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
13653900000036

第36章 教孩子看淡物质追求,看重道德学问的提升

当今社会的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孩子在物质方面的攀比现象屡见不鲜。那么,对于孩子而言,哪些方面是可以攀比的?哪些方面又是不可以攀比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其实,我们应该使孩子的“攀比”从穿戴、饮食转移到品德、学问、才能、技艺上。因此,我们需要教孩子看淡物质追求,看重道德学问的提升。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惟”同“唯”,即只有,“德”即品德,“学”即学问,“才”即才能,“艺”即技艺,“砺”即勉励。每个人都应该注重品德、学问、才能和技艺的培养和提升,如果这些方面不如他人的话,就应当不断自我勉励、奋发图强。而孩子也应该从小做到这些。

如何引导孩子提升自己的品德、学问、才能和技艺呢?

一个人的一生是否能够有所成就,取决于他的品德、学问、才能和技艺。如果这几方面不如他人的话,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赶上并超越他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提升自己的品德、学问、才能和技艺呢?

如今,很多父母都有一颗好高骛远的心,希望孩子能快速掌握一门学问或技能,想要孩子快速取得成功。在父母的影响下,很多孩子无论学习什么都心浮气躁,想一步登天。所以,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要端正心态,也要告诉孩子,想要掌握一项才艺或一门技能,需要长时间认真、深入地学习,不断、反复地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奠定良好的根基,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论语》讲道:“好学近乎知。”意思是说,好学的人跟智者接近。如果孩子不好学,看到他人各方面都比自己强,还不肯自我勉励,不肯提升自己,那就是自甘堕落,将会一事无成。只有孩子拥有好学的精神和态度,才有可能学得好。

我们常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许孩子目前的品德、学问、才能和技艺都不如他人,但是只要孩子有心学好,肯努力,就可以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中庸》讲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他人一次就能学会的,我们学一百次,一定能学会;他人十次就能学会的,我们学一千次,一定能学会。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刻苦学习,只有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有可能超越他人,有道是“勤能补拙”。

《论语》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兴趣其实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对某一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就会带着极大的积极性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当孩子对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品德、学问、才能和技艺感兴趣时,他也一样会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然也能学得更好。

孩子就像一匹“千里马”,有待我们这个“伯乐”去努力发掘。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一些展现自己的机会,从中发掘出他表现出来的特质和天赋,从而尊重和支持孩子的兴趣,并帮助他在兴趣之路上有所作为。

德行是一切的根本,让孩子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在一个人成才的道路上,德行和才能是缺一不可的。那么,德和才孰轻孰重呢?“德才兼备”这个成语给了我们答案:德比才更重要,因为德在前,才在后。一个人的德行不仅由才能所体现,而且为才能所升华;一个人的才能不仅由德行所引导,而且为德行所提升。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缺失德行,他能拥有学问、才能和技艺吗?也许,他会因为自己的天赋而获得这些。但是,即使他的学问、才能和技艺达到非常高深的境界,也会因为德行的缺失而遇到瓶颈,甚至会给他人或自己带来麻烦或祸害。比如,一个人的武功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是他没有武德,那么他就可能会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武艺去达到自己不良的目的,可能会作奸犯科,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灾难。

我们都知道,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要想获得幸福的人生,学问、才能和技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切必须以德行做先导,必须先要奠定德行的根基。因为,德就好比一颗大树的树根,如果根没有扎好,即使树干长得再高,树荫再大,也只是无本之木,经受不住狂风暴雨的袭击。

其实,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他需要全面发展,而根本是德行教育。因此,我们需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德行,一定要为孩子扎好德行的根基。而德行教育要回归到家庭教育,要回归到“孝”,这也是我在前面一直都提到的一个教育原则。当孩子奠定了德行的根基之后,再去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学问、才能和技能,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在穿着、饮食方面不如他人,不要因此而忧愁和悲伤,也不要感到自卑。“戚”即忧愁、悲伤。

告诉孩子,快乐不是建立在物质享受上的。

虽然“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表面上只提到了衣服和饮食,但其实所指的是物质生活。由于很多父母小时候生活相对来说比较苦一点,而如今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于是就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让他吃好、穿好、用好,无条件地满足他的任何需求。结果,却助长了孩子的贪欲,让他认为快乐就是建立在物质享受上的。

正所谓“欲是深渊”,一个人的贪欲就像无底洞一样,是无止境的,如果孩子认为快乐就是物质的享受,那么一旦他得不到物质的享受,就会非常痛苦,根本没有快乐可言。一个人唯有克制贪欲,懂得知足,懂得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才能享受到平淡中的快乐。

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我们不能贪图享受,而应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其次,我们要坚持“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教育原则,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最后,我们要告诉孩子,快乐并不是建立在物质享受上的,而是建立在精神享受上的。

其实,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是非常简单的,比如,与父母拉拉家常,跟孩子做做游戏,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一家人相约一起去野外郊游,几个朋友围坐在一起聊聊天,等等。

培养孩子的勤俭意识,让他养成勤俭的好习惯。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转衰时写下的警世名言,目的是告诉人们勤俭的重要性。其实,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都离不开“勤俭”二字。

然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今社会,有的父母竟然以俭为耻,认为勤俭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凡事喜欢讲排场,宁可打肿脸充胖子,也不愿意丢掉面子。当父母这样去做的时候,学得最快的莫过于孩子,他很快就会变得奢侈。但是,要想让孩子由奢侈变勤俭就非常困难了。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培养他的勤俭意识。

首先,我们要勤俭治家,在生活起居上,所穿的衣服、所用的物品都应该简朴,用自己的勤俭行为影响、感染孩子。其次,我们要用勤俭的事例或故事教育孩子,让他知道勤俭是美德,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在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孩子勤俭的习惯,比如,穿衣服要简朴,不要追求华丽,正如前面讲到的“衣贵洁,不贵华”;对饮食不要挑三拣四,正如前面讲到的“对饮食,勿拣择”;等等。事实上,只要孩子按照《弟子规》去落实,就会养成勤俭的好习惯。

要注意纠正孩子的盲目攀比心理,使积极攀比产生向上的动力。

当孩子把快乐建立在物质享受上时,自然就会学会盲目攀比。当孩子把心思都花在物质的攀比上时,自然就不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提升自己的德行、学问、才能和技能上。所以,我们要及时纠正孩子的盲目攀比心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他有比较的意识,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或超过他人。我们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心理,通过改变孩子攀比物质的倾向,巧妙地使攀比变得积极正面,从而产生向上的动力,比如,在消费方面,谁的零花钱花得更有意义;在穿衣方面,谁穿的衣服整洁、大方;在学习方面,谁最努力,谁的进步最大;在劳动方面,谁最勤劳,谁最愿意付出;在人际关系方面,谁的人缘最好;等等。

教子箴言

真正的君子所追求的不是物质方面的享受,而是自己的德学才艺,正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因此,当孩子的德学才艺不如他人时,我们要引导他学会“攀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赶他人;当孩子的物质生活不如他人时,我们要引导他以平常心面对,让他看淡物质的享受,看重精神的享受。