,精彩极了,令人阅后心旷神怡。
在集邮中,我进一步追寻设计者,在众多的邮票设计家中,有一件令我注意的事情,那就是“天鹅”邮票的故事:北京玉渊潭公园,一只天鹅被缺德的青年用猎枪击毙,引起社会哗然,吸引一位邮票设计者前往观察、写生,进而绘出“天鹅”图稿。后来被一位美国邮商所青睐,还被邀请前往美国参加《天鹅》邮票首发式。故事曲折,还带有传奇性。
这套邮票的设计者,竟是我的同乡,令我感到自豪。
我在收集全套老纪特和其他首日封的过程中,发现《梅兰芳舞台艺术》、《从小爱科学》小型张和《金鱼》、《菊花》、《黄山》、《牡丹》等大套票的首日封,价格虽然昂贵,在邮市上还可以买得到,而《万里长城》小型张盖有“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邮戳的“三关”首日封和《儿童》无齿首日封,却十分难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邮票展销会上,我才以高价向美国邮商购买到。
细查这两套精美邮票的设计者,又是我那个老乡,这使我对老乡加深敬仰之情。往后逛邮票市场时,我都留意设计者署名,凡是“万维生”的邮品,我不去考虑经济价值,不管是国家正式发行,或者是地方邮局、机关团体或大、小集邮协会印制的邮品,我都会尽量收集下来。重复的邮品我有赠送亲朋好友,几十年来没有出售过一枚。
1999年9月世界邮展在北京举办,我专程赶往参观。在“天鹅”邮集的展框前,我用闽南语向陪同参观的同学谢淑惠讲述“天鹅”的故事时,突然,从旁边走出一位女士,并自我介绍,她叫林珍年,是万维生的太太。我感到意外,又十分惊喜,急问万维生在哪里?她说老万在家里,不在展场,这使我有点失望。我们倾谈了很久,了解到万维生可以绘画40多种不同形状的天鹅。临别时,我们拍照留念,还交换通讯地址。乡音就使我们这样互相认识了。这正是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巧不成书。
我到外地去,逛邮市是“例行公事”。两年后,我在家乡泉州的邮票市场上,老集邮家郑炎心先生告知,万维生刚来泉州。经他引荐,才第一次与万维生先生见面,我们用家乡话和普通话表达相会之情,而且照相留念,以后我们经常互通电话,他有新作经常邮寄赠我。林珍年女士与我太太也很熟悉,经常通电话,互相问好,双方建立深厚的友谊。我到北京旅游,就上门拜访他们。万维生来深圳龙岗办邮展,我从香港赶去参观。事后他又亲莅工厂探访我。我们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厚了,结下不解之缘。
2003年春,家乡政府为他建立万维生邮票艺术馆,这是全国第一座以一位邮票艺术家命名,又以邮票为主题内容的艺术馆。为筹集万维生邮票艺术馆基金,我带头捐款,表示一点心意。
现在我把他的佳作结集成册。作为我们邮情、乡情的纪念品。
……
洪建筑和万维生的这段“邮缘”,引起了集邮界的关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王新中在《初识集邮实业家洪建筑先生》(见王新中著《邮缘——我的集邮人生(四)》,2007年3月内部出版)一文中写道: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我集邮的收获之一,是刘佳维先生送我的一部由他作序的精装《洪建筑与万维生的邮缘》。洪先生的执著追求与无私奉献精神,万先生的艺术瑰宝,令我为之倾倒。
2006年3月13日晚,我在北京广西大厦连夜拜读了洪先生的大作,不仅为洪先生爱集邮、爱家乡的痴情所感动,更为他为新中国邮票设计家树碑立传,留下传世经典之义举所敬佩。
洪先生的自序是他的集邮自传,语言精练,情真意切。2000余字浓缩了他一生的集邮经历,他追寻万先生和万先生结下不解之缘,反映了一位香港实业家为推进家乡集邮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全书介绍了洪先生收藏的万先生的500件设计作品,有纪念邮票、特种邮票、普通邮票数十套,以及大量的首日封、纪念封、手绘封、小本票、小型张、纪念张、明信片等等,时间跨度近50年,几乎涵盖了万先生的全部创作成果。
洪先生与万先生因《天鹅》邮票的故事而结缘,所以书中表现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白天鹅的邮品十分突出。这正是洪先生和万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集中体现。1983年11月18日发行的万先生设计的《天鹅》邮票1套4枚,生动描绘了白天鹅湖中戏水的欢乐、宁静、优雅的天伦情趣、湖面漫游的悠然自得、展翅飞翔的矫健。当时,我正在中央党校学习,那天一早我赶到颐和园邮局,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才买到了这套邮票和小本票。每次欣赏,我都会悟出白天鹅的高尚、纯洁、美丽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诗意。而此时我却想到的是,洪先生与万先生为弘扬集邮文化的不懈追求,不犹如邮票上的天鹅那样,似矫健的勇士,在奋力搏击长空吗?
我也猜想,可能正因为如此,邮票设计家潘可明女士才把万先生记录他与洪先生邮缘,贴《天鹅》邮票的’99世界邮展手绘封刊在卷首,这也正是洪先生与万先生如天鹅般高尚情操的生动写照。
《洪建筑与万维生的邮缘》是洪先生与万先生智慧和友谊的结晶,他们以邮品展示了集邮文化的无穷艺术魅力,也以集邮文化向世人展示了人间的真、善、美。
我在想,如果爱国爱乡爱集邮的实业家都能像洪先生这样,为新中国邮票设计家著书立说,出版专集,不是为中华集邮文化留下了一笔无价之宝吗!正因为如此,我很感谢洪先生,他不仅以实际行动繁荣了集邮文献创作,而且为爱护、支持邮票设计家作出了榜样。
我盼望着到万维生邮票艺术馆,去感悟洪先生和万先生高山流水般的知己情怀,去聆听美丽的天鹅的故事和洪先生的香江邮缘。
……
《中国集邮报》社总编辑蔡旸撰《洪建筑、万维生:邮坛存知己,方寸醉乡音》,发表于该报2006年2月24日:
“歌迷追歌星,球迷爱球星。著名邮票设计家万维生是我这个邮迷的偶像。”68岁的香港实业家洪建筑先生如是说。
一场名为“香江邮缘”的邮展成为洪先生向偶像致敬的方式,也为侨乡古城泉州今年热闹的元宵节添上一抹亮色。
邮展于2月12日下午在福建泉州万维生邮票艺术馆开幕,展示了洪先生收藏万维生先生创作设计的邮票近50套数百枚,以及大量的首日封、纪念封、手绘封、小本票、小型张、明信片等。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佳维、香港邮学会副会长纪觉英、香港邮学会执行委员麦子敬、香港中国邮史研究会会长麦国培等各界嘉宾500多人出席开幕式,艺术馆外垂挂的巨幅祝贺条幅上写有5位香港太平绅士的名字。
……
洪先生的集邮收藏蔚为大观,收集齐全了新中国发行的全部邮票首日封。集邮的过程中,他开始关注起邮票的设计者……
万维生告诉记者:“当得知千里之遥还有一位同乡用几十年的时间收藏我的作品,我被感动了。这些作品,有很多是连我本人都没有的。”
……万维生邮票艺术馆在元宵佳节之际正式开馆,洪先生慷慨捐赠10万元。
此次“香江邮缘”邮展开幕的同时,大型画册《洪建筑与万维生的邮缘》宣告发行。洪先生将自己收藏的万维生的邮品汇编于一册。画册的责任编辑、著名邮票设计家潘可明介绍说:“画册中含500件左右的设计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可能称不上最多和最好,但是这些作品全部出自同一位设计家之手,并且由同一位集藏家辛苦搜集而成,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两人因邮票而相识,更因同乡而相交。共同的兴趣成为交流的基础,由于这种相联的关系,两人也就成了莫逆之交。”
潘可明曾到过洪先生在广东创办的工厂,生产线一条条,工人们一组组,产品精致,管理有序,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厂区内的花坛里种有不同品种的草木,插上写有拉丁文学名和产地的标牌。“他把邮品当成企业来管理,把企业理解成邮集来编组,真是乐在其中。”潘可明说。
事业有成的他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先后捐资数百万元,支持香港和家乡泉州、晋江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并出任香港篮球总会副会长、香港福建同乡会副监事长、香港泉州慈善促进总会常务董事、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理事等职。他在香港举办的慈善拍卖会也曾得到万维生的支持,万维生创作并捐献的一幅“天鹅”画作以5.5万元港币拍出。
洪先生同时是一位痴迷的摄影爱好者,他的摄影集《旅之影》不久前出版发行。他认为摄影与集邮有许多相通之处,长年集邮的经历对于他的摄影创作启发不小。他特借此次邮展之机,将自己周游四方、踏访名胜所拍摄的数十件作品在展场上亮相。
洪先生是《中国集邮报》的忠实读者,完整地保存着创刊以来的全部《中国集邮报》,报纸上的许多文章他都记得很清楚。热衷收藏极限片的他经常从报纸上获取新邮极限片的信息,并不断向各地邮政部门汇款购片。香港以前不发行新邮极限片,他便提出相关的建议,并详细介绍极限片的规格、制作方法等,邮政署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推出新邮极限片。他也曾经对香港发行的一款面值12港币的小型张提出了批评,认为如此高的面值令普通集邮者难以承受。
他说自己购买的邮品已经“多得离谱”,却从未卖出过一件邮品,有时将邮品赠给朋友后又会从别处再买回一件留藏。他亲自将大量的邮品用护邮袋一件件密封,每每整理邮品到深夜两三点,直到眼睛都睁不开了。他是香港中国邮学会的永久会员,对这家有着60年历史的集邮团体怀有很深的感情。他谦虚地告诉记者,虽然集邮多年,自己仍然是一位集邮的小学生,还未编组过竞赛类邮集,他仍然在学习和摸索。
“香江邮缘”邮展展场内,洪建筑与万维生的手握在一起,展示着两位以邮缘牵系、钟情于邮票之灵气而心灵相契的知己情怀,将一段雅好佳话流传世间。
因为集邮,洪建筑喜欢上了摄影,并收获颇丰:
《旅之影——洪建筑摄影作品集》、《荷之韵——洪建筑摄影作品集二》,分别于2005年8月、2007年10月由通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明信片《且惜芳馨——洪建筑花卉摄影选》、《艺苑风华——洪建筑舞台摄影选》,分别于2009年6月、2010年3月由中国艺术家出版社出版。
2006年8月24日至28日,在石狮市文化馆举办洪建筑摄影艺术展。
同年10月,在晋江市金井镇毓英中学举办洪建筑摄影艺术展。
《旅之影》出版时,香港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秦岭雪作序文《美在朴实》:
洪建筑先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工作之余,喜欢旅行,也喜爱摄影。于是,有了这一本《旅之影》。
他并不想炫耀什么,只是老老实实告诉你:他看见了什么。仿佛一位热诚的老朋友,不无兴奋地向你叙述旅游见闻。
从雪山之巅到南海之滨;
从皇室花园到旧区新貌;
有历史谜踪、舞伎残梦、水声悠悠,也有金陵新姿、侨乡倩影、漓江秋色;
有志士的浩然正气,也有丽人的仙袂飘举;
开阔如碧海蓝天,低微如碎萍枯苇;
爱侣生日,儿孙祝颂,无限温馨;
巨鹿回眸,白玉玲珑,思致绵绵;
镜头叠印着大千世界,历史,人文,艺术,亲情,奇花异卉,飞禽走兽,而镜后之镜是一双敏锐、温情、不乏睿智的眼睛。
青年时代,他曾沉醉于文艺创作,写过电影剧本。反映生活、叙事抒情的观念仍然贯穿于几十年后的摄影实践中。
我的浅见,如同写诗填词一样,摄影也有写境与造境之别。
写境,就是描述景物的实际面貌,当然,要有取舍,这就是构图。
造境,就是在拍摄之前以及洗印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以营造氛围、突现某一种意趣。其对于客观物象常常有所增删乃至于拼贴、题字等等。
这本《旅之影》纯用“傻瓜机”拍下,无任何技术辅助,意在存真,是一本写境之作。
故宫里那一只石狮,吴哥窟的一系列神像,既历尽沧桑又看过多少刀光剑影,风云变幻,聆听过几多乱世悲歌!它的斑驳,它的破损,它的哀伤仍带给我强烈的震撼。
地老天荒,沉默无语,而观者唏嘘,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感觉,这就是写实的力量。
艺术,有时并不需要太多的巧饰。
美在朴实。
洪先生喜欢集邮。他所摄取的影像常和该地区出售的邮票、明信片、影集巧合。
邮票所展示的往往是该地区的标志性建设,即具典型性的景物。
文艺创作就是通过典型(个别)来反映一般,这也是叙事性艺术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规律。
这样,我们就在《旅之影》里看到许多似曾相识的单纯、明晰的景象,因美景重游而倍感亲切,一花一木激活了几许回忆……
上海《文汇报》高级记者施宣圆撰文《朴实存真成佳作》(见《泉州晚报·海外版》2005年11月3日)进行推介,摘要如下:
《旅之影》有照片126幅。洪先生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北京的佛阁金辉(颐和园)、巨龙凌霄(长城),南京的夫子雍容、煦园观鱼、紫荆天仪,杭州的潭影荷香、萍踪何处(西子湖),广州的浩然正气(中山纪念堂),泰山的悬崖石刻,周庄古镇的老街古店,云南的民族风情,扬州的湖光柳影,苏州的虎丘剑池,桂林的漓江秋色,青岛的别墅洋楼,陕西的农家果园,海南岛的海瑞墓园,武夷山的奇峰怪石,故里侨乡的新姿……我也是一个旅游的爱好者,走过不少地方,这些照片图景,许多是我所熟悉的,细细品味,似曾相识,好像故地重游。至于那些表现异国风光的照片,我虽然没有去过,但是认真欣赏,似乎是亲历其境,享受了一次免费的国外旅游。君不见,日本东京的天文馆街、加拿大的议会广场、韩国切割蓝天的街景、欧洲的塞纳河边、澳洲的澳洲明珠、德国的科隆教堂、法国的罗浮古宫、柬埔寨的吴哥奇观……照片是那么清晰,那么逼真;色彩是那么和谐,那么鲜艳,实在是让人大饱眼福。
……去年到香港,特地到他府上拜访,看到他房间里到处是一叠叠照片,书柜中全是一本本邮品。此时,他才向我袒露他的业余爱好——摄影与集邮。原来,他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曾经沉醉于文艺创作,写过小说、散文、电影剧本。到了香港,繁忙而紧张的商务,使他不得不告别文艺创作的生涯。只有在工余饭后,假日空暇之时,他才专心致志地玩弄摄影和集邮。他向我出示几张照片,一张是苏州的虎丘剑池,说这张照片和一张虎丘剑池的明信片图景分毫无差;一张周庄小桥流水的照片和中国集邮总公司2001年发行的“水乡”邮票几乎一模一样;还有海南岛“鹿回头”入场券、福州西禅寺入场券、泉州崇武古城入场券……和他的摄影作品几乎是同一个面孔。我说:“这叫英雄所见略同。”他说:“人家是专业的摄影家,我是业余的摄影爱好者。”是的,洪先生摄影是业余的。但是,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拍照选景,全靠视角,需要有文学修养。洪先生踏访神州,周游“列国”,每当灵感涌上心头,他就举起照相机,选好角度,看好图景,对好镜头,“咔嚓”一声。他用的照相机是一架普通的“傻瓜”照相机。他说他的摄影是有感而拍,意在存真,不想张扬……洪先生的摄影作品朴实存真,美不胜收,是一本情景交融的写境之作。
《荷之韵》出版后,王新中作《映日荷花别样红》(见王新中著《邮缘——我的集邮人生(五)》,2007年12月内部出版)一文进行推介:
在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揭晓之际,11月21日上午,收到洪建筑先生第二部摄影专辑《荷之韵》。打开百幅荷花图,把我引进了姹紫嫣红、玉洁冰清、含苞欲放、绚丽多姿、美不胜收的荷花世界,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令我满目生辉,满心芬芳。
人皆爱美,也爱荷花。自古以来,荷花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称颂。既因为它鲜艳娇美,令人赏心悦目,也因为莲藕、莲子营养丰富,滋味清香,且自叶至茎、自花至实均可入药,还因为荷花富有诗情画意。历代文人墨客写诗作文,称它是“君子花”,推它为知己,当代书法、美术、摄影家更是将其作为自己追求的对象。
国家邮电部1980年8月4日(农历6月24日,依古时江南风俗,这一天为荷花生日),发行一套《荷花》邮票4枚和小型张1枚,分别描绘了白莲、碧绛雪、佛座莲、花莲的形象。这套邮票采用我国当代著名女工笔画家余致贞创作的原画。令我惊奇的是,在洪先生拍的荷花作品中,有的竟然犹如邮票上的荷花,出神入化地表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
而让我出乎意料的是,洪先生以超凡的思维、智慧的视角,拍摄了不少残荷枯叶。与一朵朵初放和待放的荷花、一张张嫩叶舒卷、繁荣葱郁、有如青春少女美丽的容颜,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这在荷花摄影作品中十分罕见,我还是第一次领略荷花这别样的风韵,同样令我为之震撼。
相对含苞待放和鲜艳盛开的荷花来说,要拍出残荷枯叶的美感,实属不易,需要摄影家具有作家的勇气、画家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敢于把人们不愿观赏或忽略品味的残荷枯叶拍出来,而且拍得富有艺术美和顽强的生命力,这正是洪先生的过人之处,是他拍摄荷花作品的独创。
我仔细观赏着一幅幅残荷枯叶,那是荷花灿烂之后的余晖?还是荷花对死亡的抗争?那是精彩演出之后的谢幕?还是人生之旅长途跋涉的疲惫和阅尽人生百态、行将远去的凄凉?在我的心目中,那分明是百战百胜的将士身上的伤痕,那就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写照。
我似乎明白了,这是洪先生在以怜香惜玉的慈爱胸怀,以缺憾之美,表现对荷花奉献艳丽之后的追思,对新生命的呼唤,对美好人生的憧憬,乃至对残疾等弱势群体的关爱。
洪先生爱荷花爱得很深很深,所以才能拍出荷花春夏秋冬之容貌、千姿百态之神韵,才能让人从中领悟出人生的哲理,我因此对洪先生肃然起敬。我终于明白了,《荷之韵》是在启示我们,“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今日荷花枯萎凋零了,明朝出水芙蓉般的娇艳荷花又要盛开了!
施宣圆也再次作文进行推介,摘要如下:
……《荷之韵》,是一本以荷花为专题的摄影作品集,共百幅。香港太平绅士施子清先生为封面题字,著名书画家蔡金章装帧设计,著名作家秦雪岭为每幅照片命题,《香港文学》总编辑陶然配诗,福建著名摄影家邱章平作序。名人荟萃于《荷之韵》,为百幅荷花图锦上添花。
荷花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花卉之一,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唐代孟浩然的“荷叶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李白的“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杜甫的“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是千古绝唱。当代摄影家以荷花为题的作品多多,但是,洪先生的百幅荷花图构思独特,富有创意,鲜活可爱,与众不同。翻开《荷之韵》,一幅幅荷花,有的亭亭玉立,香气四溢;有的红花怒放,绿叶舒展;有的彩蝶恋花,绿叶飘逸;有的鱼游水面,荷鱼相映;有的傲立群芳,含苞待放;还有许多别开生面的残枝枯叶,其实,艺术的残缺也是一种美,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怜香惜玉的美感,或是感悟事物新陈代谢的规律……百幅荷花图,无一重复。照片是那么清晰,那么逼真;色彩是那么和谐,那么鲜艳,令人好像进入一个姹紫嫣红、玉洁冰清、绚丽多姿、美不胜收的荷花世界,正如邱章平先生在序中所说:百幅荷花图“叶之貌,花之容,荷之韵在光影中显现,在瞬间里定格,成了永恒的美”。是的,翻开《荷之韵》,欣赏每一幅荷花,是一种美的享受。难怪《荷之韵》出版之后,在香港艺术界引起了轰动,许多朋友来电向洪先生表示祝贺,有的朋友请他放大一幅挂在自己家中的客厅墙上。
……秦雪岭有一首赠洪先生的七绝:“繁华黯尽《影之旅》,凝露出尘《荷之韵》。妙手剪来香益远,娇蕊枯叶不须分。”洪先生爱花,犹爱荷花,荷花品种有各种各样,不同地方培养出来的荷花也有区别,同一地方不同季节的荷花也有差异;一朵荷花即使在早晨、中午、傍晚,或者阴天、雨天、雾天所表现出来的姿态也有变化。为了拍摄最佳荷花图景,洪先生到过香港、澳门所有的荷花池。在大陆,杭州西湖、无锡太湖、深圳洪湖公园、中山的“荷花世界”、开封、黄山、云南……凡是听说有荷花的地方,他都去;有的地方去了好几次,在荷花世界中寻寻觅觅,有时要等候多时,一见最佳状态,“咔嚓”一声,“妙手剪来香益远,娇蕊枯叶不须分”。此时,洪先生的脸庞如同一朵盛开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