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俗的法规
13656200000013

第13章 饮食禁忌

生活禁忌

人类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质量和幸福度永远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是,出于对社会秩序的综合考虑和生活环境井然有序的考虑,必须制定使全体成员一致服从和遵守的规矩,这些规矩从大的方面来说,表现为法律法规,但是从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来说,又在极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使人们在心理上达到自律或他人监督的禁忌。

关于生活方面的禁忌,范围相当广泛,人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几乎无所不包,无处不有。可以说,凡是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关的注意事项,都可以归纳到这一内容中来。有些禁忌是处于我国伦理道德的影响之下的几乎所有民族和地区的人们都需要遵守的,它们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行为规范中的重要组成内容,符合传统道德观念的要求。例如禁忌做亏心事,否则良心得不到安宁,恐怕天神会报应,自己将来出生的孩子是“实实子”,即没有屁股眼儿,本人也不得好死,或者遭到天雷劈,或者暴死于大年初一,或者死于大清早,或者死于正晌午,都是预兆着其人不得善终;禁忌奸淫他人妻女,否则自己的妻女必然遭到他人的奸淫。禁忌虐待父母亲,否则自己将不得好死。禁忌嘲笑和戏弄在身体或者心理上有残疾的人,否则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将在下一世里转世成牲畜或者做残疾人。禁忌笑话别人,否则自己就更不如被笑话的人。禁忌说过头的话,否则自己会得到报应。禁忌坑蒙拐骗,否则到了阴间,会下到第十八层地狱受尽折磨。这些禁忌,实际上已经与道德规范相互融合,根本分不出什么是属于禁忌范畴,什么是属于道德范畴的,但是人们都将其视为应该遵守的公共道德,似乎与禁忌关系不大。

在对待时间方面,人类有着相当敏感的反应,这不仅因为时间决定了寒暑冷暖等与生存十分密切的季节,而且对以农耕为主的地区的庄稼丰歉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古人对时间相当重视。在民间,人们除了严格遵守逢年过节等特殊的法定节日的禁忌之外,一般在其他时日的选择上,也都希望选择那些吉利的时间或日子,而禁忌那些预示着不吉祥甚至凶祸的日子。在这方面,古人早有了相当明确的规定,如《礼记·曲礼上》中就说:“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卜筮不过三,卜筮不相袭。龟为卜,筴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旬十天,单数日为刚日,偶数日为柔日。家外的重要活动,选用刚日进行;家内的重要活动,选用柔日进行。凡通过龟板的卜或者蓍草茎的筮来选定办事的吉日,十天以外的称远某日,十天以内的称近某日。为丧事选日子,先求问远日;为吉事选日子,先求问近日。卜筮的时候,对着龟板或蓍草茎说,为了确定一个好日子,凭借着你大龟常久不爽的决断,凭借着你大筮常久不爽的决断。卜也好,筮也好,都不能超过三次。卜和筮不相因袭,不能同时并用。卜不吉就该停止,不能接着筮;同样,筮不吉就该停止,不能接着卜。用龟甲去卜和用蓍茎去筮,这是早先圣王用来使人民信服选定的日期,崇敬鬼神,畏惧法令;也是用来使人民解决疑惑不决的问题,确定犹豫不决的行动。所以说,有了疑虑而占问,就没有人非议;占得吉日而行事,就一定如期实行。就禁忌的原则来说,如果提前有了约定,就一定要遵守,不得违背或者贻误,更不能随意变更。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也引经据典指出:“抱朴子曰:‘灵宝经曰,所谓宝日者,谓支干上生下之日也,若用甲午乙巳之日是也。甲者,木也。午者,火也。乙亦木也,巳亦火也,火生於木故也。又谓义日者,支干下生上之日也,若壬申癸酉之日是也。壬者,水也。申者,金也。癸者,水也。酉者,金也,水生於金故也。所谓制日者,支干上克下之日也。若戊子己亥之日是也。戊者,土也。子者,水也。己亦土也,亥亦水也,五行之义,土克水也。所谓伐日者,支干下克上之日,若甲申乙酉之日是也。甲者,木也。申者,金也。乙亦木也,酉亦金也,金克木故也。他皆仿此,引而长之,皆可知之也。’”

人类在群居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日常生活方面的禁忌。这些禁忌,包括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如饮食禁忌、起居禁忌、建筑禁忌、服饰禁忌、行旅禁忌等。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还有一句俗话这样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都反映出人对饮食的重视程度。《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认为礼节最初是表现在人的饮食方面,指出了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都始于饮食活动的事实,更说明了饮食之于人类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食礼在祭祀鬼神的活动中显得相当庄严肃穆,在君臣老少的饮宴中就显得井井有条,形成了完备而严格的礼仪制度。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世界各地也是有例可循的。罗伯特·路威在他的著作《文明与野蛮》中谈到远古人类的饮食礼节时说:

饮食是人生一宗大事,自然要纠缠上许多奇怪意思,拨弄不清。那些野蛮人,我们无可无不可的地方往往正是他们吹毛求疵的地方,在饮食这件事上大概都有很郑重尊严的规则……在乌干达,看见别人在吃饭,千万别去招呼他,那是很失礼的;连注目看一看都只有粗人会做得出。在这儿,做客人的道理是放怀大嚼,谢谢主人,还要打胃里呕两口气表示甚饱甚饱。换了个马赛伊人,他就得咂咂舌头。祖鲁人孩子赴宴之时,父母必再三嘱咐,主人端菜来必须双手来接;不就表示瞧不起主人,嫌他的菜不好。初民社会里有一条很通行的规则,客人一来便送东西给他吃,不管是吃饭的时候不是。在平原印第安人里面,这是敬客的正道。做客人的不一定要把端出来的东西全吃了,甚至向主人借个盘或碗把吃剩的带回去,在他们看来也无伤大雅。有时候,座次是排定了的。克洛族的主人和客人不坐在一起,每个家族自成一群。荷匹人便不如此,主人客人大伙儿围着一个盛汤的大盆子坐,各人把他的薄饼蘸着汤吃。凡是贵贱观念占势力的地方,人们对于饮食的先后很有讲究。在坡里尼西亚,他们最爱喝的胡椒酒一杯一杯送上来的时候,先送给谁,后送给谁,这里面不能错一丝一毫,比起伦敦或华盛顿官场中的盛宴来不差什么。

总而言之,野蛮人的礼文非但严格,简直严格得可怕。

在中国古代,事实也和上述情形一样。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饮食不仅仅是维持生存和温饱的必要条件,而且还相当讲究吃什么和怎么吃,认为饮食还关系到人的长相、禀性、吉凶、祸福和生死等等,甚至还认为关系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影响到他人的利害。因此,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饮食不但在数量上发生了变化,在质量上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到今天的精工细作,已经是今非昔比,甚至形成了博大精深、各具特长与风貌的饮食文化,而饮食礼仪之中的禁忌也是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代饮食中的礼仪,以周代体现得最为典型,其内容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周礼》、《仪礼》和《礼记》即“三礼”的《曲礼》、《郊特牲》、《少仪》和《玉藻》等章节中,具体包括客食之礼、待客之礼、侍食之礼、丧食之礼、宴饮之礼和进食之礼等等,其间规定了许多禁忌,而这些上古时代的礼仪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盛行,如今甘肃民间的许多饮食礼仪,还保留着古俗的明显遗迹。

就内容而言,饮食禁忌一般包括食物、饮食方式、食品制作、药物饮食四个方面。

中国人对食物有许多独特的鉴别方法,一般从阴阳的角度把食物分为热性和凉性两类,热性的吃了容易上火,而凉性的吃了又容易生寒。因此,禁忌同时食用热性和凉性的食物。又从营养的角度,将食物分为大补和大损两种,补则有益,损则不宜,但是又禁忌补得过分,而有些属于“损”的食物则在积食或者需要泻的时候可以适当食用。有些食物,还被认为是有毒的,这在中医上非常讲究。例如,中医认为,多吃韭菜容易导致神昏目眩,多食蒜容易伤肝萎阳,多食冬瓜容易发黄疸,多食鳝鱼容易得霍乱,多吃鸭蛋会使疟疾加重。有的地方,认为黄瓜会使人生病,而萝卜却对人的健康是大有益处的。对于水果食品,吃多了也对人的健康不利,俗话说:“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也是说杏子和李子是不能多吃的,否则不利。在食物搭配上,认为一些食物在性质上相克,容易产生毒性,因此禁忌同时食用这些食物。从古到今,一些民间的历书上都有标示食物相克的有关图表供人参考,并且在古人所撰写的各类笔记小说中也都经常记载这类已经在民间发生或者经过人们的经验证明的具体事例。例如,清代竹柏山房著的《闲居杂录》中就记载:“有物性相反者,如河豚同鹿肉食之,杀人;羊肉同鲙酪食之,害人;羊肝得生椒,破人脏;猪肉得胡荽,烂人脐,是也。有物性相感,人腹成动物者。如鲙生同酥乳食之,变诸虫;鳖鱼与苋菜食之,还生鳖;牛肉同猪肉食之,成寸白虫;猪肉羊肉以桑楮柴煮炙食之,亦成寸白虫也。”民间也有许多这方面的禁忌,如:鱼肉禁忌与荆芥同食,食之必亡,称为“鲤鱼犯荆花”;鱼子与猪肝禁忌同食,食之必亡;葱与蜜禁忌同食,食用必亡,称之为“甜砒霜”;花生与黄瓜禁忌同食,否则会断肠而亡命;柿子与螃蟹禁忌同食,因为都性寒,食之易得痢疾,有的还说成膈疾;烧酒与生姜禁忌同食,食之坏心肝;鸡与韭菜禁忌同食,食之生虫;苋菜与蜜禁忌同食,据说鳖遇苋菜会复生,食之生血鳖。总之,民间关于这类禁忌的说法是相当丰富的,同时也有不慎食用了这些相克之食物后的好多解法,一般都是用浆水、绿豆汤、黑豆水、甘草水、芦根汁、冬瓜汁、橄榄汁甚至粪汁等加以化解,但也有严重相克者,则无方化解。除此而外,民间还通过直观地了解一些食物的自然属性而加以禁忌,据说如果食用了这一类食物,那么这种食物的自然属性也就会传染给食用者,这种信仰自古就有,在民俗中至今还普遍存在着。《博物志》引用《孔子家语》载:“食水者乃耐寒而苦浮,食土者无心不息,食木者多而不治,食石者肥泽而不老,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绪而蛾,食肉者勇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仙。”如今在民间的一些俗语中,还可看出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与长盛不衰,比如说一个人长相或者性情凶猛强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脾气很急躁是“吃了枪药”,有些歇后语就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吃了秤砣——铁了心;吃了灯草芯——说得轻巧;咸吃萝卜——淡操心;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的地方,禁忌食用动物的脑,认为人吃了会变笨。有的地方,禁忌食用动物的眼睛,认为对人的眼睛不好。有的地方,禁忌食用不洁净的食物,认为吃了会招致疾病。这其实正是对古代饮食禁忌传统的沿袭。在《礼记·内则》中,有关饮食禁忌的内容相当丰富,兹录以下几段,亦可看出古人对饮食的讲究和重视:

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春宜羔、豚,膳膏芗;夏宜腒、鱐,膳膏臊;秋宜犊、麛,膳膏腥;冬宜鲜、羽,膳膏膻。

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兽用梅。鹑羹、鸡羹、鴽,酿之蓼。鲂、鱮烝,雏烧,雉芗,无蓼。

不食雏鳖。狼去肠,狗去肾,狸去正脊,兔去尻,狐去首,豚去脑,鱼去乙,鳖去丑。

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胆之,柤、梨曰攒之。

牛夜鸣则庮;羊泠毛而毳,膻;狗赤股而躁,臊;鸟皫色而沙鸣,郁;豕望视而交睫,腥;马黑脊而斑臂,漏。雏尾不盈握,弗食。舒雁翠,鹄、鸮胖,舒凫翠,鸡肝,雁肾,鸨奥,鹿胃。

这几段话的意思是:

享用饮食的温度,因物而异。饭食比照春天的气温,要温;羹汤比照夏天的气温,要热;酱比照秋天的气温,要凉;饮料比照冬天的气温,要冷。食品的调味也随季节而有所侧重,春天多用酸味,夏天多用苦味,秋天多用辣味,冬天多用咸味,都要调上柔滑甜美的滋味。饭食要注意主食和肉食的搭配。牛肉适宜搭配大米饭,羊肉适宜搭配黍米饭,猪肉适宜搭配糜子米饭,狗肉适宜搭配黄粱米饭,雁肉适宜搭配麦饭,鱼肉适宜搭配菰米饭。春季适宜吃羊羔、小猪,用牛油烹调,取其香味;夏季适宜吃干鸡、干鱼,用狗油烹调,取其臊味;秋季适宜吃牛犊、小鹿,用鸡油烹调,取其腥味;冬季适宜吃鲜鱼、大雁,用羊油烹调,取其膻味。

做肉丝,春天用葱搭配,秋天用芥末酱搭配。烹小猪,春天用韭菜搭配,秋天用蓼菜搭配。凝固的脂肪用葱做佐料,液化的油膏用藠头做佐料。烹煮牛、羊、豕三牲要配上食茱萸,调上醋,烹煮其他兽肉要用酸梅调味。鹌鹑羹、鸡羹、蒸鴽鸟都要掺杂上蓼菜。蒸鳊鱼、鲢鱼,烧烤雏鸟、野鸡,要撒上香料,都用不着蓼菜。

有些动物或有些动物的器官不能食用。不要吃小甲鱼。狼要去掉肠子,狗要去掉肾,狸要去掉脊骨,兔子要去掉臀部,狐要去掉头,小猪要去掉脑子,鱼要去掉颊骨,鳖要去掉肛门。

收拾各种食物都有专用的动词,剔除牲肉的筋骨叫“脱”,刮去鱼鳞叫“作”,弄净枣上的尘土叫“新”,筛选好栗子叫“撰”,擦掉桃上的茸毛叫“胆”,挑出带虫孔的梨子叫“攒”。

发现家畜有下列情况,就不宜宰杀食用。牛在夜里鸣叫,它的肉准有股子恶臭味;羊的毛稀稀零零而纠缠聚结,它的肉味一定特别膻;狗腿里侧没毛、发红而表现急躁,它的肉一定特臊;鸟的毛色暗淡无光,而叫声沙哑,它的肉一定有股子腐朽的臭味;猪总呆望着远处而睫毛相交,它的肉里一定有星星点点的小疙瘩,肉有怪味不能吃;马的脊背发黑,前腿又有杂色斑点,它的肉准有股子蝼蛄般的臭味。尾毛还不满把的小鸟不要食用。还有些禽兽的器官也不能食用,例如鹅的尾部肉,天鹅、猫头鹰的两肋薄肉,野鸭子的尾部肉,鸡的肝,雁的肾,地鵏的脾,鹿的胃。

任聘先生在《中国民间禁忌》一书中指出:“据说兰州多鸽,盈城皆是,当地人不敢食用,以为食之必有灾。这即是超出了不洁信仰的。”而不洁信仰更多地依托宗教信仰,表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徒的生活习俗中。例如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所有民族中,都视猪、狗、驴、骡为不洁之物,禁忌食用,尤其是猪肉,更是禁忌言说和接近。有些地方,有些民族,还禁忌食用祭祀的祭品,以表达对祖先神灵的虔诚和敬意。如汉族在祭祀时禁忌食用蒜葱等带有刺激味的食品,认为会对神灵不利,而招致灾祸。有的地方,对一些和人们的生产劳动联系紧密的牲畜,禁忌宰杀和食用,认为如果宰杀或者食用了这些对人类有功劳的牲畜,就会遭到报应,下一辈子让人变成牲畜。例如许多民族和地区,特别是农耕发达的地区,都有禁忌食用牛肉的习俗,就是对牛为人类生存辛勤耕作而不忍心屠宰恐遭报应心理的反映。同样,对于马、狗,都是如此。在陇东地区,禁忌年幼的人吃羊头、鸡头和牲畜的脑子。

一些民间禁忌从卫生角度考虑,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如禁忌食用生冷食物,禁忌食用生蒜生葱,禁忌喝生水,禁忌饮用隔夜用铜制器皿盛的水等等,否则容易生病或者闹肚子。

在饮食方式上,由于各地民情风俗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而表现得千差万别,丰富多彩。

首先,在对待饮食的态度上,禁忌漠视或者糟蹋食物,禁忌吃饭时掉饭粒和剩饭,否则会受到老天的惩罚,轻则减寿,重则亡命。俗话说:“作践谷物,必遭雷击。”“小孩子剩碗底,将来娶麻脸妻。”“吃不光,好生疮。”都是要求家长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吃多少盛多少,学会掌握自己的饭量,爱惜粮食,尊重食物。人们认为,食物是老天赐予的,是大自然无偿提供给人类的,而收获也常常是因为有了祖先神灵的保佑,因此人们通常在吃饭前都要感谢神明,祭祀祖先,然后再自己食用。面对饮食,无论是粗是精,禁忌流露出厌恶或者不感兴趣的表情。《礼记·曲礼上》说:“当食不叹。”意思就是说面对着食物,不要唉声叹气。此外,在用食时,禁忌挑三拣四,拨来动去;禁忌对饭菜说三道四,尤其是说些不好吃的话,更是禁忌;禁忌浪费和糟蹋食物;禁忌拿食物玩耍;禁忌用手抓着吃,《礼记·曲礼上》说:“共饭不泽手。”意思就是说,和人同桌吃饭的时候,不能用手直接抓取食物。吃饭时,禁忌让饭粒掉落在地上,不慎掉落,要立即拾起放在自己近前的饭布上,否则,脚踩到了饭粒,要受到雷劈的惩罚。这些用餐上的禁忌,符合文明卫生的要求,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受到所有民族的遵守而普遍存在。民间认为对着食物神情沮丧,那既是对共餐者的不礼貌,更是对五谷粮食的不敬重,是相当失礼的行为。事实上,在进食方面,我国古代就有着相当全面而严格的制度讲究,已经形成了禁忌的内容。《礼记·曲礼上》说:

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渿处末,酒浆处右。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

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

馂余不祭,父不祭子,夫不祭妻。

御同于长者,虽贰不辞,偶坐不辞。

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

以上所引的话的意思是说:

凡平常设食的礼规是:左边放带骨的熟肉,右边放切肉的熟肉,米饭放在人的左边,羹汤放在人的右边。肉丝、烤肉靠外些,醋和酱靠里些。蒸葱安置在最外边,酒和浆安置在右边。如果放干肉条,要弯曲部分在左,末端部分在右。

客人的级别如果比主人低一等,要手执食物起立致谢,主人起立对客人说句别客气之类的话,然后客人坐下。饭前,主人引导客人祭,就是掐一点食物放在身前器皿之间,祭饮食神。首先祭饭食,然后祭所先设食品,菜肴按序周遍祭过。吃三口饭,主人延请客人吃肉片,然后样样吃过,吃到了带骨肉。主人还没有吃完,客人就不要漱口不吃了。

陪侍长辈吃饭,主人亲自送食布菜,就拜谢后再吃;主人不亲自送食布菜,就不拜谢,自己取食。和人一起吃饭,不要往饱了吃;和人一起用饭,不要揉手。不要搓饭团,不要把手里的饭再放回盛饭的器皿,不要张嘴不停地往里灌,不要吃得满嘴带响,不要啃嚼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再放回去,不要把骨头扔给狗,不要专取一种尽吃,不要抖动手中热饭。吃黄米饭不要用筷子,不要大口不合牙的喝菜汤,不要当场加作料调和菜汤,不要剔牙,不要喝酱汁。客人调和菜羹,主人致歉说自家不会烹调。客人喝酱汁,主人致歉说家境贫乏,招待不周。湿肉可以用牙咬断,干肉不要用牙断,要用手撕。不要拿起整块烤肉狼吞虎咽地吃。饭毕,客人起身转到席前,撤下饭器和盛酱器皿,交给侍候人员,主人起立请客人不必操劳,然后客人又回原位坐下。

陪伴长辈饮酒,见长辈斟酒将送过来,晚辈就赶快站起,走到设酒樽的地方,拜后双手接杯。长辈说不必这样,晚辈返回自己席位上去喝。长辈举杯还没有饮尽,晚辈就不敢先喝。

长辈赐给什么东西,晚辈或者仆人就只管接受,不要推辞。国君当面赏赐水果吃,有带核的,就把核放在自己怀里,不要乱扔。侍候国君吃东西,国君将吃剩下的食品赏赐臣下,如果是放在能洗涤的器皿里的带汁的菜肴之类的食物,就用原器食用,不要往另外的器皿里倒;如果是放在不能洗涤的竹编盛器里的水果、干肉之类的食物,就要把余食倒在另外的器皿中,再吃。

吃剩下的饭食,食用之前,就不要再像初食时那样掐一点儿的祭饮食神了。可是,食用尊者的余食,食前还是要祭一下。父亲吃儿子的余食不需祭祀食神,丈夫吃妻子的余食也不祭。

陪同长辈去赴宴,虽然主人将两份食物同时布给长辈和自己,有长辈在场,自己就不需辞谢。主人宴请贵客,自己被召为陪客,遇到让食布菜的时候,自己不需辞谢,因为这个家宴本不是专为自己设的。

汤里有菜的,就用筷子;没有菜的汤,就用不着筷子了。

以上所引都是在自己家招待宾客或者到别人家作为宾客出席宴席等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些内容在今天的招待场合还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着,否则就被视为“失礼”、“粗鄙”或者“没有修养”等,实际上已经成为文明礼貌的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说,它也是禁忌的一部分,即饮食禁忌。在陇东地区,到别人家做客,客随主便,做客的人禁忌挑食。吃饭时,要先动粗淡的饭菜,才被视为知礼。否则,就是失礼的表现。

在年节里,民间通常都是将主食在年前预先煮熟,待食用时只需回锅。民间认为熟则顺,生则逆。如果在过年时用生米或生面为炊,则意味着全年办事不顺。有的地方,在初一至初三日这三天禁忌煮生,而有的地方则在正月过年的一个月内都禁忌煮生为餐。

甘肃境内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所以在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禁忌内容。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民族,其对食物和食品方面的禁忌也是不同的。如回族,依据《古兰经》中的规定,穆斯林禁食“自死物、血液、猪头,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回族群众对所禁食物有详尽的解释,认为“自死物”一般死于瘟疫,其体内带有大量病菌及其他分泌物,既不鲜美,又缺少营养价值,且易导致疾病。而“血液”中带有大量的需要排出的新陈代谢物,虽然动脉含有营养,由于人们食用时无法将两者分开,只能以“不洁”而禁食。至于猪,是畜类中最污浊的,刘智在《天方典礼》中更深刻地指出猪的污秽还在“其性贪,其气浊,其心迷,其食秽,其肉无补而多害”,可见,禁食猪肉的理由已经由猪的污秽扩展到猪的性情,“性贪”、“气浊”、“心迷”都是回族所痛恶的品质,饮食联系道德是回族禁忌的一个重要特征。回族除严格遵守伊斯兰教饮食禁忌,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禁忌食用不反刍的猫、狗、马、驴、骡、鸟类和没有鳞的水生动物等。禁忌食用自死的动物、非穆斯林宰杀的动物以及动物的血。穆斯林杀牲,要念经祈祷,采用断喉见血的方式,禁忌用绳勒棒打、破腹等屠宰法。禁忌食生葱、生蒜等异味的东西。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过去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如今在城乡的回族经营的餐馆,有时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以示这是清真饭店,有的则在桌子或进门的地方放置一把洗壶,供用餐者使用。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和保安族等民族的成年穆斯林,在“斋月”期间,都要进行斋戒。整个斋月期间,每天太阳出来前吃好封斋饭,然后从日出到日落,严格禁忌食用任何食品,即使平时抽烟的也都要戒烟。老弱病残者可以不守斋,但也要尽量节制饮食。期满二十九天,寻看新月牙出现时即可开斋,第二天即为开斋节。如果看不到新月,那么继续斋戒一天,开斋节顺延。这种饮食方式及其禁忌,据说是为了表示对真主安拉的笃信,表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保安族在饮食方面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禁忌食用猪肉、狗肉、马肉、驴肉、骡肉、蛇肉、火鸡肉以及一切凶禽猛兽的肉;禁忌食用动物的血,禁忌食用自然死亡的牲畜,也禁忌食用没有经过阿訇念经而屠宰的牛、羊、鸡等的肉;禁忌饮酒、抽烟;禁忌用鼻子嗅食物,禁忌将剩茶和剩饭倾倒在地上;女主人在厨房做油炸食物时,客人和家人禁忌进入厨房;客人进餐时,一定要吃完,禁忌剩饭。

另外,穆斯林也禁忌食用有獠牙的猛兽和有爪之飞禽,如狮子、老虎、豹子、豺狼、鹰、雕、鸥等。凡是凶猛和肮脏的动物都禁忌食用,这一点所有穆斯林都是没有差别的。

伊斯兰教对饮酒是绝对禁止的,认为酒是事端的祸首。“‘酒为诸恶之钥匙也’,是锁若开,无恶不至”,可以使“正心修身之功,一朝尽弃”。“古往今来以酒灭国亡家者,不可胜纪。”“彼能易人之志,浊人之神,使智者惑,贤者愚,廉者贪,节者淫,信者迁,顺者逆。”(刘智《天方典礼》)甘肃回族在这方面也是严格遵守的,特别是在回族聚居的地方,不仅回族人自己禁忌饮酒,而且也禁忌经营酒的买卖。

裕固族在饮食方面,禁忌食用大雁和地鵏,禁忌食用尖嘴和圆蹄动物如马、驴、驼、狗、鸡、鱼等,认为如果食用了这些动物的肉,死后就不能升天。

东乡族在吃大饼和馒头时,要掰开吃,禁忌整吃,同时也禁忌用食物开玩笑。

在汉族民间,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在公共场合,无论是作为主人还是宾客,在言行举止方面都是有许多禁忌的,前述的古礼中已经涉及了一些,但是各地风俗不同,讲究也就不同,禁忌也就显得五花八门,甚至有时也会令人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如今,在礼节方面,虽然没有古代那么古板机械,也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但作为基本的起码的文明礼节和道德修为的标志,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如宴会酒席等,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一些需要禁忌的事项。例如,在言谈方面,要恭敬谨慎,节奏舒缓,禁忌急躁匆忙和大声叫嚷,更禁忌在席上毛手毛脚、动作粗鲁,禁忌在移转酒杯时将酒洒得到处都是。禁忌躺卧着吃饭进食,认为睡下吃饭是好吃懒做的不雅之态。禁忌吃馍馍时剥掉馍皮,认为有挥霍和嫌弃之意,会遭到天打雷劈,不得好报,实则含有勤俭节约的意思在内。在吃饭方面,禁忌尤多。如禁忌吃饭时敲打碗碟,认为不雅,被视为叫花子的乞讨行为;禁忌站在正当门口的位置吃饭,认为这是叫花子的吃法;禁忌吃饭时将碗或碟子扣着放,一是有嫌饭不好吃的意思,二是只有吃汤药的碗才扣着放,预兆病灾;禁忌将筷子直插碗中,因为只有祭祀时才将筷子插在献饭或献祭品上,丧俗所谓“倒头饭”,不吉利;禁忌用一根筷子吃饭,因为在丧俗中出棺时,棺材上通常要放五碗或七碗白饭,在中间插一根筷子,人们认为只有鬼才用一根筷子吃饭,因此忌讳,认为这种行为不吉利,也不雅观;禁忌吃饭时照镜子,认为会导致口吃即结巴;禁忌在吃饭前用筷子敲打空碗,认为这样会把“穷气”招来,因为过去乞丐在要饭时才这样敲;拿碗的姿势和手法一般是用五指自然捧着碗,禁忌用手掌平托饭底,也禁忌用手攥或抓着碗边,认为这也是乞丐的吃相。禁忌吃完饭后,将碗倒扣着放在桌上,因为只有生病的人在吃完汤药后才将碗扣于桌上,表示不再生病服药。有的讲究的人家,酒杯和碗筷的放置都有规矩,讲究“杯不出栏,筷不出缘”,如果在杯子的两边各放一根筷子,便认为是不吉利的,因为“快分开了”,在此“快”和“筷子”的“筷”是谐音。吃饭禁忌一条腿直立,另一条腿弓起,站在高处,因为这是犯人大限到时吃死食的样子,不吉利;在吃饭时,禁忌吃得太饱;在宴席中间,禁忌脱衣解带;禁忌谈论饭菜质量,禁忌将菜盆吃得精光,禁忌主动要求加菜添饭,禁忌不向主人道别就离席而去;禁忌盛饭时勺子向外翻;禁忌盛饭时从窗口递进食物,因为只有犯人才这样供饭,也有的认为吃了噎食;禁忌宴席还未结束就抹桌扫地,否则就有驱赶客人提前离席的意思;禁忌在宴客时茶壶或酒壶口正对着客人,认为是大不敬;禁忌在招待客人吃水果尤其是吃梨时分开,因为“分梨”谐音“分离”。在陇中地区,禁忌打骂正在吃饭的小孩子,也禁忌在用餐过程中呵斥吵嘴。兰州人经常说的“四侃”的口头禅,也属于这方面的禁忌:“进门脱鞋子,上炕撅席子,吃饭揿鼻子,来人打孩子。”在民间,还有少食的讲究,禁忌多食贪食和暴饮暴食,俗话说:“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过恐生殃。”尤其是晚饭,更是禁忌多食。俗话说:“少吃一口,安稳一宿;少吃一碗,安稳一天。”“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多吃一勺,半夜睡不着。”吃完饭后,要适当运动,禁忌躺卧不动,俗话说:“饭后不动,定要生病。”“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饭后禁忌洗澡和剃头,民间有这种说法:“饭饱不洗澡,酒醉不剃脑”、“肚饱不剃头”。在陇东地区,忌招待客人时一只手倒茶、敬酒敬烟或端碗,否则为不敬。在陇东和陇中地区,招待和陪客人吃饭时,禁忌主人先放下碗筷,应该等待客人吃完后自己才能停下筷子不吃。

对中国人来说,使用筷子进餐是从远古就传下来的。《礼记·内则》中就说:“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筷子起源于中国,古代叫“箸”,也叫“筯”,还叫“棶”。“箸”即“助”,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因为“箸”和“住”谐音,有停住和不吉利的意思,后来就用其反义字“快”再加个竹字头的偏旁,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明代人陆容的《菽园杂记》中说:筷子“起于吴中,凡舟行,讳‘住’讳‘翻’,故呼‘箸’为快子。”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吃饭的礼节上,对筷子的使用是有着相当多而严格的讲究的,也有许多禁忌。以下就略述一些在民间普遍存在的规矩,也是全国各地普遍通用的有关筷子方面的禁忌。

首先,是有关使用筷子的禁忌。如夹起食物之后,禁忌再放回盘碟之中;禁忌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禁忌用筷子在菜盘上来回转寻却又不夹菜;禁忌将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饭中,通常认为这是给祖先奉献物的安置方法,也有的地方认为是拜神时香插入神炉的动作;禁忌用筷子敲打碗盆,尤其是家里请客人吃饭的时候,绝对不能用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禁忌将筷子含在嘴里,既不雅观,更不安全。

其次,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在握筷姿势上应当规范,用餐时如果需要使用其他餐具,应当先将筷子放下。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禁忌放在杯子或盘子上,否则容易碰掉。禁忌用筷子叉取食物放进嘴里,或用舌头舔食筷子上的附着物,更禁忌用筷子去推动碗、盘和杯子。有事需要暂时离席时,禁忌把筷子插在碗里,而应该把它轻放在筷子架上。在席间说话的时候,禁忌把筷子当做道具,随意乱舞,更禁忌用筷子敲打碗碟或者桌面,以至于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后,都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总起来说,可以将其总结为“用筷六忌”即:

一忌敲筷:就是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桌边,一手拿着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

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将筷子一双双理顺,分发时将筷子头的一端朝向客人,然后恭敬地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前面,禁忌散乱或者掉落。如果距离较远,可以请其他客人帮忙递过去,禁忌随手掷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摆放时,禁忌一横一竖交叉着摆放,也禁忌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通常是在右边,不能搁在碗上面。

四忌插筷:在用餐过程中,如果中途因故需要暂时离开,要把筷子轻轻搁放在桌子上或餐碟边,禁忌长时间放在碗上面,尤其是插在饭碗里。

五忌挥筷:在夹菜时,禁忌手持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在说话时,禁忌将筷子当作道具,在餐桌上乱舞。禁忌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

在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来说,我们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且各有名称,略述如下:

一曰“三长两短”: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人们认为是大不吉利的,代表着“死亡”的意思。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二曰“仙人指路”: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就好像总在不停地指别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数落或者指责的意思。因此,如果在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同骂人的架势是一样的,是不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这种做法也是对人极不礼貌的。

三曰“品箸留声”:这种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的声响。这种行为被人们视为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允许。

四曰“击盏敲盅”:这种行为被看做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予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被人所不齿。俗话说“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

五曰“执箸巡城”: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出旁若无人的样子,用筷子来回在饭桌上的菜盘里寻找,不知道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令人极其反感。

六曰“迷箸刨坟”: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扒拉翻腾,像是寻找什么东西,就像盗墓贼刨挖坟墓寻宝一般。这种做法,同样属于缺乏教养,有失礼仪,令人生厌。

七曰“泪箸遗珠”:这是指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的时候,手不利落,动作迟缓,将菜汤流落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八曰“颠倒乾坤”:这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认为是饥不择食的表现,以至于不顾脸面,将筷子使倒,也是缺乏教养和修为的行为。

九曰“定海神针”:这是说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如果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其羞辱程度就相当于在欧洲当众对别人伸出中指,是伤害他人自尊的一种行为,绝对要不得。

十曰“当众上香”:这是说,在餐桌上,有的人往往出于好心去帮别人盛饭,为了方便省事,便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送给对方。这种行为,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只有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

十一曰“交叉十字”: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就是在用餐时将筷子随意交叉地放在桌上。在饭桌上打叉子,既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显得对别人不够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

十二曰“落地惊神”:意思是指在用餐中,不慎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也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行为。人们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是大不孝。出现了这种过错,破解的办法是,一旦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拿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除上述禁忌外,在使用筷子这种简单方便的餐具时,还应当注意尽量选用天然材质的筷子,而在天然材质的筷子中,竹筷是首选,不但无毒无害,而且非常环保,还可以选择本色的木筷。由于材质的原因,竹筷和木筷都不容易清洗,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所以应注意经常消毒,保持清洁。一般来说,涂有彩漆的筷子不要使用,因为涂料中的重金属铅和有机溶剂苯等物质都具有致癌性,同时随着使用中的不断磨损,筷子上的涂料一旦脱落,就会随食物一起进入人体,会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尤其有些家庭,喜欢给孩子使用颜色亮丽的彩漆筷子,孩子对铅、苯等化学物质的承受力与抵抗力弱,一定要避免使用。此外,塑料筷子质感较脆,受热后容易发生变形和熔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骨筷质感好,但容易变色,而且价格也比较昂贵。银质和不锈钢等金属筷子一则太重,手感不好,二则导热性强,进食过热的食物时,容易烫伤嘴,因此使用中要小心谨慎。

在烟、酒、茶方面,自古至今,中国人有着特殊的嗜好,甚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和茶文化,尽管吸烟有害健康,提倡少吸或者戒烟,但是吸烟依然在民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烟草对人的危害有目共睹,但是千百年来,禁而不绝。对于烟草的危害,古人就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据《续本草》上说:“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饥能使饱,饱能使饥。人以代酒代茶,终身不厌,与槟榔同功。然火气熏灼,耗血损年,人每不觉。”一方面,因为烟草的确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害无益,因此民间普遍不提倡或者禁忌吸食;但另一方面,因为它又有提神醒脑之功效,其危害总是被人们忽视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屡禁屡吸,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吸食,无法禁戒。有人曾这样论及吸烟的宜和忌:“烟有宜者八事,睡起也,饭后也,对客也,作文也,观书欲倦也,待好友不至也,胸有烦闷也,案无酒肴也。忌者七事,听琴也,饲鹤也,对幽兰也,看梅花也,祭祀也,朝会也,与美人眠枕也。宜节者亦七事,马上也,被中也,事忙也,囊悭也,踏落叶也,坐芦篷船也,近故纸堆也。”虽属文人雅士的高论,但也反映出人们吸烟时的各种习俗。在民间,禁忌吸烟时不先礼让别人,认为这是没有修养的失礼行为。对于烟具,禁忌女人玩弄,认为这是亵渎。一般说来,如今吸烟需要注意或者禁忌的事项是:禁忌在国家明令“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禁忌在不准吸烟的会议室里带头违规吸烟;禁忌在不吸烟的家中访问或者做客时主动吸烟;禁忌对不吸烟的人强令其吸烟;禁忌吸烟时乱弹烟灰,吸完烟后不收拾烟具,或者吸完烟后不将烟头熄灭,尤其禁忌将未熄灭的烟头随手乱扔或者丢在暗中容易引起火灾的地方;禁忌吸烟时面对他人吞云吐雾,做出目中无人的样子;禁忌嘴里叼着烟卷大摇大摆地走路或者接待宾客;禁忌吸烟时不注意烧坏自己或者他人的衣物。对于吸烟者来说,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有妇女、孕妇或者小孩子的场合,禁忌吸烟。

饮酒是民间的一大快事,也是人们招待宾客友人的至高礼节。在用酒招待客人的过程中,不但要恭敬地向客人敬酒、劝酒,有时也适当采取一些博戏方式以达到使对方多饮尽兴的目的,其实也是另一种敬酒方式,让客人“敬酒不吃吃罚酒”。在饮酒过程中,同样也有许多禁忌。如在民间,有行酒令的习俗,酒令如同军令,在场的任何人都不得违犯,但通常禁忌随意行酒令,若行酒令,必须得有一名执行的酒令官,而酒令官通常为长辈或者是自罚三杯后方可担当;隔着酒席不说话,也不问酒;禁忌迟到,凡迟到者,必罚酒三杯;罚酒必须喝干,滴一滴,罚三杯;在相互猜拳时,禁忌用带有侮辱意味的手势,必须事先讲明规矩,如禁忌用食指和中指表示“二”,认为手势像“挖眼”,禁忌用小拇指表示“一”,认为这种手势是比喻小人,禁忌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成持枪的手势表示“八”,也是对人的一种不敬,而大多数都会在开拳前用大拇指先“好”三下再开始正式猜拳,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这一类禁忌很多,各地不尽相同,基本上都是根据当地的风俗入乡随俗而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清人张荩曾撰有《彷园酒评》三章,在《酒戒》一章中,他用比较辛辣的文字,批评了酒筵上的诸多流弊,批评了酒筵上的许多粗俗非礼的现象,许多现象在现代筵席中都屡见不鲜,特录如下,以资参考:

好做身份,屡邀不至;初饮推托,将散不休。

当坐不坐,人坐又嗔;明知量浅,故为苛罚。

招酒不饮,不招又干;要人遵令,人令不遵。

自己兴尽,辄促起身;说己心事,人皆不知。

啖肴不尽,复置俎中;行令不听,令到方问。

不学无术,妄参议论;余酒不干,倾入壶内。

一言不合,辩论到底;酒后借端,发泄宿忿。

放饭流歠,四座生厌;听人密语,穷究不已。

挑拨醉客,以取己欢;坐席未暖,便欲喝拳。

逞斗机锋,此唱彼和;嫌肴粗粝,箸不沾唇。

频谭贵显,炫耀矜夸;对语未竟,又顾左右。

不知音律,妄加褒贬;酒政糊涂,反欲罚人。

对妓忘形,丑态毕露;坐侵邻席,只顾己安。

每逢会饮,必打瞌睡;道听途说,宛如亲见。

强作知音,乱敲檀板;语言无忌,发人阴私。

茶在中国的历史相当悠久,茶也是中国人的发明,茶已经成为风行世界的几大饮料之一。世界上已经有五十多个茶叶生产国,饮茶者遍及全世界。但是相对中国人对饮茶的重视程度,其他外人可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即,只有日本是唯一可以与中国人在茶道上相提并论的国家。对于中国人的饮茶风尚,林语堂在其《中国人的饮食》一文中这样描述:

饮茶为整个国民的日常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项同类型的人类发明。饮茶还促使茶馆进入人们的生活,相当于西方普通人常去的咖啡馆。人们或者在家里饮茶,或者去茶馆饮茶;有自斟自饮的,也有与人共饮的;开会的时候喝茶,解决纠纷的时候也喝,早餐之前喝,午夜也喝,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这是一个普遍的习惯,对身心没有任何害处。不过也有极少数的例外,比如在我的家乡,据传说曾经有些人因为饮茶而倾家荡产。这只可能是由于喝上好名贵的茶叶所致,但一般的茶叶是便宜的,而中国的一般茶叶也能好到可供一位王子去喝的地步。最好的茶叶是温和而有“回味”的,这种回味在茶水喝下去之一两分钟后,化学作用在唾液腺上发生之时就会产生。这样的好茶喝下去之后会使每个人的精神为之一振,精神也会好起来。我毫不怀疑它具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

的确,在中国,从城市到乡村,品茶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也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被称为茶道。当然,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相反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这也是文人雅士自视清高的品茗戒旨。在西北尤其是甘肃民间,对于饮茶也有一些禁忌。如禁忌空腹饮功夫茶或称罐罐茶,一般都要先吃些甜食或有油腻的食物,禁忌在饮罐罐茶时吃的食品清淡;禁忌晚上饮茶,认为会影响睡眠;禁忌饮搁放了一夜的茶,俗话说:“隔夜茶,毒如蛇。”禁忌饮茶过多,否则容易导致腹胀,对人体健康反而无益;居丧时饮茶,禁忌用红色茶托待客,因为红色犯丧忌。

茶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最喜爱的传统饮料,在用茶上也很有讲究。到回族人家里做客,主人首先都会为你奉上一碗热腾腾的酽茶。回族很讲究茶具,不少回族家庭都备有成套的各式各样的茶具。过去煮茶或沏茶所用的壶,一般都是银和铜制做的,有长嘴铜茶壶、银鸭壶、铜火壶等。现在沏茶一般都用瓷壶、盖碗或带盖瓷杯,煮茶多用锡铁壶,夏天讲究用紫砂壶。

盖碗茶是西北回族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始于唐代,颇受回族人民喜爱。盖碗茶由托盘、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因此称为“三炮台”。夏季盖碗茶是回族最佳的消渴饮料,冬天农闲的回族早起围坐在火炉旁,或烤上几片馍馍,或吃点馓子,总忘不了刮几盅盖碗茶。每逢古尔邦节、开斋节或举行婚礼等喜庆活动,主人都会给客人端上馓子、干果等,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打开,放入茶料,冲水加盖,双手捧送。这样做表示这盅茶是专门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喝盖碗茶时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轻轻地“刮”几下,一则可滗去浮起的茶叶等物,二则是促使冰糖溶解。刮盖子很有些讲究,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每刮一次后,将茶盖呈倾斜状,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主人敬茶时,客人一般不要客气,更不能对端上来的茶一口不饮,那样会被认为是对主人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

藏族喝得最多的是酥油茶。据传说,酥油茶最早是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中原的茶叶,经过多次反复调制,逐渐形成了如今这种别具一格的酥油茶。在酥油茶的配制和饮用方面,藏族相当讲究。其方法是:先将普洱茶或金尖等砖茶弄碎放在盛有冷水的平铝锅中,加火熬煮,煮开后适量加几次冷水,并搅动几次以充分熬煎,然后用竹制过滤器滤去茶渣,茶汤倒入圆形的木桶内,并加入酥油和少量盐,用脚踩住木桶外的皮绳以固定茶桶,用双手把住直立茶桶之中、能上下移动的长棒,不断舂打。但木棒不能提出茶汤面,否则茶会被溢出桶外。充分搅动一至两分钟,使酥油和茶水完全交融为一体,酥油茶即告做成,如果再在其中加上些鸡蛋或者奶粉,则味道会更美。打酥油茶一般放入红盐,可以增添茶汤美色。打好后的酥油茶要立即倒入壶内,并煨在微火边,以保持一定的茶温,但禁忌用明火将酥油茶烧开,一经滚沸,油与茶水就会分离,并破坏其味。打酥油茶的茶桶,多为铜质,甚至有用银质的。而盛酥油茶的茶具也颇为讲究,通常用木碗,有的用银镶边,有的用青瓷碗,甚至还有用黄金加工而成的,但都属于小型碗。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招待客人的珍贵饮料。藏族同胞非常好客,对宾客总是用最热情的话来招待:“请进”,“请坐”,“请喝茶”。主人在门口总是毕恭毕敬地请客人进屋,并在卡垫上就座,然后主妇会立即奉上糌粑,随后再分别递上一只茶碗。主妇很有礼貌地按照辈分大小,先长后幼,向众宾客一一倒上酥油茶,再热情地邀请大家用茶。喝茶时要慢饮,仔细品尝酥油茶味,一次只喝一口,放下茶杯后随即倒满,始终保持满杯。如果将茶一口喝尽,则是要起身离开不再饮茶的意思表示。

在食品制作方面,由于食品的制作直接关系到食品的质量,因此一些禁忌是与食物方面的禁忌相关的。在民间,在逢年过节蒸馍馍、炸油饼、炸油条或者炸油果子时,一般都禁忌外人来串门。为了防止发生意外,有的地方在门口插一把剪刀,有的在门口放一碗冷水,有的地方干脆将门户紧闭。在做饭时,禁忌用污秽的柴火,认为这些柴火会使食物不洁。在一些重要的炊事场合,禁忌孕妇、产妇和月经期的妇女参与,一些福气浅的人如寡妇、无子嗣者或者有丧在身的也禁忌参与,认为不吉利,尤其是供奉给祖先的祭品,禁忌就更加严格。

中医药俗称“草药”,实际上并不单单包括植物,而且还包括动物和一些矿物。因此在药物的炮制和食用方面,都有禁忌。煎制中药的时候,禁忌煎前清洗药物,否则会降低药效;煎熬的时候禁忌不加锅盖;煎制的锅或罐具宜用陶瓷质地和瓦罐,禁忌用铁锅或者铜锅;禁忌煎药时间越长越好和药的颜色越深浓越好;煎制时禁忌大火猛熬,宜用文火,先小后大。服食中药时,在饮食方面也讲究“忌口”或称“忌嘴”,如禁忌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与中药同服会影响到人体的吸收,降低药的效果。在服食滋补类中药时,禁忌食用萝卜,因为萝卜有消食、破气的功效,因此也会降低药效。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肠胃炎的患者,在服用健脾、温胃和胃的药物时,禁忌服食大蒜,因为大蒜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所服的中药不能有效地发挥治疗作用。服中药煎剂及丸药时,禁忌食用生、冷、油腻之类食物。因为生、冷类食物刺激胃肠,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此外,患有疮或皮肤病者禁忌食用鱼、虾、蟹及羊肉、猪肉等食物。水肿患者禁忌食用食盐。肝炎患者禁忌食用辛、辣、油腻类食物。对于妊娠期妇女来说,一些毒性较大易引起堕胎的药物,如巴豆、牵牛之类,严格禁忌服用,而如桃仁、红花、大黄等也要慎用。此外,民间还有一些禁忌,如禁忌将抓来的药放在窗台、锅台或者炕头上,否则药物就会失效;煎完药后,禁忌将药渣乱倒,一般都是倒到屋顶等高的地方,俗话说:“药渣倒高不倒低。”更禁忌将药渣倾倒进垃圾堆或者厕所内,否则会影响到病人的康复。在陇东地区,借别人家的药锅用完后,禁忌直接送还药锅,而是必须先放在门外,再拿回。在陇中地区,禁忌借用他人药锅后主动送还。在陇东地区,禁忌把汤药端过门槛,过了门槛就过不了病坎。在陇东地区,煎药时,禁忌用椒树枝作为燃料,禁忌用桃李杏等开花结果的木头作为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