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校学生学习策略及其教学研究
13655700000006

第6章 学习策略的体系(2)

(二)目标定位策略

目标定位策略即确定恰当的适合自身特定条件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学习目标的策略。对大学生来说,目标定位就是要明确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自己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设想或预期,它具有导向性、动力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学习目标引导着学习活动的方向,为学习需要的产生提供相应的条件,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并使其维持在一个适当的强度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能,增强学习者意志行动的自觉性,使学习活动处于激活状态并得到有效的调节。

有效学习目标体现为一个多元目标协调作用的目标结构体系,在较高级别的目标的诱发和约束下,其低级成分或低级成分的一部分具体目标达成以后,自觉生成一个接续的具体目标,促使接续的学习活动自觉产生,使人的学习活动保持连续不致中断,使学习者的学习意识更加清晰。有效学习目标作为具有动力色彩的目标层级结构体系,包含总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个体有效学习目标的层级结构体系中,处于不同层级上的成分具有不同的功能,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总目标是学习者对自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活动的总体设想或预期,它具有高度概括性、规范性,处于有效学习目标层级结构体系的最顶端,具有最高的约束力。阶段目标是总目标约束下的主体对相对较短的阶段内的学习活动的设想和预期,它具有一般的概括性和规范性,处于有效学习目标层级结构体系的中间部分,起联系作用,只对其下层目标指向学习活动具有约束力。具体目标是学习者针对某一具体学习情境或学习活动而确立的最基本的目标,是构成有效学习目标层级结构的最小成分,也是整个学习目标结构体系中最活跃的部分。它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直接调节和约束学习活动。在一个有效学习目标的层次结构中,三个层次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断分化的。总目标逐渐分化为各个阶段的目标,阶段目标又可分化为针对不同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处于统治地位,阶段目标、具体目标的实施和达成往往受到总目标的约束,且为总目标的达成服务,阶段目标又制约某一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

有效学习目标对个体的学习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学者庞维国认为,目标通过四种机制来影响个体的自主学习:第一,目标具有定向功能。它把个体的学习行为定向到与目标相关的活动上,而避免那些与学习目标无关的活动。第二,目标具有调节功能,它调节着个体付出的学习努力。个体要根据任务或目标的难度水平来调节自己的努力水平。第三,目标具有维持功能。在没有时间限制的学习情境中,目标影响学习的坚持性。学习进展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会促使个体不断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第四,目标具有评价功能。学习任务完成与否,最终要以既定的学习目标为检验标准。因此,个体能否为自己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对其自主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4.]

有效学习目标的确定,对每位步入知识殿堂的大学新同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解决初入大学学习目标断层的问题;二是确定今后自己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杜智敏.学海导航:献给工科大学新同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23.]每一位想要有所作为的大学生,在初入大学校园时就应该考虑为自己的人生准确定位,尤其要及早确立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学习目标。

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是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认识、自我选择的过程。要选准自己的学习目标,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目标,就必须掌握确定学习目标的依据。我们认为,选择、确定学习目标,一要洞悉社会发展的趋势,知道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二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发展潜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三要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信息。

学习目标的确定往往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与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大环境进行分析,洞悉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了解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知晓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形势;掌握时代对人才的质量、规格、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如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社会活动能力)。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的脉搏,使自己的目标选择紧跟时代脚步。

正确认识自己主要是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已有知识结构和自身拥有的发展潜能等进行识别,包括对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的识别;对自己的性格、气质的识别;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学习风格的识别;对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与发展水平的识别;对自己的特殊才能和发展潜能的识别。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有可能制定出适合自己并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学习目标。

了解所学专业是确定有效学习目标的重要前提。每个大学生应该了解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状况,了解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了解本专业毕业后的出路,了解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了解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等等。掌握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有利于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在洞悉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不失时机地及早确定大学期间的总目标、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

确定大学学习的总目标,即确定把自己发展为哪一类型的专业人才。如果将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为研究型人才,就要考虑大学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如果将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应用型人才,就要考虑大学毕业后早日接触实际工作,在实践中进一步增长才干。

当总目标确定之后,还要将它分解为可以实现的几个阶段目标(如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在各个阶段里,还可以再分解,直到每一步都是很具体的可操作的。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学习状态、优势、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不仅要适中,而且要具体、稳定。有人提出,学习动力的大小=目标价值×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实现不了,就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如果目标定得太低,不用意志努力就达到,也激发不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要尽量将目标具体化,变为数量的增减,并且可以衡量,这样目标就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随着情况的变化,目标可以有些微调,但不能一时一个样,否则就等于没有目标。

目标体系确定之后,要制订一个实现目标的切实可行的自我培养计划。这个计划应建立在学校教学培养计划的基础之上,并随着学校的教学进程来不断充实和细化。所以,每一位大学生在刚入校时就要了解本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以便制订自己的计划。

自我培养计划可分为总体规划、阶段计划(如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专项计划。一年级上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对大多数的同学来说,总体规划要在一年级上学期末或下学期开学初基本敲定。

不论哪一类计划,都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和具体措施。例如,制订学期培养计划,在学习内容方面就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

在学好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应选哪些选修课、自学哪些专业书籍,以便加深或加宽自己的知识,逐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要参加哪些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全国、省、市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类竞赛,校内组织的各种社团,社会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活动等等。在条件许可时,参加老师承担的科研工作,甚至自己选题,与有同样兴趣的同学组成科研小组,进行研究,搞发明创造。

为提高人文素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要选读哪些文、史、哲等方面的名著。

为丰富自己的科学素养,应选读哪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

为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应选听心理健康讲座。

为增强自己的体质,应选学一套健身的技能。

要保证每一项计划的顺利实施,就要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即要根据目标达成的进展,对目标质量进行评估,以决定下一步的工作。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表明,学习的成效取决于投入的时间、精力,取决于自己的不断反思,取决于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就是自己对自己进行监督、控制和调整。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约束。

自我评价即对自己的学习现状进行自我反馈(或说是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包括对自己的学习观念、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如,学习状态如何,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能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自我评价是一个通过反省、分析、综合、判断的高级思维过程,它真正能让自己向内挖掘以发现宝藏。总结就是一种自我评价的形式,通过总结学习中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对照与原定目标的差距,或找出原计划的不足,进而改进学习。评价应该经常化,每天睡觉之前想一想一天的学习生活,一周(一个月、一个学期)过后想一想有哪些进步、还有什么问题,及时发现以便于及时解决。

自我调控即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行为,制定新的措施,促进学习。可以说,自我评价是进行自我调控的阀门,及时进行调控是自我评价的目的。

自我约束即有效地管理自己,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平时,不放纵自己;遇到困难、挫折,不灰心丧气;取得成绩,不忘乎所以。[杜智敏.学海导航:献给工科大学新同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38.]学习者只有管理好自己,调控好自己,才能将学习计划真正落到实处。

(三)动机激发策略

动机激发策略是指激活、引发学习者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欲望的有效策略。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是获得了目标方向的需要和驱力状态。“动机在人类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的动机就像是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动力和方向是动机概念的核心。具体地说,人类动机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功能。人类的各种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没有动机也就没有活动。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起其始动作用。动机有指引功能。动机像指南针,指引着活动的力向,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动机有激励功能。动机对活动具有维持和加强的作用。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可以决定活动开展的质量。”[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学习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02.]学习动机源于个体的内在需要和内部唤醒状态,是推动人们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激发学习动机可以采用以下方略:

1.强化学习信心

学习动机与学习信心密切相关,强化学习信心,有助于增强学习动机。学习信心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基础之上的自我肯定和自我信任,是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一定能够实现学习目标的心理状态。自信源于对自我的肯定,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自信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是人们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信心。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暗示意义重大。如果经常暗示自己“我能行”,学习者就会逐渐变得更有能力。大学生应该采用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经常回顾自己成功的经历,从中找到信心。大学生应该对自己、对学习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任何事情,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任何任务,相信自己在某一领域是最棒的,相信自己只要奋斗就会成功,相信自己通过积极努力一定能够把学习搞好,相信自己通过勤奋学习一定能够成才。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充分估计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为自己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学习计划落实每一项学习任务和目标,通过勤奋学习获得成就感,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要多跟同伴交流,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获得学习动力,增强自我成功意识。要尽可能与家人、朋友和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关心和帮助,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使自己少走弯路。要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些必要的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进而强化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动机。

2.顺应学生喜好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都有自己的特殊爱好和兴趣所在。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各种需要和喜好;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多元渠道发掘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利用生动有趣的话题或多变刺激的任务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断强化其学习动机。

3.确立学习目标

确立学习的目标,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预期,并通过实现目标的过程证明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确立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以一种负责的态度来把握自己努力的方向,并努力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清楚地界定目标;列出达到目标的步骤;考虑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考虑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为达到目标制定一个时间期限。[[美]麦库姆斯,波普.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M].伍新春,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06.]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设想或预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目标引导着学习活动的方向,为学习需要的产生提供相应的条件,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并使其维持在一个适当的强度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能,增强学习者意志行动的自觉性,使学习活动处于激活状态并得到有效的调节。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密切相关,不存在没有学习动机的学习目标,也不存在没有学习目标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可以相互交替、彼此转化、相互促进。在学习过程中,在此一阶段为学习目标,在下一阶段可能变为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影响学习行为的持久性,影响学习活动的效率,它不仅是学习的方向,而且是促进学习的动力。学习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比远期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努力行为。但远期目标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它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学生预期实现远期目标的可能性越大,个体所受的激励也越大,因而个体实现该目标的动机就越强。

4.认识学习价值

大学生学习不努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学习的价值认识不足。丰富大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知,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向大学生宣讲学习的意义,使他们明白学习不仅可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而且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不仅可以开启智慧、拓宽视野,而且可以涵养人格、增强素质、提升心灵境界、凝塑自我魅力;学习不仅可以使学习者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而且可以使学习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唤起大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价值的注意,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与生存的关系以及学习与发展的关系。在课堂情境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关照和滋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发展感。要想方设法打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联系,通过诸如任务型、探究性、发现式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有意义的实践,进而深化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大学的学习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主动的、自主的、合作的、体验性的、个性化的、探究性的、创造性的。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满足大学生自身生命发展的需要,塑造完美的个性。

5.培养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断,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与动机行为密切相关。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倾向于选择有一定难度的目标,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倾向于选择容易达成的目标;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丧失信心,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容易因一时的挫折而产生自我怀疑。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下面几种方法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逐渐积累成功的经验。学习者自身的成功经验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非常重要。教师应该设计一些距离学习者能力稍高的任务让他们独立完成。如果获得成功,学习者就会产生很强的自我效能感。不要设计远离学习者能力的难题让他们去完成,否则,即使任务完成了,学习者也不会有一种成就感,因此也就增强不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因为人们在评价自我效能时,往往要同时斟酌能力因素与非能力因素对于行为成败的作用。

(2)不断获得替代性经验。教师应鼓励让学生多走近人群,与同水平成功人士比较,了解他们成功的学习方法,观察他们成功的行为表现,这对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一种是社会比较的过程,学习者采用与示范者比较的方式,参考其表现,以判断自身的效能;另一种是提供信息的过程,学习者可以从示范者的表现中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这些都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影响观察学习的诸因素,都可能对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发生作用。

(3)积极接受名师的劝导。名师是某些领域的成功者,常请他们以现身说法提一些建议和劝告,可以改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力。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缺乏体验基础的言语说服,在形成自我效能感方面显得脆弱。人们对说服者的意见是否接受,往往要以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为转移。另外,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名师应该在学生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效果会更好。

6.构建学习团体

学习团体即学习共同体,它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组成的具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的以社会协商的方式建构知识的社会群体。学习共同体可以是一个小组,也可以是一个班级;可以是一个学校,也可以是一个更大的集团。这里所说的学习共同体主要指学习小组。学习共同体具有以下特点: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信念和价值观;群体成员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经常交流彼此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致力于学业成绩、生命质量和道德水准的提升;群体成员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思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建立学习共同体,不仅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而且可以满足学习者的求知获能需要。在学习共同体内部,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同伴同属一个团体,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学习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获得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维持他们持续学习的动机。在学习共同体内部,学习者既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学习者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发现别人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进而反思自己的学习,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共同体的每个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每一个人都有参与创建和维护共同体的权力和责任,他们在团体内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观点、创意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促使“学习即生活”的理想变为现实。

7.及时评价反馈

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可以使学习者全面了解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及时调整学习的态度和策略,激发学习者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热情。评价的对象可以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是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尤其要根据学习者在真实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力求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特别是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作用。不仅仅只强调对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还要着力于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机的激发以及态度、意志的培养,着力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评价的意义在于学习监控和动机保持,在于指导学习。评价应该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在学习活动开展前通过提供范例、制定量规、签订契约等方式提出的学习期望。有了评价学习的标准,学习者就会主动地使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向学习任务的预期要求看齐,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为了提高学习者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真实的世界”中选择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在评价时关注学习者在实际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变通创新的能力。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如何使学习者的这些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方面。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使学习者及时知晓自己的进步、增加努力的程度,同时使学习者明白自己的不足,进而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大的进步。反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反馈要经常及时;第二,反馈要重点突出;第三,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现在的学习状况与其所确定的学习目标还有多大差距;第四,对学习上有障碍的学生应具体分析其学习的困难之处,及时帮助他们排除学习上的障碍,并经常对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第五,反馈应与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激励、调控作用。

8.寄予积极期待

适时恰当的教师期待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具有很大影响,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科学地解释了这种现象。罗森塔尔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可以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待的进步。这一原理启示我们,教学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对学生寄予厚望。在高等教育阶段,虽然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比基础教育阶段有所减弱,有时甚至让位于同辈群体的影响,但是教师的期望效应仍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学工作者可以通过言语、表情等方式或明或暗地向学生传递期望信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诸多心理因素。如果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性格特征,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这样的期望就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期望效应。

9.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和不确定性设置疑问,将学习者引入问题之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撩拨学习者的探究欲望,使其在内驱力的推动下进行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情境的适宜性、相关性、新颖性和趣味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相适应,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过易的问题学习者不感兴趣,而过难的问题又会使学习者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有效迁移。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习者的生活实际,并与学习者当下学习的内容相一致,使解决的问题或任务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富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才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学习需要。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新颖,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稍有错位,这样就可以产生“认知不协调”,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注意,从而促进学习。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习者的共鸣,使其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进而有效地促进学习。

10.优化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效率。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人格的完善和智能的构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种使学习者感到安全、平等、信任、宽容、接纳和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尽量减少对他们的监控和干预,尽量多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究、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成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他人的真诚关爱、尊重和帮助以及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如获得成就后及时而又恰当的认可和鼓励会激发出更高层次的成就需要,导致更强烈的动机行为。教育工作者应真诚地关注学习者内在的需求和兴趣,真诚地倾听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真诚地帮助他们解惑释疑,真诚地理解他们独特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和生生互动关系,使他们认同自己所在的学习共同体,能时刻感受到学习大家庭的温暖,能时刻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和尊重以及来自同伴的关心、帮助和鼓励,进而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学习。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学习过程的价值,鼓励各种形式的探索,不以成败论英雄,尽量减少学习者的学习焦虑,使他们体验到需要得到满足和学习取得进步的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关心边缘学生的学习。边缘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自我概念比其他学生差,学业的低成就使他们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和孤独感,他们对自己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很怀疑,并对这种不适应比其他学生有更强烈的主观感受。他们渴望真诚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渴望教师的关心和鼓励,也渴求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深层的心理健康、学习动机和日常学习等方面去抚慰他们的心灵,创设一种生生合作互动而非竞争的和谐环境,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11.体验学习成功

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也是学习动机形成与增强的重要条件。创设有一定难度、经过努力而又能够获得成功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有成功体验的人更乐于学习,并且学习的持续时间会更长。即使偶尔遭受失败,也往往将其归结于自己努力不够。一般来说,经常成功的体验,会导致志向水平的提高;经常失败的体验,则会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成功体验能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多次失败则会形成对失败的恐惧感。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远远大于失败体验,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习者来说,不断的失败会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考虑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力求为每个学习者多创设一些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习者都有获得成功的希望,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给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他们能力且又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积极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体验学习上的成功与进步,改善他们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来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12.采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2)学生的学习主动和积极;(3)教学重在提高学生能力;(4)注重学习过程,淡化结论;(5)理论学习紧密结合实际。案例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人本化理念和建构主义的认识论思想,适应了现代学习者建构知识、获得能力、发展主体意识的客观规律。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案例与教学环节的联系,案例可分为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和课外思考案例;根据案例与讲授知识的联系,案例可分为描述型案例、问题型案例和混合型案例;根据师生在教学中扮演角色的地位不同,案例可以分为插入型案例、讨论型案例和模拟型案例。

要在课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案例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有的放矢的收集案例;(2)尽量选用新鲜的案例;(3)选择难易适度的案例;(4)适当选择视听型案例。

案例教学法不是列出几个案例让学生们简单回答几个问题,然后教师再将答案评析一番。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课前必须慎选案例,使所选案例适合教学目的和学生水平层次;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牢牢把握住案例讨论的主题,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结束时,应给予精要的点评,着重说明学生的分析是否恰当,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等。

(四)时间运筹策略

时间运筹策略是指学习者科学地管理时间、合理地安排时间、有效地利用时间的策略。时间运筹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

科学地管理时间,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时间理念。时间与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到来,稍纵即逝;明天即将光顾,最终也会很快消逝。时间是生命的刻度,时间就是生命本身。时间具有不可逆性,生命也不会返老还童。根据生命不断向前的特性,我们必须珍惜今天,抓住今天。

2.掌握科学的时间理论。时间管理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第一代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这一代理论最大的缺点,是没有“优先”的观念。虽然每做完备忘录上的一件事,会带给人成就感,可是这种成就不一定符合人生的大目标。因此,所完成的只是必要而非重要的事。它是积极的,但却是被动的;它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但未必是科学的方法。第二代理论强调计划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这一代理论使人的自制力和效率都有所提高,能够未雨绸缪,不只是随波逐流,但是对事情仍没有轻重缓急之分。第三代理论是目前最流行的理论,讲求优先顺序,强调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立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这一代理论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讲究价值与目标,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过分强调效率、把时间绷得过死也会产生副作用,使人失去增进感情、满足个人需要的空间。另外,一切按计划行事,导致人们视野不够开阔;纠缠于急务之中,难免因小失大,降低生活品质。第四代理论在前三代理论的基础上,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以原则为重心,配合个人对使命的认知,兼顾重要性与急迫性,注重生命因素的均衡发展,始终把个人精力置于重要的事务。最新一代时间管理理论,认为将事情按紧急和重要的不同程度,分为ABCD四类,先做A、B类,少做C类,不做D类。这一代理论强调方向重于细节,策略胜于技巧。始终抓住重要的事,才是最好的时间管理方法和最好的节约时间的方法。

3.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大学的学习具有专业性、自主性和选择性,学习内容相对丰富艰深,个人选择的空间较大,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相对较多,因而时间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4.知晓大学生活的内容。大学生除了上课,还要主动自学,锻炼身体,参加集体活动,参与社团活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娱乐消遣和勤工俭学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需要时间,因此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兼顾。

5.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成功来自目标,成就源于奋斗。大学学习的特点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决定了每一位想在将来有所作为的大学生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特长及早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有了奋斗的方向,就会减少时间的浪费。

6.制定可行的时间计划。订立时间分配计划是有效利用时间的科学方法。时间分配计划主要包括周计划和日计划。周计划要根据课表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首先,拟制一份周时间计划表格,将学校所开科目(包括上机、实验等)、自学内容及已经确定下来的班级活动等填入表格。其次,认真仔细地想一想本周还要做哪些事情,想清楚后分清其轻重缓急,确定哪些先做,哪些后做,哪些可以放在一起做,哪些用大块时间,哪些用零星时间,然后将其填入课表的空白处。坚持这样做会养成一种有效利用时间的好习惯,做事时纵观全局,避免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或将更重要的事情遗忘。

日计划是对周计划的进一步具体化。周计划作为一种设想,实行中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因此,每天晚上要想一想第二天的时间如何安排,尽可能想得细一些,并将其写在纸上,置于经常能够看到的地方,以便及时提醒自己。周计划和日安排不仅仅是学习课程的单一计划,更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整体计划。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劳逸结合”,学习和休息要安排适度。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切不可忙于学习而忘了休息。青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每周要安排一定的锻炼时间,周末应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并且要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

7.必须抓住重要的事务。面对每天大大小小、纷繁复杂的学习、生活琐事,我们应该追问自己:我必须做什么?什么能给我最大回报?什么能给我最大的满足感?必须做、回报高且能带来最大的满足感的事务,一般来说是最重要的事务,我们应该用80%的时间做好这些事务,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务。对大学生来讲,所谓必须做的事务,就是学好基础课和专业课;所谓最高回报的东西,即是符合自己的目标且自己会比别人学得更高效的知识和专长;所谓能带来最大满足感的东西,应该是身心的和谐、全面发展。

8.学习贵在长期的坚持。学习是一件复杂、艰苦的工作,不仅需要专心致志,而且需要坚持不懈。与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必须花大气力学习,力求学精学好;对于老师指定的相关重要参考书,也要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认真钻研,达到融会贯通。知识是一个链条,前后联系紧密,因此学习不可时断时续。大学生逃课,对自身发展危害极大。断断续续看一本书,效果自然不会太佳。

9.遵循自身的生理节律。搞清自己的生理节律,并按自己的生理节律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次序,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所谓搞清生理节律,就是了解自己在一月、一天当中,什么时候精力最充沛,什么时候大脑最清醒。心理学上把人分为“百灵鸟型”和“猫头鹰型”。“百灵鸟”早晨最活跃,而“猫头鹰”则夜晚更来劲。要用精力最好的时间来学习最重要的内容,而用精力一般的时间来做较不重要的事情,这样才能节省体力、节约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理节奏,符合它便事半功倍,否则必然事倍功半。

10.交叉安排学习的内容。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细胞长时间接受一种信息刺激,从事一种活动,会导致脑细胞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穿插进行其他的活动内容,就能使先前工作的大脑细胞得到休息,而另一部分大脑细胞则开始兴奋,从而使两项活动都能在较好的精神状态下进行。所以,在大块的学习时间里,可以交错安排文理不同的学习内容,这样左右大脑可以轮流工作和休息,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11.加快学习生活的节奏。克服做事缓慢的习惯,养成快节奏工作的作风,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时间,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日本人就把快食、快便、快睡、快行、快思、快说的“六快”之人,称为人中之杰,必有一定的道理。

12.做事限定最后的期限。有期限才有紧迫感,也才能珍惜时间。设定最后期限,是时间管理的重要标志,有助于克服拖沓、散漫习气。

13.善于运用零碎的时间。利用零碎时间来做零碎的事情,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短期内也许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但长年累月坚持,将会有惊人的成效。达尔文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平生所做文章,多在马上、枕上和厕上。看来,零碎的时间确实可以成就大业。没有利用不了的时间,只有自己不利用的时间。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它总是有的。”

14.合做性质相同的琐事。假如你下载文献资料,尽量将所需的资料一次下完;假如你在发送邮件,最好将所发邮件一次发完。当你重复做一件事情时,定会熟能生巧,效率自然提高。

15.拒绝各种各样的打搅。各种各样的打搅会浪费我们大量的宝贵时间,因此我们要敢于对各种打搅说“不”。

16.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清人文嘉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今日歌》,内容为:“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始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这首诗告诉我们,必须抓住今天,不可拖延。今天最有价值,最有潜力。只有今天,才能揭示人生的意义;也只有今天,才能描绘壮丽的画卷。我们应该让每一个今天都有目标,让每一个今天都有任务,让每一个今天都有收获。拖延会使人心力交瘁,疲于奔命,经常拖延必然会堕落、颓废。要有好的明天,请从今天开始。

17.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早晨6:30应准时起床,首先预热身体,做操、跑步、打拳均可,但运动量不要太大。这样,便为上午的高效率学习做好了准备。晚上10:30及时回宿舍休息,如果没有睡意,可以想一想第二天的学习安排,也可以思考或回忆白天学过的内容。总之,要尽量让大脑逐渐松弛下来,为第二天的艰苦学习储备精力。

18.慎重选择学习的伙伴。慎选优秀的学习伙伴,借鉴其成功的学习经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

19.尽量固定学习的地点。尽量在教室或图书馆学习,这些地方环境安静,学习气氛浓厚,会使你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一般情况下,不要在宿舍学习,因为宿舍往往比较杂乱,容易分散注意力。另外,躺在床上看书,不知不觉就会产生睡意。

20.不间断地写时间日志。写时间日志有利于不断进步。许多成功者用日志来记录当天的重要事件和成长过程中的学习心得,用日志来总结经验、反省过失,用日志来规划明天、明确目标,用日志来管理时间、集中精力。记时间日志就是在设计生命,管理自我。每天的时间花在了哪些事情上面,将其详细地记录下来,这样做有利于掌握时间的利用情况,及时发现时间的浪费现象,然后寻找浪费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五)环境管理策略

环境管理策略是指对影响学习的各种条件有效控制的策略,主要包括学习场所的选择策略、学习氛围的营造策略和防止网络迷航策略等。

1.选择学习场所

学习场所是学习活动的核心环境,对学习活动影响较大。挑选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宽敞、整洁、安静、舒适的一个或几个较为固定的场所专门用于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否则,频换地点,周围脏、乱、差、吵,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心理不适与烦躁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对于大学生来讲,最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是图书馆和教室。这些场所不仅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宽敞、整洁,而且学习氛围浓厚,对学习者有一种激励作用。挑选较为固定的场所专门用于学习的策略,有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条件反射作用原理。这一原理认为,如果某些行为在同一个地方发生,这个地方就成为发生这种行为的暗示或信号。选择学习场所策略通过建立学习暗示或心理“定势”,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熟悉的固定的学习环境可以增加学习者的安全感,使学习者思想放松,减少学习不安定情绪和分心,有利于学习者专心学习。另外,一个宽敞、明亮、整洁、安静、舒适、固定的学习场所,符合学习者的生理需求,有助于学习者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进而有效地促进学习。

2.营造学习氛围

营造学习氛围主要包括控制视听干扰和避免他人打搅两个方面。控制视听干扰是指控制来自学习者视觉和听觉的引起学习者分心的各种干扰。控制视听干扰,有助于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学习。学习者应该选择一个安静的、没有噪音的学习场所,尽量不要在学习的书桌周围放置吸引眼球的东西,保持学习环境的清爽、整洁,同时劝说周围人们不要大声喧哗,学习时尽量不播放强烈刺激听觉的各种音乐,以免影响学习效果。

来自他人的打搅主要是闲聊和接听电话。学习者在学习时应尽量远离不学习的熟人,以免遭受干扰或被闲聊打断学习。另外,为了专心学习,学习者应将电话线拔去,将手机铃声调至最低,或将手机置于震动状态。那些经常受到朋友或家人干扰的学习者应该努力去改变周围人们的行为,但不要用严厉的措辞去批评他们,也不要用严格的规定去约束他们,而应跟他们讲道理,说明自己的需要并寻求合作。

3.防止网络迷航

网络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环境。置身于网络之中,犹如泛舟于茫茫大海,容易迷航。网络迷航是指学习者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时,面对随机出现的大量信息,忘记了最初的学习目标,进而表现出迷茫、无措、烦躁或焦虑的现象。网络迷航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查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一方面又在浏览着无关的网页;一方面寻找学习伙伴协作学习,一方面又发送着无关紧要的邮件;一方面搜集到了许多可用的信息资料,一方面又疲于整理,不能为己所用。

网络迷航既消耗了学习者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成本,造成了学习的低效。

为了防止网络迷航,学习者首先必须学会如何检索信息。从互联网上检索信息主要有三种基本方式,即借助搜索引擎检索信息、利用元搜索引擎检索信息和通过分类目录检索信息。这些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搜索不同的信息。搜索引擎适用于检索大量信息。当然,搜索引擎也可用来寻找具体的信息,但必须输入限定性比较强的搜索词,或者同时输入几个搜索词以限定搜索范围。公共网站中的搜索引擎很多,常见的有雅虎、百度和谷歌等。专门用于学术的搜索引擎有谷歌学术网、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期刊全文数据库、英文EBSCO等。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找到该数据库中的相关内容。元搜索引擎适用于检索来自不同搜索引擎,有一定相关性且较准确的信息。假如已经有比较确定的关键词,需要找到准确信息的话,元搜索引擎就是合适的选择。常见公共网站的元搜索引擎有Ixquick、Xisoso等,如Xisoso就可以自定义搜索范围为谷歌、百度和雅虎。分类目录查询适用于检索某一具体领域的相关信息。分类目录可以在搜索引擎中找到,如在雅虎中就能找到财经、体育、资讯等各种分类的目录。利用上述三种方式可以从网上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将其中无序的信息有序化,来减轻信息迷航可能带来的危害。

其次,学习者应学会判断信息的真伪和价值的大小。网络上的资源,有真实的,也有不真实的;有价值大的,也有价值小的。对它们做出准确的判定,首先要查看信息的来源。假如是来自图书馆的数字信息或是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上的信息,一般比较可靠且质量较高。假如信息来自公共网站,则要看该网站的性质。大部分网站可以从其域名判定它的性质,如某个组织的网站一般为.org,公司则为.com,政府单位为.gov,科研或教育单位为.ac或.edu。在评估信息可信度时,有必要花几分钟时间浏览网站的主页看看该网站的归属。营利性公司和正规机构的资料可能有天壤之别。假如是营利性公司,信息有可能因为利益关系而失真,其可信度可能要打折扣。其次,可以根据资料本身的质量来判定。如果是事实性信息,就要看它所包含的信息是否准确,时间、地点、人物是否可信;假如是观点性信息,则要看信息是否包括推理过程,其推理论证是否正确,结论是否公允。再次,可以查看资料的附加信息,如作者、时间、参考书目等是否一应俱全。另外,还可以通过查看网站资料更新的速度对网站整体的可信度进行判定。总之,学习者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增强对信息的处理和判断能力,明确什么样的信息是有用的、什么样的信息是价值不大的,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分配好,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其三,学习者应学会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整理和收集资料可以使用相应的软件,如网文快捕等软件,这要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而定。

其四,学会建立合理的资源库。网络资源丰富,如何建立合理的资源库是个难题。建立资源库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利用系统平台;二是建立专项的资源目录,这要看自己的存储空间有多大。系统上的存储空间比较大,网络上的且又是免费的空间就比较小。但是对于网络上的存储空间,也是可以充分加以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