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俗的法规
13656200000016

第16章 行旅禁忌

行旅禁忌,古已有之。《礼记·曲礼上》就指出了一些古代乘车出行时的注意事项,也可以说是禁忌,兹录如下:

客车不入大门。妇人不立乘。犬马不上于堂。

故君子式黄发,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

祥车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

仆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国君不乘奇车。

车上不广欬,不妄指。立视五巂,式视马尾,顾不过毂。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

国君下齐牛,式宗庙;士大夫下公门,式路马。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不敢授绥,左必式。步路马,必中道。以足蹙路马刍,有诛;齿路马,有诛。

这几段话的意思是说:

客人乘车不要驶进主人家的大门。妇女乘车不要站在车上。不许牵着狗或者马上堂。

国君乘车路上遇到老人,应该凭轼致意;经过高级官员立朝时的位置,就要下车;进入城市时,车马就不再奔驰;进入里巷一定要凭轼致敬。

丧葬用的魂车才空着左边的位置。所以乘用国君的车,不敢让左边的位置空着。不过,平时国君乘车都处在左边,左边本是尊位。今乘用国君的车,既不敢让尊位空着,而身在尊位又不自安,所以一定要俯身凭轼,表示谦卑,不敢大模大样。

驾驶人为妇女赶车,驾驶人在中央,妇女在左边,为了避嫌,驾驶人持缰绳的双手就要左手探前,右手在后,稍微背向妇女。为国君赶车,持缰绳的双手就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并且稍微俯身,表示恭敬地为国君效劳。国君不乘不合乎法度的车。

在车上不要大声咳嗽,不要伸臂乱指。站立乘车,向前看轮转五周的距离,凭轼俯身的时候,眼看马尾;回头看,视线不要超过车轴两端。在城里行车,要用鞭梢轻拂着驱赶,不要让尘土飞出车辙之外。

国君乘车经过宗庙门口,一定要下车;路上遇到准备用做祭神祭祖的牛,一定要凭轼俯身。大夫或者士乘车经过国君宫门之外,一定要下车;道上遇到国君驾车专用的良马,一定要凭轼俯身。使用国君的良马来驾车,一定要身穿上朝时所用的公服,车上放着鞭子,备而不敢用,驾驶人也不敢向人递过上车挽索,既不敢空着车上左边位子,站立左边又一定要凭轼俯身。牵着国君的良马步行,一定要走中间正路。用脚践踏备国君良马食用的草料,就要受到处罚;擅自探看国君良马几岁口的,也将要受到处罚。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古代关于乘车和用车时的禁忌事项,但已经可以看出其间既存在着相当悬殊的等级制度,又可以说包含了许多合理的文明礼貌的内容,有些至今还在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得到普遍认可。

旧时认为,人出门在外的旅行安全是由神灵来掌管的,这个神灵就是路神,也称为道神或行神。至于这位神仙到底是谁,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是共工的儿子修,有的认为是黄帝的儿子嫘祖。人死了以后,在往阴间走的路上,也有行旅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出殡时也要祭祀路神,称为路祭。人们在出门时,一般都选择吉日,有时还要选择时辰,喜双日而禁忌单日。最流行的说法是“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或者称“七不往,八不归”,意思是凡是逢七的日子如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都禁忌出门远行,逢八的日子如初八、十八和二十八则禁忌回家。同时,民间也有杨公忌期间不出门离家的讲究。在出远门前,必须要做好一切准备,禁忌出门前和家中人吵架或者发生不愉快,否则出门后心也得不到安宁。通常在出门前,如果吃饭时噎了,或者折断了筷子、打碎了碗,都属于不吉利的前兆,要中止外出。在出门后的旅行途中,忌讳吝啬,要舍得花钱,俗称“穷家富路”。但是,出门在外,又禁忌财帛外露,以防被贼偷,俗话说:“出门不露白,露白会失财。”出行赶路时,禁忌夜间行走,最好在白天行路,否则不安全,既容易受到鬼祟的暗害,又容易被盗贼掠夺。如果确实需要在夜间赶路,听见有人叫喊,禁忌轻易应声相答。如果找不到出声的人,那就一定是鬼祟在作怪,可以连吐三口唾沫加以禳解。在路上,禁忌遇到出殡,以为不吉利。如果不巧碰到,就要将衣帽脱下,扑打数次,作为禳解,有的地方则认为碰上出殡是好事,因为棺材谐音“官财”,是时来运转的吉兆。出门在外,还要懂得待人接物的礼貌,禁忌傲慢和不尊重对方,否则是会吃亏的。

在尊敬的长辈或客人面前,禁忌随意大声说话,禁忌发出笑声,更禁忌放屁,做出一些不雅的行为。在半路上迷路时问路,需要下马、停步或者下车,否则就是不恭,对方有权拒绝回答。禁忌擅自进入别人家的庄户,进入前应该叩门,或者通声,否则不礼貌。禁忌近户、入宅打狗,认为打狗就是欺主,所谓打狗还得看主人。如果要到别人家投宿时,要问男主人而禁忌问女主人,因为男方多为一家之主,舍男而问女,有轻薄的嫌疑。进入别人的卧房或内室时,必须得到主人的邀请和允许,否则就是不礼貌。入席时,礼让之后方可入座,自行落座者即视为欠礼。出门做客,禁忌自居上坐,互相谦让之后上坐者为礼。坐上席的人如果不说“起席”,其他人等一般不得擅自离席。在席上,为客为主,少不居上坐,少即年龄小或者辈分低的人。探亲访友时,禁忌空手,一般都要备好礼物,礼物数量一般都为双数,被访的一家要在客人离开家时回赠礼品,称为“回福”(回富、回复),不“回福”也属于失礼行为,“回福”的礼品既可以是简单的几个馒头或者蒸馍,也可以是其他物品。

伊斯兰教对凡属于浪费以及对人身体有害的事物都是不容许的,吸烟就属于这一类,因此穆斯林是不容许吸烟的。在回族的日常生活当中,禁止放高利贷,禁止获取和使用利息;禁止惯常性的发誓;禁止赌博;在舀水、倒水的时候,禁忌反手舀倒,禁忌朝着太阳、月亮大小便等。保安族妇女必须戴着盖头出门,不能留长指甲;不能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工具,认为这样不吉利。

生活在甘肃武威、永登、兰州一带的满族,无论官宦士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视为美德。平日,同居的晚辈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长辈的教诲要洗耳恭听,不能顶撞。与长辈人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在屋中,要长辈先坐。长辈说话,非得允准,不能插言。长辈外出远行要送出大门外,归来要迎至大门。年轻人外出归来要先向父母请安,之后才可回自己的房里。行途相遇,小辈须垂立路旁,让路给长辈人先走,然后自己才走。吃饭时,要长者先坐、先吃,自己才能坐,才能动筷子。食毕,长者先放下筷子,晚辈才能离席。过去“父子不同席”(幼儿除外),但近世以来,已淘汰。而未出嫁的姑娘则有特殊地位,可就食于翁姑之侧。媳妇对公、婆的礼节最多,也最恭谨。首先,每天都要早、中、晚三次装烟,还要双手奉送。早晨起床、晚睡之前,要送洗脸水、洗脚水。一日三餐要站立侍奉,碗筷要摆正,饭不要盛满碗,饭后要端水漱口。新媳妇不能在炕上吃饭,平日不能与公婆同席;不能在公婆面前穿短衣,更不能大声斥责孩子。来了客人,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婆的吩咐,准备饭菜等。

生活在甘肃的土族主要分布在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卓尼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其宗教生活与藏族相同。其禁忌有:居家,老人住堂屋(正屋),晚辈住傍屋。家人相聚,老人在堂屋炕的上位,其他各人都按辈分年龄依次而坐,不得僭越。一日三餐都由媳妇、女儿将茶饭首先双手递到老人手里,斟茶、斟酒,先从老人开始。盛饭时也是老人优先。晚上,老人未睡,小辈侍陪,不可先睡。清晨,老人尚未起床,媳妇或女儿就要将烧煮好的清茶或奶茶端到枕边,名曰“空茶”。骑马走路,遇见老人或长辈,要下马问安,让老人长辈过去后才能上马;如果同路,须先走一步,则先向老人或长辈告罪后方可上马先行。老人有了病,子女侍立炕边,端汤奉药,不能稍怠。在喝酒时,酒席宴会都要定座排位,亲戚间以阿舅为大,家族间以辈分为尊,乡邻朋友则以年长为重。父子、叔侄、岳婿、舅甥之间不猜拳,血缘较近的大小辈之间一般也不猜拳。送客出门时不能让客人空手而回,而要在客人的褡裢、口袋或背包里装上馍、肉或水果等。如遇婚丧嫁娶,装给客人的礼物各不相同:娶媳妇时装花卷,嫁女时装油馃,丧事时装馒头。主人要替客人拿着褡裢、口袋或背包,送到门外分手时才交给客人。迎送客人要躬身作揖。家里来客,忌用有裂缝、豁口的碗给客人倒茶盛饭。禁忌问客人“你吃饭了没有”、“你吃不吃饭”。禁忌在客人面前打骂孩子、扫地、泼水、吵架。到别人家去做客,禁忌穿着鞋上炕,禁忌坐在被子或枕头上,禁忌和未婚姑娘开玩笑,禁忌数主人家的羊。鞋袜和裤子禁忌挂在高处。土族也有忌门的习俗,通常在妇女分娩、新安装了大门或者家人有人生病等情况下都要忌门,其标志是在大门旁贴上一方红纸,或者插上系有白羊毛的柏枝,或者煨上一堆火。忌门的时间有三天、五天或七天不等。取消上述标志,则表示忌门结束。在忌门期间,任何外人都禁忌进入庭院。土族禁忌食用圆蹄牲畜如骡、马、驴等肉。其原因说法不一。一说唐代唐僧取经骑的白龙马,为报白龙马的大功,不食圆蹄畜肉;一说土族人供奉骡子天王而不食其肉。禁忌食用毛爪动物肉,如狗、猫、鼠、狼、狐等的肉,禁忌食用旱獭肉,相传旱獭腋下有两块人肉。妇女禁忌食用兔肉,据说如果食用了兔肉,就会生下豁嘴娃娃。禁忌食用乌鸦、喜鹊和鹰等食肉类飞禽的肉。空中飞行的飞禽将粪便掉到身上,认为是不祥,在落粪便的地方缀一块红布消灾。禁忌在河里洗脏衣裤,禁忌在河水、泉水里和源头处大小便,禁忌在牲口圈里大小便。土族人出门远行或去办事,早晨遇到空水桶、空背斗,认为是不吉利,返回改日再走。禁忌在村庄里、家里或有大小辈、兄妹姐弟的场合唱“少年”即“花儿”。妇女在老人面前、佛龛前以及公共场所要穿裙子和长袍才能出入。远道而来的客人,旅途疲乏或出汗时,进门前先要在外歇息片刻。禁忌别人尤其是女性坐在自家的门槛上。

保安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来了客人,要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茶饭款待客人,要把家中最好的食物拿出来招待,这是保安人最为重视的待客之道,客人满意了,主人才高兴。在与客人谈话时,禁忌左顾右盼、心不在焉,禁忌玩弄胡须、抠鼻吐痰,更禁忌伸懒腰、打哈欠。另外保安族非常尊重长者,禁忌子女不孝,长幼无序;吃饭要让长辈先吃,见到长辈要先问好。

到裕固族人家做客,禁忌持枪支、弹药、牧鞭、生皮、生肉进入帐篷,据说“点格尔汗”不喜欢这些东西,并忌讳俗人穿红衣或者骑红马走近帐篷。

在我国民间绝大部分地区,明清时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朱柏庐的《朱氏治家格言》,世称《朱氏家训》或者《治家格言》,流传极广,享有盛誉,以至于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大户人家,都将其书写并悬挂在中堂或者上房中,被人们视为是日常行为规范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他的《劝孝歌》也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本章在介绍朱氏简单生平之后,特抄录二文,以供参考。

朱柏庐(1627—1698),名用纯,字致一。江苏昆山玉山人。明诸生。清顺治二年(1645年),他的父亲朱集璜在守卫昆山城时,书绝命词于衣带间。城陷,投河殉节。朱用纯昼夜恸哭,痛不欲生。这时,他的弟弟朱用白和朱用锦年纪尚幼,从商遗腹未生。他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等到局势稍定之时,才返回故里。他十分敬仰晋人王哀攀柏庐墓之义,因此自号柏庐。后来,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因此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经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之中。生平精神宁谧,严于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坚辞不应博学鸿儒科考试,后来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染疾而卒,临终前嘱咐弟子们:“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朱氏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劝孝歌》

孔子著孝经,孝乃德之属。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胎婴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一旦儿见面,母命喜再续。爱之若珍宝,日夜勤抚鞠。母卧湿簟席,儿眠干被褥。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儿秽不嫌臭,儿病身甘赎。儿要能步履,举止虑颠状。哺乳经三年,汗血耗千斛。儿要能饮食,省口姿所欲。劬劳辛苦尽,儿年十五六。慧敏恐疲劳,愚怠忧碌碌。有善先表扬,有过则教育。儿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孝顺理当然,不孝不如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